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社區、虛擬社會、全球腦的形成

南華大學社研所 黃雅慧

資訊社會的起源

在現在提到資訊社會,相信這已經不是什麼陌生的名詞。然而資訊社會是從何開始?他發展的條件為何?我們尚無法十分明確的斷定是何年,只知它的發展與累積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快得多。也尚無法掌握它的本質如何,甚至其未來的影響潛力有多大?不過我們深信資訊社會學的起源,正如同工業社會取代了農業社會一般,資訊的發展會從量變到質變,並且依循著相同社會變遷的邏輯,取代工業社會,發展出一種全新的社會型態[1]F. Webster《資訊社會理論》[2]中,在對於資訊社會的發展上看法,其一為延伸說,認為資訊化只不過是現有關係的延伸;另一為嶄新說,認為資訊社會是一個全新的觀念。但是不管如何,資訊社會的來臨已是趨勢,不管你接不接受它,但它已無所不在的生活在你的週遭。現在你或許可以暫時不跟它打交道,但未來它必是你生活無法切割的部份,因為它必將改變實體社會中許多體制。

在目前為止,許多社會層面倍受資訊所影響,不得不改變其原有的風貌時,許多有先覺之士,發現了問題,紛紛對資訊社會作研究。翟本瑞針對資訊社會學的研究取向,區分為下列四大類:[3]

1.網路用來探討各種社會現象,將網路此一媒介拿來作為認存在真實世界中的社會現象之參考。

2.探究虛擬空間中的各種虛擬現象,凡是在真實生活中存在的事務,都可以在虛擬世界找到其對應項,故可進一步分析虛擬現象的類型與運作方式。

3.探討真實生活與虛擬世界間的差異,進而檢討真實生活對虛擬世界的影響,以及虛擬入侵後現實世界的改變。

4.從科技未來的角度,探討網際網路終將有一天具有思考、情緒等能力,而人機界面的分野逐漸消失,人類文化有一天可能會消融於網際網路之間。

並且對於研究的方法的策略上,若以學科而言,在研究上仍有設定學科的優先順序。雖然在討論資訊社會有許多學科,但仍以社會學(巨觀研究取向)以及政治經濟學為最重要的學科。並且要以整體研究取向彌補後現代主義割裂式的研究,建立對資訊社會整體的了解。又因在資訊社會是屬於跨領域的科目,必須建立在真正的科際整合觀點,才能充分認識資訊社會的特色。雖然資訊社會的研究方法上仍有許多盲點,但是有了方向,應是可以作出一份有學術的研究。但在研究的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難處,在資訊的研究上其兩難之處在於,網路文化屬於年輕世代,只有他們才有深刻而全新的體驗,另一方面「以社會學傳統中巨觀的理論取向,結合其他學科的整合性研究」取向,則只有學界累積相當研究基礎的人才有能力深刻分析相關議題。所以在體悟深者與擁有能力者上的不一,使得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受到局限,較無法像傳統社會學,大放異彩。

既然我們要從傳統的社會學來過渡到資訊社會學,資訊社會學理論中必然會或多或少具有社會學理論性格。在社會學剛成立之初是藉社會與社區加以區分,創造了一針對不同於傳統社會模式(社區)的研究對象,將個體與集體區分開,社區屬於個體層級,社會屬於集體層級,然而將所有的社區加總卻不等於社會,社會仍大於社區,故社會學的建立是藉將社區割裂,以保障社會的獨立性,以取得新學科的合法性。社會與社區的不同在於分析層次上的對立之立場。社區的人際互動內容、較為粗糙而原始的、較基本的分析單位,甚至只是社會中的一環;社會才是社會學研究最重要的領域。換言之,集體才是社會學研究的範疇。涂爾幹將社會的研究對象分為社會事實與社會連帶,來說明集體的作用,並且利用統計的方式奠定社會科學的地位。修茲的現象社會學以日常生活的理論基礎。齊默爾的社會學研究對象在於人與人之間有意義的互動、社型、社化。 

然而資訊社會的來臨,網路文化現象形成,所謂的虛擬世界與真實生活是否是相對,其實它們之間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了,在其所形成的虛擬社群生活世界存在著虛擬社會與虛擬社區的問題,甚至大過於現實生活世界。也許有一天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合而為一,無法切分開來,人們將活在一個全資訊化的時代。也因之所有的傳統社會學的分析將是資訊社會學的一章節吧了!

、虛擬社區

傳統社區,社區之中的人際互動內容是屬於較為粗糙而原始的,也是較基本的分析單位,甚至其只是社會中的一環。在社區感情界定為類似由初級團體所產生的價值,具有高度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但在成年之後卻常會出現矛盾情形,對約束的人際關係有所抗拒,又希望能在功能性結合的團體中,部分參與其互動關係。這種既親密又想擁有距離的關係,在現實的社區中,似乎在見光之下,就無法生存,因為大家彼此之間的社會關係網絡將彼此牽繫在一起。然而虛擬社區的堀起,給人們這樣的機會,在其中自由自在的,較不會出現矛盾情形。

虛擬社區的堀起,最早是由The Well的網路會議室,在網路會議室中的成員之間交談的模式中建構出全新的社會型態。成員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想法,彼此之間交換意見、連絡感情、分享價值、建立關係。當然會因為早期沒有規約,但因為有人太過自由造成成員中的不舒服事件,因而發展出彼此之間的規約,相互的尊重與遵守,甚至會有事件讓彼此更具有歸屬感,增進虛擬社群間的情誼。

由於The Well的發展,促使虛擬社區的高度發展,因此發展出非同步互動與同步互動兩種模式。非同步互動如電子信箱(E-mail)、電子佈告欄(BBS)、新聞討論群組(Newsgroup)、網路電子佈告欄(Usenet)。同步互動的乃是網路聊天室,多人地下遊戲城[4]。彼此藉由關心相同的話題,或是擁有相同的興趣,將彼此緊密連結在一起,形成打破彊域上的虛擬社區。

然而虛擬社區的意義與特性為何?為何會吸引許多人流連網上,甚至成癮?一群人參與線上互動的網路空間,並且成員要有較親密的關係,在互動時具有一群共享的規範,並建立出彼此可理解的象徵符號系統,這就是它的意義。由於其匿名性,人可以將自己真實身份隱藏,給他保護傘,使得行為上自然有異於傳統社區的表現。自由選擇進出的權利,在傳統社區中,人們沒有此種權力,即使不喜歡,仍是強迫自己去接受,但在虛擬社區,倘若這不是他喜歡或有興趣的,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並不會有任何的影響,因為有太多的選擇性操之在手了。虛擬社區也不是共同居住空間組合而成的,而是共同興趣所構成,因此作為制度上與傳統社區的鮮明團體。

虛擬社區的虛擬問題,在虛擬社區當中,規範是如何被形成的?以及如何發揮效力與約束力?如何保障成員的權利與義務?這是虛擬社區中最關切的問題,然而其內在的機制是什麼?來自於虛擬社群的認同與歸屬感,這群一致性的互動造就了規範,以及發揮效力。虛擬互動與虛擬認同,認同是去中心的與多重的。當虛擬社區的性別與身份可以輕而易舉的改變,那最主要模糊「人」與「我」的界限,出現認同性的問題。

二、虛擬社會

古典社會學擁有屬於自己的研究對象與方法。然而虛擬社會學的社會學基礎,當網際網路的發展,與它的功能,將會是代表著虛擬文化對真實文化的滲透,更是人們無法將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嚴格區分。虛擬社會在未來將滲入真實社會之中,並逐漸泯除虛擬與真實間的界限,以現階段很難對虛擬社會當作研究對象,並且客觀探究虛擬社會機制。但是以後視鏡的方式來看未來世界以是過時了,是要將目光由後視鏡往前方移動的時候。

、全球腦

Peter Russell1983年出版『全球腦』,當時仍以電話、收音機、電視、傳真等媒介來建構。然而指出現今應是藉電腦、人造衛星、光纖、攝影機及其他科技,地球上的人們會彼此緊密結合在一起,構成複合的「全球腦」;這種將「社會」想為一個有機體,視其為獨立於個體而實存,且對個體具有支配力的看法,到了網路逐漸普及後,更加受到重視[5]。網路整合個體、彼此互動,形成超級有機體。視為獨立於個體而實存,且對個體具有支配力的看法,到了網路逐漸普及後,更加受到重視。

然而當全球腦因為各種設備與整合的發展,使其成為超級有機體時,它就會像大腦一般,具有自我調適的智能,依其發展將會很快地超越人類的能力。當其建構完備時,它會依著功能分化,產生多元發展的可能。它作用力會促成全球化社區的形成,因之在形成之後,每個個體、每個社會都在其支配與控制之下,討論本土化仍具有意義。


[1] 翟本瑞(2003),<資訊社會與資社會理論研究(代序)>,《科技未來與人類社會》,嘉義:南華社會所

[2] F. Webster《資訊社會理論》,馮建三譯,1999,台北:遠流

[3]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的未來>,《網路文化》(),台北:揚智,頁x

[4] 翟本瑞,<虛擬社區的社會學基礎:虛擬世界對現實生活的滲透>

[5]翟本瑞(2003),<資訊社會與資社會理論研究(代序)>,《科技未來與人類社會》,嘉義:南華社會所

回32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