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知識管理的理念及其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

  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研究生 蕭靜芳  

  壹、前言

當美國總統柯林頓喊出「以科技當燃料,以創新當動力」的「知識經濟」後,全球揚起一片「知識經濟」熱,台灣也不例外,行政院旋即召開所謂「全國知識經濟會議」,揭櫫新世代的經濟以知識為內涵,其中,教育部倡導營造「全民思考、終身學習」的環境的,落實「全球思考、本土行動」的教育改革政策,以加強培養新及再學習能力的理念

二十一世紀是屬於知識管理的時代,而學校原本就扮演傳遞、研究,甚至是創新知識的角色,因此知識管理對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具有迫切性與價值性。本文首先介紹知識經濟、知識管理的意義、特性與內涵,再引用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的理念,來檢視其對教育的衝擊與影響,最後藉由知識管理應用在教育行政,以促進教育行政革新以發展永續的應變機制。

 貳、知識經濟

一、意義

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指出,所謂的「知識經濟」,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激發、擴散和應用之上的經濟,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凌駕於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成為支持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

二、時代背景

(一)知識力即生產力

就知識經濟而言,知識是創造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因此知識的良窳攸關經濟效益之高低。知識即生產力,也是競爭力,這對知識的不同主體-個人或組織,兩者都具有相同的現象。

(二)教育即投資

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或腦力躍起成為創造經濟效益的核心輸入要素,攸關知識養成及運用的教育,其策略性角色將更為凸顯。其實在教育與個人各方面能力發展、就業及生活準備等目標功能,向來是教育哲學目的論所探討的議題,如史賓塞(Herbert Spencer)的「教育應為個人未來生活作準備」之說法。就此觀點來看,教育對個人的生涯發展而言也是一項投資。

  三、特性

(一)知識為具高價值的商品。

(二)創意為知識經濟之核心:創意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

(三)網際網路維知識經濟提供廣大市場,促使市場走向全球化。

(四)管理走向資訊化與網路化:管理者著重無形的組織體系,而非有形的直接接觸。

(五)講求速度、提高效益:速度決定一切,產品要求具高價值化,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六)不斷創造財富,使經濟發展朝向無限的發展:知識經濟之目的在於以知識來不斷地創造財富,使經濟發展朝向無限發展的可能(黃富順,2001)。

  四、新教育-新知識

(一)以知識為生產力核心的知識經濟,其競爭力的高低更需要仰賴教育的投

資。因此,新經濟的紮根、萌芽、生長與開花結果,實有賴新教育作為水分或養分來滋潤及灌溉。而所謂的新教育並非要拋棄舊有的教育體制,而是強調更新傳統對教育或學習的觀念,不再將教育窄化成學校教育,而是能體會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在產業型態中的角色,調整教育的觀念及內容設計,延伸正規、非正規與非正式的教育管道,以繼續教育及終身教育為原則,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充分發揮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積極角色功能。

(二)知識經濟的核心基礎在於知識之創造、擴散與累積,進一步去應用與分享;

而教育與學習正是知識獲取與運用之基石。例如:美國政府提出的「二十世紀美

國教育行動」、新加坡所建立之「思考型國家、學習型國家」理念等,都是強調

學習孕育觀念、觀念引領變革的「學習革命」之重要性。故知識經濟是以教育為

中心,以學習作為發展知識經濟為重要手段。

  參、知識管理

        一、定義

根據王誕生、林柏章(2001)的看法,將知識管理視為將個人知識透過知識創新、知識儲存、知識分享與知識利用等活動,轉化為組織的知識,以協助組織追求更好的績效、成長能力與更好的競爭力。所以,知識管理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系統、人工智慧與組織發展改良、人力資源管理之概念的綜合體。

二、從知識的形式和類型來區分,知識有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兩種形式(王如哲,2000):

   (一)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以專業技能的形式存在於個人行為中:習慣、方式、行為、洞察力和偏好,它是“人”的知識,存在於“人”的頭腦中,

存在於管理者和員工的經驗和專業技能中。它是較不易以言語來溝通與表達,為難以形式化、無法被具體化的技能。此類知識是主觀的、體認的知識,涉及個人的認知與意念。

(二)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是指已經檔案化的知識,可以透過報告、分析、手冊、說明書、實踐、電子郵件、軟體程式等方式來表達,此類知識是客觀的、理性的知識。

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應該能夠以綜合的方式利用內隱和外顯知識,滿足組織發展和客戶服務的需求。所以知識在組織中能夠形成橋樑,來促進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外顯知識再轉化為內隱知識,在相互轉化的過程中,知識創新的來源便會有乘數的效果。

  三、推動知識管理之目的

(一)掌握知識的流動。

(二)建構虛擬化的學習系統。

(三)強化組織反應與預變的速度。

(四)結合靜態與動態知識。

(五)提高知識資產。

(六)擴大競爭優勢。

(七)建構數位神經系統(李華芳,2001)。

         四、知識管理的核心元素:分享

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表示:「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企業的智慧,也是企業的智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即是取決於組織成員間是否能廣泛地分享彼此的資訊與知識。勤益管理顧問公司就曾提出一個有名的公式,知識=(人+資訊)再乘以分享次數之平方即K=P+I)×S公式說明,K是知識,P是人力資源,I是資訊,S是分享擴散知識管理是將知識視同創造財富的資源,其重點在於資訊科技與人員智慧的結合,讓知識得以流通、擴散應用傳達讓整個組織得以發展變革(呂筱茵,2001)。也就是說,知識的力量會隨著分享的次數而呈現幾何級數倍增。像目前網際網路如此盛行,運用在知識分享上,它是扮演了知識歸納與串聯的媒介,因為藉由電腦的歸納與整理,把每一位成員自我累積的知識經驗化為文字、圖表,再加以分類、儲存,最後透過網路與其他成員分享。

  五、推動知識管理之策略

知識不僅需要適當的保存,更應該與時俱進並適時更新。知識之存量與知識的品質均應為知識管理所重視的層面。可採取兩種不同策略(吳明烈,2001):

策略一為分類編碼策略(codification strategy):它主要是透過電腦之運用,將知識周密地編碼與儲存在資料庫中,促使組織成員能取得並使用這些知識。

策略二為個人化策略personalization strategy):此策略強調知識是需要與發展知識的人緊密結合同時知識的分享主要透過直接地與人接觸。因此電腦的主要用途乃是協助人們傳達知識而並非儲存知識。

 

肆、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的關係

人類正處於知識經濟時代,系統而完善的知識管理儼然已成為組織及社會永續發展之重要課題。因此若將知識經濟作為目的,則知識管理是其手段、工具與策略;亦藉由知識管理來發展知識經濟。若以此關係來定位的話,教育和學習可視為知識管理的核心概念(王政彥,2001),因為教育是知識經濟的核心,而學習則是個人與組織進步的工具。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中,重視的是做中學,因為學習的一個基本面向是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並應用於實務中,進而發展出新的隱性知識。像是在學校組織裡,建立教師分享知識的專業社群,教師透過彼此專業知識的表達與分享,把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在吸取別人可取的經驗後,內化成為個人本身隱性知識基礎。

伍、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對教育的衝擊

   知識經濟的核心基礎在於知識之創造、傳佈、累積與分享,而教育與學習正是知識獲取與運用的基石,故知識經濟以教育為核心,因此教育界首當其中受到影響,就以下幾點說明之(王保進,2001):

一、教育組織運作

「知識升級,經驗貶值」;「專家權」取代「合法權」;「資訊權」取代「獎賞權」;典範權(reference power)取代強制權。

二、教育人員

重視「創新的根基」與人文素養,可由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與教師聘任方式之變革得知。

三、教育內容

資訊教育與價值重塑的重要。像資訊教育提倡的「學習孕育觀念、觀念促進革新」,價值重塑所強調的「生命教育」之推廣。另外九年一貫所要培養的基本能力,如「運用資訊科技」、「欣賞、表現與創新」與「主動探索與研究」等能力,都是知識工作者所必備的。

四、人力資本與研究

大學要扮演「知識生產者」的角色;建立「產學研合作創新」。如目前虛擬學校的出現,產生跨國合作的教學型態以及策略聯盟的推行。此外,我國在加入WTO後如何應用行銷策略,培養出具備教育行銷策略與人才,這是值得我們來思考的問題。

 

陸、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

  一、塑造有效教育知識管理的情境

知識是需要情境的配合,包括有形的組織體制與物理空間(如建築物等)以及無形的文化規範等。可藉由實質形式的活動,提供成員共同合作的機會與塑造合作的組織文化;而這些文化應用在學校有幾個核心要素:

(一)對知識的積極導向:學校組織主管必須放手讓教師進行知識創造的活動。

(二)文化中不能蘊藏著知識的阻力:教師應無須擔心和他人分享知識會危及到自己的工作。

(三)校長的支持:這時校長必須要讓大家了解到知識管理與學習是組織成功的要件,並進一步發揮專業領導,帶領學校形成學習型組織,並塑造繼續學習的文化。

(四)教育行政部門應寬列對學校經費運用之管制,甚至要提供積極誘因,使學校能彈性取得內外部資源以投入知識管理域。

     二、確定學校教師工作內容與目標,提昇其工作品質

一旦教師確定自己教學工作內容,則其在進行教學或班級經營時,就可依專業知識做出專業的判斷與決定。可以有以下做法:

(一)減少教師不必要的行政雜務,教師應為教學品質負起責任。

(二)提昇教師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傳遞教學成果與知識分享。

(三)激勵教師有高績效的表現。教師對學校組織貢獻的多少,是給予薪資和升遷的依據,所以建立教師分級制度是有其必要的。

     三、結合教育專業培訓機制,提供學校人員知識管理訓練

(一)領導者的角色:其必須扮演教練(coaching)的角色,積極培養與落實專

業領導的知能,包括:課程、教學與文化領導;之後更需要將組織的知識與經驗傳承下去,保存學校最有價值的智慧資產。

(二)提供獎勵的誘因:可從學校內外部行政管理體系來說明之(吳清山、黃旭鈞,2000):

1.內部行政管理體系:應確保使用新科技的便利性,以及建構教師學習社群。

2.外部行政管理體系:透過外部體系投入資源,讓組織的智慧資產持續地成長和擴展。其做法可以讓學校有取得外部資源的自主性,以實現校園之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

除了著手改進現行教育專業培訓的缺失之外,另可辦理知識管理的研習或座談會,進行溝通消除學校人員對知識管理的誤解。此外,建置與暢通學校資訊系統,讓成員容易取得資訊,進一步讓組織成員系統與資訊系統進行有效之結合,塑造知識共享與繼續學習的文化。

四、建構學校為知識型組織

        知識型學校是將知識視同資產加以管理,凡是有關知識的清點、評估、監督和取得等能夠有效增加資產價值的活動,均屬學校內部知識管理的範圍。因此可以有以下做法:(一)協助教師獲得資訊和分享經驗,培養教師具有系統思考的能力,強化學校內部的溝通以達學習之效果;(二)建立智慧資料庫(knowledge database),提高教師教學效能與提昇學生成就的表現。

      五、以終身學習開發腦力,培養創造力與競爭力

人力素質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而創造力的培養更為知識經濟的命脈所在。可從以下的做法著手進行:

(一)組織政策方面:應促使成員成為終身學習者,設法暢通進修與學習管道,以增進組織人員的知能及實踐專業知識的能力。

(二)進修內容方面:應加強人員知識管理的素養,進而促使組織成員在知識創造上扮演著積極的角色。

(三)在獎勵制度方面:規劃與建立適合時宜的獎勵制度,鼓勵人人不斷從事進修學習、創造知識及與人分享知識以及知識運用於實務工作情境中。

  結論:

  不論知識經濟是否是舊酒新瓶或如雨後春筍般發展開來,知識向來是在教育學理或實務上的重要課題。雖然知識與經濟絕非教育唯一的目的及功能,但知識經濟卻需要以教育為其根本。尤其在目前知識半衰期更快的情況下,更必須仰賴繼續教育與學習來更新知識以維持並提昇競爭力,也藉由推展終身教育,才能消弭知識經濟帶來社會兩極化的潛在危險,而學校教育就是賦予學習最主要的管道。此外,知識管理將成為資訊化社會未來管理的主流,學校自不能隔絕於社會大環境之外,推動知識管理,正可開啟學校發展新契機,提昇教育行政革新。

 

參考書目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五南 圖書出版公司。

王保進(2001)。知識經濟時代下之教育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41。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17-25

王政彥(2001)。知識經濟以教育投資為本。成人教育,634-10

王誕生、林柏章(2001)。教育界推動知識管理的可行策略與做法。師友,408 48-51

呂筱茵(2001)。數位時代的知識管理。能力雜誌,54548-53

吳明烈(2001)。知識管理的概念、策略及其對學校組織的啟示。成人教育,6312-22

吳清山、黃旭鈞(2000)。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25-31

李華芳(2000)。知識管理的終極目的。能力雜誌,54530-34

黃富順(2000)。以終身學習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成人教育,6130-35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回39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