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社會研究第四期序

 

F.Webster在《資訊社會理論》[1]一書,整理不同理論家對資訊社會的看法,將他們區分為「延伸說」及「嶄新說」兩大取向。前者認為資訊化不過是現有關係的延伸,後者則認為「資訊社會」是一個全新的觀念。本書英文版在1995年出刊,正好是微軟視窗95,以及網景瀏覽器推出的一年,代表著網際網路正式開始普及化的一年。由於網際網路的影響深遠,1995年之後,「資訊社會」的特殊性逐漸為社會大眾所體認,嶄新說也就成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觀點。然而,即使是認為資訊社會已經與傳統社會有所不同的學者,其理論取向也不盡相同。Webster將視「資訊社會」已經從舊社會中誕生的理論家分為下列四個取向:

後工業主義:Daniel Bell及其推隨者。

後現代主義:Jean Baudrillard, Mark Poster

彈性專殊化:M.Piore & C.Sabel, L.Hirschhorn

發展的資訊模式:Manuel Castells

後工業主義強調服務業已經逐漸取代工業生產,在經濟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即使Bell採用「資訊社會」來取代後工業主義一詞,在關於資訊社會的定義上,仍與當前新興科技與網際網路所建立出的資訊社會相去甚遠。

布希亞代表的後現代主義雖然強調符號是自我指涉,而擬態所建構出的超真實(hyper-real)符號世界因為數量過多而產生內爆(implosion),使得意義系統自我封閉,不再能指涉任何對象,然而,他們立論的參考仍僅止於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對網際網路的討論相當有限;雖然後現代主義的理論相當能夠用來說明超文本所建構出的世界關係,但對理解資訊社會幫助有限。

彈性專殊化強調七○年代以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讓資本主義生產模式採取彈性專殊化的模式,因而超越了福特主義與泰勒主義的生產原則。然而,這種集中焦點於經濟生產的研究取向,無助於進一步對資訊社會的理解。

Webster所討論的理論家中,比較接近對當前資訊社會有所著墨的要算是柯司特了。雖然,1995年時柯司特著名的《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2]三巨冊尚未出刊,但Webster僅憑柯司特在1994年之前出版關於資訊城市的著作,就能見出柯司特從資訊流動性探討資訊社會特性的重要意義。柯司特論述資訊社會最重要的部份當然是其1996年出版的第一冊《網絡社會之崛起》,他從資訊系統、電訊、連輸線的技術基礎設施所形成的流動空間討論網絡社會的形構[3],然而,他的基本出發點仍然是從真實社會的角度探討資訊社會的特性,本書成書之時,世人對網際網路所造成的影響仍然所知有限,關於網絡的討論也不等於網際網路。柯司特對網路文化進一步的討論是在2001年出版的《互連網銀河系》[4],但其基本研究取向仍是本著他原有理論的風格,再加以細緻化處理。柯司特在謝辭中指出:[5]

.20009 月互連網研究人員協會首屆會議中,我體驗到一個學術研究全新領域的產生,在會議中我學到相當多東西,也藉此將自己的假設從不許多領域與博學的研究者相比較,其中特別是那些年輕世代的學者:很明顯地有一個互連網研究世代正在形成。

以柯司特的身份與學養,上引文代表著他對新的研究世代的肯定。柯司特自身代表著學界過去三十年對資訊社會檢討的集大成者,但他也很清楚地指出,關於資訊社會將會有一個全新的學術領域產生,這是屬於年輕世代的研究取向,正所謂後生可畏,因為年輕世代終將取代過往重要思想家,引領此一全新研究領域的無限風騷。

當與網際網路結合在一起時,資訊社會被賦予全新的意義。網路文化的特性,充份在資訊社會中展現出來,試想,一個很少使用網路的研究人員,要如何認識到當前資訊社會的意義?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擴張,以及線上文化逐漸形成,資訊社會的意義與影響遠比過去思想家所能想像的還要更為寬廣。Webster認為在定義什麼是「資訊社會」時,應該從科技的、經濟的、職業的、空間的、文化的等五個面向來討論,不能僅僅探討其中某一特定領域。這個想法到了今天尤其重要,關於資訊社會的研究,將是一個科際整合性的研究取向。

年輕的一代,成長過程就是穿梭在真實與虛擬之間,終將泯滅線上與離線的區分。資訊社會對他們的意義,又將與學界當前三、四年級[6]的青壯派有所不同。然而,網路文化與資訊社會是屬於在網路上建構出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年輕世代,年輕的朋友,目前在理論與研究方法的訓練上可能還不甚成熟,但是,對網路特性與資訊社會的感受則要比已有社會地位的學界朋友更具有潛力。在虛擬世界中成長、茁壯的一代,對資訊社會的感受,要比於真實世界中成長後再接觸網路環境的人,來得更為強烈與深刻。

《資訊社會研究》是屬於所有朋友的一份刊物,對三、四年級的研究人員而言,我們歡迎您在紮實的理論與研究方法訓練下,轉而進行關於網路文化的研究;對五、六年級的年輕朋友,我們期待您在深刻的網路經驗中,爬梳出具有理論意涵並經客觀方法研究的議題來;對於七年級的朋友,我們期待您加入我們的行列。正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我們鼓勵所有朋友都關心它、澆灌它。唯其如此,編輯委員及一些朋友,才願意把自己尚不成熟的授課大綱提供各界參考,希望藉大家的經驗,為台灣資訊社會學的教學環境貢獻部份經驗。過去幾年間,各個學科開授了不少關於資訊社會學及網路文化研究相關課程,本期僅收錄其中一小部份,朋友們願意提供這些資料,也正就是期待大家的經驗能為此一新興研究領域未來的發展,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本期來稿計21篇,扣除2篇不及審理移至下期稿件,加上前期4篇未完成審查文章,共計有23篇文章。最後接受刊登共8篇。由於完全透過網路進行編輯審查作業,本期所有文章平均初審時間為一個月,速度算是相當快的。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本刊已有英、美、澳洲、大陸等地的來稿,可見外界對本刊已有一定的肯定。

從下一期起,《資訊社會研究》將由新成立的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以及南華社會學研究所共同編輯,希望能為此一研究領域注入更多活力,也期待稿件能夠日益增加。

這是一個屬於大家的共同園地,需要你我共同經營!

翟本瑞於南華社會所

 

資訊社會研究(4)目錄    

編者言                  翟本瑞                                                                iii

特稿

距離的價值                                                                          羅賓斯、維伯特            1

研究論文

Knowledg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Value Creation

                                                                Hsien-Kuei Chiu & Heng-Li Yang          19

網路同志運動的可能與不可能                                                    張盈堃          53

網際民主與審議民主之實踐                                                        謝宗學          87

網路空間.人際關係                                                                  陳佳靖        141

研究記要

資訊時代的新聞概念                                                                    施盈廷        181

中國大陸網路傳播的發展與政治控制                                        梁正清        211

書評

《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                                                          王崇名        253

資訊社會學相關課程授課綱要                                                                                261

《資訊社會研究》1-3期論文索引                                                                                  361

 

資訊社會學相關課程授課綱要目錄

     網路社會學(郭良文).262

     資訊社會學專題討論(賴曉黎).267

     資訊社會學(賴曉黎).274

     資訊社會學(黃厚銘.277

     資訊社會學(黃厚銘.283

     資訊社會學專題(石計生).289

     資訊社會學理論專題(石計生).293

     全球化、資訊化、與資本主義專題討論(石計生).297

     全球化與區域化專題討論(石計生).303

     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專題討論(石計生).309

     資訊化組織(羅家德).311

     資訊社會學(A):資訊經濟導論(羅家德).313

     資訊化企業關係管理(羅家德).315

     網上消費者行為(羅家德、吳齊殷).317

     網民社會行為(吳齊殷).320

     資訊社會學(曾淑芬).321

     資訊與社會階層(曾淑芬).323

     資訊社會政策專題(曾淑芬).326

     資訊與文化(曾淑芬).328

     資訊與社會發展(曾淑芬).330

     資訊與社會變遷(曾淑芬).333

     網路與社會(張維安).335

     網路社會專題:觀點與方法(張維安).344

     資訊社會學專題(翟本瑞).349

     網路文化研究(翟本瑞).350

     資訊與教育專題(翟本瑞).351

     網路社會學專題(翟本瑞).353

 

E-Soc 28期目錄         E-Soc總目錄

 



[1] F.Webster,《資訊社會理論》,馮建三中譯,1999,台北:遠流。

[2] 三冊分別為《網絡社會之崛起》、《認同的力量》及《千禧年之終結》,由夏鑄九等人譯出,均由台北唐山出版社印行。

[3] 余小玲,〈網絡社會的形構-Castells論流動空間〉,《資訊社會研究》3:239-250, 2002(7)。

[4] M.Castells, The Internet Galaxy, 2001, Oxford U P。本書為牛津大學的演講集,書名讓人們很自然地就連想到M.McLuhan的The Gutenberg Galaxy(1962), 本書開場白柯司特揭露 The Network is the Message則又是麥克魯漢式的宣示。

[5] M.Castells, The Internet Galaxy, x

[6] 沿用當前網路上對世代的討論,以五年級代表民國五十年到五十九年出生的世代,其餘依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