淺談嬰兒期階段父母的角色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何名娟

一、引言:

「成為父母」是人生旅途中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它代表新的人生經驗、期待它也代表著可能要面對種種新的問題。新生命的報到,家庭成員的互動會由單純改變為較複雜的關係,由於角色的改變,所賦於的職責也不同。嬰兒一出生依賴性最強,又是最敏感的階段,父母若對嬰兒發展過於無知,會對嬰兒的成長造成傷害,影響往後的教養,也會使父母親本身的親職能力失去信心和興趣。為人父母前的各種心理上社會上的準備,將有助於個人更進一步地適應這種新的人生經驗。

 

、父母如何協助嬰兒發展

(一)提供心理層面的安全感

「依附」是對他人產生特定的、正向的情感連結的過程,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在最初階段產生保護、信任的關係。艾立克森認為嬰兒期最主要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就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惑,而嬰兒的信任感最主要的是來自他與母親的關係。如果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能對嬰兒的需要立時回應,給予注意及關愛,而且能持續的給予嬰兒此種經驗:那麼嬰兒較能發展其信任感及安全感,有助於嬰兒建立安全依附。

1.依附發展的五個階段:

(1) 在前三個月,嬰兒用吸吮、拱鼻子、抓握、微笑、注視、擁抱和視覺         

追蹤維持與照顧者的親近關係。

(2) 三至六個月,嬰兒對熟悉的人比對陌生人有更多的反應。

(3) 六至九個月,嬰兒尋求與依附對象的身體接近與接觸。

(4) 九到十二個月,嬰兒形成對依附對象的內部心理表徵,包括有關照顧者對痛苦訊號的典型反應的期望。

(5) 十二個月之後,兒童使用各種行為來影響依附對象的行為,以滿足其安全和親近的需求。

2. 依附的對象

嬰兒會對照顧他的人產生依附,對象通常是母親,但對父親、兄弟姊妹、祖父母或保母都可能產生依附。當只有雙親一方在時,嬰兒會對這一方表現出依附,而當父母雙方都在時,會對兩者表現出不同的交流模式。

3.依附的類型

四種主要的依附行為模式:

(1)    安全依附型;安全依附型的小孩會主動探索周圍的世界,當媽媽不在時也能與陌生人互動,在短暫的分離之後,而在母親返回之後能降低他們的痛苦,並重新探索環境。

(2)    焦慮-躲避依附型;焦慮-躲避型依附的小孩在分離後不願和媽媽接觸,並無視母親為互動所做的努力,在獨處時他們比其他小孩感到較少壓力。

(1)    焦慮-反抗依附型;焦慮-反抗依附型的小孩在陌生人在時會十分小心謹慎,他們的探索會因照顧者的離去而中斷,當照顧者回來時,他們會想要親近他,同時也表現出憤怒,這樣的小孩較難被安撫或平靜下來。

4)混亂依附型;混亂依附型的小孩沒有一致的策略,他們會用不可預測的矛盾的、方式來表現極端的恐懼感。

4.父母的敏感度與依附品質

敏感度即是對嬰兒狀態的注意,對嬰兒所發出訊號的正確解釋,以及能夠適時的回應。父母在與嬰兒交流時所做出的積極、溫暖、支持的反應,有助於嬰兒建立安全依附。影響依附品質的原因:(1)文化對照顧者的影響;如價值觀,社會期望,對發展的認知。(2)照顧者本身的依附經驗;若照顧者小時候獲得安全依附,會對孩子較為敏感,照顧者的上一代如何對他,會影響到他如何對待下一代。(3)現時的種種因素;包括照顧者的自尊、婚姻狀態、失業、重病。(4)嬰兒本身的特質;包括氣質、社交性及負面情緒的強度。

5.依附與往後發展的關係

嬰兒期的安全依附與三至五歲時積極的適應力有相當的關聯性,擁有安全依附的兒童會有較大可塑性,較好自控力以及較高好奇心,社會性強合作及自我調適。安全依附型的孩子適應力強,自制力好,好奇心旺盛,也可以從友誼中得到快樂。

(二)、培養認知與情緒的發展:

1.認知發展:

皮亞傑指出嬰兒智力發育的機轉是一種感覺運動的適應過程。在這過程中嬰兒主動介入環境中,他們改變著自己的本能反應,以說明自己周圍的物體特定性質,同時他們使用本能反應去探索他們的世界,透過知覺和對環境的直接考察來形成概念。嬰兒的學習潛力是很大的,關鍵在於爸爸媽媽不能忽視嬰兒日常表現出來的一些反應,而要注意發現並且及時地積極地作出應答,以避免無意中限制嬰兒潛在能力的發展。父母應該爲寶寶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寶寶主動探索外界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建構一個合乎孩子發展階段的刺激環境,要提供小孩適當的刺激,如提供合乎年齡需求的玩具、聲音和視覺刺激。

 

2.情緒發展

情緒提供了照顧者與嬰兒之間的雙向溝通,幫助建立交互支配關係。嬰兒可以表達出各種情緒,如恐懼、厭惡、驚訝、興奮等,而照顧者可以從嬰兒的臉部表情、聲音及行為察覺出嬰兒的內在狀況,想要傳達的意思和對照顧者的反應,同樣的,嬰兒也可察覺出他人的反應和情緒。如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兒想要一個在遠處的玩具,他會指向那個方向,發出急迫不耐的聲音,當父親想要了解寶寶想要什麼表達東西,於是觀察他的表情想知道究竟是為了什麼,如果父母能在這種交流下取的協調,較有助孩子達成目標。因為以前有類似的成功經驗,而這樣的小孩也會持續溝通,因此父母與小孩彼此都知道彼此的意思,也較容易發展信任感。

嬰兒會以他人的情緒反應作為自己行為的依據,通常是以媽媽做為社會參照的對象。對嬰兒來說,信任是一種情緒,是一種可以體驗到需求被滿足了以及被視為有價值的自信狀態。父母的情緒狀況會影響到小孩,情緒的調節可以透過觀察他人的情緒反應而達到調節的目的。如小孩跌倒了,可是沒辦法自己站起來,他會先看看媽媽,如果媽媽看起來很害怕、慌亂,他也許會開始放聲大哭,但如果媽媽只是笑笑的,說些安慰、鼓勵的話,他可能就會試著自己爬起來。

 

、成為父母的準備

對許多夫妻而言,第一個小孩的出生往往造成夫妻生活上巨大的改變。它改變個人的社會角色、家庭生活、婚姻關係、自我概念;使得許多父母聲稱生活最大的 轉變不是由於結婚,而是由於第一個孩子到來(藍采風,1996)。事實上夫妻扮演初為人父母時,雙方在感情上、心理上、以及經濟上都必須有所準備。

(一)夫妻感情方面

根據研究,孩子的誕生對夫妻關係影響正負兼具(民87林敏宜)。正向方面是認為孩子的誕生會加強婚姻關係:太太會覺得先生變得更成熟可以依賴,父母自覺責任重大與心滿意足。負向方面為是增加適應困難:照顧小孩身心俱疲,夫妻相處時間減少,婚姻滿意度降低。因此,夫妻兩人須考慮雙方感情是否調整適當而足以迎接小生命的到來。

(二)心理方面

大多數初為父母者都將焦點放在準備期懷孕過程上,較忽略做父母所需的準備。以致嬰兒一出生之後手忙腳亂、生活作息大亂、身心具疲,使得夫母親心情變的緊張;無形中降低嬰兒照顧品質,所以心理上的穩定與成熟是為人父母的重要條件。

(三)經濟方面

支付家庭的生活費用:對一個新家庭而言,除了嬰幼兒的開銷,可能還有房子和其他的分期付款,因此維持收支的平衡是此時期的家庭須重視的。嬰兒一出生,奶粉、尿布、營養品、衣物、醫藥保健等費用是一筆開支。如果是雙薪父母,孩子需由保母照顧的話開支更大,一旦決定要擁有小孩,則必須考慮經濟上是否負擔的起,才不至於影響家庭生活品質。

四、結論

成為父母親固然是多數人的必經之路,不過為人父母的確是一條學習之路,養兒育女雖然是父母的職責,然而它卻不是一件『天生而能』的事。它和學習某向技能一樣,是需要學習的。為人父母者若能明瞭孩子的需求,給予滿足,養兒育女就不是難事了,初為人父母親也不再是一種危機了,能認清自己的角色,善盡自己的職責,則幸福家庭指日可待。

五、參考資料

Philip Newman / 郭靜晃、吳幸玲1993)。發展心理學。台北:楊智。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東華圖書發行

陳麗欣等著(1999):家庭生命週期的親密關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黃迺毓著(1988):家庭教育。五南圖書發行。

Goodman, N.(1993)/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林敏宜等著1998):親職教育五南圖書發行。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41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