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省思與科技未來中的學習

簡淑萍(雲科大企研所研究生)

 

在知識經濟下,我們看見了閱讀的力量。從我們到吞世代,閱讀應該有什麼反思?而科技未來中,對於學習這件事又將如何?

一、知識經濟中的力量

1996年「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發表了「知識經濟報告」,認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即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型態;知識已成為生產力提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隨著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及高度應用,世界各國的產出、就業及投資將明顯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1]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知識經濟是根植於知識與資訊的產生、累積、擴散、和應用的一種經濟運作機制,相較於過去土地、勞力、有形資產等傳統經濟元素所建立起的經濟模式,「知識」會是此波新經濟運作模式的核心生產要素。面對下一個社會,誠如管理大師彼德杜拉克所說:知識工作者將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2]在世界進入知識的紀元後,所有的競爭和價值創造將以知識為主,而這一切的基礎將自閱讀、學習開始,因為有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發現:閱讀和聯想力、創造力、理解力、記憶力都有極大的關聯;而不斷地學習,更可以刺激大腦,延緩老化。由此我們也不難了解,在這樣一波的知識經濟的推波助瀾下,各國政府無不摩拳擦掌想要在此知識經濟中奪得領先之地位,因此對於關於教育、學習等相關方面,都會更加重視。不過,我們不能忘記在此波知識經濟中,其中一股驚人的力量「網際網路」。

1940年代中期出現的第一台電腦開始,電腦硬體的發展平均每十八個月體積縮小一半、功能強大一倍、價格更為低廉。從真空管、電晶體、積體電路到超大型積體電路的發展,電腦的體積已經能從整座運動場的大小縮小到次筆記型電腦的尺寸。但真正帶來全球鉅大改變的,並不是電腦本身,而是當我們利用電腦連上網路時溝通了全世界。有人說網際網路本身就是一座最大、內容最多、最豐富的圖書館,藉由搜尋引擎的幫助,讓我們到達無遠弗屆的地方,找到許多相關、不相關的資料。我想生活在網路下的我們已經習慣了在網路上找資料、瀏覽,甚至透過網路學習,例如線上學習、遠距教學----等等。即使它的方便性讓我們可以就近在銀幕上觀看,但目前的我們仍然習慣紙本的閱讀,或許這只是時間性的問題,因為我們的下一代尤其是8年級生,他們一出生就是處在網路的世界裡,或許網路閱讀對他們來說是理所當然。至於未來學習在網路上又將會呈現出什麼樣的情況?畢竟我們已見到遠距教學、線上學習的推行,但目前仍有頻寬、互動性不佳的情況,不過未來的發展會如何才是我們更應該去思考的。下面將會著重於閱讀和學習兩方面進行探討:對於「閱讀」我將會回頭來反思在網路影響下應該有的態度;另一方面,「學習」在受到網路的影響下後,未來將會呈現什麼樣的局面將是我要談的。

 

二、閱讀----Leader is reader

    「每當我們翻開書頁,等於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石。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們的心靈的,莫過於學習閱讀。」5年前啟動英國閱讀年的英國教育部長布朗奇指出。[3]學習才有未來,今後會是以知識為主的競爭,但是對我們台灣而言,目前的閱讀情況為何?天下雜誌曾在2002年時進行「全民閱讀大調查」顯示出,台灣人平圴每週花在閱讀的時間是7.5小時,也就是說,民眾花在看書、看報紙、看雜誌的時間,每天平均不過一小時。而這僅就閱讀時間來看,如果看的書是很輕的話,那這一小時的效用可能還需再打折扣。西方人說:「Leader is reader」,每個人接受新知識的方式不盡相同,有人是透過看書,有人用聽、有人用體驗,而閱讀則是最有系統獲得知識的方法,它也許慢,效果卻最深遠。[4]其實在網際網路發達後,我們閱讀的形式已可有不同的選擇,除了紙本外,更可以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只是網路上爆炸的資訊讓我們不知從何下手,對資訊感到焦慮,且生活步調的緊湊讓我們習慣選擇看電視、上網隨意瀏覽等較簡單、具有聲光娛樂效果的活動。

或許你會說在網路上長時間閱讀對眼睛是一種負擔,甚至對於網路上的資訊不知如何過濾。但是對吞世代來說,網路生活是必然趨勢,並沒有所謂適應性的問題。吞世代(Tweens)是指8到14歲的小孩,也就是民國79年到85年出生的「8年級生」。他們處在壓縮的年代,同時又躬逢其盛於網際網路的時代,不僅長得比較快、對外聯繫管道發達、資訊也比較發達。這一代生來時就手握滑鼠,在還不懂閱讀前就認識電腦圖示。而大部分讓老一代無法盡情擁抱數位媒體的障礙,在這一代並不存在,事實上,電子媒體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是天生的網路兒童,同時對於多數人不具備、卻必須培養的資訊過濾器,對他們來說其實早就是他們的世界的一部分。[5]對於資訊的取得他們有溝通全世界的網路,甚至是更多我們不了解的管道,同時他們也懂得過濾資訊、從眾多的資訊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對他們來說沒有資訊爆炸的壓力。當吞世代習慣了銀幕上所顯示出來的世界,那對於網路上的閱讀應是必然的趨勢,不僅是因為他們對於這樣看東西的方式不排斥,另一方面在進行閱讀時,可以透過網路超連結的方式,進一步搜尋到相關,或是可以深入閱讀的資訊,滿足了他們對於互動與即時性的需求。只是這是樂觀的看法,如果他們對於網路最大的興趣只是可以與人聊天、感受網路帶來的多媒體互動、以及娛樂效果,則將對他們整個未來的學習發展,甚至只是情緒的表達都會有很大的問題。

PC Home雜誌發行人詹宏志,他對父母最中肯的建議是:「在孩子還沒愛上看書以前,不要讓他上網。」當他們已習慣從網路上獲取立即的資訊,以及吸引人的聲光效果時,面對滿是文字的閱讀他們將會顯得不耐煩,此時,一個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將是重要且必須的。孩子還小時,父母可以念書給他聽,同時傳達出一種閱讀的愉悅感;當孩子年紀漸長,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那種耳濡目染的情況下,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此外,政府的政策、學校的教育-----等等,打造一個快樂閱讀、鼓勵閱讀的環境,以及引導兒童對閱讀的興趣,將閱讀融為生活的一部分,都是我們有待加強的。有了這樣閱讀的基礎,此時網路所提供的價值對他們來說才是有助益的,可以幫助方便、快速地深入閱讀,否則就像雙面刃,網路帶來的可能是傷害。但也唯有真正地打從心裡熱愛閱讀,才是能持續學習的動力,也只有如此,對於未來的知識工作者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這樣子終生學習的能力才是最大的保障。

 

三、學習大未來

  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下,我們已見到學習可以有更多種可能,像是遠距教學打破了地理限制,讓我們可以與他地連線同步進行教學,或是以非同步的方式讓教學更有彈性;又如網路教學讓忙錄的現代人可以隨時隨地依據自己的需求、時間的配合度等,選擇自己想充實的知識進行學習。這種以網路為基礎的學習,它所營造的學習環境,讓人們可以方便地、立即地、跨地域地進行學習,雖然在目前看來網路為人所不能接受的是其互動性不佳,讓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沮喪、寂寞感產生。同時如何去進行學習的評量,而這樣的教學背後,老師的角色又產生了什麼樣的改變,是否會有抗拒的情況產生?!如果有,應該如何進行轉型與溝通?!此外,學校又要如何對無形成本進行有效地估算----等等,這都是我們必須去兩相權衡地。不過,線上的學習是我們必然的趨勢,尤其對於偏遠地區只要搭配軟、硬體配備以及輔助措施,則在整個教育的提升上將有一定的幫助。但除了這些以外,目前在整個未來學習發展的趨勢上,將會進一步呈現出迥然不同於我們目前所談的形式,例如格網、和遠距實境的應用。

    格網即分散之計算能量、資料庫、軟體、儀器設施、專業人才等各項資源透過超寬網路有效整合,並透過中介軟體(Middleware)建立安全、穩定、與易用之平台環境,以平台共享方式提供研發創新服務。簡單的說,將閒置、分散的電腦或個別CPU藉由網路整合其運算能力,成為一個獨立處理資訊的系統,格網將打破個人電腦運算的界線。[6]由此可知格網即一種整合性的資訊平台,如同p2p的學習模式。1985年至今對電腦硬體與網路頻寬發展的統計數字顯示,網路頻寬的進展速度要比電腦硬體快,所以我們尋求的溝通,可以透過網路來進行,不只文字,還有影像跟聲音。因此,如何善用寬頻,以網路做為溝通的媒介,就是格網發展的重點。[7]格網的發展對於未來必然會有很大的影響,雖然說目前台灣在整個格網的發展上較成熟的為:分佈在墾丁、塔塔加、福山的生態監測格網,以及建置中的奈米科學網----等。未來強調的是一個開放的世界,而格網本身與現在我們所使用的網際網路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動態、高效能的形態,透過連結,將種種不同的硬體設備、軟體、人、儲存在電腦中的資料、運算能力等各種資源集合起來,我們可預見世界將會是一部最大的虛擬電腦。

    除了格網外,另一項我們不能忽視的技術為「遠距實境」。它是透過數台攝影機蒐集虛擬實境所需的真實世界數據,再以電腦繪圖技術讓每個使用者都能看到逼真的場景,並以每秒鐘超過12.5個畫格傳輸,經由兩個互相重疊的偏光影像投影,讓左右兩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以達到立體的視覺效果,這就是具有三維視覺效果的遠距實境(tele-immersion)[8]此項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對於網路上虛擬環境的學習可以有更進一步真實的互動,雖然目前在技術上尚未成熟,且又受限於頻寬傳輸問題,但它絕對是未來的趨勢。因此我們可以想見,從線上遊戲、社群聊天、到網路學習、團隊合作等等各種不同需跨時間與空間的活動,都將是此技術應用的受惠者,因為它讓虛擬的環境可以增添更多真實的效果。當然除了以上所提到兩項重要科技外,還有其他相關的、或是我們已經在應用的科技。我不多加談論,並不是它們對未來就沒有重要的影響。我想表達的是:在科技未來中,我們必須把網路學習放大格局來看,或許將來的學習模式會是搜尋引擎、資料庫、格網、與遠距實境的結合。

 

四、to learn, or not to learn

    電腦與網路所帶來的方便性,讓我們愈來愈依賴它們的存在。·科茲威爾在其著作「心靈機器時代」提到:個人電腦的運算能力約莫到了2020年時,就會增加到與一個人的大腦運算能力相當,而到了2060年時,會發展至相當於一百億人(約為當時全世界人口總合)大腦運算能力的總和。[9]看到這樣的預估,或許我們會問:「那我們還需要學習嗎?」人類學習的速度根本趕不上電腦運算能力級數型的增加,此時我們就會想到如未來人類的形式「Cyborg」,可以直接於人腦植入晶片。但是我們應該植入什麼樣的知識呢?那這些植入的知識會產生學習的效果嗎?又或者我們應該要問:如果這樣的「植入晶片」型式產生了,那麼「學習」的意義還存在嗎?還是說學習將變成如何?

知識的傳遞只會愈來愈快速。當大家接觸到的資訊都一樣時,你如何能比別人多一點什麼,又甚至是這一點什麼會是勝出別人的原因----那可能是來自於創意!「創造力」一書的作者契克森米哈賴訪談91位各領域具非凡創造力的傑出人物後發現,知識背景既深且博是創造性人物的重要特質。[10]有了閱讀之後才能激發想像力,有了想像力之後才有創造力,而想像力又與背景知識有關。所以大量的閱讀之後,累積的豐富知識才能賦予所見所聞更深的意義,而這是培養創造力的要件之一。而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刺激神經發展的活動,而這種的活動是可以保護大腦、延緩神經老化。至於植入晶片下,是否會有學習的效果在?或許科學家在將來會發展出一套應用而生的機制,讓晶片、閱讀、學習、大腦完美地結合,讓我們仍然有異於他人的創造力。但不管如何,目前的我們在面對仍不可知的未來時,最重要地應該還是不斷地閱讀、與學習。

 



[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

[2] 參見彼德杜拉克,《下一個社會》,劉真如譯,2002年,台北;商周

[3] 齊若蘭等著,《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2003年,台北;天下,頁17

[4] 參見(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adpooe/3/1234628660/20031206192213/

[5] 馬汀•林斯壯,吞世代來了商業周刊815期,頁75-76

[6] 葉允斌、沈昱全格網運算相關中文網頁介紹(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2/32-06.htm)

[7] 參見(http://www.sciam.com.tw/noteasy/noteasy_show.asp?CourseType=1&CourseNo=5)

[8]  藍尼爾(J. Lanier),〈如臨現場〉,《科學人》,試刊紀念版(2002/1)92-102

[9] 引自 翟本瑞 網路文化與虛擬生活世界(http://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publish/showpaper.php?serial=92)

[10]齊若蘭等著,《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2003年,台北;天下,頁68

返回36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