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傳統婚俗中性別觀之初探

 曾意琇(樹德科大人類性學研究所)

 

摘要:

本文係藉由台灣地區傳統結婚禮俗中部分的細節內容,了解「性別」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價值,進而延伸出傳統文化如何影響了「家庭」中的性別觀,並試圖以此作為日後「性別」和「家庭」、「婚姻」等議題研究之參考方向。

一、前言

柏拉圖曾說:「愛,是神聖的瘋狂!」,那麼「婚禮」算不算一場美麗的社會

化儀式呢?在眾人的祝福之下共許相守一生的承諾,美則美矣,然而,從結婚禮俗中的繁文縟節來看,其背後所傳承的文化象徵意義,顯然不僅僅是一對新人的甜蜜宣示而已,人自呱呱落地而後的所有人生瑣事,多是經過社會化的,概略說來一個人模塑為社會所能接受的人(蔡文輝,1997:13),經由人際之間互動,以獲得參與社會行為模式與規範的過程,此即所謂「社會化」的歷程。準此,由家而至社會,乃一全方位「點、線、面」的教育、文化重現與價值複製過程。

主題開頭之所以名之為「台客」,在本文有兩層涵義若以族群分,泛指或特指閩南人(註1),藉由本土閩南文化特色鮮明的結婚禮俗探究其中的性別觀;此外,亦可另類觀之,「台客」就目前新新人類的語彙而言乃表「俗又有力」,此番引用非對傳統禮俗有所貶抑之意,人類的文化可說是一種累積的過程,世代傳承著一套為多數人所接受的價值觀,維持著社會正常運轉的軌跡,而一套禮俗之所以能持續存在進而深深影響多數人的日常生活,足以想見促使這文化的滾軸不斷運轉背後的那股動力是多麼強大。

(註1:本文暫不深究細述台灣地區各個族群,誠如我們經常習稱的台語即為閩南語,準此,將台客泛指為台灣地區的閩南人族群。)

二、性別vs.傳統結婚禮俗

「性別」在傳統婚俗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首先,性別(gender)係心理學、文化上的語彙,每個人對於自己或他人所具有的,顯露的男性化與女性化特質的一種主觀感受。而「性別角色」乃社會對男性行為及女性行為的一種評價性別角色認同(gender role identity),個體行為表現與社會上對男性化和女性化定義的相關程度(劉秀捐、林明寬譯,1998:4-5)。

在表象上男女確實有所不同,生理構造的差異性,可能影響了各項特質或專長的發揮,遑論外在環境的限制,包括社會上主客觀條件之界定、傳統價值對兩性不同的期許、社會文化對兩性不同的規範等,使得兩性在這些不同的社會文化條件下,發展出不同的性別角色,其中,傳統兩性文化更無所不在的影響人們的行為,我們「不知不覺」地受其影響,包括我們對行為的詮釋、評價與期盼(蔡文輝,1997:28-33)。

以下將從台灣地區閩南族群文化的傳統婚俗的層面切入,擷取部分內容作一介紹(林明義,1995:131-167;陳瑞隆,1998:6;姚漢秋,1991:18-30;顧瑜君,1990:122)。

(一)六禮

    台灣地區的閩南傳統婚俗,多半仍沿襲自周朝的「六禮」,其制定了結婚的過程與儀節,隨時代變遷,名稱及程序稍有改變,簡述如下

古:納采     問名     納吉     納徵     請期     親迎

 


說媒    交換庚帖  訂婚     下聘

今:                                   送日子    迎娶

    議婚     下定     小聘     大聘

     (小定) (大定)

1. 納采:兩家若是條件相當,則由男方先遣媒人到女方家中提親說合,女方家

長為確保女兒未來幸福亦先了解男方身家底細,有答應亦有婉辭。

2. 問名:女方同意後,<第一步>男家需至女家探視,由準新娘奉茶,男方母

親或女性長輩端詳準新娘是否有破相,例如:斷掌(剋夫,不會蔭夫

)、鴨母蹄(扁平足,走路如鴨母蹄,俗謂賤骨頭),<第二步>

將生辰八字交給男方,兩家分頭找算命師合婚有無相剋,並徵求祖先

神明的旨意,若一切順利,始續談婚約。

3. 納吉:進入主題,開始商量聘金與嫁妝。

4. 納徵:男方將約定聘禮送往女家,正式定親,訂婚之禮稱「茶禮」,取其不移植的含意(「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女子受聘則謂之「食茶」,受了茶禮便有信守不渝的義務,以古禮言,至此女方雖未過門然已屬夫家,若期間退婚則有違其貞節

5. 請期:男方選擇良辰吉日通知女方。

6. 迎親:依照規定前往迎娶,成婚。

(二)禁忌&禮俗

1. 訂婚的禁忌:

(1)                          男方送來作為聘禮的豬肉,因俗有云「食你的肉,無啃你的骨」,故豬腿帶骨頭部分要退回男方。

(2)                          禮餅新娘禁食,新娘吃了自身的喜餅,將損其喜氣。

(3)                          祭告祖先時,香柱不得重複插入香爐,恐有重婚之忌諱。

(4)                          送男方返家,至門口不得說「再來坐」等招呼語,以免女方有再嫁的顧忌。

2. 婚嫁的禁忌:

(1)                    安床後到新婚夜前,找一個未成年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為傳統認為睏空舖,不死尪,亦死某,是個不吉的凶兆。

(2)                    結婚成親之日,新娘出門時嫂嫂不能相送,因為嫂與掃帚星的掃字同音,不吉利。

(3)                    成親日,新娘離開娘家時,大家要哭得越痛快越好,因為哭發哭發,不哭不發,若是不哭的話,反而犯了禁忌。

(4)                    新娘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的財運。

(5)                    由於鮮花容易凋謝,故婚事應避諱,只有連招花和拓榴不禁。因為前者的紅色花瓣開自葉心,其狀可以意喻閨女出嫁,誠待丈夫,後者則意多子多孫。

(6)                    在迎娶的途中,如果花轎相逢,便叫作喜沖喜,會帶來不祥的,不妨由雙方媒人拿出事先預備的花來交換,即俗稱的換花,這樣便能化解厄運。

(7)                    所謂歸寧,便是結婚後三天,新婚夫婦攜帶禮品回娘家,切忌應於當天落日前趕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過夜,若有特殊原因無法回家,應分開睡以免新娘蜜月裡的血光沖撞娘家人。

3. 其他相關禮俗:

(1)                          食姊妹桌:新娘在結婚出發前,要與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飯,表示離別,大家都要說吉祥話。

(2)                          潑水:在新娘上禮車後,女方家長應將一碗清水、稻穀及白米撥向新娘,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3)                          擲扇:禮車起動後,新娘應將扇子丟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去,擲扇後必須哭幾聲,且在禮車之後蓋竹篩以象徵繁榮。

(4)                          忌踩門檻:門檻代表門面,所以新人絕不可以踩門檻,而應橫跨過去。

(5)                          進洞房:以竹篩覆床上,桌上置銅鏡以壓驚,新人一起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從此一心,並求日後生男。然後新郎揭開新娘頭紗,兩人合飲交杯酒,並共吃由黑棗、花生、桂圓、蓮子等物做成的甜湯,象徵早生貴子。

(6)                          忌坐新床:婚禮當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頭病倒在床上。

(三)婚後禮--歸寧

1. 婚禮隔日,由女方家兄弟到男方家迎接新娘歸寧。

2. 首次回娘家,先宴請小舅子,俗稱「頭返客」。

3. 岳家亦擺設酒宴宴請女婿及親朋好友。

4. 女婿的位子是面向廳內右邊第一位。

5. 新娘的兄弟代替岳母夾燉雞之一隻雞腿請新郎吃,表示岳母疼愛女婿。

6. 有時,廚師會故意將雞蛋炸得滑滑的,戲弄女婿。

7. 宴畢,新郎拿出一大紅包,相當於一桌酒席的錢,放置宴桌上,俗稱『壓桌』。

8. 隨後,由岳父陪同女婿,引薦女方之諸親長。

9. 岳家宴請女婿,一定在中午,以便於黃昏前回到男方家。俗稱「入門鳥,

生查埔」。

10. 新娘和新郎要回家時,岳家要準備兩根帶葉的紅甘蔗及一對帶路雞,以

及米糕,分送親友。

三、結論文化中的性別複製

「婚姻」的出現與人類的社群組織建立有著密切關聯性,人倫關係亦由此制度開始,在漢人的社會裡,特別強調「社會認可」的價值,於是新嫁過門的媳婦需要公開儀式,以獲得夫家公婆及親友的認可,才能產生歸屬感。而漢人傳統的婚制與父系社會的產生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後世的結婚禮俗可謂是父系社會的產物,另外「婚儀」促使婚姻程序化、婚嫁方法制度化,婚姻的實質與形式要件都由婚禮的規範開始(黃有志,1991:81-82),「性別角色」亦在這一套文化脈絡下被再製、傳承。

以下將提出幾點論述,嘗試由婚俗的介紹內容歸納出「性別」在其中所呈現的角色與價值。

(一)                幸福誠可貴

傳統有許多俗諺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皆是在強調女性擇偶的重要性,在婚姻關係中,男性的角色多半是幸福提供者,而女性的角色則是被提供者,又因「男主外,女主內」傳統女性因缺乏經濟能力,其生產力僅容表現於私領域,又傳統婚俗如「潑水」、「擲扇」等象徵嫁出去的女兒已如潑出去的水,為人父母只能企盼自家女兒能覓得良人,獲得婆家疼愛,方有幸福可言!

(二)                名譽價更高

    禮俗中多所著墨的部分,如訂婚的「茶禮」、祭祖不宜重複插香等,均揭露對重婚的忌諱,其中包含了對女性「貞節」重視的情結,既然對男性而言娶妻乃是娶其德,貞操即代表了一個女性極重要的美德,女性之德尚包括其本命是否能庇蔭夫家,故其是否具破格如不好的面相、八字,皆會影響其未來是否能找到好的婆家。

(三)                生育之大計

傳宗接代的象徵意義在傳統婚俗中隨處可見,皆諭新人能早生貴子,其中生「子」的任務更為首要,在父系社會中,男性有傳遞家族煙火的義務,婚姻的重要功能之一即是延續家族的傳承,故能否生子使該家族子孫綿延的重責大任及轉嫁到媳婦身上,其肚皮爭不爭氣影響其在家族中的地位。

(四)                古今大評比

    對照於傳統的婚俗,以現在的婚禮儀式而言早已簡化許多,但有部分精神仍被保留,如討吉利、祝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等,然過去繁多的婚姻禁忌、禮數,不管對男性或女性都是一種文化的桎梏,許多良緣或因習俗衝剋硬是被拆散,甚至可能僅因一雙扁平足就遭對方父母拒絕,此外,一場婚姻彷似利益條件交換,致婚姻始終蒙上一層工具性的價值,兩性在這一場婚姻中或許僅如棋子般身不由己。

若以現代觀之,兩性關係開放許多,男女性的角色內涵亦因時代變遷而有了不同的詮釋,卻仍時有所聞一對新人因兩家對結婚行頭僵持不下而親家變冤家,婚禮過程盡是憂喜糾結(顧瑜君,1990:110),若因此違反當初兩相情願互許終生的本意就太不值得了!文化應是具流動性可因時制宜的,當一個社會的文化包容性越大,相信這個社群中的人們也能活的更自在、更能揮灑其角色,進而促使兩性之間不再只是一攤死水,而能擁有恣意呼吸的空間將是你我之福!

 

 

 

 

 

【參考文獻】

1. 林明義編著(1995)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台北:武陵。

2. 黃有志著(1991)  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臺北,幼獅。

3. 陳瑞隆編著(1998)台灣嫁娶禮俗,台南:世峰。

4. 姚漢秋著(1991)  台灣婚俗古今談,台北:臺原。

5. 蔡文輝著(1997)  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6. 劉秀捐、林明寬譯(1998)兩性關係,台北:楊智。

7. 顧瑜君等著(1990)中國人的婚戀觀允諾與嫁娶,台北:張老師文化。

 

E-soc 28期目錄         E-Soc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