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化

 

嘉義大學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江福貞

壹、前言

青少年常被認為是現代社會的寵兒,因為他們坐享了工商業社會的經濟成果,也逐漸在今日社會舞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是消費市場的新主力,也是時代潮流的新象徵,熱情與活力更是被視為改造社會、開創國家新機的動力來源。

但同時青少年也是最引人爭議的一群人,從服裝、打扮的標新立異到行為舉止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展現了高度追求自我的主張。因此,當孩子到了青少年階段許多的父母不禁自問:「這些孩子為什麼如此?」可惜沒有人能給予適切的答案,父母不了解兒女,老師不瞭解學生,大部分的人都不瞭解青少年,甚至包括他們自己。

青少年時期是身心巨變的階段,在此階段中不但有他的發展任務需要完成,更潛藏著適應上的問題,青少年「外向」的行為表現,實則有「內在」的原因,這些內在的原因造成青少年次文化的興起,在次文化的體系中青少年感受到接納、安全及自信,因此要深入剖析青少年次文化之前,我們要先瞭解青少年身心發展上的特色。

 

貳、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一、生理發展

青少年其正處於狂飆的階段,第二性徵的出現使男女在生理上漸有差異,青少年的自我特徵與自我觀念密切相關。

二、心理發展

(一)認知發展:青少年期是一個特殊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個體肩負著承先� 起後的責任。「承先」是指整合個體在幼兒期、兒童期所儲備的知識技� 能,使之成為自己的一部份。「啟後」則是指利用這些整合過的知識與� 技能來開創另一片新機,以便將來能獨立解決周遭的問題。個體的認� 知能力在這個整合的契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皮亞傑(Piget)認� 為青少年已發展至形式運思期,其特色是個體能運用抽象的、合於形� 式邏輯的推理方法去思考解決問題。代表著個體的思維能力已臻於成� 熟。但同時青少年的認知發展伴隨著強烈的自我中心現象,容易武斷� 推斷。當實際的情況無法接納其構想時,易怨天尤人,憤世嫉俗。

(二)道德發展:Kohlberg理論,青少年處於順從權威及法治觀念導向時�期,在是非判斷上,已具有成人法治觀念之基礎。但卻因為反抗意識�強烈又缺乏生活經驗,以致無法對道德情境作有效的判斷,處於似是�而非的階段。

(三)情緒發展:青少年階段並非如我們想像無憂無慮,相反的他們體會到

多樣性的情緒,如:焦慮、窘迫、內疚、壓抑、與憤怒。喜怒無常及�難以控制的情緒其實與生理成熟和心理不同調有關。缺乏安感,順其意則樂觀,反之則感到悲觀。在舊想法不敷使用,新信念尚未建立時,�不愉快的情緒較多,因此造成情緒困擾,甚至引起犯罪行為。

(四)群性發展:心理社會學家艾瑞克遜(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強調青少年階段是發展團體認同的階段,到了青少年期,青少年與朋�友的關係比父母更加密切,一言一行都受朋友影響,在同儕團體中他�們感受到被瞭解的接納、擴張了自我價值感,因此他們願意從朋友處�獲得見解或知識,也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如此一來,青少年一方�面想擺脫家庭的束縛,一方面更欲與其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他們獨特�的次文化,來宣誓我們是「自己人」。

 

參、青少年的次文化

一、次文化的定義

次文化亦即所謂的「圈內文化」或「副文化」,指的是某些人的觀點和生活方式顯著地不同於社會主流。因此次文化,可以說係指一群人具有很多相似之社會與個人背景,這些人經過一段長時間相處與互動的結果,逐漸產生一種相互了解接受的規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

� 二、青少年次文化

青少年指的是界於兒童期到成年期之間的一個發展階段。我國的「少年事件處理法」及「少年福利法」均明訂「少年」係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與艾瑞克遜(Erikson)所劃分人生八大週期的青少年早期相符合。

而青少年為了滿足生理與心理的需要,他們應該有一套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內涵,青少年如果是針對這方面的需要而發展或模仿了屬於他們的文化,我們便稱之為「青少年次文化」(張德聰,民85)。

� 三、青少年次文化的成因

為何會造成青少年次文化呢?美國的學者有以下兩種看法:

 (一) 世代解釋論---

學者以社會整合的觀點來討論青少年次文化及行為,由於社會被看做是一個相互關聯之次系統(subsystem)所組成,而教育系統被視為替經濟及政治系統培育有能力之社會行動者,但是在教育系統中的青少年因與其他次系統之社會連結極弱,家庭亦因在現代社會中減弱其控制青少年之力量,造成了青少年在社會系統中佔有一不確定的地位及角色責任。基於這樣的過渡性質,形成了青少年不同於成人的次文化。

 (二)結構解釋論---

與世代解釋論學者最大的不同是此派學者認為青少年次文化基本上是源於社會結構-特別是階級結構-本身之矛盾,亦即不同的社會階級背景將使青少年產生不同的次級型態。英國學者布萊克認為文化是經由學習所得來,所以各種社會中的構成因素都會形成一個對於學習的影響變數,青少年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反應原社會結構、階級情況的產物。

雖然這兩派對青少年次文化的成因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兩派都提到了青少年文化與成人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其實,大部份之青少年往往是接受了成人社會所訂下之價值及行為規範,並無反成人或反文化的傾向。此外,即使有些青少年行為,表面上看是反成人的,但事實上卻是誇張了成人文化中之特質,或以較成人更理想主義之方式去追求主流文化所設定之價值及目標。

四、青少年次文化之特徵及重要內涵

張德聰(民85)指出,青少年次文化具有四項特徵及八項重要內涵,茲分述如下:

      (一)特徵:

� � � 1.是一種社會變遷之新產物

2.是一種橫斷性次文化

3.是同齡同質之次文化,行為取向易受同儕認同影響。

4.是一種寄生於主流文化之次級文化,不能獨立。

(二)重要內涵:�

1.獨特之價值與規範,認同於成人卻又不同於成人及兒童。

2.特殊之暗語。

3.易受大眾傳播之影響。

4.注意流行風尚。

5.重視同儕歸屬。

6.特定身份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

7.同儕支持,如「哥兒們」。

8.滿足特殊需求,如犯罪或脫序次文化。

而其表現則顯現於語言、服裝、舞蹈、音樂、髮型、吸煙、藥物、性關係等各方面的表相。

五、次文化的特質

美國白宮青少年問題諮詢委員會的報告書中歸納為下列五項:(高強華,民79)

� � 1.向團體內取法

2.渴求心靈慰藉

3.尋求獨立自主

4.同情弱小

5.樂於變革

彭寶瑩(民81)提出我國青少年一般共通的次文化特質如下:

1.眩目刺激的「圖像文化」

2.自我封閉的「蛋殼文化」

3.逸樂取向的「遊戲文化」

4.自我為是的「愛現文化」

5.時時變化的「遊牧文化」

6.物慾為上的「唯我文化」

7.似是而非的「速成文化」

8.瘋狂騷動的「慕星文化」

9.自成一格的「暗語文化」

10.目眩神速的「嗑藥文化」

由以上學者之分析,我們大致可將青少年的次文化特徵歸納如下:

1. 意志高張的自我文化:青少年次文化發展最明顯的莫過於青少年對傳統價值體系的抗爭,表現出對父母師長的不信任及對尋求獨立的強烈渴求。處處與� 成人唱反調,

2. 成群結隊的朋黨文化:依據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危機論青少年發展團體認同中注重忠誠,然而對他人的忠誠發展不當則易形成幫派,青少年聚眾喧嘩、打架鬧事、時有所聞,因為人多勢眾有所依賴,易造成犯罪行為,偷竊、傷害、妨害性自主、吸毒,漸漸地走上了不歸路。

3. 獨樹一格的流行文化:為了在同儕中受到讚美,為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青少年花費心思講究外表的打扮,刺青、穿耳洞、穿鼻環、染髮、接髮、甚至彩繪指甲,無一不是刻意凸顯自己的特色。

4. 澎湃激情的偶像文化:哈「日」、哈「韓」風流行,青少年花費大量的金錢與時間蒐集偶像明星的照片及週邊產品,寧將課業棄置一旁,漏夜排隊購買演唱會的門票、組成影友會南來北往日夜追星樂此不疲,將自我中心投射到影星身上,幻想自己是舞台上人人注目的明星,以求得心理的滿足。

5.幻想世界的虛擬文化:由於電腦及電玩的普及、漫畫書的充斥使青少年借由圖形及感官刺激的變化來取代傳統的文字符號。一項由中華民國菸葉協會贊助,青少年育樂中心委託東森民調中心執行的「青少年流行文化」調查,證實有67.9%的年青人每天上網超過一小時,其中13.8%甚至超過四小時,有將近七成的青少年利用網路聊天、收發信件,顯示網路已經成了年青人重要的溝通管道(聯合晚報,92年)。青少年活在虛幻的網路世界中,甚至以欺瞞的身份與人交往,無法以真面目、真性情示人,生活在與現實世界脫離的虛擬世界中。

6. 抽象難解的流行語文化:青少年彼此之間的流行語,成了辨認「世代」的標誌,「洗眼睛」「圍爐」「烏魯木齊」「北港香爐」「烏龍茶」「甘乃迪」「柯林頓」「陳水」都各有其代表的他意,有國台語混雜、英日文湊合的,不管是戲謔的、低俗的還是押韻而具創意者,青少年以此溝通明顯與主流文化做出區別。

以上之次文化似乎都帶有負向性質,讓人感到青少年的次文化似乎都是庸俗的、逸樂的、甚至是反道德的,然而不可忽略的,其實亦有正向功能之次文化,如:

1.強健體魄的健身文化:青少年樂於學習的直排輪、滑板車、打球、登山、室內攀岩、打橋牌,既鍛鍊體能又益智。�

2.犧牲小我的服務文化:如社會服務隊、山地青年服務隊、學校愛心服務社團、宗教奉獻等團體從事社會救助工作。

3.動腦探索的研究團體:如,水火箭的研究、四季星座研究、太陽能動能研究乃至科幻研究、易經研究等,不失為晉身科學領域的先導。

    上可知,學生次文化的內容或範圍相當廣泛,從內在的價值觀、態度、思考或探究的模式,到外顯的語言、習慣、行為型態或生活方式等均包含在內。(高強華,民79)

 

肆、次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

青少年的次文化固然褒貶皆具,然而,青少年的次文化卻代表著下列深層的意義:

(一)展現新穎獨特的創意:青少年的次文化,往往是青澀不成熟的,但是其中所展現的驚人創意卻值得讚許,他們往往是接受新事物、新見解的先鋒,甚至可激起成人世界的反省及改進。對於促進社會的進步功不可沒。

(二)完成團體認同的發展任務:青少年的發展階段自然地歷經團體成員的尋求過程,浮出關於他們最適合成為哪個團體的一部份的內心探索。青少年的朋友圈、興趣和服裝風格等,將他們迅速地連結成次團體。次文化團體滿足他們的社會需要,為他們提供團體歸屬感。正是這種團體歸屬感,促進了心理社會成長,幫助青少年整合完成團體認同的發展任務。

(三)情緒抒發的快感:青少年的次文化未必都是負面的,有些具有抒發身心疲累功能的活動,如:棋藝、登山、攝影、水火箭製造。不但無損社會價值更可抒解繁重的課業壓力,增加因應壓力的能力,達到抒發情緒的功能,可謂一舉數得。

(四)社會關係的擴大:在這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只有家庭、學校,因為成長及傳播媒體的影響,青少年不再以家庭為依歸,勇敢的踏出家庭學校與社會團體接觸,伸出觸鬚探索成人世界的奧秘。在活動中青少年增廣見聞、修正自己不成熟的看法,社會關係在學習中無形擴大。

(五)潛在能力的激發:在學校中最被肯定的能力是讀書,但在次文化團體中音樂、藝術、舞蹈、寫作能力更是被看重,青少年為了適應次文化團體的規範、為了達成團體的期許,必須強迫自己多方學習,增進能力。潛在能力在無形中被激發。

(六)人際交往能力的增進:與同儕團體的相處,青少年了解受歡迎的人格特質為何,為了在同儕團體中生存及得到肯定,青少年勢必修正自己待人處事的態度。他們學到要接納別人的情緒、克制自己的衝動,以避免引起衝突或為團體拒絕。成熟的人際關係能力,對未來的發展更具實質意義。

 

伍、父母師長對次文化的態度

青少年的次文化是社會變遷的產物,在次文化中青少年找到創意、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快樂,若是盲目的否決或禁絕並非上策,因此父母師長需有正確的

看法,才能因勢利導協助孩子往積極達觀的方向持續發展。

一、        父母、師長的態度

1.瞭解:父母需瞭解孩子此階段的發展特色及需求,及次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背景。才能理智對待孩子,不致破壞親子及師生關係。

2.包容:青少年階段也是追尋自我的過程,充滿了變動及不確定,因此除了強調行為上不違法及家庭禮儀的遵守外,生活習慣及學習模仿對象的移轉應屬可接受的範圍。

3.接納:中國父母一向重視智育文化,但是並非每個人在求知的領域內都可以得到成就感,青少年在次文化團體中感受到同儕支持的力量,擴充了自我價值感,也找到了生活的目標。對於學業成就低落者,未嘗不是一個情緒的宣洩口,因此對於孩子所參與的次文化團體,只要不是違法亂紀、價值觀不扭曲,父母何妨抱著欣賞與接納的態度來看待這件事情。

4.參與:許多父母抱怨不知孩子在做些什麼!那麼參與他們的活動,必要時給予經濟、人力、意見上的支助,會是一舉兩得的做法。

5.疏導:次文化的發展型態有正向及負向之別,如校園暴力、藥物濫用、性行為開放等就使青少年日趨偏差與脫序。此時需要父母師長適時地介入輔導,給予正確的行為規範。

二、導引次文化的發展趨勢

由青少年次文化產生的原因來看,它是一個走向社會化的過程,是整個個人社會化的開端及基礎,因此幫助青少年發展正面的次文化、導正負面的次文化,便是在協助他們完成社會化、發揮社會化的功能。要適度地導正及運用青少年的次文化,以下是個人的建議及意見:

!. 在家庭教育方面

1)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導師,也是子女的守護者,與子女維持正向的互動,表現關心與信任、瞭解子女生活及情感上的需要、注意子女的交友狀況、分享他們的快樂與哀傷,揚棄傳統父母上對下命令式的對待方式,隨著子女的成長修正教育與溝通的方式,才能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無所不談的親子,當孩子到了狂飆期階段,父母警覺孩子行為有所偏差時才有導正的空間。

2)價值觀的教導:孩子的金錢觀、價值觀,都是從小建立,一向就接受惜福愛物、儉樸思想的孩子,為了物質享受去賣淫的機率不高,當同儕團體是以享樂、追逐流行為主時,孩子經由價值判斷可能心甘情願遠離團體,若是父母師長不明就裡的一味強迫,反倒造成反效果。

3)性教育的注重:無論中西,父母與子女談論性教育都感到難以啟齒。但是,當台灣已淪為亞洲地區未婚媽媽數量最多之時,家庭內的性教育已刻不容緩。除了基礎性知識的教導,最重要的是兩性平權思想的紮根,自尊尊人且自愛愛人。

2.學校教育方面

1)落實輔導工作:學校積極實施「教訓輔三合一」計畫,用剛柔並濟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獲得人性化及滿意的學習。現在是個開放、競爭及多元化的社會,青少年次文化未必不佳,欣賞、包容、尊重學生多方的發展,激發學生的榮譽感,才能巧妙運用他主動學習的特性,給予適切地導引。

2)加強兩性教育:兩性關係的正確觀念是預防青少年性氾濫的重要防線,學校落實兩性教育才能培養負責任、有愛心的青年,促成兩性間的和諧關係,� �引導個體在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的發展與成熟。自然可減少青少年發生「一夜情」「未婚懷孕」的機率。

3)休閒教育的教導:青少年的休閒娛樂項目需要適當的引導。學校若能發展校際之間的社團聯盟,讓青少年有機會接觸正向積極的活動,鼓勵或補助社團活動,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讓他們在社團活動中找到成就感,自然不會流連不當場所。

4)注重生命教育:青少年接受偏差扭曲的次文化,是因為對人我之間的關係不尊重。推展生命教育即在尊重生命與人文,使學生能悅納自己、關心家庭、熱愛他人、尊重生命與大自然。現在少數學校已開始推廣服務學習活動,其目的就在培養學生生活的智慧,認知生命價值的重心。相信經由生命教育的洗禮,青少年將發展出對人感恩、對物珍惜、對事負責及對己悅納的品格。

3.社會方面

1)大眾傳播媒體的自律:青少年次文化受大眾傳播媒體影響甚大,媒體若能自制、自律,多報導啟迪人心、激勵向上的故事,引導青少年潛移默化的學習,豈不是比造成青少年盲目痴迷偶像崇拜的結果更具社會公義。

2)社會團體的協助:美國學者柯爾曼(James S. Coleman)專門從事青少次文化研究,他說明要導引青少年次文化的改變需有一個新的參照團體,提供比較性的價值觀念,使學生知所選擇而主動改變。社會成人團體就是學生最好的參照團體,若能伸出觸手協助青少年讓他們瞭解成熟的處事及規劃模式,相信人有追求自我實現的潛能,必然揚棄逞兇鬥狠的幼稚表現邁向健康積極的人生。

 

陸、結論

隨著時代的變遷,青少年的次文化在形式及內容上都不斷出陳創新,次文化的產生原無可懼,但因眼見偏差盲從的趨勢佔據青少年的心性,家庭、學校、社會不得不關心注意。因為青少年發展特性上的自我意識,使得引導的技巧格外重要,不管如何,相信人都有自發的向上向善的本能,青少年經由次文化的洗禮之後身心皆得到舒展,他終能長成健全的人。

 

 

參考書目:

尹建中(民79)學生次文化的形成。教師天地,79年 2月。

英(民83)他們為什麼會那樣?——淺談青少年次文化。福利社會,45期, 31-33頁。

林清江: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71年。

高強華(民82)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和運用。臺灣教育,511期,11-15頁。

馬藹屏(民87)青少年次文化初探。學校衛生,30期,55-59頁。

陳奎憙(民82)學生次文化的研究與評析。臺灣教育,511期,1-10頁。

郭諭陵(民82)國中生次文化的探討。臺灣教育,511期,19-24頁。

許郁雯(民83)少年藥物濫用次文化之探討。學生輔導,32期,26-31頁。

黃有志(民82)青少年次文化及其輔導。空大學訊,131期,36-37頁。

溫毓麒(民82)淺析青少年次級文化。臺灣教育,511期,25-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