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14

      南華教社所學生群

M化的時代

洪海雄

 隨著晶片大廠Intel力倡〝迅馳行動運算技術〞(centrino),M化這個名詞開始在資訊社會中受到一般民眾的注意,往往在資訊的領域上都有一個特別的現象,許多便利的資訊產品或技術,在大廠極力推展之前都是默默無聞的,可見得資訊社會程度的提升,並不代表人們更能鉅細靡遺觀察進而接受非主流的資訊文化,似乎人們還是習慣在一種規範下生活。儘管如此,我們仍慶幸生於這個年代,在台灣,台北市政府在其「網路新都」政策中,已將無線上網的建置列為優先項目,如今台北市政府已經成為第一個無線上網示範點,另外坊間許多咖啡館或公共場合都提供無線網域,PDA或Notebook都可以讓人們隨時隨地接收最新資訊;在國外亞太地區,各主要國家也競相加快無線上網的腳步,2003年3月,包括韓國電信、中國網通、馬來西亞Maxis、新加坡StarHub、澳洲Telstra等五個國家的行動通信業者,更結盟成為全球第一也是最大的無線寬頻聯盟(Wireless Broadband Alliance WiFi/WLAN)。無線上網,網住無限,遨遊無限也使我們生活大不同,「行動力」繼「寬頻」之後,衍然成為網路設備普及的下一個目標;大約在四五年前吧,資訊人彼此寒暄問候的話題是「妳今天上網了沒?」,近兩年人們見面會問「妳使用寬頻嗎?」,相信不久的將來衡量一個人的e化指數,也許我們會說「你無線了嗎?」

  

聽障兒看得見的聲音—希望與愛                                 

紀佳嫻

  者偶然間與朋友聊起啟聰教育的問題,對於特教,筆者完全不熟悉,更遑論是特教中的啟聰教育,尤其在朋友提起啟聰教育中的「聽覺口語法」時,更是一臉茫然。在朋友的解釋之後,才知道原來現在的聽障朋友,已經可以完全靠說話的方式與一般人溝通,其關鍵便在於「聽覺口語法」。所謂聽覺口語法即是利用聽障兒童的剩餘聽力,藉由助聽器的擴音系統把聲音放大,或以植入人工電子耳的方式,幫助無任何剩餘聽力的孩童重新獲得聽覺潛能後,將聽覺、語言、認知,依其自然發展之程序,在自然且有意義的情境中,透過會話式的互動,讓聽障兒童學習傾聽、說話及語言。照這樣看的話,聽覺口語法對於聽障朋友而言,無異是一個最大的福音。然而,真正在推廣此教學及電子耳的使用時,卻遭到許多聽障朋友的拒絕,換句話說,聽障人士寧願使用手語溝通、拒絕與外界以一般口語、聽力溝通,也不願真正去學如何說與聽。關於聽障朋友偏好使用手語溝通的動機為何,至今並沒有具體的研究去討論,所以筆者也不便加以揣測。然而,我們都知道教育一個孩子必須付出許多愛心與耐心,對於一個天生有殘缺的孩童所付出的心思更是加倍的,當然,家人所擔起的壓力亦是加倍沉重的。聽障名人—王曉書說到,她之所以能夠突破聽障人士的障礙—聽力與口說,即在於家人積極地為她重建身心(她是三歲才失聰),不准她使用手語溝通,一歩歩地突破聽、說困難,加上她樂觀的心態,聽障並沒有成為她生命的桎梏,所以她寫了書、拍了廣告,主動告訴大家對聽障人士要尊重、鼓勵,聽障人士自己也得積極站起來。從王曉書的個案中,我們大約可以知道其家人的積極付出,才能成就王曉書現在動人的生命樂章。而「聽覺口語法」的特色即在於家人的參與,才能幫助聽障兒突破困境。也許不是每個聽障兒的家庭都能夠付出高成本的金錢,為聽障兒的教育畫一個美麗的未來,然而,任何人都沒有抹剎孩子未來發展的權利,最起碼,為聽障兒付出足夠的愛心、耐心與為孩子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思吧!即使聽障兒一開始聽不到聲音、說不出話,至少他也看得到聲音—家人付出愛與希望的聲音

  

教科書市場化的崩潰

陳玉玟

自民國八十五年起,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全面開放由民間出版業者編輯,國立編譯館只審不編,並以各級學校為選用單位,完全交由市場機制決定。自戒嚴以降,我國教育發展所追求的多元教育選擇,這無疑是最自由化的一項具體成果。然而,對教科書的使用者(或可稱為消費者)而言,這樣的一個教育商品化的施行,果真是如同預料中的令人滿意的嗎?從苗栗縣開始以身試法,將「以學校為選用單位」合併為「以縣市為選用單位」,縣內各校分別派出代表來共同選用同一版本教科書,最終雖以違法為由無疾而終,但卻開了先例,日前,嘉義縣也開始躍躍欲試,欲考量全縣統一版本的可行性,因此「民間國編本」即將上演,最終,恐怕還是得落到「國編本復出江湖」的田地。多年來的努力,在七八年內就開始瓦解,這是教育市場化的反錯還是反動?亦或僅僅只是配套措施的不足而已?從教科書開放來看教育市場化的崩潰,「教育市場化」只能是一種希望與理想,所以經不起實踐?還是它從來都不是民意所歸?亦或是宣導不周、配套不足等只要修正便可解決的政策疏失?然而這所有的答案或許都只能憑空臆測了。從開放之初的曙光乍現到現在的晦暗失色,一路走來都未見政府委託專門的研究單位進行具體實驗和全面性的檢討,而僅是將問題表面化,甚至,短短數個月內,不過經由部分團體的輿論,即對決策進行否決或轉向,以消極的「回復統編本」取代積極的「引導良性開放」。自始至終,影響甚鉅的教科書開放政策竟是如此草率而莽撞的!是故,從教科書開放看來,教育市場化崩潰的緣由竟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別看不起單親的小孩

許家祥

當社會上關注於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或是學生的學業成就時,民眾往往會將主因放在社會風氣與家庭結構上來看,而單親家庭或是隔代教養的小孩讓人總是看到他家庭結構上的缺陷,以及平均來說經濟不利、家長比較沒有時間陪伴小孩子……等問題。所有的問題都關注在他們的劣勢,那不就是將大多數單親的小孩將成長的競爭中直接宣告出局。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單親小孩沒有取得優勢的機會嗎?在其他客觀條件上較為不利的同時,單親家庭的親子關係卻是一個挽回局勢的關鍵所在。對於單親的家長來說,特別是單親媽媽,一生的寄託很容易就集中於自己的小孩,對於子女的期望一般也較高,也比較願意投入更多的心力照顧。而單親的小孩如果也能體認到自己在教育資源上的不利地位,反而更有可能付出較多的時間追求心中理想的成就。所以我們或許能夠說家庭結構的改變是一種危機,但是在面對的同時如能適應良好,這或許反而是一種出人頭地的契機。希望所有的單親小孩都能振作,越是不利的環境,更是要作給人家看,讓他們知道,別看不起單親的小孩!

  

「改不了」的教育改革

陳琮仁  林季謙

嚴後的教育改革,曾讓眾多對關心教育的人士嚐到美夢成真的感覺,但不久之前,許多教改學者們針對既有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二次教改」的理念,針對原先改革進行再一次的重構,這是個讓人非常弔詭的現象,甚至符應了美國教改學者所提出的「越多變革的推動,越感覺到它的不變」。其實,一個改革往往關鍵在於需配合行動者本身的思動,以及制度結構的實質修正。如果這個「改革」邏輯有必然性,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入學方案勢必堪稱最成功的改革了。因為九年一貫課程動搖了我國史上中小學課程架構,被稱為最具共識的改革方案;多元入學方案最符合了各位學生與家長的期待,因為解決學生過去「一」試訂終身的問題,然而,實際上這兩個方案卻無事先預期般的討好,因為制度好變,人心思動卻著實的難啊!行動者的慣性行為,常涉及到人心中最安定、也是最動不得的那項行為指標---「慣習」(habitus)。從結構面來看,社會學理論學家布迪厄強調,每一個行動者的開展都包含了趨向的存在,即為行動基本上除了有生物性本能之外,同時包含了長期經驗累積的第二本性,稱為慣習。人的行動會受至於過去的生活習慣,同時也會影響其對未來世界的行動「慣習是歷史的結果,也是開創歷史的起點」,說穿了,人類開展任何的行動,說穿了還是跳脫不出原始的動物慣性本能,不過與地上爬的、天上飛的、海中游的這些低等動物如出一徹罷了!根據生物學學者的研究報告,人類是一種極度依賴習慣,卻也是最能評藉著習慣來適應各種環境的高等動物;經歷各種環境的磨練與困厄,人類往往能夠有效的尋得一套既定脈絡的生存方式來面對突如其來的事物,同理所言,多數人也不能跳脫原有的情境架構而覓得新天地,即使如此,所有行動還是緊緊依附著過去的生活習慣,死性子不改!不要覺得荒謬,有生物學家研究報告為後盾,許多人的行為漸趨明朗化了,你我可能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五十步笑百步罷了!重構兩種面向的形式,很清楚的可以發現到,行動者慣性行為的改變,再加上制度結構的變動,才有可能真正促成「改革」的實現,然而,在這個聲稱之下,往往一個改革卻只是單純的修正制度結構了事,卻沒有行動者的實際配合,最後的結果呈現出,改革流於形式。

  

為善最樂                                 

劉嘉樺

身邊常常會有一些默默付出的人,為我們社會增添關心和愛心,就像是一位再偏遠山區賣紅豆餅的老人,常會送一些點心給偏遠地區的學童吃,因為看到小朋友們開心和滿足,自己也會跟著開心。但是日前因為老人家的小貨車失竊,無法再去山區送點心給小朋友吃,學童知曉後便發起幫助老人買車的捐獻零用錢運動,但因所募捐的金額實在是有限,最後在中華汽車公司的協助之下,送點心的老人終於有了新的貨車,看似一起輕描淡寫的新聞,卻是如此令我印象深刻,只因現在肯去幫助別人的人已經不多了,往往都是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位老人真是好心會好報,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所謂為善最樂,付出應該要不求回報,否則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付出和關心,送點心的老人為社會紛雜的亂象注入一股新的暖流,只要人人可以彼此關心和互助合作,才能使人間處處有愛。現在的人之所以會變得冷漠,很多時候是因為怕受傷害,或是害怕被騙,因此害怕去關心別人,轉而用冷漠取代一切,若是人人都能用最真誠的心去對待別人,社會將是美好的,在幫助別人時先要不求回報,才不會因為期望落空,而感到失望,若是作任何事都要求有回報,容易變成斤斤計較,失去關心的本意,希望大家都能從關懷身邊的人做起,關心自己也關心別人,才能使社會欣欣向榮,台灣才能真正成為寶島,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去證明一切,使得社會真能有愛

  

社會變遷下的教育

謝亞恆

近年來,社區大學正在台灣地區蓬勃發展,並逐漸成為風潮。除了民間團體的熱情參與外,這股學習的自主力量,也蔓延至某些地方政府部門,齊心一致地鼓勵民眾,共同為了建立「公民社會」而努力。不容諱言地,社區大學創始的目的之一在於推動「公民社會」的誕生,另一項目標則是「解放知識」。雙重的理想特質就是祈求知識的重建,並將社會價值觀重新定位;如此,社會的每一份子方能從日常生活中體會經驗知識的重要性。而除了民間團體的熱情參與外,這股學習的自主力量,也蔓延至某些地方政府部門,齊心一致地鼓勵民眾,共同為了建立「公民社會」而努力。不容諱言地,社區大學創始的目的之一在於推動「公民社會」的誕生,另一項目標則是「解放知識」。雙重的理想特質就是祈求知識的重建,並將社會價值觀重新定位;如此,社會的每一份子方能從日常生活中體會經驗知識的重要性 ,也可將其還原於社會,顯現社會應有的真實面貌 。社區大學打破了菁英獨享的教育象牙塔,提供成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與認識外部環境的成長管道。透過思辨、討論的反覆過程,希望與在地社區相結合,規劃出具體的實踐行動,最終的願景在建立一個能夠進行內在反省、創立台灣新文化價值的「公民社會」。因此社會變遷下的教育--社區大學的使命與挑戰,它不只是提供給學者專家的會議,更是給所有關心社區大學、所有希望台灣更加美好的人們所共同參加的會議。

 

E化的畢業典禮

周相伶 許雅雯

 灣大學昨日突破傳統,首次舉行網路的畢業典禮,台北大學和東吳大學也紛紛跟進,一時間,學生不是透過學校的視訊設備,就是藉由宿舍和家中的電腦觀看畢業典禮,雖說有些新奇,卻也少了點人情趣味。因為sars的關係,許多學校今年別出心裁的舉行-e化的畢業典禮,但真正會守在電腦前面,觀看這場為他們而「上演」的畢業生有多少呢?也許畢業典禮只是個形式,對之前要考試的國高中畢業典禮,畢業典禮那天,也許只是一個所有人都暫時不唸書的日子;大學的畢業典禮就不一樣了點,因為有方帽子可以戴,要不然在拍照時也要學學一貫的傳統,將方帽子往天空一丟,讓帽子隨著青春的夢想飛揚。日前參加的畢業典禮很傳統,致詞、頒獎、遊校園這些看似老掉牙的傳統畢業儀式,也許真的要到可能是最後一次了才會珍惜吧!和同學、學弟妹及父母在曾經生活過的校園中合影,也是畢業典禮的另一層意義。是因為資訊和訊息能快速的傳遞,畢業典禮中那種離情依依的情愫似乎也在改變中,淚灑畢業典禮的戲碼也很難見了。或是因為校園中的另一種怪現象,不畢業的畢業生比畢業的畢業生要多,所以為避免參加尷尬的畢業典禮,所以許多畢業典禮中,反而在校生比畢業生多。鳳凰花又在校園中肆無忌憚的燦紅燦紅著,催促著新的一批生力軍加入社會的戰場,就算沒能親身參與畢業典禮,也要在舉行畢業典禮的同時,體認到自己已經又跨入了另一個不同的階段,又要從心出發面對新挑戰了!

 

 誰來決定孩子應該要學什麼東西?

洪莉云

我在帶學生的時候都會想到這樣的問題,恰巧這次跟朋友聊到他的孩子,是個很聰明的小朋友,在學校成績都很好,前三名。但是媽媽還是很擔心,想要考進好學校的好班,國中就有分名校,類似私立中學設立的資優班之類的。我跟媽媽談了很多我的想法!孩子的爸爸也是背景不錯的家長,之前是交大畢業的。他說其實孩子不需要給他太多額外的學科練習。跟的上學校成績就好了阿,我們以前也沒有學什麼奧林匹克數學。」這個爸爸的想法跟我很像,但是我還是忍不住想到:我們總是用自己以前的學習經驗,來告訴自己要給孩子什麼樣的環境跟學習條件。當然我們也會作調整,但是這些調整卻又常常像是隨波逐流,因為別人都在學才藝,所以我們家的孩子也要。坦白說孩子也不知道自己要些什麼,他們大概還分不清楚什麼是對他們有用的東西。我又聽說,雖然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的才能不同,也在生涯中往特定專門的領域發展,例如學書法畫圖有興趣,之後也繼續從事這樣的工作,但是這真正是發揮最大才能的領域?好像很少,人家說大部分人都沒有發揮到自己真正的領域。一個戲謔的問題是:「說這句話的人知道自己的領域在哪裡嗎?」我想起學生以前問我過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每科都要學?」我告訴他,因為不知道你到底哪一科哪一方面最有天份,所以每科你都要試試看。但是我又覺得給學生這樣的通科教育好像太沉重了,雖然我說通科教育是在發掘他的天份,但是在學校裡面我看到學生並沒有一個個找到自己最愛的學科,而是開始討厭那些學不好、怎麼也搞不懂的學科。通科教育應該有另一項重要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基本生活知識,當老師的我可能無法把每一個學生都教成一百分,對自己唯一的期望是不要讓學生因為我而討厭某一個科目。這才是教育,而不是抗拒或反對教育。

 

加強防震 居安思危

薛鴻輝洪緹芸

六月九日上午九點多,台灣地區發生六•三級的有感的強震,震央在宜蘭附近,台灣處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發生地震的頻率仍然相當的高,因此,國人一定要隨時提高警覺!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國人記憶猶新,國人驚恐不已!近年來,建築界喜歡興建超高大樓,而政府的重大工程建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如興建中的高雄捷運與台灣高鐵等,這些重大公共工程與超高層建築物,面對地震頻繁的威脅,政府與營建業者一定不可掉以輕心。令人擔憂的是,國內公共工程素有偷工減料或偷工不偷料等嫌疑,一旦強震來襲,其後果將令人難以想像。因此,對於國內建物與公共工程在設計之初,政府一定要嚴格要求建築業者周全嚴謹地考慮防震的問題,更不可以偷工減料,應按施工準則與防震要求確實施工。總之,這次的強震又再次的提醒國人,平時務必做好防震準備,絕不可掉以輕心!政府與民間單位皆應經常性定期地實施防震宣導與演習,並加強對公共工程與高層建築物的防震要求與規範,以及必要的督導措施,更重要的是,國人必須具有居安思危的防震意識,平時就必須熟悉強震時的緊急應變要領,心理上也要有充分的準備,設想在地震災害發生時如何自救。如此,居安思危,才能將災害減少至最低。

  

親師合作,自在成長

洪小媚

當我們站在二十一世紀轉捩點上時,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開放教育的實施正為未來教育描繪出一幅充滿希望的願景。為了落實開放教育的理念,唯有透過親師合作,共同建立教育共識,為學生創造有利於學習和成長的教育環境,以發展學生健全之人格及達成快樂成長之目的。以親師為教育合夥人,在角色定位上,家長是合作者、支持者、參與者及協助者;而教師則是引導者、輔導者及經營者;並以兒童為中心,鼓勵其自動自發。當孩子學習成就低時,適時給予關心、支持與協助,找出學習不良之原因,減低學習效果的衝擊,並共同為我們的孩子解決問題。為了因應開放教育的理念、促進教學效能的提升並維護受教者之權利,故在親師合作的過程中,需強化親師關係、整合家長人力資源、建立多元溝通管道、辦理親師成長教育、及親職講座,共同建立願景;期盼家長能積極參與孩子成長的工作,使教師能更發揮專長,在教育學生與學生生活教育上更能發揮最大的效能。讓教師與家長一起擔負教育的責任,一起關心學校的教育及發展,共同引導孩子適性的發展,讓我們的孩子能在綺麗童年中快快樂樂並自在的成長,共創三贏的境界。

 

         

林俊榮

 6/8聯合報頭版報載「軍公教月退五五專案將取消」。銓敘部和教育部最近分別開會決議,將修法取消五十五歲月退加發五個基數的「五五專案」,並將軍公教自願月退下限年齡從五十五歲逐  延到六十歲。對於報載內容雖然因全國教師會反對而暫緩,但筆者以現職教師身分對此法案一旦通過施行十分憂心我們下一代的教育,因為如此一來,教師平均年齡升高,但是大環境的教改腳步卻不停想要快步向前,試想一個五、六十歲天天想著退休又體力不堪教改凌虐的「老人家」﹙不是他自己不退喔!他是被迫的!﹚如何期望他能用心專研教材,思索以創意教學而啟發學童思考能力呢?雖然堅持教育熱情的好老師不少,但我們卻難以避免「老兵心態」的教師對教學成效造成嚴重影響,因為如此一來又是變相的教育機會不均等。

 

 “專業”的迷思-駐校社工師

楊媛媛 黃玟萃

最近看到報紙上在徵「新興工作-駐校社工師…」,內容和篇幅都寫得很冠冕堂皇,我突然想到上個禮拜我在報告教育改革專題的時候,我報告的那篇文章即是在說明“專業化”很可能是讓權力關係在不知不覺中被隱形起來的工具,若把此現象套到社會工作者的身上來看,竟有幾分吻合之處。政府為加強輔導適應困難學生,北市自89年1月起已經開始試辦駐校社工師,其他縣市慢慢的也跟進了。然而,有一個問題,卻是社會工作者很難去發現的-社會工作者帶著主流文化進入其他文化時,會產生不可避免的壓迫現象。因為,大學就讀於社會系的我,發現社會工作的專業化訓練過程是很制式的,這時候,我們都會因為想得到這個資格,而循著規定做,腦筋也因此被固定住了,往後,當我們實行專業實踐的時候, 根據訓練中所教導的方法,會進行一套專業介入模式 ,然而,就很容易忽略了當地居民長時間對其自身環境的解讀以及從過去生活經驗累積,導致所有自稱專業的駐校社工師做出來的社區發展模式幾乎都一樣!而且,居民會開始向這些 “專業者”和主流文化認同,在不知不覺中放棄其文化。在這種情況下,主流文化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約制,約制著駐校社工師也約制著社區居民,就如同Bourdieun所說的「慣習」一樣。因此,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中,其實是會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助人方式的,但是,當政府宣稱社會工作者是如何伸張社會正義時,我們可以質疑,什麼樣的工作內容才是屬於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呢?而這些培育的管道、程序和「專業知識」又是由誰來決定的呢?

 

葉思甫

繼貨車司機吳桂慶撞交通部自殺後,又發生計程車司機吳朝仁載汽油撞基隆市交通隊自焚,台北市計程車駕駛員職業工會理事長吳慶輔說,他在吳桂慶事件後,早就猜到接下來可能會是計程車運將會出事,因為許多計程車運將對警察濫開罰單非常不滿。很多計程車運將常被警察開罰單開得很冤枉,有的司機甚至為了幾百元的罰單,會非常激動地告訴他說,「就算告到法院也要告到底」。現在經濟不景氣,計程車運將已經是滿腹苦水,偏偏時常碰到警察罰單開得非常不合理,例如,大約一年前他就曾經替一名計程車運將申訴遭警察「一單二罰」。小貨車駕駛吳桂慶衝撞交通部,引發熊熊大火,把被列為市定古蹟的交通部門口燒得焦黑,因為案發地點敏感,事故發生後,博愛特區加強戒備;日後,又發生計程車司機吳朝仁衝撞基隆警分局交通隊。因這兩起類似事故疑都與交通罰單有關,造成震撼。台灣如此的小,竟然交通罰單是位居全世界第一名,彷彿在指責交通罰則有問題,事實卻不然。北市交通大隊在嚴格執行交通違規案件取締下,市府交通罰鍰年年超收並創佳績,90、91年度市警局交通罰鍰分別收入40億、46億元,這還不包括停管處的罰鍰收入,每年光行人及攤販違規就超收約達5千萬元左右,市議員藍世聰上午質疑交通罰鍰已成市警局主要收入,甚至變成繳稅金。藍世聰說,員警濫開交通違規罰單造成兩名職業駕駛自戕行為,北市是否為了員警績效、獎金分配而漫無目的開單,有必要好好檢討。難到,台灣是全世界最不守交通規則的地方,站在依法取締的立場罰單當然多!某電台指出在某某陰暗處的側速照相機一年為國庫賺進了多少罰金,試問市區內的最高時速為多少?當你在市區內行駛,既使是四下無人也應該遵守交通規則才對,而不是指責有關當局此處不該設測速照相。當政府不斷的宣導醉不上道,仍是有一堆人不認為自己喝醉酒,也不把其他人和自己的生命當一回事,依舊喝酒開車,事後在後悔或慶幸。何必呢? 台灣守法的精神,似乎只做表面功夫,只要沒人管或四下無人就不用守法。在學校我們不斷三令五申的告訴孩子不可以穿越馬路或闖紅燈,但卻常常看到家長大剌剌的拉著快遲到的孩子闖紅燈!孩子說:「媽媽帶我闖紅燈的」,孩子在學校聽老師教的,卻是學家長做的錯誤示範。請不要指責台灣交通罰金收入全世界最高,試著反思是不是我們自己不守法才讓台灣的交通罰金收入全世界最高?  

回32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