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教學與學習成效

南華社會所  蔡長穎  沈昱全

.前言

唐朝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對老師的角色,曾經下過這樣的定義:「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個定義千百年來左右了中國人對老師的認知與理解。

其實,美國科學家歐本海默曾說:「我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不光是我站在講台上喋喋不休而已。」師生之間的關係已由原本單向疏導半成雙向交流 ,雙方都能產生教學相長之效。

 

.教學型態之轉變

舊式教育強調畫一性、閉鎖性、非國際性的教育而新式教育則注重多樣性、開放性、國際性的教育

 

.教學工具之轉變:

   從使用黑板、粉筆,到投影片和幻燈片,甚至到目前的電腦、網路,教學工具日新月異。這也正可證明網路新興之魅力,及教學方式由原始口耳相傳轉變至後來的電子媒體與網路教學。

.教學場域之轉變

傳統教室的室內教學已漸漸由戶外教學所取代,而虛擬網路上的教學場域擁有十足的便利性,史的教學場域也面臨極大的改變。

.遠距教學定義:

1)藉電子媒介突破空間限制而實施的教學。分「同步」、「非同步」網路教學。

 

2)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訂出以電腦網路之網路教學的基本規格為:「必須由老師、助教、同學整體所達成的教學體系為範圍,非僅止於教學系統軟體所達成的 功能。」

 

3)必要要件為教學、時程、評量、於師生交流管道中學習、教學系統使用說明及解惑。 [1]

 

六.        遠距教學背景沿革

1. 因應軍事的需要,冷戰末期開始網路的發展。

2.1958年,教育發展中心(EDC)成立。

3.1970年,EDC應用於科學、數學、兒童發展的

  社會科學研究、健康、兩性關係及跨文化問題。

4. 1980年,EDC應用於特殊領域(如藥物濫用、AIDS、暴力防制等)。

5. 1990年,遠距教學由理論家、教育者、學習者共同建構,以平衡分歧觀念,並發展創新的課程。 [2]

.遠距教學理論  

情境學習

Brown, Collins及Duguid在1989首先提出情境學習的理念,情境學習論者認為學習者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是主動的、積極的,學習者並非只是被動的接受外來的刺激,他們要與週遭環境交互作用,在學習資源的脈絡中,挖掘、發現其中隱藏的有用資訊,並以此建立個別化認知體系。[3]

.台灣遠距教學現況

台灣成人進修遠距教學,目前主要有空中大學、空大附專,以及空中商專,目前約有18萬人經由空大與空專獲得學位。空中大學主要採電視、廣播教學,

並輔以面授、書面等輔助教學方式。

因應網路時代來臨,空大也利用電信網路發展遠距教學系統,空大未來將廣泛運用多媒體遠距教學系統,並計畫透過衛星與新加坡開放大學進行課程雙向

交流,讓雙方國家的學生能跨國選課。

.遠距教學的目標

乃促使學生達到主動學習、模擬學習、互動學習、累積學習及分享學習。哈佛大學校長Neil L. Rudenstine指出,網路使用有下列數個無法為傳統教學所取代的優點:

1.    網際網路可提供無窮資訊,這是以往上課所無法辦到的;

2.    網際網路允許創造異常豐富的課程材料;

3.    學生彼此於日常生活中交換觀念和意見,對學習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過程,而網際網路能提供活潑的「對話」過程;

4.    網際網路使學生在互動過程中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能夠主動地吸收觀念。

十一. 遠距教學之優點

1.      學習活動中的互動行為增加

因為對於善於面對面互動的學習者而言,此種模式只是「錦上添花」的效果,但對於多數不善於現場與人互動的學習者而言,卻提供了另一種型式的互動空間。

2.學習社群的理念實現

學習者可從其他人身上得到不同的觀點、意看法有助於對學習內容更加了解,同時,會使得知識更加交融與整合而達到共識,因此,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與學習社群的教育理念,將可以透過網路的隔空互動模式來實現。

十二. 網路學習的特質

網路學習的特質如下:(1)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2)促使合作學習(3)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4)建立隔空學習的環境(林甘敏,2001)。網路的多點鏈結及及時互動特性,讓學習者能悠由自在的在網路世界自由的探索,而這是一種主動探索的過程而非只是知識鏈結的靜態活動。網路的世界可以讓使用者自由自在的瀏覽知識庫,亦可讓使用者互相交換知識與意見,達到合作學習與相互切磋的目的。學生針對實際的問題,透過電腦網路,進行爭辯、討論、分析、歸納、再解決的學習方式,有助於正確觀念的建立(朱錦鳳,民83)及問題的解決。拜電腦網路科技之賜,資源得以分享而學習可突破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學習社群已不僅限於同一時間、同班、同地區的同學。

十三 .遠距教學願景

Senge(1990)列出了五項學習型組織的基本核心,一般稱為「學習修練」(learning disciplines):(一)自我超越、(二)心智模式、(三)共同願景、(四)團隊學習、(五)系統思考。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是學習型組織的基礎,它強調的是鼓勵人們養成終身學習的觀念與分享自己的知識與發現;因為組織(社群)整體的學習意願與能力,分別建立在個別成員對於學習的意願與能力,只有透過個人主動學習,組織(社群)才能進步。而「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會影響人們的判斷與行為模式,是影響人們如何去了解這個世界、並對於外在的刺激採取相對的假設與反應。學習者可以藉由「自我省思」(personal reflection)及與夥伴們的對話(dialogue)中發現自我的心智模式。「共同願景」(shared vision)則是要建立學習者間對於組織(社群)應懷抱著共同的理想、願望,將大家的共識與使命感結合在一起。「共同願景」不是一種「想法」,而是人們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共同願景對於學習型組織(社群)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共同衷心渴望的目標,大家便會自動自發的想要努力學習、追求進步。「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的修練則是希望提升團隊的共同智慧,而非個人智慧。組織(社群)成員在檢視心智模式與共同願景的表現後,就可以確立一致的方向,使得整體組織(社群)更容易達成預定的目標。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的修練是強調組織(社群)本身就是一種系統,且受到許多息息相關的活動所牽連並互相影響。我們若是只將焦點置於這整個系統中的某一片段上,便無法看清楚整體的變化與問題的本質。系統思考的修練是要成員能夠體會彼此間互動的重要性,並以鉅觀的角度來看待學習的。[4]

十四、結語: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科技是否會有取代人性的一天呢?在網路世界的徘徊留連,變成一種最正當的藉口時,是否就是連網路也取代教育的時候?

 

當有一天不再傳來起立.敬禮.老師好的聲音

只聽見鍵盤此起彼落的響

當有一天,不再高唱驪哥

只看見螢幕上一排排的文字

我會懷念起校園裡回蕩的鐘聲

我會懷念起同學們的誠摯友情

我會回憶起老師的燒餅與油條

 

 

 

 

 

 

 

 

 

 

                     遠距教學之學習成效

                                               南華大學  社研一沈昱全

前言:

 

    本文欲從遠距教學的特質來看其成效與成效之評鑑,故先介紹遠距教學的類型,再將其與傳統教學做一簡單的比較,然後從藉由比較所呈顯出的特性來討論遠距教學的成效與評鑑及對成效的影響,最後再提出遠距教學以後可能面臨的問題。

一、    遠距教學的類型:

 

    遠距教學分類的判準可以從傳播媒體的不同、教學型態與時空上的差異,三個面向來看。

 

(一)、從傳播媒體來分:

 

    1、用郵寄的方式來給予學習者課程內容與所需的資料,而其資料皆是印刷物。如:函授等。

    2、用廣播與電視來達成教學目的,如:空中大學等。

    3、運用網路科技來教學,如:網路教學等。

 

(二)、從教學型態上來分(遠距教育,談遠距教學之迷思,民88)

 

    1、非同步式遠距教學:是指完全以遠距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其中就算有要運用到傳統教學的上課方式皆是輔助性質且占少數。如:空中大學的教學方式便是非同步式的教學型態 。

    2、同步式遠距教學 :以傳統面對面的教學為主,而傳播媒體的運用只是輔助教學。

 

 (三)、從時空上來分:(劉明洲,遠距教學之建置與效益評估)

   

1、同時同地:學生與老師在相同的時間與地點上課,也就是傳統面對面的教學模式。

    2、不同時同地:老師可在電腦教室中的電腦上安置作業或練習,學生便可自由的依照自己適合的時間到教室練習。

    3、同時不同地:運用網路科技使學生在家中便可看到老師即時的上課現場,以達到教學的目的,此時學生各自在家中,但卻是同時上課。如:線上即時視訊教學。

    4、不同時不同地:老師先將上課內容錄製下來放到網上,學生在家中可依自己適合的時間上網上課,學生是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上課。如:課程隨選。

 

二、與傳統教學的比較:

 

(一)、比傳統教學佔優勢的部份:

 

1、突破時空上的限制,學生可配合自己的時間來學習、使其在學習與生活的調整和安排上更有彈性。

2、可重複學習與評量,老師上課的資訊與內容可錄製下來亦或是已放到網頁上,同時網頁上的評量與練習在學生每次做過後皆可自動更換題目,於此學生想要練習或複習時都可以進行。

3、具有學習歷程紀錄機制,可將學習的過程完全紀錄下來,包括學生練習的次數、評量的成績等。藉由此機制學生可知道自己的問題與學習狀況以便掌握自己的進度,老師也可知道學生的學習情形以督促或指導學生亦或改善自身的教學方式與內容。

4、互動管道的增加,如網路上的電子郵件、聊天室或佈告欄,皆可使學生隨時提出問題或和他人討論。

 

(二)、比傳統教學缺乏的部份:

 

1、缺少老師與真實情境所給予的壓力而較易導致學生鬆散,老師現場督促的監督機制與同儕間的壓力是遠距教學目前所無法達成的部分,但卻又是使學生積極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翟本瑞,資訊社會中教育模式變遷之研究)

2、情境教育上的功能不足,缺乏人性化的教學,以至於在潛移默化、變化氣質的教化功能上較不足(遠距教學,談遠距教學之迷思,民88)。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係較疏遠,故教不易受整體風氣或老師身教的影響(陳文進,教師在職進修遠鉅教學成效評估)。

3、考試時的公正性難以達成,除非是採用傳統面對面的方式考試,否則學生在自己的私領域中考試,老師是無法得知其是否有作弊(劉明洲,遠距教學之建置與效益評估)。

4、有些課程在現階段只能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進行而不適於遠距教學,如:美術、體育或音樂課程等。

 

三、學習成效:

 

(一)、一般對遠距教學學習成效的研究之結果:

 

   一般對於遠距教學學習成效的研究都是從遠距教學和傳統教學的成效比較,或是單一遠距教學實施前後的成效差異這二個方向執行。同時多針對學生對教學方式與結果的滿意度、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生的學習成果如:成績、記憶殘留等,此三個部分來檢視成效。而這些研究所得到的結論皆是與傳統教學無顯著差異,學生多給予認同並且學習成果良好 (陳姚真,2001)。

 

(二)、一般研究中所忽略的部分:

 

    一般的研究中其取樣方式大多是方便取樣為主而不是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取樣,如此便不能控制外在變項的干擾,如:教學策略、個人特質與動機等。同時測量學習成效與態度的研究工具之信效度,是決定此類研究的品質之關鍵要素之一,但是卻多缺乏這方面的資訊。在研究時亦忽略了反應性效應的影響,當學生接受到一個新的教學模式時感到有興趣,便較積極學習或是對於新的教學方式感受到一種威脅性而較用功。前者是新奇效應,後者是強亨利效應,此兩種皆是會暫時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反應性效應,致使遠距較學的真正成效未被真實的測量到。再者,研究的焦點往往放在單一學科而未有完整的比較之研究,如:思考的技巧、價值觀與態度、道德發展亦是相當重要的層面卻未被重視。組內的比較也多為缺乏,學生個人特質的影響未被了解,以至於遠距教學的中輟率一直比傳統教學要高的現象未被適當的解釋。學生的持續學習應也是學習成效評估的重點之一才對。所以目前對於遠距教學的真實學習成效還無法肯定的下定論(陳姚真,2001)。

 

(三)成效的評鑑機制:

 

   在中正大學教育學程陳姚真副教授所做的研究中認為,遠距教學是多元又複雜的教育系統,有眾多面向的結合,如:學生、老師、行政單位、家長、系統開發或提共者、合作機構等等。故其評鑑指標應也要涵蓋這些面向,不能只將重心放在教學成果上,如此才能掌握遠距教學的整合性。所以陳姚真副教授指出了可從整體的角度來評鑑遠距教學成效的四個層面與二十個項目,並以此為以後研究遠距教學成效的參考指標與方向。

   第一個層面是教學層面,其中包括教學中的互動情形、學生對學習規劃與反省的自主性與積極程度、老師對教學的熱誠與使用媒體的能力及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學生的學習成就、教學方式的持續率、完成率、學生的流動率與成長率等。

   第二個層面是科技層面,意指從遠距教學所使用的科技來探討,內容有科技的普遍性(是否容易取得與使用)、網路連線的速度、視訊與音訊的品質、科技設備上調度分配的能力(使各種程度的科技適得其所發揮功能並且不用一直淘汰舊技術)、整合各方資訊的能力(期刊、書籍、新聞等)。

   第三是組織層面,從軟硬體的維修與管理、課程的安排與調度、組織所給予的資源(如:諮商輔導、註冊服務、數位圖書館等、支援性的服務)、教職員的培養與訓練、校際間的合作與學校和產業的合作與否。

   第四是倫理層面,其中注重學習者參與此教學的機會與學生階層的關聯性、學校辦學的目的取向與策略(是否以營利為主等)、網路資訊取得的品質、學生對資訊判斷與應用的素養、教學資料是否侵犯智慧財產權。

   對於遠距教學這樣一個整合了多個層面的教學模式,其衡量必須放在整體性的考察,如此便可避免外在變項的干擾或心理效應暫時性的影響,這樣評量出來的成效才有真實的信效度可言,同時亦對提升遠距教學所應建構的方向給予明確的指標。

 

四、影響教學成效的因素:

 

影響遠距教學的成效之因素有很多,諸如:教材內容、教學方式、互動情形等。本文欲從比較大的層面來看這個部分,認為學生個人特質與學習追蹤紀錄機制的好壞是遠距學習成效好壞與發展的兩大因素。因為在缺乏老師的監督與同儕間的壓力下,學習者必須是主動學習,其動力來源端看學生自身而缺少外在強迫力量的驅使,故個人特質是須注意的方向。再者遠距教學比傳統教學佔優勢的一部分便是,學習歷程追蹤紀錄機制與評量機制的結合產生的輔助教學品質進化之功能。

 

(一)、個人特質的影響:

 

 根據中山大學資管系陳年興教授與雲林科技大學管研所林甘敏教授所合作的,對於網路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其學習成效的關聯性之研究中,將學習者的學習行為依互動的程度與狀況及學生對課程活動參與的時間與次數,來區分學習者學習行為的積極主動的程度,然後再從學習成就中來分析其與學習成效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學習者的學習行為越是積極主動其成績越好,而消極被動的學習者其成效最差。學習者對學習的意願與興趣決定了學習者的主動程度,然而學習成效也深受此影響,於是從個人的學習行為特質中可發現,如何引起學生興趣與意願是遠距教學的重要建置方向,因為在無壓力的狀況下,意願是學習者唯一的動力。除了教學內容、方式與策略外,鼓勵學生與獎勵學生的機制亦是不可少,老師也要更關心學生並更主動積極的與學生互動。

 

(二)、學習歷程追蹤紀錄機制與評量機制的重要:

 

    遠距教學的學習評量機制可使學生在任何時間接受測驗與練習,而若重複練習,其題目會自動更換。學習者可依自己的程度選擇適當的題目來練習,亦或是教學系統會依學生前次評量的狀況來挑選出適於學生程度的題組。學生在做完測驗時便可即時或得回應以知道自己該加強的部分。而學習歷程紀錄機制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評量成果都紀錄下來,學生可由此來檢視自己的學習狀況與進度,並且發現學習障礙而去改進,老師也可檢視學生的學習情形與態度並適時給予適當的指引。同時老師亦可診斷自己,從學生的學習狀況發覺出自身的教學內容、方式、策略等的改善方向(李台玲,2001)。這樣一個學習者與教學者能夠衡量自己與對方的機制,並從中獲得改善的資訊,可謂之輔助遠距教學進化的功能,而不斷的改進便是締造良好成效與維持水準的重要關鍵。

 

五、遠距教學面對的問題:

 

    遠距教學隨著網路的發達而更興盛,現在國內許多教學機構都已在採用遠距教學的方式,然而網路的快速發展,網路上資料的著作權並無完整與良好的法律規範來管理,同時數位資料的複製之容易使學生容易竊取他人的智慧來應用到自己的課業上,再加上資訊快速的生產,老師亦無法監控學生作業的資訊來源與使用。如此致使學者都不願意將自己較好的作品放置到網路上已防被他人瓢竊,網上資訊的品質便不易提升。而網路無時空限制的特性使得人人都有機會在家就能接受參與名校的課程,相形之下原本層次較差的學校所具有地理上的優勢便全消失,學生既然都可唸好學校便不會去唸普通的學校,如此便可能導致教育市場化的情形,教學品質便教不受重視,教育變的不純粹(翟本瑞,資訊社會中教育模式變遷之研究)。而教育市場化的另一影響便是文憑主義更加興盛,學生只為了拿文憑,學校只注重營收而讓學生容易拿到文憑以吸收學生,教學的好壞是次之的。提高了給予文憑的門檻,如此學生的素質便可能越來越差。

 

六、結語:

   

目前對遠距教學的爭議還有其定位的問題,到底遠距教學會不會取代傳統教學,亦或是只能扮演輔助的角色,這都是不可確知的,科技締造的教學方式其實就好像作菜的調味料,調味料沒有一定好或一定壞的,完全端看如何使用。只有讓其適得其所與適得其量才能創造出一道美味的料理。

 

七、參考資料:

 

1、李台玲 (2001),遠距教學之評量。生活科技教育,34卷8期,頁30~37。

2、陳姚真 (2001),遠距學習成效研究的爭議與遠距教育系統的評鑑機制。教學科技與媒體,56,頁40~49。

3、陳年興 林甘敏,網路學習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分析。資訊管理學報,8卷2期,頁121~133。

4、陳文進,教師在職進修遠距教學成效評估。師說,155,頁43~47。

5、翟本瑞 (2001),網路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6、作者未寫 (民88),談遠距教學之迷思。遠距教育,3,頁3~6。

7、劉明洲,遠距教學之建置與效益評估。資訊與教育雜誌,65,頁31~38。

 

                       同學課堂心得

 

遠距教學與學習成效

中正電傳所 林承賢

我認為網路遠距教學之影響糾結著三個主要課題

一、學校之虛擬化人機介面與線上互動、難以取代的實體

現今網路的發展腳步正是社會機構與組織虛擬化的進程機構與組織之虛擬化可為在網路社會中藉應用科技發展而被取代或以電子方式以線上方式存在並運作前者例如郵局或銀行分別因電子郵件及線上交易或電子錢包而取代其功能,後者則如虛擬辦公室或電子化政府。而醫院與學校同為目前較缺乏虛擬化之機構,前者一如運動場,因涉及人與物的實體故尚無法以電子化方式取代之;後者之則不同於前者,所處理的並非實體,而因知識的抽象性,無法肯定網路須具備何種資訊的傳遞與何種傳遞方式始可取代真實的學校。

技術上,網路遠距教學之學習成效與人機介面及線上互動緊密相關配合虛擬實境增強實境及Internet II的傳輸品質網路遠距教學之學習成效可突破媒體的疑慮但對於上述新科技介面的使用尚缺乏實際的應用經驗及長期的人因探討經時間的歷練可成就。

教學上,網路遠距教學一如網路於其他方面的應用,可為教學克服許多限制,且方便而經濟。但學校自古以來豐富的社會意義及”人們的第一個小社會”(對團體的參與及學習)的地位,一旦虛擬化將有如何的影響?師生關係與同學關係及其間互動似乎難以完全以電子化複製,則這將對教學造成何種改變?

另外,課程內容有許多部份似乎是明顯卻未曾被提及的,如體育課與音樂課?體育課若以虛擬方式進行似乎便失去其意義了,而音樂課一方面是有太多細微的部分難以模擬(如合唱或合奏),另一方面,音樂的實際演奏應永不被取代,否則將是文化的消滅與對人類之靈的挑戰!!

 

遠距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課前心得

 

社會所    陳雅君

 

          這一週講的這一個題目,對我來說,有著切身之痛。記得大一時,在選課本上看到這一系列的課,覺得很有趣,便選了這種課,還選了兩堂,剛開始時覺得非常有趣,因為他是藉由電腦這一媒介把在另外一個學校上課的老師影像傳送過來,同學的影像亦可以在螢幕上看到。但之後便覺得成效其實不怎麼好,好像少了面對面的老師,學習的意願和成效就大不如從前,結果,這兩科中有一科就被當了,因為後來想去上課的意願就降低了,覺得沒有和老師面對面,蹺課就沒壓力,這是關於我上「遠距教學」的課的一些經驗。

 

遠距教學的定義:

         1.藉電子媒介突破空間限制而實施的教學。分「同步」、「非同步」網路教學。

         2.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訂出以電腦網路之網路教學的基本規格為:「必須由老師、助教、同學整體所達成的教學體系為範圍,非僅止

            於教學系統軟體所達成的功能。」 

         3. 必要要件為教學、時程、評量、於師生交流管道中學習、教學系統使用說明及解惑。

 

        遠距教學的課程大大的減少了教學的資源,兩個班級或兩個學校甚至數各學校共享一位老師,雖然可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但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成效」上,遠距教學突破了教學上舊有的形式,於其中加入了資訊產品,其中必有其可取的地方,但必須深思的是學生的接受程度,與他們是否可以吸收課程?學生大多習慣了舊有的教學模式,在面對教學模式的轉變,是否有所抗拒?就我的經驗來說,上那幾堂課的同學,不是遲到,姍姍來遲,就是上課在睡覺,認真聽講的是少數,這樣的學習成效應該不是當時設計這種課程時,所要又的效果,所以在改變教學模式之前,是有應該先改變學生的觀點與素質? 

課前心得—遠距教學與學習成效

南華大學出版所  郭宣靆

 

網路時代的學習新視野

 

一、網路新語言

     Robert K. Logan在《第六種語言:網路時代的新傳播語彙》(註1)提出了一個頗值得省思的觀念: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的語言形式,它不僅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模式,更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法、工作型態與社會組織結構。事實上,語言的演進是為了滿足新資訊的需求,這和古典知識論將語言視為是思維表達的外在工具有所不同。前者是將語言視為是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後者則認為語言是內在心智理性的符應,不過隨著日後語言哲學的發展,該論點已受到批評與修正。Logan將語言同時賦予傳播學(溝通)和信息學(內容)的功能,可謂創見,搭配上麥克魯漢「媒體及訊息」的理論,巧妙將語言的內涵擴大應用。Logan緊抓住電腦和網際網路為語言的特點,擴大論及語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他認為教育是語言知識的學習,工作是語言知識的應用。

     就傳統我們對語言的定義來說,「語義和句法—意義及文法的模式化—是任何人類語言不可或缺的核心特質。」(註2)語義是語言信號和這些信號的意義之間的關係,亦即字彙(lexicon),句法則是語言信號之間的關係或結構。而網路的「語義」便是不同的溝通設備、場域之間的關係,如電子郵件、網路論壇(listserve)、聊天室、檔案傳輸協定(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遠端登入(telnet)、網頁、網站、入口網站和電子商務網站…等;網路的「句法」則是超文本(hypertext)和搜尋引擎的鏈結模式。自此,網際網路變成了繼口語、書寫、數學、科學、電腦之後的第六種語言。

 二、網路語言與教育

     Logan把科技(廣義而言)的發明(如語言)視為是文化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文字的經常使用與廣為大眾所熟悉,讓人們忽略了文字其實也是一種科技的外在產物,不是人類與生俱有的。而教育機構的任務,就是培養人們具有讀寫的能力,依Logan的看法,連課程的設計都是為了幫助人們熟悉各類語言的讀寫能力。

     由於語言的傳播特性、信息特性與科技特性,當一個新的語言產生時,往往會造成社會結構的改變與重組,教育也不例外。也就是說,我們現有的社會和教育體制,是建立在以印刷書本為基礎的語言學習工具上。Logan指出:

 因為印刷機而產生的地方文學創作,造成國家主義的興起。國家主義接著引起了對國家教育系統的熱切慾望。印刷機使這個目標成為事實,因為印刷機允許統一的國家課程出現,而這個統一課程是基於大量製造的教科書所造成的。在國家的層級使用相同的教科書,也造成語言的統一,並且在地方語言的書寫和口語形式方面,產生「正確的」文法使用的觀念(註3)

 基本上,教育模型是基於一個觀念:一個人必須精通所有的語言模式,並且個人所應有的技能必須包含這些語言(註4)。也因此Logan認為「教育改革必須超越,不能只是將學校從為工業時代製造技術工人的工廠轉,轉換成為了網路時代製造工人的工廠。我們應該努力培訓兼備技術能力及社會和文化意識的全方位學生。」(註5)

 三、網路時代的學習觀

    在網路時代,學習是終身的,工作就是學習,學習就是工作。職業不再是向上攀爬的階梯,而是自我能力的培養。幾乎所有的組織都必須以學習為核心,才能因應變化快速的就業以及商品市場。當今被喻為「學習型組織」大師的Peter Senge就整合出一個網路時代的有效自我修練,強調組織必須分權、扁平化、有彈性、能夠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與創造未來。可預見的是,學校場所所能把持的學習權力將大量流失,一個好的、成功的企業才是教育訓練的最佳場所,「資歷」(「學力」)優於「學歷」的情況將愈形明顯。

 註1:Logan, Robert K.著、林圭譯。《第六種語言:網路時代的新傳播語彙》(The Sixth Language: Learning a Living in the Internet Age)。台北:藍鯨,2001。

2:此乃帕懷俄和貝格(Paivio and Begg)的說法,轉引自同註1,頁101。

3:同註1,頁207。

4:同註1,頁317。

5:同註1,頁321。

大學教育市場化的隱憂─遠距教學帶來的衝擊

                                              中正電訊傳播所   余小玲

                                         

在遠距教學開始研發的階段,備受囑目的問題在於遠距教學的教學功效、學習模式的改變,更進一步會討論到遠距教學是否會直接取代了傳統的教育,或是兩者優缺點的比較等。然而,在台灣遠距教學對於大學教育的影響是明顯立即可見的個趨勢,而當未來網路上的大學教育不再只是輔助傳統教學的工具,未來網路教育可直接加入教育市場與傳統教育競爭時,那麼對於推行網路教育的政策或是相關配套措施將是個重要的議題,

台灣的遠距教學主要是由各國立大學開始推展實驗,如,台大、清大、交大等科技龍頭的學校。若以各校學術資源共享、減少南北學術資源差距來看,的確是個美好的構想,但相對於沒有遠距教學資源補助的學校而言,這卻又是拉大其與重點學校差距的因素。那麼採行遠距教學或是網路教育到底是減低數位落差還是增強數位落差呢?未來這些所謂的國立大學也必須加入教育市場競爭,那麼真會產生更大的名校效應,淘汰了更多名不見經傳的學校。

目前台灣已加入WTO,現階段或許還沒能來得及看到各國正式承認得遠距教學進入國內的大學教育市場,但不久之後只要技術純熟,這樣的競爭將開始。但此時要問的是教育產業的投資報酬率不高的情況下,真會有市場機制的運作出現?若真出現網路教育事業與傳統教育競爭時,政府又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教育在傳統觀念中應是屬於準公共財,在國家出面籌資設立下,因為資源有限便設立了聯考的機制,使得能力較強的人有機會進入重點的國立大學就讀,但這樣的觀念已漸為轉變,所有的教育改革似乎為了破除文憑主義、名校迷思,於是有了多元入學方案等政策的實行,但名校迷思是因社會結構而存在,並非一時能夠破除的。加上各校之間的資源差距依然存在,如重點國立大學開始與具有競爭優勢的學校結成聯盟,以爭取卓越計劃的研究經費,對於爭取不到經費的學校而言,這不過是強化名校存在的問題。

雖然這些只是目前國內學校相互競爭的縮影,但未來加入國外學校來台設立分校後,彼此競爭的問題可能更加複雜。於是想問的是,國外在台灣所設立的遠距教學大學文憑是否會被承認?而大學教育市場更為市場化的競爭下,政府政策對於現有的大學又有何措施?未來當人們可以透過網路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或是哈佛大學的文憑時,台灣現有的大學是否能具有其競爭力而存在呢?

 

遠距教學與學習成效課前心得            

 黃雅慧

 

  教育像是一條生產線,而人就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其中學習成效就是斷定此為良品或是不良品的最大關鍵。然而在傳統的教育之,學生與教學者的角色分界是十分清楚的,教學者將其所受的知識與社會所需求的下一代之觀念,藉由教學的過程給與學生,使他們接受該社會所需要的價值觀。此種關係存在現今社會仍有其必要性,但是遠距教學的出現,卻也使這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關係有了很大的改變,學習者可以輕而易舉在網路捕捉到他所需要的訊息,如此一來,教學者的權威性角色又將如何轉換呢?倘若一旦遠距教學的方式被普遍接受,傳統學校的形式即將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學校組織又會如何因應此一變革呢?

 

遠距教學課前心得

南華大學教社所  葉思甫

自從Cisco總裁John T. Chambevs 在寬頻網路教育世紀高峰會中提出網路科技帶給人們最大的報酬就是電子學習(e-Learning),另一方面似乎也宣告了電子學習將帶給傳統教育方式的衝擊與影響。電子學習也就是利用電子科技來幫助受教者學習,使學習者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吸收資訊與知識傳播的動作。目前關於電子學習或是虛擬社群之研究大都集中在企業領域或是學生社群,但是教師即知識工作者,每天都在傳遞及分析知識給學生,如果不能培養終生學習與不斷進修的前瞻性,同時建立團隊合作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體,將如何在這個知識經濟的學習型社會中生存?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1999年加州管理評論中也提到:「知識工作者是未來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資產。因此,知識工作者生產力將是未來管理上的極大挑戰,不管政府或企業的知識工作者將快速增加,如何強化知識工作者生產力,才是政府與企業提昇競爭力的利基(Niche)。在美國2000年國家教育技術目標中即提到要讓所有的教師皆能有效的運用技術,幫助學生達到高的學術水準。在許多教育專業成長相關論文的結論建議中均提到應該培養教師「創意精進」的組織學習方式,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所以本研究之主要動機,亦即針對國小電腦教師專業之重要性,設計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環境之建置,幫助教師面對這個數位學習時代所面臨的挑戰。

    在比爾蓋茲的「擁抱未來」一書中,提到了資訊科技將以工具性、技術性的角色大幅地升傳統教學的品質,藉由影音和數位技術的不斷進步,將傳統教材以活潑的生動的多媒體型式展現更好的教學績效。網路科技的進步形成了一種相互交流的人際網路,人們不僅可以藉由傳輸線流通資訊與資源,更可以利用網路來進行互動與學習。遠距教學的實現,改善了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和限制,線上同步與非同步的品質和效果不斷在改進與提昇,e-learning勢必掀起學習方式的新風潮。企業中運用e-learning的方式代替了傳統的教育訓練,不僅節省人力也節省成本。在眾多的優點與優勢下,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也將更普遍的被應用在教育的教學領域中。

        遠距教學與傳統教學除了師生空間距離不同外,傳遞的方式、教材製作、教法設計上亦均有所不同。遠距教學可說是一種採用媒體科技,以傳授知識、技巧及態度的方法。遠距教學是工業化教與學模式,大量複製高品質的教材,使大量的學生,不管所在地點,都能接受教學;且雖然學生各自分散,但是仍能有「互動」存在。遠距教學之先決條件是需要有硬體設備,如列印、發聲、影像等播收功能,就今日的個人電腦的功能可足夠應付這些需求。

   遠距教學比傳統的教學更應注意教材的設計、組織及傳送;Atman 認為遠距教學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而Martin更清楚指出實施遠距教學需注意下列六點:(1).要有明確的目標 、(2).提供互動的學習空間、(3).提供教學回饋給學生、(4).需引導學生做適當的學習、(5).維持學生學習動機、(6).科目特性及課程的長短也需考慮。另在學習理論上,陳自強(1996)則指出遠距教學應以認知學習理論結合資訊科技的網際網路,發展出遠距教學的系統。

   

 

E-soc 28期目錄         E-Soc總目錄



[1] 蕭淑華(2002)<遠距教學及學生在遠距教學中產生的學習無助感>(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0/10-9.htm)(2000.11.15

[2]蕭淑華(2002)<遠距教學及學生在遠距教學中產生的學習無助感>(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0/10-9.htm)(2000.11.15

 

[3]楊家興(1997)<建構一個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學習環境:虛擬學校>(http://blacky. cc.ccu.edu.tw:2000/C_main/papers/speech/VUIS.htm)

 

[4] 林甘敏(2001)<建構式電腦網路輔助教學教材的選擇與設計原則>(http://paper.nt1.isst.edu.tw/data01/acbe/iccai8/8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