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org三部曲

南華大學出版所  郭宣靆整理

 

首部曲

 

I.

 

假使生命是條高速公路

那麼靈魂不過是輛車子

而後照鏡所反映的物體

絕對比實際距離要更近

--Meat Loaf

 

Gaia是James Lovelock在1969年所假設的一個遠離太陽的第三星球,這個星球包含了地球的生物圈、大氣層、海洋和土壤;透過某種回饋或神經機械系統(cybernetic system)的運作,這個星球能夠為所定居的生物尋找到最佳的生態環境。基本上,整個世界是一個動態、自我調節、均衡穩定的系統。Cyborg的出現正象徵著人與宇宙系統的結合與邊界的泯滅。

 

II.

 

Cyborg不僅是神經機械裝置(cybernetic device)和有機體(organism)在語言上和材料上的混合體,更是自一九五○年代以來及後來所出現的一個科幻怪物(chimera);Cyborg同時是也這個時代一個強而有力的社會和科學實體。就像許多重要的科技一樣,Cyborg也兼具神話和工具的特性,既是一種表徵也是一種設備,是社會和想像真實的時光停流和時光驅動。Cyborg的出現正處於兩種邊界的問題性產生之際:(1)動物(或其他有機體)與人類之間、(2)自我控制和自我管治的機器(自動化)和有機體,特別是人類(自治模型)之間。Cyborg即是由自動化和自治性的介面所誕生的新型體。

--Donna Haraway

 

Cyborg這個名詞是由Manfred E. Clynes與Nathan S. Kline在1960年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的,該文章引用自兩位作者在德州San Antonio美國航太醫學空軍學校(U.S. Air Force School of Aviation Medicine)所做的研究結果。Clynes是生理儀器(physiological instrumentation)和電子資料處理系統的設計者,Kline則是臨床精神病學的醫師。Cyborg最初的設計構想是希望透過輔助機械以增強人類克服外太空環境的生存能力,是能夠「自我調節的人機系統」(self-regulating man-machine system)。Cyborg研發的最佳寫照即Du Pon所言的:「Better things for better living」。在傳統的討論上,Cyborg通常就是指整合有機的和人工的系統於一身的物體;最早在1950年代後期的一隻實驗室小白鼠身上獲得實現,當時的實驗者在小白鼠的尾巴移殖一個可以精確地注射控制化學藥品的微小滲透幫浦;現在已經廣泛使用在各類精細的人工器官的移植方面。

 

儘管在生活在工業或後工業國家的人們還不全都是cyborgs,但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Cyborg社會」。在當今社會,機械和人們的親密介面接觸已經是蔓延整個世界了。Cyborg社會指的就是「親密的有機機械關係的所有範圍」,不只是個體之間,還包括了延伸至Gaia星球與所有生命網路接觸的可能性。

 

大抵上,Cyborg科技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修補失去的功能和移植失去的器官及肢體之「修復型」(restorative);第二類是將某種生物矯正至完全正常,看不出修部痕跡的「常態」(normalizing);第三類是改造成後人類(posthuman)的新品種,使他們可以生存於太空或海底,放棄舒服的地表生活之「改裝型」(reconfiguring);最後一類則是工廠所希望擁有的全自主領航控制工人和軍隊所渴望能控制所有戰士行動意識的「強化型」(enhancing)設備。[1]事實上,研究者對於cyborg 的看法並沒有一致的共識,許多cyborg的形象是出現在早期的科幻小說或電影當中,如Mary Shelley式的科學怪人就被有些人視為是最早的cyborg原型。

 

二部曲

 

I.

 

我常常被告知我們控制了系統,但要如何防止系統控制我們?共生有機體(Symbionts)。不久之後,想要了解人類是何時結束和機器是何時開始將是件不可能的事。

--Maureen McHugh, China Mountain Zhang(p. 214)

 

研究Cyborg的學科稱之為Cyborgology。Cyborgology不僅要超越傳統學科界線,更必須是多元文化的。事實上,亞洲的中國和日本在這方面的研究也投注了不少心力,日本的企圖心更是不惶多讓。這不僅反映在日本的企業口號(如Mitsubishi的「sociotech」、Hitachi的「humanciation」和Matsushita的「human electronics」),更可以從其豐富的漫畫文化中窺見一斑。Cybog的研究在現實世界中也曾遭受不少的阻力,除了文化方面的抗爭,很多爭議都是源自道德上的假設。

 

是否有一套屬於cyborg的道德規範?相信是有的。而且將不只一種。雖然很難超越善惡之爭,但善惡的標準將會重新定義,且新的善惡統治標準將是屬於傅柯式的權力論述。David Channel稱之為「生物機械」(bionic)道德:

 

生物科技道德必須同時考慮神經機械生態的機械和有機層面以維持整個系統的完整、穩定、多樣和目的性。無論是機械的或是有機的,雙方都不可能滅絕彼此。The Vital Machine, p. 154).

 

機械與身體之間的衝突也往往是喜悅和權力的最大來源。我們將從傳統的二元認識邏輯進入到cyborg的基本辨證邏輯是:thesis(正面命題)、 antithesis(反面命題)、synthesis(綜合命題)、prosthesis(義肢、彌補術命題)。

 

尾聲

 

I.

 

我們並沒有跨越界線,是界線跨越了我們

--Chicana/o Slogan

 

未來,唯有將網際空間(cyberspace)和消費者文化作為與舊機具(如國家、階級與家庭結構、性別與性差異、民族與種族形成)接觸的新意識形態機具介面來了解,才能夠為後現代全球系統的文化政治留下發展的空間。Foucault所談的那種將罪犯與精神病患移居到監獄或瘋人院的隔離方式,因而使得中產階級能夠安於體制內而隔絕其他外來干擾,在網路空間將是全新的隔離方式,基本上,社會是整個涵蓋在網路空間裡面的,那些被摒棄於網路空間外部的則是屬於陰魂怪物(ghostmonsmonsters),如電腦駭客、幫派、毒販、連續殺人犯、連續強暴犯、無家可歸的軍隊、非法移民、瘋狂的第三世界領導等。網路空間就是cyborg和陰魂怪物的接觸介面。

 

Althusser討論拉岡的鏡像階段(Lacanian mirror-phase)藉以描述觀念意識的質詢功能以及所形成的個體「主體身分」認知架構若是套用到網路空間則是「存在/機器」(beingmachine)的精神分裂的主體。 後殖民論述所談的那種地理空間與文化政治的霸權形態若是忽略了網路空間的新型態介面,將成為一種懷舊的過去式,因為網路空間不再是烏托邦式的想像而是可以使用接近的空間。

 

II.

 

政治與生理的統一已經成為古代和現代正當性統治的來源,特別是對於各種差異性的統治,而這些差異性被視為是自然的,假使是無法逃避的,也因此是道德的我們已悄然允許「整體國家」(body politic)理論從自然知識轉向社會控制的技巧而不是解放的科學。

--Donna Haraway[2]

 

長久以來,身體一直被視為是認識論的反思(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基礎。如Leonard Barken在《藝術的大自然作品》(Natures Work of Art,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所指出的,他將身體的歷史予以隱喻的用法,儼然成為千禧年各種形上學、政治學和美學思想上的正當性辯護來源。所有的這些論述都視身體為世界的縮影。Barken辯稱:人與世界的對等是假設的,遠超過客體與主體的問題成為對自我認知的問題。(p.46)就政治而言,當我們了解人類身體的形象已不再處於自然(如Rousseau的高貴的野蠻人),也不再是擁有靈魂的自動體(如Hobbe和Decártes),思考這樣的問題是頗值得玩味的。今天,許多實際上或隱喻上的人類個體幾乎都已經是cyborgs,也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身體」已經成為開啟認知cyborg認識論的「關鍵鑰匙」。[3]

 

Thomas Hobbes所提的「巨靈」(Leviathan)的概念是從早期有機身體(organic body)到具有嚴格階層地位區分的社會身體(social body):頭、心臟、胃、腿、臂都對應不同的團體,並由統治階級負責配置並強化這樣的系統。然而到了當今,隨著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與人造修補機械(prosthetic machines)的結合而成的神經機械有機體,不僅個體層次的「身體」有了新的形象,連國家機器的運作方式都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然而,當各種資訊、機械科技的假設都是以自動迴路、偵測、控制、反饋為前提,不認為有「靈魂」(soul)的存在,那麼人類身體的部分的意義為何?Cyborg的主體性何在?Derrida堅持:「主體(自我統一、或自我認同意識、自我意識)是寫入(inscribed)語言當中的,其作用便是語言本身的作用,是作為一個說話的主體而存在,唯有透過語言,主體的存在才能獲得肯定語言系統的書寫就是差異性的系統」。[4]也就是說,當我們用「我」來指涉自己的時候,就已經被納入整個語言系統的某個主體位置,而呈現出某種意義。所謂的認同、主體性本身,便是由於彼此間的不一致和衝突而混合而成的主體位置。

 

正如許多女性主義者為了抵抗傳統由男性控制「主體性」和「身分」、「身體」的論述而提出所謂的「策略性主體」(strategic subjectivities),藉以強調主體的多重性和沒有對立的差異性主體,並鼓勵探索不同的身體經驗,也同時提供我們思索cyborg的另類經驗,亦即一種結合人造(程式)語言而獲得的全新主體性感受。

課前心得

 

中正大學電傳所  林承賢

 

聽著巴哈的馬太受難曲寫下以下的課前心得

    科技的流轉無法抵擋,但其中的精神不朽!他寫下的是心中的信仰,鉅作無須問世,溝通存在於無形卻永不磨滅! 

    受難曲本是每年四月份耶穌受難節時,基督教會舉行儀式所使用的音樂,但此曲可為開啟受難曲超越儀式音樂而為一獨立完整作品中最著名者。J.S.巴哈在教會裡有眾多的事奉,但仍創作許多純粹獻給上帝的音樂;他多數的作品都未曾出版,也許對他而言,這些音樂除了神與祂的殿,於他處一無意義,在他去世的一百年後,人們始發現了它們的偉大。

    從教會裡的儀式音樂至獨立為一完整作品以至於音樂會之演出到現在也許以CD或於網路上欣賞,動人者絕非僅止於音符的排列與詞句(雖巴哈作品的對位手法如此為人稱道)。心靈無法被複製,即便藝術的研究從未曾中斷,卻無人可將其中元素抽出,以方程式重製之。

    未來也許人與科技無限地融合,無論身體或心理。經由基因的解碼與生物科技的發展,人的”製造”可能如今日的各種機器,外表、能力與健康,一無神秘,並有更多的機器取代人類。但,心靈歷經的是形式的一再轉變,即使科技如何控制世界,存在的是亙古不變的無限精神與信仰,其溝通與活躍的方式雖今日無法得知,但確知者此刻於您心中!

 

 

南華大學社會所  蔡長穎

   

還記得科幻電影「機器戰警」中的機器人警察嗎?在當時的市場上,締造另一個票房紀錄,也使當時的社會陷入了一陣未來世界的狂熱之中。時過幾年,機器人的夢實現了,在實驗上甚至是專業領域中,常可見由機器扮演的角色,取代了人工的實踐,人力也漸被貶於次等的地位。

 

    在人體上置入了機器及電腦,形成了一項嶄新的技術,也造就了科技另一面的發展空間。當有一天,眼睛中能出現各類的顯示訊號,耳朵也能自動接收無線電台的廣播,腳底按鈕一按便能伸出噴射引擎,飛向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科幻影片中的情節不斷地被實現,人類會不會從此被機器人消滅掉?就如同「魔鬼終結者」的情節一般。

 

    好萊塢的電影世界便如同未來世界的縮影,當電影中的情節一一被實現時,人性的尊嚴能繼續維持住嗎?人類的生命力會延續嗎?全人類的福祉會不會被自己製造的機器與科技所框住了呢?

 

 

南華大學社會所  沈昱全

 

Cyborg的發展使人與機器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倘若生化科技已進歩到像電影變人中,人人的器官或身體的任何一部份有損壞時,都可用人工器官來代替時,以及AI發達到和真人的心靈相同程度,至此人和機器人或生化人其中的分別將會變的模糊不清。再者若是Cyborg除了能切確的增強與輔助人的各種功能並解放人類肉體與腦力的限制,同時也普及化時。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也將漸漸消失,人人都能依賴機器快速的獲得某種能力,每個人不會因天生肉體上或天賦的特質不同而有所不同,因為後天的彌補或轉變是容易的。於此,不公平的產生是否依然是經濟上的差異,經濟能力較好的人便有較大的機會享受這種科技的恩惠,反之貧窮的人會與富有的人在能力上有更大更無法彌補的差距。現在談這些還太早了些,目前生化與機器科技還沒這麼進步,不過的確已有許多增強與輔助人類各種功能的科技出現,雖然在人工智能上依然有認知科學或心物二元的困境存在,但是要達到前述的境界並非不可能。只是科技如此快速的發達,人類的心靈與文化的發展相對的完全跟不上,致使社會可能缺乏彈性來包容社會因科技而快速轉變所導致的諸多社會問題。所以在科技快速進步的當下,我們到底該慶幸亦或該擔憂是值的引人省思的。

 

 

人類主體性與未來社會的思索

 

南華大學出版所  郭宣靆

 

    Cyborg是界於人和機械之間的生物,就好比現在社會流行的「美容整型」手術一樣,未來可能由(機械人)醫師來進行「人體改造術」,或將人體內的心臟換成不會衰竭的人工心臟,或將眼睛升級成具有紅外線掃描功能的數位攝影機眼。但究竟機械占的百分比是多少之後,cyborg才不再稱之為「人」而成為另一種生物?不少女性主義者捉住了這樣一個具有顛覆性的角色,解構了長久以來由男性所解釋的人的主體性邊界,並視cyborg為人類身體的解放的諸多可能性之一。

 

    在資訊如洪流的社會底下生活,人類的大腦受制於先天容量的限制,將難以負荷越來越龐雜的資訊而作有效的處理分析。根據研究推估:在1950年代,必須花費十六年的時間,才會使原有的資訊增加一倍,而在1990年代的今天,平均每一年資訊都增加一倍。更驚人的是,在公元2025年之前,資訊數量倍數成長的速度將不再以年為單位,而是每月增加一倍(註1)。為了因應這樣的趨勢,開發腦力是其中一個途徑,倚賴(結合)電腦則是另外一個途徑。Cyborg最初的研究正是為了「修補」人體之不足,藉以提昇人類克服惡劣環境的生存能力。不過這樣的科技發展,卻一步步挑戰人類原先所設定的界限和可接受的道德範圍。但在現實生活上,從試管嬰兒到基因改造植物到複製羊,人類抗拒新科技的力量是節節敗退的,相信這類的拉鋸戰將持續進行,而未來必然是人類大腦智能與機器(晶片)電腦智能的此消彼漲態勢。

 

對於未來社會的發展,實在有太多的可能性和變數了。儘管如此,就現有的科技研究與太空發展計畫來看,仍有不少專家學者可以精確地預測到未來的可能樣貌。單就網路科技來看,假使以後火星可以住人,那麼以現在的傳播科技,無線訊號從地球傳到火星需要二十分鐘,用電話可能太慢了;如果把網路擴大到整個太陽系,是否火星和其他天體之間也可以用電腦傳遞、交換訊息?網路能否消弭兩者之間的距離呢?這樣的連線狀況,又豈是我們現在的「地球村」所能比擬的!

可預見的是:人類的定義與存在價值將重新改寫!而這一天將不會太遠!

 

1:Johansen, Robert and Rob Swigart、文林譯。《魚網式組織》(Upsizing the Individual in the Downsized Organization: Managing in the Wake of Reengineering, Globalizatio, and Overwhelming Technological Change.)台北:麥田,1998,頁179。

 

Cyborg討論相關網站:

 

http://r703a.chem.nthu.edu.tw/~rpgs/gzine/issue6/dushu/cyborg/cyborg-01.html

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goya/43.shtml

http://scisci.nctu.edu.tw/stage_old/GB_stage/subject9904_c1.htm

http://216.239.53.100/search?q=cache:tyZzhSrE6lYC:netcity4.web.hinet.net/UserData/85213883/movie/avalon.htm+%E7%A7%91%E5%B9%BB%E5%B0%8F%E8%AA%AA+and+cyborg&hl=zh-TW&ie=UTF-8

 

E-soc 28期目錄         E-Soc總目錄



[1] Chris Hables Gray, Steven Mentor and Heidi J. Figueroa-Sarriera, Cyborgology in The Cyborg Handbook(edited by Chris Hables Gray with Steven Mentor and Heidi J. Figueroa-Sarriera.), p. 3.

[2] Donna Haraway,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London: Routledge, 1989), pp. 7-8.

[3] Chris Hables Gray and Steven Mentor, The Cyborg Body Politic in The Cyborg Handbook(edited by Chris Hables Gray with Steven Mentor and Heidi J. Figueroa-Sarriera.), p. 466, note 3.

[4] Jacques Derrida, Speech and Phenomena, tr. David B. Allison(Evanston: Northwestern U. Press, 1973)pp. 145-46, quoted in Catherine Belsey, Feminisms, p. 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