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與資深教師之專業發展
劉雅鈞
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一、前言
教師種種成長或改變,可由教師社會化的理論說明之(高強華,1992b)。教師社會化是教師基於個人內在特質,和外界環境交互影響,而模仿他人的思考方式、價值與行為之連續性歷程,教師一方面內化周遭環境的需求,另一方面調整滿足個人的需求,在此歷程中教師學習如何教學、管理,瞭解教師的角色與責任,接受學校與教師同儕的價值(王錦珍,1994)。換言之,初任教師與資深教師由於在教育領域中的社會化程度可能存有差異,而有著不同的專業成長程度。專業成長發展之差別,我們則可以由初任教師與資深教師的探討文獻中,略窺一二。初任與資深教師乃是以年資界定教師之類別,進而更深入探討教師個人本身特質抑或行為影響。一般研究以任教第一年者為初任教師,而資深教師之界定則未有定論,而一般研究對象之教學年資均達十年以上。初任教師在經過教育實習後,正式從事教育工作。在任教的第一年,雖然具有教育理論的專業背景,但對於實際教學工作與班級經營顯然較為陌生,並且學習如何將教育的理論運用在教學實務中,因此與一般有經驗的資深教師有所不同。然而,經驗未然是正向累積,是否有終其一生卻無法順利達到專業成長者?初任未然是試誤學習之實驗階段,是否能迅速脫離生疏教學生態與環境者?以下從教師專業成長觀點,說明各觀點所持對於初任教師與資深教師特質之看法,並探討目前之實證研究成果。
二、正文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觀點來看,教師從生手教師,不斷的進行專業成長,而成為專家教師。國內外均有學者針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或生涯發展,提出了各階段教師特質的論述。以下針對各學者之觀點提出說明:(引自饒見維,1996)
(一) 教師專業發展階段論
1、關注焦點的差異
由Fuller 和Bown(1975)提出四個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為:「職前教育的關注階段」、「早期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教學情境階段」及「關注學生階段」等四個。「職前教育的關注階段」,指在職前教育的學生階段,他們並沒有實際的經歷過教師的角色,因此,對於教師的角色是採取想像中理想化的觀點。「早期關注生存階段」,指剛開始接觸到實際教學工作的教師,先前理想化的關注焦點轉變為關注是否能勝任教職,開始關注教室管理、教材內容的安排、以及行政人員的評鑑等。「關注教學情境階段」的教師則轉向關注自己教學的表現。而「關注學生階段」則是開始關注學生的學習、社會與情感的需求,並視每個學生為獨特的個體。
初任教師應屬於第二階段教師(關注生存階段),而資深教師應屬於第四階段教師(關注學生階段)。然而教師的專業發展卻未必總是順利的循序發展,教師關注的層面,也有重疊的可能。
2、發展階段說
教師有其發展階段,國內外均有學者提出此項說法,如下說明:
(1)Berliner(1988)的觀點
Berliner認為教師的教育專業發展,包括生手(novice)階段、初任(advanced
beginner) 階段、勝任(competent) 階段、精熟(proficient)階段及專家(expert)階段等五個階段。
首先,「生手階段」的教師,其行為是偏向理論性(rational)、較沒有彈性(inflexible),並且傾向於遵循他們所學到的通則與程序。其次,在「初任階段」的教師,開始發展出策略性知識,來導引教學行為,例如:什麼時候要遵守通則,而什麼時候可以忽略通則。「勝任階段」的教師,則能夠依據自己的主觀意識,決定教學行為。「精熟階段」的教師,由於累積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直觀(intution)教室的事件,但仍然需要經過分析與深思熟慮,來決定教學行為。最後,到了「專家階段」,教師便能夠直觀的掌握教學情況,並且不需要經過分析與深思熟慮,就能做出適當的反應。
大體而言,初任教師較屬於「生手階段」與「初任階段」,因此,初任教師逐漸從偏向理論性、較沒有彈性、遵循通則與程序的教學方式,轉變為發展出策略性知識,來導引教學行為。資深教師則應屬於「精熟階段」至「專家階段」了。
(2)高強華(1992)的觀點
高強華歸納相關文獻,指出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包括「職前教育階段」、「實習導引階段」、「能力建立階段」、「熱切成長階段」、「挫折調適階段」、「穩定停滯階段」、「生涯低盪階段」及「退休落幕階段」。
「職前教育階段」指師資養成時間的過程;「實習導引階段」指初任教職的頭幾年,要學習教師角色社會化,要適應學校系統的運作,而且努力求表現,希望能為學生、同事及行政人員接納的階段;「能力建立階段」指教師儘量改善教學技巧的時期;「熱切成長階段」指持續的追求自我實現,熱愛工作,以突破現狀;「挫折調適階段」指教學的理想幻滅,工作不滿意時期;「穩定停滯階段」是只求無過,不求有功的敷衍苟安的態度。「生涯低盪階段」是準備離開教育專業的低潮時期,有人感到愉悅自由,而有人覺得苦楚艱辛;最後,在「退休落幕階段」則指離開教職後寂寥的時期。
由此觀之,初任教師較屬於實習導引階段,一方面要學習如何適應學校文化,要學習教師角色社會化,要適應學校系統的運作;另一方面,也很努力於教學表現,希望能夠得到學生、同事及行政人員的接納與正向評價。而資深教師則有可能在「熱切成長階段」之後的某一階段。
綜合上述,初任教師與資深教師所存在的階段必定有所差異,然而初任教師由於年資上的確定,階段論或許較為符合!但就資深教師而言,年資卻未必能夠代表其階段的前進或後退,需視資深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程度而定。
(二) 初任教師與資深教師之實證研究成果
1、初任教師之研究
歸納國內初任教師之研究,或探討其現況或者背景對現況的影響,如:黃文俊(2002)探討初任教師的教學意象時,發現背景相似,面對的情境類似,其兩位受試者的教學意象卻差異頗大。或探討現況中心理、教學的現況與困境。如:張碧蘭(2001)探討初任教師的困擾情況與相關因素。黃思華(2003)探討新手教師網路科技的使用狀況。由文獻中發現,各研究期望進一步為初任教師提供瞭解自我的方式或解決困擾的方式。然而,資深教師是否真無此類困擾?就工作負擔、班級經營、人際關係、和知識與實務的接軌方面,資深教師是否便能夠得心應手?或者可能只是能夠適應過量的工作負擔、疏離的人際關係、並接受知識與實務的分流?
2、資深教師之研究
歸納資深教師之實證研究,多以探討教師本身之生命故事或經驗,期許能夠有所助益。如:王韶霙(2002)探討國中生物科資深教師教學策略,期望以教學實例提供初任生物教師參考,協助其專業成長。教學模式為:
預習→對預習單答案→提供情境→講解概念→實際體驗→概念澄清。並且建議初任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問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性思考,還可以增進教室內互動的氣氛。學生經由討論答對問題後很有成就感,就會更喜歡學習這個科目。范揚君(2002)探討一位男性國小資深教師的生命故事,歸納出影響該教師生涯歷程之內在架構和特殊意義上,並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教師生涯規劃和後續研究上的建議。
3、初任教師與資深教師之研究
認知心理學家常使用專家與生手模式,來研究各領域的專業知能,並從二者的差異性比較,提供生手發展專業知能時的建議。許多學者針對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的教學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二者的差異性,以提供相關建議,增進生手教師的教學知能。其已然界定資深教師即是「專家教師」,較「資深」一詞更明確的界定其所代表的意義。
由認知心理學的專家與生手模式所做之研究有:Westerman(1991)進行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教學思考與決定的研究、Gagne’、Yekovish 和Yekovish(1993)進行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在教學動力學之差異性分析、游淑燕(1993)則比較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教學表現。歸納以上文獻發現,研究均指出二者在知識整合、學生行為、教學歷程三方面,均有差異。無經驗的教師容易根據學生的口語表達與要求而改變教學方式,顯得好像是學生在控制那些無經驗的教師,而不是教師控制學生;而評量與知識系統方面,專家教師較有系統,並且以過程性評量為主而非總結性評量。換言之,研究均指出專家教師的教學專業程度是明顯高於生手教師甚至是研究者建議生手教師可以仿效的對象。
此外,未用「生手與專家」一詞取代「初任與資深」一詞者有以下研究:施慧敏(1994)研究國小班級常規管理發現、陳師榕(1998)研究國小教師班級經營效能、黃儒傑(2001)探討初任與資深教師的信念、成敗規因與有效表現。研究也指出年資深淺的不同,教師在常規管理上、班級經營上與信念、教學上,也有顯著的差異,並且資深教師整體班級經營效能,親師關係、教學技巧、班級常規、學習環境、班級氣氛方面,顯著高於初任教師(陳師榕,1998)。
三、結語
文獻探討中,我們看到優質老師經驗的正向累積、不少為教育奉獻心力的故事,與給予新進之建議。此外,也看到了我國初任教師的困擾無以解決,最後可能挫折、轉業、或者灰心與資深教師面對社會情境的重大轉變,所產生的矛盾心態,甚至興起搶退風潮。質言之,文獻中顯示資深教師對於及早做生涯規劃的呼籲,並且貢獻予新進可能免於試誤的專業知識、教學技巧與班級經營理念…等等。專業成長階段有正向發展之說,亦有每一階段發展沒有明確正負向者(高強華,1992),然實證研究中,鮮少驗證年資與專業發展階段的成長是絕對呼應的,換言之,對於資深教師而言,那是一個省思自我的方式,對於初任教師而言,則是一個為自己生涯作規劃的標的。換言之,教師社會化順利與否,即可由專業發展之過程得到解釋。
參考文獻
王韶霙(2002)。國中生物科資深教師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錦珍(1994)。國中實習教師社會化之俗民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慧敏(1995)。社會學理論對班級常規管理的啟示。臺灣教育,536,19-26。
范揚君(2002)。一位男性國小資深教師的生命故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高強華(1992)。樂在學習、樂在工作--談教師的終生學習與專業發展。教師天地,57,33-36。
高強華(1992b)。論實習教師的情意特質。中等教育,43 (3),35-44。
張碧蘭(2001)。國小初任教師工作困擾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師榕(1998)。國民小學級任教師全面品質管理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游淑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課程決定權取向及其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黃文俊(2002)。國小初任教師的教學意象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思華(2003)。網路科技對國民小學新手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儒傑(2001)。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臺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