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資源應用於特殊教育教學現況分析

                                                                                                                                      王崇懋,2004

第一節 緣起

特殊教育運用電腦網路科技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必須要的。網際網路有著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習者有多元的、互動的、立即的學習機會。尤其對智能障礙的學生而言,因有反應與學習遲緩、短期記憶力差、認知能力有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種種學習不利因素(何華國,1998 ;林寶貴,2001 ;徐享良、張勝成、許天威,2000)而影響其學習成效,如果僅採用傳統單向式的口述教學方法對智能障礙學生可以說是不足的,必須以多元化的教學,針對特殊教育學生學習現況實施合於他的個別需要之適性教育(鐘樹椽,1996)方能有效學習。例如對於智能障礙的學生,可以教導他們如何以有組織、有計劃方式來處理訊息,以改善他們的學習知識的記憶力(徐享良、張勝成、許天威,2000)。運用網際網路所建立的教學環境,學理上符合建構理論的觀點。且經由於智能障礙學生期注意力較無法持久,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網路上的現成教材如運用網路進行教學等均能引起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同時發揮個別化教學的功能進而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增進學習結果。因此在特殊教育亦日漸受到重視得今日,如何使特殊教育教師願意有效的運用網路科技於教學是特殊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之一。

 

Karakas(1995)所說的:「只有當教師們能有效的使用資訊科技並且讓資訊科技的工具唾手可得,資訊科技才能真正的在教室發揮它的功能」。Bray(1999)也提到:「若僅是簡單的把資訊科技放到教室中並不表示教師們就會知道如何使用,更不表示這樣的課程就會比之前更為理想」。

 

特殊教育教師們如能真正具有網路應用的資訊素養,將網路資源運用策略融入教學視之為教學工具,則特殊教育教教師教學技能提昇,能有效地來達成教學目標。所謂好的教學方法即是適合教學者自己的教學特質,教學者自己覺得使用該教學法很方便並且對學生有幫助,如此教學者才會喜歡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教學才能有貢獻(夏再行 2000)。如此才能隨著電腦化教學盛行,運用網路資源來進行教學在特殊教育學生的學習上成效有著明顯的效果(Berry ,l994 ;Culliver &Obi ,1994 ;Rapper &Gittinger ,1993 ;張再明、陳政見,1998)。

 

 

第二節 特殊教育之網路資源應用概況

 

一、特殊教育與網路資源應用的新互動關係

 

對特殊教育教師而言,藉由電腦之反覆式練習、個別化學習等輔助性學習功能,並依據學生個別差異設計教學活動,以實現個別化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在網際網路時代帶來了新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法,未來特殊教育環境亦亟需藉由網路資訊科技突破時空的限制,建構更具效率、效能、自由、多元的教學環境。網路資源的特性有1.最新的資訊內容2.簡易的資源獲取3. 學習互動性高的4.同質性與異質性兼具的多樣化教材。陳明溥(1992)、林宏熾(1995)及鐘樹椽(1996)等人的研究也發現:電腦化教學可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提供適當的教材與充分的練習機會,教學的設計及多元感官的刺激,讓學生可以形成主動與互動式的學習,且從立即的回饋中,增進學習的興趣與效果,以實現個別化教學。因為網際網路上的龐大教學資源與教學素材,亦對於從事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在工作上提供教學利器。

在教育部「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五年計畫」中提出1998)教育資源愈是豐富,特殊教育必然亦愈發展。啟智教育的目的,在培養智能不足的學生自立謀生、適應社會生活的技能。「特殊教育法」第十七條明確規定「特殊教育學校(班)、特殊幼稚園(班)設施之安置,應以適合個別化教學為原則」(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教師面對的是身心特質差異極大的學生,由於身心障礙學生智能較低、學習有困難、活動力過多、自閉、生理缺陷等特質(張再明、陳政見,1998),因此世界各先進國家無不竭盡心力改善特殊兒童接受教育的環境及條件。網際網路對於殘障者的影響,可從國外殘障單位競相架設3W站以及許多殘障者在雜誌撰文稱讚網際網路帶給他們的好處等現象得知。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五日美國國會出版「NII行動綱領」中有一段話:「由於國家無法忍受國人對電訊或資訊的使用權利有所差別,本政府矢志,不分受入多寡、殘障程度、居住區域,將致力提供全國人民容易使用、便宜獲得現代化資訊的服務。」由此可見,美國殘障者在使用網路的機會顯然要比其他國家更勝一籌。

 

當網際網路帶給許多學生另類求知的管道時,網際網路對於殊教育兒童亦可提共學習需要而成爲特殊教育發展的主流。在此潮流中,電腦網路多媒體教學在特殊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當作實現特殊教育目的的重要教法之一。英國1997 發表以「卓越」為主題的身心障礙教育綠皮書中即以「廣泛且有效地運用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onlogy)來協助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學習,擴展其學習潛能」為重要的政策(DfEE, 1997)。

 

一般而言,身心障礙學生的抽象思考能力較為薄弱,需要具體實務學習、生活化的經驗並由實際操作中學習生活基本能力。網路資源運用教學正可以提供此種具體化、生活化、趣味化以及實用化的學習經驗(朱經明,1999)。所以教育學者指出對於特殊教育而言應用電腦在低學習能力程度者比高學習能力學習者效果好(洪榮昭,1999)。而在現今科技進步網路資訊大量散播,網際網路成為新一類別知識的獲取來源。在網際網路中每分每秒不斷更新的龐大資訊,提共學習者的最佳資源。特殊教育教師在此新世紀中將由傳統的教與授轉型成為一位資訊的整合專門家,亦即教師在課堂中的身份將從課程教導者成為課程規劃者。而這亦附合特殊教育的精神,對於每一位學生應編列不同的教學目標,也就是所謂的個別化教育計畫(Independent Education planning)精神所在。

 

特殊教育在網際網路應用現今已日益普遍且多元化,如網路IEP的建構(蘇俊鴻,2002)、如職業轉銜的實施、遠距督導的應用…等特殊應用型態,以至於各種網路諮商服務與網路教學服務的提供(王智弘、楊淳斐、張勻銘,2002;Bloom & Walz, 2000)等,都可以看出網際網路的發展確實帶來了新的專業教學型態。所以就特殊教育各學科教學領域如實用語文、實用數學、生活教育、社會適應…等均可透過電腦網路獲得許多教學的素材與教學策略。將教材內容直接置於網路中來進行教學,教師們更可以隨時依教學需求,更新調整教材內容,讓同學們的學習永保新鮮。結合電腦網路資源的教學已是目前的教學新趨勢,若能藉由網路環境及網路資源的結合達到學科整合的目標,在教學上,電腦網路科技運用於特殊教育將由傳統的紙上作業,漸次提升到電腦網路多媒體的歷程,同時以特殊學生為主的網路學習環境及網路多媒體資源教學的新一代學習策略,這將會是一項很大的突破。

 

二、網路資源應用於特殊教育的脈落與分類

 

網路資源應用於特殊教育的脈落隨著網路的發展與使用人數漸增,同時為了使網路資源的利用更加方便,有許多的研究者、研究單位或其他機構,開發出一些新的工具。一般而言在網際網路上所提供的服務與功能有很多,例如:檔案搜尋系統(Archie)、電子佈告欄(Bulletin Board System,簡稱BBS)、網路討論群(Newsgroup)、地鼠資訊服務系統(Gopher)、全球資訊網(World-Wide Web,簡稱WWW)等。

 

Hannaford(1983) 認為電腦在特殊兒童的應用具有三大優點:1.個別化;2.增進學習動機;3.交互反應。然而電腦網路資源科技在特殊教育的應用,除了在特殊兒童本身外;也可用在特殊教育教師上。在特殊教育教師的應用上有1.個別化教學方案擬定,2.教學資料檔案匯集,3.學生學習診斷與研究,4.網路資源的共享與分享。

 

「個別化教育」(IEP)是特殊教育的教學主要精義,為結合特殊教育專業團隊因應「學生個別化」之學習特質,為特殊學生量身訂做一套符合其學習特性的課程、教材、教具的能力。特殊教育教師有別於一般教師之不同,蘇俊鴻(2002)指出透過網路應用的無遠弗屆,不論是啟智類教師、學生、家長及專業團隊人員等,都可即時加入產生互動,位身心障礙學生撰寫合適的IEP。

 

Woodward 和Reith(1997)以歷史發展以及主題分析的方式探討美國自1980年以來有關科技在特殊教育上運用的相關文獻,結果發現其中的文獻是在探討電腦輔助教學CAI的成效佔多數且已漸次的以網站的型態呈現。CMI(Computer-managed Instruction)與CAI一樣關注的是特殊教育的教學領域。但是它們的重點不一樣。CAI側重於用電腦程式輔助教學過程,關注的是教學資訊的組織與傳遞;而CMI則側重於用電腦程式組織和管理與教學有關的資料。隨著網路科技及CMI套裝軟體的成熟,加上行爲目標在特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CMI可透過網路來完成的項目除了記錄跟蹤外,還可用於診斷特殊兒童的優勢與不足、分析有關的測試資料、並根據這些資料確定教學目標、生成IEP、監控進步狀況並形成報告。

 

網路資源逐漸受到重視及運用的當下就特殊教育而言,其範圍包含特教網站、特教網路學習環境或是以遠距教學型態的特殊教育。這些資源不外乎來源於四個方向,包括政府機構、民間團體、學校機構及個人網站。依陳郁仁(2000)調查國內目前有93個有關特殊教育內容的網站,其內容姑且不論品質優劣,已可謂為數不少。

 

三、網路教學運用在特殊教教育上的功能

 

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互動式網際網路,所帶來的資訊革命,造成的的是對教學、評量、回饋、教學策略等重新形塑新的指標。有能力處理資訊變成教學的重要條件之一。對於特殊教育亦是如此,希望在此科技時代能運用此等科技來進行教學。電腦網路資源運用科技提供了多重感官的刺激及生動的畫面,加上文字符號與聲音的輔助,能引起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昇其學習興趣而改變學習結果。

 

因此網路資源運用科技所建立的教學環境,學理上符合建構理論的觀點;但在教學實務上,尤其是設計教學領域,尚無一個適當的教學模式可資運用(高新發,2002)。然而網路資源運用於特殊教育教學上的有哪些功能及特性呢?可就下列兩大方向來了解:

 

(一)就學生的學習而言

1.                 容易引發注意力:網路資源運用的特質如豐富性、多元性、趣味性等可讓教師教學內容強過周遭環境中其它的刺激。多媒體是結合聲、光及動畫的效果,其帶給特殊教育學生的感官刺激是全面的,不同於傳統的教學媒體,因此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                 快速激發學習動機:特殊教育學生的特色之一是亦受外界影響而學習分心,依據心理學原理來設計教學媒體提供學生使用的資料,配合網路資源可以多重的方式來組合教學素材,甚至經由組合其喜好的主題可以讓學生由被動吸收改為主動學習,如此必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自會產生有效的教學與學習的成果。

 

(二)就教師教學而言

1.                 提供個別化教學的功能:網路資源運用於教學具有能達個別化教育的特質,包括立即回饋,學習進度的自我控制(洪榮昭,1999)。對個別差異相當大的特殊兒童而言,網路資源教學能提共同時不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更有接受適性教育的機會。

2.                 快速有效教學資源的提供:網路資源的多樣性及豐富性,能提供特殊教教師在編選教材時針對特殊教育學生的起點行為更靈活的來組織課程。經由系統化網路資源蒐集、彙整運用和分析學習的概念架構,使學生能迅速地將主要教材結合統整起來,學生能經由豐富網路教材呈現的效果來建構學習的概念。

 

電腦網路資源廣泛地運用,對特殊教育發展的影響將是全面和多元的(藍瑋琛,2001):

1.學者專家大多認為運用電腦及網路的互動式交談性教學活動,非常適合個別化教學的執行,藉此可實現學習無障礙的理想。

2.改善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的編撰過程,藉由線上資料庫的協助與經驗分享,使IEP的編撰將不再是老師的惡夢,而是教學的利器。

3.多媒體教材編輯軟體與電腦輔助教學(CAI、CAL)的運用,使特教教師可以輕鬆地編輯自己教學的教材,以促進特教教學效率的提昇。

4.結合既有的特殊教育諮詢專線、諮詢診斷的網路化,將特教教師、醫師、專業治療師、家長、社會工作者等,透過網路密切的合作與分享,形成超級的服務團隊。

 

 

第三節 特殊教育教師對於網路資源應用可能的困難點與限制

 

在網路資源運用科技迅速地走進教學,進駐教室,對特殊教育教師而言,通常是未給予足夠的時間去熟悉新的科技與對該科技所可能提供的優勢有所認識與肯定。在缺乏時間與學習機會,且學校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時,特殊教育教師對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更沒有足夠的信心與意願。教師對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的採用,所呈現的是緩慢,或甚至不是預期規劃的景象(Cox , Preston & Cox,1999;Cuban, 1993;Mumtaz, 2000)。

 

茲就特殊教育教師與網路資源應用可能的困難點與限制以下列三點加以分析:

 

(一)與教育訓練相關

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教育部,1999 )中,除了培育學生電腦網路的資訊素養之外,更強調教師運用電腦設備和網際網路的能力及素養。依據教育部九十一年統計資料顯示,直轄市及縣市舉辦特教研習活動計九二四場次,參加者達八萬六千八百餘人次。研習活動類別、主題相當多元。研習方式多以講演方式為之。但是特教教師教學上真正的需求是否能有效的反映在上列的教育訓練呢?雖然其中資訊相關研習亦不在少數,但對於教師使用網路資源於教學其成效不彰。主要是在未完全符合特教教師教學需求之下的訓練,是無法達到提升教學效能之預期目標的。根據近期的調查顯示,中小學教師反應他們迫切需要近一步加強如何在應用網路教學的相關智能,特別是如何找到相關的資料或網站供教學用,以及如何發展網路學習的教材。

 

目前國內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存有下列幾項缺失(邱瓊慧、吳祥明,1998):

1.          現有的進修方式主要以集中的研習課程為主,因為需要於特定的時間與空間進行,常影響教師參與進修的意願及降低進修的機會。

2.          教師進修的機會常淪為酬庸性質,研習訊息會因人為因素,造成傳遞上的阻塞,使得原本就不太充足的教師進修機會,更形見絀。

3.          教師進修實施方式缺乏變化,拘泥於形式,致使進修效果受到限制。

4.          教師進修研習方式的安排偏向講解,教師沒有參與操作與參與;另外,研習內容未能符合實際需要,有損教師進修的實際效益。

5.          進修時間如果安排在上課時間,學生的課務須由代課老師代理,干擾學校的日常運作之外,也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品質。

6.          缺乏客觀的進修評量系統,無法做事後的追蹤評鑑。

7.          過份強調個別教師的進修,容易流於自利和偏狹,不易發揮群體動力的積極影響,有礙於教師專業社群之營造。

 

改進特教教師在職進修實施方式:建議各級政府改進特教教師在職進修方式。研習對象應有所區隔(普通教師、各教育階段特教教師、特教學生家長)。為避免學生受教權益受損,辦理時間以非上課時間為主。辦理方式則應以系列性、深入性,工作坊方式為主。內容可以考慮:分類、分領域、或分主題方式。近年來有關資訊科技融入領域教學的教師在職訓練,多是以增加教師的資訊素養為主要目標。然而教師資訊素養的提升,並不代表其能在教學上有效運用網路媒體。因此在網路教學相關的教師教育訓練課程,亦應將資訊素養與網路教學策略、方法與現有網路教學資源加以整合,使教師真正具備網路教學的能力,而不只是操作電腦的能力。

 

(二)與教學相關

國內關於影響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的相關研究並不多見。鐘樹椽(2003)倡導科技應與教學策略結合,呼籲投入應用科技,取科技的方法、特點、要素來輔助教學又專家需設計一個模式教導老師蒐集、整理、評鑑、驗證資訊。

 

但根據天下雜誌於民國八十九年底以全省二千九百六十五位中小學教師所做調查發現,每五位中小學教師只有一位會將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亦即只有約兩成的教師會在課堂上使用電腦或網路來輔助教學。但即使將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仍有73%的教師表示每週於教學中使用網路資訊科技不到一個小時。同時該資料亦針對國中、小老師所作的「教師運用資訊與網路能力」的問卷調查顯示,到目前為止,每五名老師中,只有一名老師(十九.九%)具備把IT帶進教學活動的能力。

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 天下雜誌 http://www.lcenter.com.tw/Newsites/trend/trend2survey1-1.htm

 

在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的障礙上,可分為對融入教學的概念方面,及真正欲融入教學時在教學上遇到的瓶頸。

(1)                          在概念上,通常我們將操作電腦等資訊科技的技術訓練視為是融入教學的第一層障礙,但是訓練課程能否融入科技使用的教育模式才是第二層障礙。

(2)                          在教學、課程、設備上,是在進行教學時最大的問題。要學習如何利用網路,作為統整與規劃學習教材內容的能力,特殊教育教師在面對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新的教學工具與教學課程結構要及早因應與準備,對於各項教學軟硬體的設備運用必須熟練。這些資訊運用能力是特殊教育教師都有待充實與培養。

 

但是若能有適當的誘因機制的話,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軟體的設計便不再是一件難事。教師們若共同致力於教材的研發,將可使教材更趨多元化。至於師資方面,不再強調教師們要學到多少的技術,更要強調的是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力。在學校內要進行融入教學前,學校可以致力於教師網路資源運用基本能力的培訓、適合融入教學的校園環境之建立、資訊融入教學認知的推廣、教材教法的編制發展與推行等。

 

國外方面的研究,Karakas(1995)所說的:「只有當教師們能有效的使用資訊科技並且讓資訊科技的工具唾手可得,資訊科技才能真正的在教室發揮它的功能」。Bray(1999)也提到:「若僅是簡單的把資訊科技放到教室中並不表示教師們就會知道如何使用,更不表示這樣的課程就會比之前更為理想」。依據美國教育部2000 年教師使用資訊科技的調查報告顯示,教師於課程中使用資訊科技的主要障礙為電腦數不足、缺乏教育訓練以及缺乏教材準備的時間。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技術支援,一個全職的資訊教師(computer coordinator)可以幫助一般教師解決電腦軟體及硬體方面的困難,Beck & Reil (2000)的研究指出資訊教師仍得花大部分的時間進行一般的教學工作,能夠協助一般教師的時間非常有限。

 

 

(三)與校務行政相關

Marcovitz(1999)指出學校中對於使用IT有二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是電腦協調者(computer coordinator),另一個是學校的行政人員。在許多相關學術資料中亦提出行政人員是影響IT實施成效的影響因素之一。因此行政人員的支持也是影響教師使用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重要因素。行政人員若能瞭解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的特性,且提供教師行政上的支援及提供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的教育訓練,將會減低教師使用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的障礙。

 

在特殊教育的領域中亦然,特殊教育教師對網路資源運用於教學的不適應感及不確定感與一般教師是相同的。部分教師心理恐懼仍然是害怕電腦等網路資源運用科技,將其視為一大挑戰。因此,要使特殊教育教師能夠親近電腦單從教育訓練及研習來著手是不夠的。學校行政單位要能夠將環境改造一番,讓教師們體驗電腦的可近性與便利性,使其先卸除畏懼電腦的心態,之後再對教師進行「網路資源運用融入教學」的再教育,才能讓教師們可以更享受這資訊科技的生活。

 

其他相關論點如蔡俊男(2000)指出「時間」與「設備資源」是影響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的全面性問題。蘇怡安(2001)使用滿足理論為基礎,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國小教師網路使用動機、滿意度,並了解未使用網路的教師其不使用網路之原因。研究結果發現國小教師不使用網路主要原因為教學、行政工作負擔重而無多餘時間、快退休以及訓練管道、資訊設備不足等因素。因此促使無網路使用經驗教師上網的誘因有:教學上的需求、設備充足、訓練與支援管道的提供及政策的規定或校方要求等。何志中(2000)以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555 人為研究對象,發現學校班級數、性別、職務狀況、教育程度、教學年資與接受專業訓練次數等不同的教師在網路資訊行為上均有顯著的差異。教師網路知識、網路資訊使用行為與網路資訊使用態度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黃雅君(2000)發現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之資訊素養知能、圖書館素養知能、電腦素養知能、網路素養知能及媒體素養知能皆會隨個人年齡、任教年資、相關設備多寡及先前相關課程學習經驗有無而有所差異。吳輝遠(2001)發現教師的電腦能力及對網路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會影響其教學效果,而供教師教學準備用之電腦不足及中文網路資源缺乏亦對教師造成困擾。

 

結語

自民國八十二年七月起,實施「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學計劃」,同時配合教育部推廣的Tanet 到中小學」,使現今國內中小學也多能連接網際網路,使教學資源的共享與傳遞都可迅速完成。強調得不是特殊教育教師們的電腦網路技術,而是網路資源的應用能力。運用的資訊溝通科技與教學課程相結合,透過教育訓練嘗試去改變特殊教育教師的教學方法,以網路資源應用於特教課程為方向,進行特殊教育教學改革。

 

 

文獻參考

王智弘、楊淳斐、張勻銘(2002)。生涯輔導網路化的做法與方向。生涯快遞季刊,5,32-36。

朱經明(1999)。特殊教育與電腦科技特殊教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何志中(2000)。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華國(1998)。啟智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輝遠(2001)。國小教師應用網際網路於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宏熾(1995)。淺談『重度障礙兒童』的電腦輔助教學。特教園丁,11 (1),9-13 。

林寶貴主編(2001)。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邱瓊慧、吳祥明(1998):網際網路環境下的教師進修模型。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87年度年刊(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頁115-130。

洪榮昭(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師大書苑。台北。

夏再行(2000)。早期教育的教學 國際特殊教育教學研討會

徐享良、張勝成、許天威主編(2000 )。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五南。

高新發(2002)。網路設計教學模式雛型的建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再明、陳政見〈1998 〉。特殊教育實施電腦輔助教學之相關問題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2 ,頁73-93 。

陳明溥(1992 )。CAI 之發展趨勢-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28 ,5-11 。

陳郁仁(2000)。台灣地區特殊教育的可及性分析。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年刊,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黃雅君(2000)。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藍瑋琛(2001)。E時代的特殊育發展。國教新知,47(1),44-49。

蘇怡安(2001)。 國小教師網路使用經驗、使用動機及使用滿意度相關調查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俊鴻(2002)。建構網路化個別化教育計畫系統。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鐘樹椽(1996)。如何應用電腦於特殊兒童教學。視聽教育雙月刊,37 (6),20-26 。

鐘樹椽(2003)。資訊教育藍圖第五次座談會。

 

 

Beck , H. J. & Reil, M. M. ( 2000). Teacher professional engagement and constructivist-compatible computer use [on 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crito.uci.edu/tic/findings.html

Berry, S. A. (1994). Teacher' opinion of 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 Chicago public Schools Iiinoi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2 563)

Bloom, J. W. & Walz, G. R.(Eds.).2000.Cybercounseling and cyberlearning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the millennium. Alexandria,VA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on.

Bray, B. (1999). Eight steps to success: Technology staff development thatworks. Available: http://ctap.fcoe.k12.ca.us/helpdesk/helpdesks.html

Culliver, C., & Obi, S. (1994). Using CA1 to enhance the peer acceptance of mainstreamed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U. S. Kentuck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1 974)

DfEE(1997). Excellence for all children: Meeting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London: DfEE.

Karakas, R. (1995). Teachers and technology: The need for training andsupport. Orbit,26(2), 40-41.

Rapper, R. H., & Gittinger, D. J. (l993).  Using computers to accommodate learning disable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classes. U. S. Texa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4 272)

Woodward, J., & Reith, H. (1997).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echnology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4), 503-536.

 

 

回41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