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網路進修消弭偏遠地區教師進修上的困境

                                            嘉義大學幼研所 陳惠珍

教師執教生命的發光、發熱與延續,除了職前教育的紮根,更需要得是在職進修不斷的滋養與豐富,多元的進修內容與議題讓教師的專業與生涯規劃更加的厚實。但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卻因為許多不利進修的因素,除了課程設計不符合需求、工作負擔重、缺乏互動學習、學習內容無法多樣化、家庭因素、時間因素、距離因素、經費因素等因素都會影響教師進修的意願(黃勝發,2002),等因素以外,偏與地區教育資源的貧瘠及時間與空間的不平等更劇。偏遠地區教師進修必須花較長時間在路程上,其安全和時間的浪費是一大成本的付出,而阻礙教師的進修,所以這幾年許多人和研究團隊開始投入研究,想利用遠距離或是網路上的進修教學來彌補這樣的教師進修缺憾。利用網路教學的各種特性讓偏遠地區的教師進行在職進修,幫助偏遠地區教師進修,進而消弭區域性間的差異。

偏遠地區的定義

        偏遠地區的定義並無法定上明確界定,而且目前也無確切的定義,而且各國也因地理環境及民風不同而有所不同的界定方式。所以我們從下列的學者提出的偏遠地區的特性中進行探究,並加以定義。 偏遠地區係指文化面而言,指文化傳播的管道較少與人民進修的意願較低(許興讓,1997)。 孫億芬在2001年提出偏遠地區的特徵(1)人口較少、(2)交通不便、(3)分佈大多在山區,土地貧瘠、(4)資源較缺乏、(5)文化不利。 蔡光昭,民87年提出偏遠地區的特性(1)交通不便、(2)人口分散、(3)人口老化、(4)物質生活差異、(5)教育水準較低、(6)經濟水準較低。 許興讓在1997年提出偏遠地區的特性(1)文化程度較低、(2)學習意願較低、(3)從事初級生產、(4)低所得難進修、(5)較無休閒觀念、(6)知識菁英外流、(7)老幼比率過高。 筆者綜合以上說法提出偏遠地區的定義,偏遠地區多存於山上、為交通不便、資訊及物資較缺乏、文化貧瘠、人口趨於老化、生活條件貧乏,大多數經濟、政治、文化及教育較平地地區或一般地區有差異。偏遠地區的幼稚園教師除了要克服學童間的學習不利因素外,能需克服自己本身的進修不利,網路進修的方式也許可以為教師帶來更多的資源與支援。

從衝突理論談網路進修的興起

衝突理論﹙conflict theories﹚之基本架構在於:

(一)當社會關係顯示體系的特徵時,這些關係將因衝突的利益而豐富。

(二)事實顯示,社會系統系統化地產生衝突。

(三)衝突因此是社會體系的不可避免的、普遍的特徵。

(四)這樣的衝突易於在利益對立時顯現。

(五)衝突最常發生於稀少資源、顯赫權力和物質財富的分配之上。

(六)衝突也是社會系統中變遷的主要來源。(吳曲輝,1997)

社會中看似和諧、平等,其實存在許多不公平及衝突,這樣子的衝突結果可能造成許多不公平的現象,例如偏遠地區的資源方面就比一般地區來的缺乏,而造成偏遠地區在社經及工作方面地位低落且困乏。但是在人類的生活中所追求的就是公平、和諧的社會生活,所以這樣的社會中衝突的現象可以利用適當的方式來進行改善,以下我們將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加以論析。

一直以來都存在衝突論及功能論的對立及論戰,結構功能理論(structural-functionalism)將人類社會看成一整合、平衡的狀態。結構論是強調社會的平衡、和諧狀態,主要是分析社會體系中各種文化現象的功能,功能理論認為社會由一相互關聯部門所組成,任一部門發生變遷會造成整體失調。其中派深思的理論中心是社會體系的穩定、整合及均衡。但是結構功能論者一直被批評為一種保守的靜態烏托邦理論,因為他將人類社會看成一靜態的整合平和體系。

對馬克思而言,衝突的根源一定可以在資源的分配及內涵於不公平的分配中的利益衝突中尋得(馬康莊,1985)社會中資源的分配不均而造成了偏遠地區及一般地區的衝突,而導致不平等的發生使得偏遠地區的教師在職進修方式的不公平性。大多數衝突論者皆強調不平等是衝突的基礎。衝突可能導致新行為模式和新社會制度的發生(葉至誠,1997)。而利用網路進修的方式就是一個新興而起的制度及學習模式。

但是雖然衝突是社會中不可避免的過程,但是美好社會中的平等及和諧、公平仍是我們所希翼的,所以我們希望藉著網路教學的方式能夠讓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之間的各方面落差能減少,特別是數位上的落差,我們將在下一段中探究。利用網路在職進修的模式以達成教師進修,進而完成教師進修的終極目的,促進偏遠地區兒童的學習也能得到公平的教育。

消弭數位落差,拉平城鄉間差異

19481210日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決議通過第十九條「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 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播消息和思想的自由。」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每一個人不論性別、年齡、社經背景、居住地點、都有接受及傳遞訊息的自由與權利。換而言之,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亦有接受資訊流通的權利,但是因為地區性所造成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平等,導致偏遠地區的人們在資訊方面有比一般地區流通及設備方面的落後,這樣的落後我們稱之為數位落差,我們將在下面中深入探究。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的意涵有許多學者提出意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定義,數位落差是指存在個人、家庭、企業在不同社會經濟背景或居住環境,在接近及使用資訊科技及運用網際網路所參與各種活動的機會差距;曾淑芬(2002)提出:資訊科技的近用機會及使用經驗會因為個人的性別、種族、階級或居住地理區等社經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亦即形成所謂的「數位落差」。資訊科技的興起並不會帶來如未來學者宣稱的美好願景,原本經濟貧困(the disadvantage)的階層,由於無法取得資訊技術及知識,更容易造成資訊使用上質與量的相對減少(曾淑芬,2002)。數位落差中最常被提及的即是「城鄉差距」,也是本文中所要探討的一般地區及偏遠地區的網路學習部分的差距。

如果偏遠地區數位落差的部分不解決的話,其較弱的社經地位將會增加與其他地區的地位較高者差距更大,社會的不平等也會更加劇,如果真如此將會造成更嚴重的問題。數位落差是可以逐漸消弭的,城鄉之間的部份差距是可以利用網路無國界及網路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的傳輸資訊及知識的兩大特性來彌補,所以筆者提出利用網路教學也就是非同步教學來彌補偏遠地區在進修方面的不利,來根據偏遠地區教師需求,建置偏遠地區幼教師在職進修網站,來解決台灣偏遠地區教師在職進修的問題。

社會階層化看幼稚園教師的定位

探討偏遠地區取得相對地位弱勢處境的議題,在此社會階層構面切入。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係指在一個社會組成結構中,形成一種較定型化或穩定化的結構,此種結構由一些不平等的團體所組成,各階層團體所掌控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平均;也可以說是依據不同的指標或屬性將社會區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級的歷程和現象。所謂社會階層,係指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平等狀態。這裡的社會資源,是對物質資源(財富)、政治資源(權利與聲望)和文化資源(知識與教養)的統稱(葉至誠,2001)。社會資源至少包括(1)生活機會;(2)社會地位;(3)政治影響力三種,此種結構會在世代間延續傳承(謝雨生與黃毅志,2000)。穩定化之社會階層結構,其弱勢處境在代間延續,或許為偏遠地區社會地位弱勢的根源。

在馬克斯主義取向的「社會階級理論」,馬克斯認為皆即是因生產關係而定的。在馬克斯主義取向的「衝突論」者認為:社會會形成階層是因為權力和利益分配的結果,擁有權力和利益者的能居高階層。從這樣的階層分化的概念中,來看社會中各個工作地位的階層。在社會中各種工作的地位都有其階層存在,在教師的階層中,又可以因其教導的對象所擁有的權力來分階層,顯而易見的幼稚園教師屬於弱勢,其的教學需求一向不被重視。在一項工作聲望調查中(文崇一、張春曉,1979)教師地位排行屬幼教師聲望最低,故我們可以知道幼教師在教育階層中是屬弱勢。所以我們期望利用網路進修的方式幫助偏遠地區的幼稚園教師的在職進修所欲的阻礙,利用網路教學的方式將其社會階層的差距減小。

網路是否能真正消弭偏遠地區間的差異

    有人探究網路亦非能真正的消弭城鄉間與階層之間的差距,甚至會讓其數位落差加劇,筆者不能否認在真正偏遠的地區(連網路都到不了的地方),及社會階層弱勢的人(連三餐都無法溫飽的弱勢)是真的無法藉由網路教學來消弭其弱勢,但是我們能不能否認電腦及網路教學的興起仍然造就許多人的便利與消除學習上阻礙,筆者仍相信衝突是社會中不可避免的過程,但是美好社會中的平等及和諧、公平仍是我們所企盼與希望的,希望藉著網路教學的方式能夠讓偏遠地區的幼稚園教師能藉由此方式進修,加強其專業能力,讓教學更加精益求精,造就更多年幼學習者的福祉。

參考文獻

文崇一、張春曉(1979)。職業聲望與職業對社會的實用性。台灣人力資源會議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石淑慧(2001)。教育、階層複製與數位差距。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8

線上檢索日期:2003420日。網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8/index.htm

喬納森.唐納(1974/吳曲輝譯(1997)。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

喬納森.唐納(1974/馬康莊1985)。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

孫憶芬(2001)。工作特性、工作投入與訓練前自我效能評估之相關性探討--以高雄縣偏遠地區及非都會型城市之國小教師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興讓(1997)。偏遠地區圖書館的經營之道--以澎湖縣湖西鄉為例。書苑3284-97

黃勝發(2002)。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網路進修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淑芬(2002)。數位落差。資訊社會研究2234-237

葉至誠(1997)。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洪葉。

葉至誠(2001)。職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光昭(1998)。偏遠地區醫療問題探討--以恆春地區為例。醫院311),29-36  

回32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