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美麗與蛻變:

從《20 30 40》到《愛你在心眼難開》中的影像穿梭看女性編導風格

郭宣靆

 

卡麥拉!

 

「溫馨、幽默、清新、自然」的電影風格是張艾嘉和Nancy Meyers給人的共同第一印象。相信沒有觀眾會忘記《天生一對》中那對可愛的雙胞胎姊妹,也沒有人不被《心動》裡的少年戀情所感動。個人很喜歡兩位導演的作品,特別是內心戲的部分隨著兩位編導的生命歷練與經驗累積,愈見其情感深度之豐厚與洋溢,剪裁自然,不假雕琢。

 

試問,你會願意花錢買票進戲院看一對五、六十歲老人的愛情故事嗎?或許吧,但聽起來似乎有點乏善可呈。不過,如果告訴你演員陣容有:金獎影帝傑克尼克遜、金球獎影后黛安基頓和性格巨星基努李維,天啊,光是聽人名就覺得值回票價了!到底哪誰有這麼大的面子能把這幾個大牌明星湊在一起,而且還狗膽讓黛安基頓還全裸上場呢!不用懷疑,就是編導兼製片的Nancy Meyers,夠狠吧!相信我,這絕對不是銀子砸下去就辦得到的,倘若沒有足夠說服力的劇本,沒有值得演員信任的導演,怎麼可能讓影帝、影后自願下海露屁股又露奶呢?

 

拉回正題,說到《愛你在心眼難開》的片名,其英文片名是Something’s Gotta Give,裡面的戲中戲把這個故事叫做A Woman to Love,指涉的其實都是同一部戲,Something’s Gotta Give意謂著有些東西必須「付出」,是什麼呢?這或許是導演希望觀眾去思考的問題;A Woman to Love則是劇中女主角愛莉卡借用男主角哈利稱讚她:「一個值得愛的女人」作為其喜劇劇本的名稱;中文片名則是延續《愛你在心口難開》的命名模式,結合了「別被年齡的表象束縛而失去了追求真愛的機會或能力」的引申暗喻。而《20 30 40》則是清楚易懂地表達了三個不同的世代以及女人最黃金的三十年歲月。

 

相較於《愛你在心眼難開》的演員陣容,《20 30 40》也毫不遜色,除了有三大實力派影后各自串聯分演三個故事,還邀請到許多故事中和現實中相同的歌手角色(如齊豫和陳昇)並加入時事報導(大地震),無形中增添了故事本身的可看性和趣味性,真假虛實相互交叉重疊,很能喚醒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人們的共同記憶。由於《20 30 40》的演員本身也參與了劇本創作,並加入了個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想法與心情,使得演員更能融入劇本的角色當中。誠如張艾嘉所言:「在電影裡面,觀眾能夠看見更真實的劉若英與李心潔。」

 

精采預告:好戲開鑼!

 

之所以把這兩部片放在一塊談,除了某種女性導演特質和女性議題的相近性以及電影的趣味風格讓人感覺如此媒合外,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透過比較兩位導演處理女性「年齡」議題的編導手法(主要是在影像穿梭的編劇剪裁上),來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投射在兩位導演的作品上,以及這類的影響如何反映在其立場、傾向、人生觀和態度等方面。

 

無可諱言的,任何一部電影作品絕對是導演意念的展現,《20 30 40》是如此,《愛你在心眼難開》亦是如此。而一部電影從製作到完成,又是那麼的複雜、細微而豐富、多元,沒有任何單獨面向能夠涵蓋其他面向或取而代之,也因此,本文選擇從比較「抽象」的編導風格,撿拾零碎的片段、意象和內心戲作為「具體」的例證,藉以比較說明兩位導演的「過人」(supreme)之處,並把這類的「天才」(genius)擬為其之所以不同於常人的「獨特風格」(uniqueness)。為了強調作品為文本(text)本身,若非必要,不特別從理論功夫下手,亦即不採用理論或主義的框架來批判這兩部作品,而是去挖掘作品本身的價值、去體會導演的用心和巧思。無論這樣的嘗試是否能獲得讀者的諒解,也或許在專業上是值得懷疑的,特別是在電影製作的部份。然而,倘若讀者能以開放的心胸和輕鬆的心情來看待這篇文章,或視為小品、影評、創作草稿來閱讀,從中去思考筆者所帶出來的某些嚴肅卻別具意義的課題,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第一幕:劇中劇的故事結構

 

20 30 40的故事結構是三個沒有交叉的路線,敢採用這樣的串聯是大膽而新穎的;既沒有漫畫或改編電視劇《澀女郎》那種硬將不同類型女人湊在同一屋簷下的窠臼或影子,卻又同時能不溫不火地掌握到起(飛機場下飛機)、承(各自住所)、轉(花店)、合(花店週遭、住宅週遭即機場週遭)的微妙連結,特別是張艾嘉和李心潔在花店對望的那幕,充分營造出你我都切身有感的「疏離卻熟悉」的都會氛圍,內心戲濃而不烈,口白讀起來自然不矯做,節奏流暢而明快。除了歸功於演員本身對故事的貢獻,讓戲劇中帶有真實角色,真實中帶有戲劇渲染,使得《20 30 40》在突顯不同年齡世代的獨立精神之外,又彷彿帶給觀眾一種層次漸進、心境轉換的成長歷練,這是導演的獨具慧眼和匠心巧思,雖談不上史詩般的「結構宏偉」或者是「經緯縱橫」,但很符合這部片所欲闡述的人生觀,屬於小品中的代表作,也因為這種形式的劇中劇,奠定了該劇的基調和風格。當我們看到演員的影子,也看見了自己的某個部分,因而不經意和劇中的故事也串聯了起來,這正是張艾嘉企圖帶給觀眾的「浸淫」效果。就此點而言,張艾嘉所採用的「三條不相交的平行線」故事結構是成功的。

 

值得額外一提的是,《陌路天使》(Between Strangers)無獨有偶也採取了類似的三條平行敘述主線以討論父女關係,但該片仍很匠器地把三條主線用一個小女孩貫穿,讓最後一幕結束於三個女人在機場上碰見小女孩而心有所感轉啼為笑的同桌場景,彷彿有「小女孩為女人之母」的一種返樸歸真。可惜該片的個案過於特殊(至少對華人觀眾而言是如此),普遍性較差且有「疏離感」(alienation),不容易喚起觀眾的「認同感」因而「投入」。

 

《愛你在心眼難開》的故事其實是針對某個年齡的女性而展開的,導演卻巧妙利用母女關係、姊妹關係、老少配、姊弟戀等話題性和切身性的人倫情感,毫不假飾地用劇作家書寫自己故事的方式,建構出劇中有劇的「現實生活/戲劇表演」有趣呼應。根據導演自己表示,原本設計了一場哈利為愛莉卡獻唱的求愛橋段,但為了整體風格考量,最後還是刪除了略顯冗長的情歌獻唱部分,改採愛莉卡為哈利準備旅途所需的「健康餐點」以暗示其溫柔的關愛之意,讓一切盡在不言中。

 

我們知道愛莉卡不僅讓哈利在自己的劇本中死亡,而且還安排在第二場就死了,對比效果明顯(無論是現實生活中的「失望得意」或是欲蓋彌彰的潛意識作祟),「Loveis something that got to give 的答案幾乎呼之欲出!透過無傷大雅的戲劇譏諷,導演不斷地帶領觀眾去思考什麼是五、六十歲「老人」的「愛情」?在現實生活中面臨了哪些包袱(男性「健康」和女性「青春」尤其殘酷的現實問題)?你覺得可笑嗎(特別是「威而剛」以及「爬樓梯」的片段有明喻「性生活」的意味)?當我們放聲大笑的同時,不也獲得了一種心理負擔的抒發嗎?尤其是愛莉卡衣服脫光光被哈利不經意窺見的那幕,絕對成為日後經典中的經典(或者也可以當作庸俗的商業賣點來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老實說,《愛你在心眼難開》呈現的是非常正統的喜劇精神再添加導演一貫的溫馨幽默,但其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每一個看似即將落幕的結果最後總是出人意表,一轉再轉,不刻意,笑果卻十足。「劇中劇」的故事結構不僅投射了女主角的內心掙扎和情感糾葛,也將所有人物藉此串聯起來並做了適度的轉換(主要是「誇大」),以免觀眾過度投入到角色當中而尷尬萬分。「距離感」是導演有心營造的,也透過演員「帶罪羔羊」的身分不計形象犧牲,讓觀眾藉由嘲笑以獲得某種「替代」的緩和,如同男人百分百》當中梅爾吉勃遜「出醜百態」,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固然兩部作品在結構上算不上全新的創舉,談的也都是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不過卻很貼近於題材本身,也給予演員足夠的表演空間與演技發揮,此種意在言外且具有言外之音的結構重疊及對比,讓劇情不至於停擺而且容許某些意象的一再反覆,形成沒有壓迫感的「母題」(motif),並交織成導演特有的電影風格。以下就順著結構出發,接續談有趣的意象呈現、劇情脈絡和主題凝聚。

 

 

 

第二幕:串聯與對比的豐富意象

 

20 30 40》是一齣由各種「鏡象」銜接而成的影片,其中包括了五花八門的家用攝影機、電視螢幕、相片、監視器、後照鏡、理容鏡子、玻璃、魚缸等畫面意象,帶給觀眾目不暇給的影像串聯。舉凡裝點如花蝴蝶般的Lily、時髦空姐的美麗身影、青春洋溢的歌壇姊妹花,從各方面的小細節來看,戲服以及道具準備功夫足見用心,配樂也很真誠,特別強調現場與原音的Live重現。

 

女人影像的構成,在《20 30 40》中,可以從比較嚴肅的角度來談。大致而言《20 30 40》是一個誘導觀眾去「凝視」(gaze)的作品。首先這是一個必要的策略,假使一部電影連基本的視覺美感都無法吸引觀眾,那遊戲就完不下去的,連生存都會有問題。然而,在做好「表面功夫」的同時,導演又大量透過不同「鏡象」的串聯,把觀眾帶入主角的內心世界,或喜、或怒、或哀、或樂,並藉此打破一元觀看的視野,讓我們進入演員的視窗,再透過各種馬賽克(mosaic)的「鏡象」回頭過來看我們自己,或嘲笑、或省視、或不屑、或同情,任君拼湊。串聯的裂解「鏡象」一方面象徵著女性被不同環境切割而成的不同面貌,無論是公開場合抑或私密空間,然而學習如何坦然地面對自己,無須在意他人的眼光卻是導演寄寓在影像當中的母題。

 

   20故事裡的女孩們對於電視畫面出現自己的影像是雀躍的;30故事裡的女主角卻呈現在被人潑水、打破車窗、沉於浴池中、魚缸被震裂等「游移」(猶疑)的「鏡象」當中,並在搬家的鏡子中和購買鋼琴的鰥夫雙影成對;40故事裡的女主角最後終於面對鏡子大喊「我就是個被拋棄的女人」,淚水於焉停止,展現出全新蛻變的姿態。觀眾企圖(習慣)以單一的「凝視」在《20 30 40》成為了不可能的任務,或許因此讓不少人感到坐立不安也說不定。

 

    聲音意象在《20 30 40》中,不單單是配樂而已,也絕非附屬於影像之下的配角,相反的,聲音在《20 30 40》的重要性,是企圖超越影像的「情感」表徵。回想那個躺在醫院的老婦人,儘管知覺麻木,卻能夠靠著聽覺和外界聯絡,並成為Lily的絕佳聽眾(雖然顯的有些諷刺)。這或許意味著女人在表象的視覺呈現固然是分割離析的,但聽覺的情感內涵與整體性,卻是女人內心最原始的慾望獨白與感情沉澱,其所呼應的母題也同樣是面對真實的自己,傾聽自己的聲音與渴望,此乃不同年齡女人所真正聯繫在一起的臍帶。

 

  《愛你在心眼難開》的影片意象基本上是呈線性的流動,一方面強調貼近角色的真實元素,另一方面卻又不能失去喜劇的效果,所以演員的肢體動作既不能誇張、面部表情又要有喜感的暗示性,並且為了讓劇情更加流暢,同時避免重複的場景使觀眾感到厭倦,導演總是煞費苦心在每個分鏡的拍攝上。從「伏筆」手法的拍攝到每個演員的走位、取景,都隱藏著導演內心所要呈現的作品世界。影片一開始便以光鮮亮麗的模特兒夜生活帶出男主角哈利所處的花花世界,接著鏡頭跳接馬上出現哈利和愛莉卡女兒在一起談天逗笑的花花公子形象,不過導演為了避免讓過度的親熱行為影響到哈利和愛莉卡日後的戀情產生,刻意淡化了床上的戲份轉而以游泳和性感的比基尼裝替代。此外,在哈利與三位女性角色第一次碰面的場景,導演也有意把男女之間作一個有趣的對比,營造出「三位一體」的豐富視覺影像。而愛莉卡妹妹身上所著的T恤印著「男孩都說謊」的文字也暗示著一位不信任男人的女性激進者,到了餐廳聚餐的那幕更顯現了「女性主義者」以批判立場來看待男女在年齡上不平等待遇的問題。

 

    簡而言之,《20 30 40》在影像的母題上處理上,比較以圖像串聯和鏡像凝視的拼湊手法藉此釋放不同年齡層女性的不同性格和相同問題,好比是交響樂團的合奏;《愛你在心眼難開》則是採線性的影像流動方式,乍看之下容易忽略,但其每個符號、動作、表情都是精心設計好的樂譜,如同鋼琴獨奏一般,所有的音符都必須在同一首曲子中盡情流瀉。兩者間互有高低之處,喜好則由個人來決定。

 

 

 

第三慕:劇情與角色的轉折和衝突

 

在許多影評人眼中,特別是某些女性主義者,對於《20 30 40》的女性角色不是批評流於空洞,就是指責那些女性角色總是脫離不了以男人為歸宿的情感嚮往,例如宛然就寫到:「這部電影以女性電影自居,卻完全沒有觸及女性最根本的需要,電影塑造的女性角色只是幾個虛假的女性形象,他們擁有令大部分女人羨慕的職業,但導演沒有進一步描寫在愛情以外,他們如何在這個社會過活,觀眾只是看到幾個自憐身世的女主角在追逐毫不實在的愛情夢,角色的平面和刻板令人質疑導演拍攝這個題材的誠意有多大。最後,它只為觀眾提供一個圓滿的假象,讓女人以為「對男人」終究會出現,把女性從壞男人堆拯救出來」[1]

 

然而,究竟導演本人有無以女性電影自居,以及這些女性角色是否真的如某些影評者所批評是如此的陳腔濫調與空洞,實際上是有爭議的。鳳毛認為:「這部電影到底想帶出怎樣的女性訊息?在這點方面,張艾嘉似乎仍然困惑於應否拍一部女性電影還是彰顯女性問題的電影。張艾嘉這種以女性為題材的一貫表達手法,是否已走出了男性的意識價值觀,來展示了女性的獨立意識的女性電影呢?似乎還有商榷的地方」。然而,必須反問的是:價值觀的好壞難道僅以「男性」和「女性」之區分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嗎?女人一定要獨立於男性或者一定要割捨愛情或對婚姻的渴望才能夠表達女性的獨立意識嗎?

 

    很顯然地,張艾嘉並不完全認同女性一定要獨立於男性才能獲得獨立意識或自我覺醒,真正的關鍵毋寧在於「正視自我的情感需求以及心智的成長歷程」,如同20歲的小潔經歷了青少年那段友情與愛情極度曖昧的同伴關係;30歲的想想總是在愛情與婚姻間徘徊;40歲的Lily則面臨失婚後的情感與現實拉鋸掙扎。不同年齡的角色大致上帶出了女性不同階段所遭遇的類似問題(不再是實際年齡的問題,而是一種活在現世無可避免要思考的問題),只是習慣採正向思考的張艾嘉,仍以喜劇化的暗示手法,賦予不同故事較為輕鬆溫馨的結局,實無必要以女性主義的觀點過度放大結局應該承載的微言大意,或藉以批判張艾嘉的那顆「柔軟富韌性」的心。

 

    嚴格說來,張艾嘉確實有意透過《20 30 40》來談女性生命歷程中的幾個階段問題,但又希望能擴大訴諸每個觀眾的普遍性,讓所有觀眾都能從這些女性角色當中獲得其中一部分的自我認同,也因此,套句麥克魯漢(McLuhan)的話來說,張艾嘉採取了「作為陳套的大眾原型」編導策略,把一些我們最容易有刻板印象卻又最熟悉的角色(明星、空姐、事業女強人)作為觀眾檢索一個新時代女性應具備的特質:一顆敢夢而誠懇的心、敢忘卻心理陰影的情感韌性、敢面對社會嘲解的道德勇氣,最重要的是:學習接受在成長過程中或好或壞的自己,真正理清自己所想要,並朝著幸福的人生方向前進。由此可知,20 30 40》透過三個故事的轉折,成功地將岌岌可危的「陳腔濫調」化為一個新時代女性的「新原型」,饒富新意。

 

    《愛你在心眼難開》的主要劇情是放在角色與角色之間的衝突以及和解。這裡的「衝突」不是這種惡言相向、拼的你死我活的激烈言語或肢體衝突,而是從一種不熟悉的陌生、抗拒逐漸走向熟悉、付出與接納的真情流露。這齣戲的簡單結構也是立基於角色本然的衝突:一個離了婚的有名女劇作家和女兒的「新男友」一個追逐年輕女人的花花「老頭」之間的浪漫愛情喜劇夾雜著女兒與母親、年輕醫生與「上了年紀」的女劇作家之間的多角戀愛,自然增添的故事軸線,主要處理的情節還是在角色身上。也因此,感覺上才應該是處理三個主要角色問題的《20 30 40》,卻很意外地是由劇情結構的拆組來奠定整部作品的基調;而原本應該是處理各種具話題性題材的《愛你在心眼難開》卻很有趣地將焦點放在不同角色的獨特個性上,並由主角們來主導整部戲的脈絡及走向。

 

    毫無疑問的,黛安基頓所扮演的「愛莉卡」是整齣戲的靈魂,連影帝傑克尼克遜所扮演的「哈利」都略為遜色不少。基努李維則被公認是演的很成功的「花瓶」角色,如果缺少由他飾演的年輕醫生,愛莉卡在愛情抉擇的掙扎衝突,就會一面倒地傾向哈利,而不是那個墜入情網的年輕醫生。也因為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某種微妙平衡,故事一直要到了最後一刻的尾聲才知道愛莉卡最愛的選擇是誰。而哈利那段與過去女友們一一告解,最後跑到巴黎尋找女主角的部分,更是神來之筆,頗有《美麗翹佳人》(Sweet Home Alabama)在舊愛與新歡之間不到最後關頭,無法得知內心真意的兩難處境。

 

      的確,這兩部片在同類型的影片中,不算是上上之選,在編導手法上也無耳目一新的突破創舉(不過「驚艷」倒是不少),但卻是商業片中難得有質感的作品,也充分展現兩位女性導演穩扎穩打的行事風格和清新格局的編導手法,讓觀眾能夠一再地細細品味,而她們樂觀的天性與幽默的才情,也為她們之間的作品拉近距離,這是兩位導演特有的藝術直觀和大眾美學品味所致,無關於出生背景或環境;比較令人感到巧合的是,兩位導演卻能夠在各自的文化脈絡中以及在尋找拍戲素材的過程裡,隨著各自經歷的圓熟,迸發出讓人無法忽視的火花,閃亮於一幕幕用豐富影像、意象、結構、角色、劇情和情感交錯而成的星空上頭。

 

 

 

尾聲:「反映」與「呈現」的整體風格

 

    要為張艾嘉和Nancy Meyers兩位導演的兩部作品作一個風格總評其實是很自不量力而且斷章取義的。這就好比是要拿「蜜蜂」和「蝴蝶」而不是「大黃蜂」和「虎頭蜂」或「白紋蝶」和「鳳蝶」兩個同種類的昆蟲作比較一樣。儘管如此,筆者還是願意回到文章主題「女人的美麗與蛻變」來輕鬆談一下兩位導演如何呈現女性影像的身影。

 

    還是用比喻的方法來談這兩個女性導演的整體風格好了。張艾嘉比較像是一隻忙碌的蜜蜂帶領觀眾去美麗的花叢裡尋找甘蜜。我們隨著蜜蜂的穿梭,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繽紛的花海,最後才恍然大悟蜜蜂要的是花裡頭的蜜而非眷戀於美麗的花朵。然而觀眾卻很快意在花叢間的瀏覽,捕捉自己喜歡的畫面,自由奔放。Nancy Meyers的表現,就像一隻翩然高雅的蝴蝶,吮著蜜的同時,讓觀眾一方面細細分享蝴蝶與花的甜蜜時光,我們看到了蝴蝶鼓翅的一舉一動和花朵的鮮豔色彩,那樣的畫面是肌理分明且令人陶醉的。

 

套劇美學上的術語:張艾嘉的美感經驗主要是建立在「快感」的「崇高壯美」卻不侷限於此;Nancy Meyers的美感經驗則是建立在「愛欲」的「自然優美」卻不執著於此;當然,這是就整體風格而言,從細部角色來看,張艾嘉的女主角有著很東方性格的「優美」人物,而Nancy Meyers的角色則是很西方教養的「壯美」代表;再細部分解,不同角色的不同時期感受以及不同畫面的運鏡掌握和影像語言的宣示,卻又往往發生與整體風格錯落、倒置的情形。這意味著兩位導演的編導手法是很靈巧多變的。

 

正如同人有左、右腦之分,張艾嘉和Nancy Meyers的作品風格也有著右腦情調的「反映」(reflection)直觀以及左腦偏好的「呈現」(presentation)思維,但作為一整體的大腦,不能光靠其中一個腦袋來運作,否則就失去了結合形式與內容的美感經驗,亦即這兩部作品的獨特性之所在。

 

    誰說女人只能在外在或內在作取捨?誰規定女人為了愛情就必須放棄麵包?誰能斷言在花朵中快樂穿梭的是一群蜜蜂還是一隻蝴蝶?從張艾嘉和Nancy Meyers的兩部作品中,我們預見了一個外表美麗而內心不時成長蛻變的女人形象正從遠處的花叢中走來,歲月或許消磨了個別女性美麗的蝶衣,卻成為永恆經典的畫面,而那顆如蜜蜂般敏銳的內心,永遠不會感到孤獨或空虛,因為女人只要願意,蝴蝶和蜜蜂的身形可以適時互換,可以是一(one)也可以是多(many),可以是優美也可以是崇高;好比兩部風格不同的影片,可以是女人靈魂深處的共同渴望。

 

 

 

漏網鏡頭:一個筆者的自白

 

細心的讀者或許已經注意到:本文的寫作比法有意採「對位」的方式不斷前後交叉來談20 30 40》和《愛你在心眼難開》兩部作品,並用電影播映的「幕」來取代一般文章的「段」,大談故事結構、母題意象一直到靈魂角色和整體風格,帶點「請君入甕」的小心機,也有意規避正式論文的嚴謹結構,但這並非意味本文是天馬行空的大肆議論或是隨便表達觀點的作秀評論。相反的,本文的結構是調整再三的小心翼翼,也很真誠地探索並分享每一個發現的喜悅。誰說一個嚴肅的評論家不能夠同時是一個保有赤子之心的影迷?!張艾嘉加油!Nancy Meyers萬歲!

 

 

 

幕後花絮:特別收入!

 

Nancy Meyers 1949.12.8  代表作:《天生一對》(1998)、《男人百分百》(2002)

 

 

張艾嘉 1953.7.22  代表作:《新同居時代》(1994)、《少女小漁》(1995)、《心動》(1999)、《想飛》(2002)

 

  《地久天长》

 

41期首頁

 



[1] 資料來源:宛然。〈《20 30 40一陣微風的暗示〉。2004/03http://filmcritics.org.hk/index.php? mod=iZine&cmd=showCAS&caID=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