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會學論壇11

  別平等教育應加入更多男性參與  教社一   盈吟 

  

       根據教育部統計,92學年度科技領域的大學生647千多人,女生只佔三分之一,相較於美國女性選讀科技領域達到近六成的比率,這不難看出傳統社會文化的價值觀,讓多數女性在選擇投入科學領域時缺乏動力和意願。

       女性也常帶著許多盲點去選擇未來領堿,其中夾藏的迷思像是:選理工的女孩沒人愛、女生在科技領域無法與男生競爭…等。

一直以來,國內官方或民間團體雖不斷推出各種型式的女性座談會、研討會、國際會議…等。但與會來賓卻都是與這類議題比較有切身關係的人士,尤以女性者居多,這明顯看出性別平等推動上的阻礙及傾斜。試問,女性在求學就業上所面臨的困境,如果沒有男性的參與及付出,如何能達到性別平等的境界呢?

長久以來,女性所會面臨的問題常是男性所不知道、也無法想像的,而男性同儕很少有機會去體會女性在社會上所面對實際上的困境,及抉擇時的兩難。

但在講求性別平等的今日,性別平等需由雙方共同塑造出性別對話的空間,不應忘了唯有男性的參與,才能真正達到性別對等。

性別的意識型態更需由小紮根,不論是師資或教材,都需建立起性別平等的教育環境,融入更多元平等的別意識。

當性別教育不再是教導著「女生當女生,男生當男生」,教師也不再將學生強壓「男理工,女文組」的思想暴力之下,兩性關係的緊張狀態將獲得解放,尊重彼此差異並和諧共處的時代亦將來臨。

 

 

退學人數上升之我感    教社一  筱玉

針對教育部公佈上個學期各大專校院﹝退學率﹞統計,總計上個學期不包括技職、師範、體育、空大、軍警等學校,一般大學校院,總共有3806位同學,因為學業成績不及格被迫離開學校,平均退學率0.95%,比起上學年退學率略為下降,不過整體來說,退學人數還是略為增加了一些。

    談到退學人數,不免想到大學二一制度,針對二一制度之存廢,一直都有所討論,有人贊成二一制的存在,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壓力,讓學生不至於過度怠惰,輕忽學業。當然,廢除二一制度的聲音也不在少數,站在維護學生一定學習的品質以及給予他們機會的考量下,也有學校採行雙二一制,也就是即使上學期表現不佳遭遇到二一的情況,只要下學期肯努力,還是可以有機會留在學校繼續就讀。

    隨著大專院校的增加,入學機率的提升,或許,學生奮發向學的精神不復以往,加上外界五光十色的誘惑,許多學生早已將學業當作副業,而可能將校外活動、打工、玩樂……等等當作正業,似乎,考進去學校之後,學習的生涯也慢慢步入尾聲,除了應付期中、期末考試之外,多數的時間寧可放縱於校園之外的繽紛生活,或許,仍然有許多學生正一步一腳印的堅守著自己學生的本分,但看看一學期將近四千人被退學的人數,仍希望莘莘學子們能珍惜在學校的生活,善盡當學生的義務,也享受學習的權利,切勿玩物喪志,導致被逐出校園的結果,是大家都不樂見的下場!!

 

 

  失去信任我們還剩下什麼?  教社一 葉慶雄

                                                        

    上星期六的下午,陪著筆者高中同學到旗津的風車公園、海岸公園發問卷,是有關於來旗津遊玩的滿意度調查表,我同學單純的只是某堂地理課所需要的作業報告。一整下午大約只填好三十張,多虧了幾群年輕人,他們比較沒危機意識?還是有同理心懂得發問卷的痛苦。屢次遇到一聽到問卷也不就頻搖手,說:「不用了!不用了!別找我。」更有人回:「你們發一份問卷多少錢阿!」都已經解釋清楚是我同學單純作業報告用,不是詐騙集團,也沒錢可賺。

     試問卷調查法,濫用的過度嚴重?導致大家興趣缺缺,連舉手之勞也不幫。還是真被販賣資料集團、盜用資料集團給嚇到了?連總統大選驗票也怕選舉人名冊外流,就不能比對選舉人名冊。手機、郵件詐騙不是這陣子才發生,為何要等到此時此刻,才知道自己資料被盜用的危險程度,民眾無法去遏止、調查,但政府可以阿!多久了,把大家對於他人的信任磨損,造成不信任感的產生,這不單單影響到學生發問卷,還會使無辜民眾勞民傷財。

    希望驗完票後,不管結果如何,請別再去質疑這結果了,台灣兩大黨,我們小老百姓由誰當總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把大家的信任感找回來阿!。

 

 

東大附中取經新加坡華文學校雙語教學之我見   教社一  黃瑋玲

                                                                                                    

一則新聞報導指出,東大附中校長考察新加坡英語教育,決定引進新加坡華文特選學校雙語教學模式,由於東大附中是中部地區著名的私校,又是美國教會支持設立的學校,每年還有美國知名大學學生擔任志工教師,溫校長認為,私立學校辦學較有彈性,加上東大附中英語師資比較沒有問題,決定每個年級由一至二個班級先試行,除英語教學之外,連數理及藝術人文學科都以英語教學。

對於東大附中移植新加坡華文特選學校雙語教學模式,筆者有下列看法:

(1)    台灣英語教學成效不彰,師資、教材、教法固然有加強或修正的必要,真正的問題應該在制度及環境。

(2)    新加坡在獨立之前是英屬殖民地,英語環境屬於渾然天成,在英語教學上自然有其先天優勢,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3)    借鏡他國經驗,必須先瞭解其歷史及社會環境,在移植他國政策或制度時,宜先觀察彼此不同之處先行改良,以符合本國的需求。

(4)    與其說東大附中為私立中學,彈性較大,外籍師資不成問題,不如說東大附中學生家長社經地位較高,對於子女英語教育的需要較迫切。

  而英語課程外,數理、藝術人文學科也以英文上課,筆者意見如下:

 

(1)    東大附中英語教學目標的達成指日可待,因為,學校領導者(校長)有決心、家長有需求、學生程度好、外籍師資夠,營造英語教學環境條件具足,焉有不成功的道理。然而,以台灣的教育及社會環境,並不是每個人都讀得起私中,對於其他社經背景較差的學生,應如何提振其英語程度呢?

(2)    東大附中擬除英語課程之外,數理、藝術人文也以英文教學。其實數理、藝術人文本屬外來學科,為了要營造英語環境,如此作為不足為奇。但是,既然是雙語教學,也請別忽略本國的語文。國中基測、大學指考成績顯示我國學生國文程度也有日漸低落的現象。英語來不及提振,國文又忽略加強,我們的年輕人該拿什麼跟別人競爭呢?

(3)    若東大附中英語教育成功而推廣全校或全國,可以預見台灣新的族群問題---能夠使用英語及不能使用英語兩大族群,又將壁壘分明、扞格不入。

 

近來國中基測及大學指考英語科呈現的雙峰現象頗值得重視,高分群和低分群越來越兩極化。當教育當局大談如何營造全英語環境時,請撥空想想--那些二十六個單字都背不齊全的學生,什麼樣的教育環境比較適合他們呢?

 

 

成長是由學習而來的───學校與各界的包容才是重點

教社一  家伶

 

台灣目前是個多元面向的世界,因此在許多複雜因素的交會之下,許多社會層面的因素就會相繼滋生。例如離家、逃學等因素。當然這些因素需要緊密扣緊在心理、個人、家庭等各個多面向去思維。而不是單就一個層面去思量問題。

前日某位學生因課業壓力而自殺事件,讓我們警覺到這非純屬一個單一事件,而是一個社會現象所滋生的問題,當學生面對課業壓力的時候,因為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所能承受的壓力也就有所不同,因此,當學生來到學校就讀的時候,教師是否有心去了解學生,甚至去認識學生,是否願意去包容與愛護學生,我想這是個主要的關鍵。當然,在面對這個關鍵的同時,還需考量到許多層面,例如家庭、社會、人際互動等因素。

畢竟現在的社會並非一個單純的社會,每天生活的週遭不單就只有課業方面的問題,而是許多環節的問題,很多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區域性的人們,彼此一起接觸,常會因為彼此的觀念與作風不同,而有所摩擦或隔閡等,因此現在人的觀念多元複雜,並非像以往的人一樣。因此學生在學校的相互互動上,甚至與同學、師生間就會產生許多問題與錯綜複雜的因素。

學校就有如是個小型的社會,在這一套的制度之下,有它的邏輯與運作,讓學生在其中去學習許多的面向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適時地給予學生機會,讓學生去做,從中學會磨練,而非是責怪學生。畢竟大家都曾經做過學生,也是經由不斷的磨練與學習而練就出來的能力。倘若學校的老師無法給予這樣的機會,讓學生學習,給予從錯誤中去學習的話,我想這是非常不好的錯誤示範。

 

 

  高等教育的迷失   教社一            淑愉

 

報載清華大學電機系決定自下(九十三)學年度起,大一新生專業必修的四十七學分課程將全以英文授課。關於這個政策的推行,有人興奮不已,認為此乃非英語系國家目前努力的方向,欲藉此提升大學生英語文能力以便未來全方位與國際接軌;但也有人擔心不已,因為不知國內大學的整體配套措施能否全面落實及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國語本身是屬於一種高層次的語言,身為國民的我們經過一、二十年的薰陶,對於國語文的內涵都能精確掌握並能做細緻的表達,我們的語言是長久文化與知識的積累,這種對語言細膩掌握的能力,絶非個人留學三、五年或大學四年全面英語授課後就能夠習得。因為國語文是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與我們形影不離的。

 

 

 

落實台灣主體性認同的基礎教育工程         教社一    王美珠

    日昨受邀來台中演說的譚若思認為,連宋敗選的原因在沒有對兩岸關係作清楚的定位,這場選舉的歷史關鍵在於台灣的政治重心已經移動。陳水扁打了一場高明的選戰,用心耕耘南部,爭取客家票,也把某些泛藍票倉列為目標。證明黨國體制已死,民主發光,應該會引起美國輿論界重新思考定位台灣與中國的問題。

    至少,經過這次選舉後,台灣人面對政治不再冷漠迴避、害怕,可確信台灣獨立運動的第一階段「台灣意識的覺醒」已經完成了。「台灣」不再是羞恥的殖民地符號,「台灣人」不再是次等族群,台灣人現在可以坦然的以台灣為傲長期被外省族群統治下的台灣人早己習慣於次等族群的地位,沒多少反抗和異議,這情形直到基督教長老會提出「新而獨立的國家」,一個民主自由,不受專制統治的國家的「台灣獨立宣言」之後,一些潛在的台灣意識開始激發出來。但大部份台灣人仍因害怕與不習慣「不被專政統治」而猶豫不前。

      民進黨雖生澀地走了四年,台灣人卻逐漸尋回了自我,逐漸找到了自信,意識到自己也可以當台灣的主人,台灣不必要只能由外省人來執政。雖只是短短四年,但被民主撫育的台灣意識,卻有如嫩芽綠枝迸發出新生的活力。這是台灣人重新認定自己的身分,重新尋回自己的基本權益,重新以自主的意識來經營台灣。

    這和目前讓中國法統勢力排斥杜正勝的原因,乃是他在規劃「認識台灣」教材時,他提出同心圓理論有點相關。他主張生活在台灣的人要先認識台灣,再以同心圓的方式往外擴張,最後才是認識世界,這和統獨無關,可是中國法統勢力卻極力抗拒它,將它視為「去中國化」,無異是將台灣當作其殖民地,日本如此,中國法統勢力也一樣,積極消滅台灣文化,不接受以台灣為圓心劃同心圓。所以杜正勝的理論用意是「去殖民地化」。因著中國法統勢力存有嚴重的「中原優越感」,不能忘懷其殖民統治台灣的信念,所以也才會在大選後做出令民眾質疑的亂象

    以為他們的違法有正當性,法律與公權力不能約束他們,認定他們之違法有其正當性才是大事。世界上只有殖民地會有此現象,唯有統治者可以不受法律與公權力約束。只能由他們來執政,被台灣人執政就變成「竊國」。即使被視為欲除之而後快的杜正勝要有接受這些勢力砲火洗禮的心理準備,但他並不孤單,所有認同台灣、守護台灣的力量會站在他這一邊。

 

 

城鄉差距擴大的警訊    教社一  扶志凌

                                          

五月六日台大公布一項內部的統計數據,將全國公私立高中錄取台大各校系的新生人數,作出一項排名,台大首度公布經入學考試各系新生就讀高中前十大排行榜,在全國高中及大學界投下一枚超級震撼彈。

這項數據顯示出,越來越多的都會區私立明星學校學生,有機會考取台大,而傳統的非都會區公立明星學校,考上台大的錄取人數正在逐年下降,對於這些私立學校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鼓勵,證明私立學校教學有成,而私校學生只要肯努力,一樣有機會升學台大。

而對於非都會區傳統公立學校,而產生一種警訊,畢業生錄取台大的人數逐年下降,到底是因為教育部政策奏效,升學多元化,導致學生寧可選擇非台大的優秀校系就讀,還是非都會區傳統公立高中學生素質下降,導致學生心有餘而力不足,一心想就讀台大,卻因能力不足而考不上台大。

台大公布新生畢業學校排行後後引來正反不同意見,立委統計發現,學生所住的縣市就先決定了進台大的機率!程振隆立委統計近20年成為台大學生的機率前六名的縣市最高的是台北市36.96%、台北縣19.07%、高雄市19.07%、台中市5.15%跟桃園縣4.20%,其中最後一名是連江縣,馬祖畢業生成為台大生的機率近乎零,可以說台北人擁有台大生一半的天下。

上述的數據反映出,其實城鄉差距正在擴大,錄取台大的新生人數,明顯集中在都會地區,而非都會區錄取台大的新生人數,顯然也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而台大公佈入學考試各系新生就讀高中前十大排行榜,也將會變相助長明星學校出現,時值國中基本學測考試的前夕,這樣的排名,無疑是鼓勵家長將小孩送進都會區明星學校就讀,而當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將學生送到都會區的明星私立學校就讀。

都會區的明星私立學校的學生素質上升,傳統非都會區的公立高中學生素質下降,而錄取台大的人數,勢必會繼續產生劇烈變化,都會區的明星私立學校錄取台大的人數勢必逐年上升,而傳統非都會區的公立高中錄取台大的人數勢必逐年下降,城鄉之間的教育水準,將會逐年拉大,這對於教育部力主的平衡城鄉差距政策,無疑產生一種嚴重的警訊。

 

 

從英國的幼兒教育談起       教社一  蘇清泉

  

英國首相布萊爾日前在全英小學校長協會年會中提到,欲將英國的幼兒學前教育年齡向下延伸到兩歲,此舉引起國內教育界正反不同兩種意見。支持布萊爾的一方認為,幼兒五歲入學已經不符合時代的需求,提早提供高品質的幼兒教育,已刻不容緩,因此二歲起逐步打基礎,五歲開始學習讀、寫、算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反對的則認為,系統化的教育從五歲起比較適當,零至三歲時期,父母的親職角色非常重要,這時期幼兒不儘需親情的潤澤,也是人格及品德養成的關鍵期,而且此時幼兒的生理發展尚未成熟,生理上需要大人得協助,因此三歲以前最好由家長親自教育,三歲以後再送到幼稚園。

國內幼托整合草案中之「國幼班」是從五歲開始,綜觀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幼兒教育也是從五足歲起。年幼的小朋友需要比較彈性的活動,不需太早接受系統化或結構化的教育。況且國內「國幼班」,有關師資培訓、硬體設備都尚在規劃階段,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尚待克服,因此布萊爾的說明只是反應英國國內的幼兒教育政策,對我國幼兒教育並沒有實質上的影響。

 

 

 

校園危機層出不窮,該如何預防?

 

遊樂器材的安全性問題一直是校園危機最關鍵的一部份,這樣的問題一直無法完全消除,而原因究竟在哪?是學生或學校的問題?這是需要好好探討的一個問題,重點是不應該有生命一直犧牲之後,問題卻依然沒解決。

發生在苗栗一名國小學童因在學校玩盪鞦韆意外摔成植物人,4月最高法院判決六百多萬元國賠。由於校園遊戲器具經常藏有許多潛在危險,因此消基會日前就針對校園遊具進行抽查,結果發現存在台北縣市校園裡的遊具有超過50%不合格。

猶記得盪鞦韆是小時候最喜歡的遊戲器材,同學一下課就是往遊戲器材位置衝,難道以前的遊戲器材都沒問題嗎?其實也不盡然,因為學生的習慣及對相關校園規定的遵守程度確實不足。尤其是盪鞦韆部分,小朋友的心理總是喜歡盪得又快又高,更會流行一種相當恐怖的比賽,那就是『跳車』,也就是在盪到最高點時,整個人放掉往前飛出去,看誰飛的遠?其實這樣的情形看在老師眼裡,真是怵目驚心,從這一角度而言,無論器材多安全,依然會出現危機或受傷的情況,因為這是使用習慣的問題。

經數據顯示,北縣市竟然有50%的遊樂器材檢查不合格,這是很可怕的一個數字,因為這代表校園的活動環境對學生而言是一個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出事的可能。遊戲器材擺在學校,要叫學生不去玩,那是不可能,所以安全性的問題,絕對是學校要特別注意的。定期檢查的功夫絕對不可少,該有的安全措施一定要做好,例如盪鞦韆下方一定要有軟墊,而一些可能構成危險性的的器材就直接移除,不容再有發生危險的機會。

        如何降低校園危機,以遊戲器材而言,硬體設備固然是很重要的一項條件,但學生的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甚至必須去限制不同年級玩不同遊戲器材,以避開危險性。但無論如何,總是不可等到有人命或傷亡發生了,才開始怪來怪去,那都是枉然了!

 

 

可以破除明星高中嗎   教社一 賴文彥

       教育部已經慢慢在推行「高中職社區化」的政策,主要也就是要模糊高中職的排名以及去除明星高中的迷思。無奈前幾天報紙媒體又把一些所謂的明星高中學生有幾位上台大拿出來報導,哪些學校是主攻某一系所的冠軍,哪些私立學校竄上來…諸如此類的報導。不是要破除明星高中的迷思嗎?不是要讓高中生不再免於升學壓力儘量能夠就近就讀嗎?真搞不懂,為什麼總是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呢,難道是心意不夠堅定嗎?還是每次都是說說就算了。

       高中職要社區化,不就是希望學生能適才適性升學,因而國中教師依學生的基測成績、性向,用心輔導,而不明白為什麼台北市就因家長、議會壓力就要公布組距,家長們總是希望自己小孩能夠在沒有升學壓力的情形下學習,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小孩比別人小孩功課好,能夠進入所謂的明星學府,這是什麼邏輯阿,又要馬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各位家長,你們是要讓你們的小孩無壓力學習還是要在壓力下贏過別人,應該好好思考吧,政府當局做任何決策時也不應該有任何壓力來放棄自己的己見,有時這些壓力是來自於當前既得利益者的壓力,並不是來自於所有人民的壓力的,任何的決策應謹慎三思,不應該有任何壓力介入而妥協阿。

 

                                      回39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