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與幼兒教育發展

 

曾玉慧(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壹、社會變遷的基本概念

一、社會變遷的定義

處在一個科技急遽鉅變的時代,社會不斷地在變遷之中,不但知識日新月異

的增加,科技日益的發展突破,因此,希望對於目前社會急遽的變遷現象,作出周延的定義頗為不易。葉至誠(民88)認為一般社會學研究者對所謂社會變遷:「既存的社會結構」,隨著時間的改變,受到內在或外在的各種因素衝擊,已漸進或激烈的形式,出現部份或全體的變化。」亦有社會學家將社會變遷界定為:「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組織型態的改變。」由於社會各部門逐漸累積的變化,使得社會結構本身出現和以往不同的顯著改變。一般而言,社會結構是由各部門組合而成,因此構成社會部門的任何一個因素變動時,往往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其他部門。如果此因素的變化速度太快,致使結構間形成不良的結合,則會使得社會上大多數成員的生活,出現無法適應的不良後果,因此導致社會結構需再行重組的現象。

另外楊銀興(民76)曾玆舉幾位學者對社會變遷所下的定義以為說明:

(一)龍冠海:社會變遷是社會生活或社會關係體系的變異。

(二)蔡文輝:社會變遷係指以社會互動和社會關係所構成的社會結構裡的結構與功能上的變遷。

(三)張鏡予:社會變遷是指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言。所謂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社會組織、社會關係、行為模式、民俗、民規(Mores),以及社會風氣及習性等等。

(四)史萬生(Guy E.Sanson)社會變遷係指一個結構裡之差異。此種差異是由該結構之外來因素所引起,並經歷一段時間才產生的。

(五)藍迪斯(Judson R.Landis):把社會變遷看做是一個社會裡社會關係之結構與功能的改變。

綜上所述,社會變遷可說包括社會結構、制度、人群關係、與生活中所遭

遇的一切情形,因此,社會變遷不僅是社會結構的重組改變,也是人們態度行為與價值觀念的變更。

 

二、社會變遷的類型

葉至誠(民88)提出說明社會變遷的類型,舉用「時間」、「性質」加以區分:

(一)就時間區分:短期性及長期性的變遷

 1.短期性的變遷

短期性的變遷,基本上有一定的規則可循,在可預期的一定模式架構內,不斷循環、運行、變化以較短的時間當作一個階段,來觀察社會變遷的內涵。因此,這種變遷大都較規則性的改變。除了較為特殊的社會情境以外,我們日常生活的許多行為,大多是在比較固定的角色結構內進行。例如:在家庭生活當中,父母親與子女之間的角色關係,昨日與今日沒有特別的變化,基本上是以日作為單位一再的重複。同樣的,在學校裡,老師與學生,以及學生間的角色互動關係;或如,農民的農作生活,是以年作為循環的單位,從事諸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規則性工作等等。

2.長期性的變遷

相對上述的現象,社會結構中也有些事物是因長期日積月累而呈現變遷的跡象。例如,親子間的角色關係而言,日經過了十幾年後,孩子因時間而成長,父母也因歲月的流逝而漸長,前後的互動關係可能因時間、環境的變遷完全不同。同時,一個社會由於受到農村的推力與都市較多工作機會的吸引,配合著人口往都市移動與出生率下降,乃至於人口高齡化等現象,所引起的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結構亦深受其影響。

(二)就性質區分:可分為質與量的變遷

一個社會經過時間的發展,其社會結構將出現和往昔不同的型態,社會學者對於此種社會變遷的描述,可採取量化與質化的方式。

1.量的變遷

所謂「量的變遷」,是經由數量的變化以觀察社會變遷,其方式可由社會發展指標,對於社會在不同的時期加以比較。為測定量的變遷,必須對社會體系的各相關指標加以定義 以便觀察這些指標在時間序列所產生的變化。其內容可區分為:

A.生活指標:國民的生產水準、消費水準、營養水準等,有關物質生活程度的指標。

B.文化指標:教育與出版等,有關文化水準的指標。

C.社會指標:離婚率、犯罪率,與自殺率等,有關社會秩序的指標。

D.福利指標:與人民福利生活有關,諸如病床數、平均壽命等。

2.質的變遷

質方面的社會變遷,指的是社會結構中的價值、規範、角色、規則、制度、權力等項目的變化。

社會結構的變遷,是因為該結構無法滿足成員的需求,而造成社會型態改變。這些變化包括:政策、制度的變遷、角色結構的變遷、階層結構的變遷、價值觀念與社會規範的變遷等。

貳、社會變遷的因素

林嘉誠(民81)影響社會變遷的因素可從下列幾點探討:

一、政府角色

政府的社會政策、教育政策、經濟政策,均可能對社會變遷產生作用。政府對社會變遷的影響方法,以制定公共政策為主,公共政策具有權威性、強制性、普及性,對於國民均有約束力,例如政府調整所得稅率,對所有納稅人均有影響。

二、意識型態

影響社會變遷的意識型態可分為以下幾種:

首先,政府領導者依據其所持的意識型態設計政治、發展經濟、改變社會制

度,並從而制定公共政策的方向;其次,在野政治菁英依意識型態從事民眾教育並參與政府施行公共政策的評估;再者,民眾接受意識型態,形成民意,並對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加以監督施壓;最後,意識型態作為社會運動或社會改革的動力。

三、外來文化

    近兩百年來,東西文化的交流,係以相當不平衡的方式進行,東方國家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遠大於西方國家受到東方文化的左右。外來文化對各國的社會變遷影響,不是單向的,亦即並非只是歐風美雨的西方文化衝擊東方國家,東方文化也對西方國家有所影響,所以,外來文化也會衝擊社會的發展與變遷。

四、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受社會變遷影響,而社會運動又會導引社會變遷的方向與社會改變的速度,比如民眾在社會上的角色規範與行為模式會因社會變遷而有所改變。又如在強大的民意下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上也會受到影響。社會運動的要件就是要紓解民怨、解決社會問題、設定社會議題與促進社會理想目標。

五、科技與經濟因素

科技發展使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均發生變化,例如,電話、電腦、傳真機、電報、E-MAIL等通訊技術的發展,人際之間的互動關係當然受到動搖。另外,對家庭而言電冰箱、電視機、電鍋、電烤箱、洗衣機、洗碗機等家庭設備的發明,使得家庭功能也產生了變化。所以,科技發與經濟成長對於社會變遷,都有至深且鉅的影響。

參、社會變遷與教育的關係

        林清江(民61)認為教育是社會的次系統,所以,社會變遷會也會影響教育,而教育的發展也會導引社會變遷,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就社會變遷的觀點而言,人是社會變遷的啟動者,也是變遷的受益者,社會的進步有賴個人的成長,因為,在變遷的過程中,人不但要適應社會,也要開創社會導引社會,而個人的成長則有賴我們的教育,因此,教育具有傳媒及催化的功能。總而言之,社會不斷的在變遷,教育為了適應時代潮流的改變,必須追隨時代的潮流作因應及革新,而教育的革新,必然導引社會變遷,社會變遷與教育革新可說是一體兩面,相互影響的關係。

一、社會變遷與教育之間的基本關係,林清江(民61)歸納如下:

(一)在意識型態方面:教育常為社會變遷之動因。每一國家在其不同國情之下均有其獨特的教育目的,如共產國家與自由民主國家在人民意識型態的教育上就有明顯的不同,兩種國家制度下的人民對事務的認知也往往有程度上的差別。實踐此種目的常可導致某種社會變遷。

(二)在經濟方面:教育常為社會變遷的條件。例如為了達成經濟發展目的,一個社會必須從事多種教育改革。這些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雖在促進經濟發展,但也因人力結構改變而間接造成社會經濟往所欲獲致之變遷方向發展。

(三)在技術方面:教育常是社會變遷的反映或結果。例如科技產業技術進步使得職場結構發生變化,而反應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上就是教育制度亦隨之調整。

二、社會變遷中教育問題的形成原因

    另外,林清江(民61)對於社會變遷中教育問題的形成原因共有三種社會

因素:一是新社會需要造成社會解組(social disorganization)的現象,使原有的

教育制度失去平衡,無法滿足新的需要,形成問題;二是在變遷過程中,滿足新

社會需要的價值觀念分歧,未能統整,形成價值衝突的現象,因而產生問題。三

是社會變遷過程中,社會成員的個人行為偏差,產生問題。社會解組、價值衝突

及個人行為偏差,是社會變遷中教育問題的形成原因。

 

肆、變遷社會中影響幼兒教育發展的因素

綜合上述社會變遷文獻的探討,變遷社會中影響幼兒教育發展的因素,可歸納下列幾項,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家庭結構改變與家庭功能的退化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遷也影響了家庭結構的改變,傳統的大家庭制度,已漸被小家庭或改良式家庭取代。根據朱岑樓教授研究指出,我國家庭變遷的最大項目為「以夫妻及未婚子女組成之家庭增多,傳統式大家庭相對減少」,可見我國的家庭結構已有所改變。傳統的大家庭制度,每戶人口眾多,如果母親為了幫忙家計,無法親自照料子女生活起居,家中同住的婆婆、姑嫂自會伸出援手為期分勞。因此,生活在那個年代裡的父母根本不必擔心幼齡子女無人照顧,但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這種情況已經改觀,家中幼年子女,不復有長輩或家中其他親人的照顧,小家庭裡的「幼齡子女照顧」遂成一大問題(楊銀興,1987)。

而在家庭功能的退化方面,由於教育的普及、就業市場的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的改變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婦女投入就業市場的人數大幅增加,對於子女的教育責任與子女的照顧都出現了問題,致使家庭教育的功能逐漸被社會托兒、教育機構所取代。

二、專業化意識的抬頭,導致幼稚教育之發展

今日的社會凡事講求專業化,因此各行各業的知識、技術也就愈來專精,而對於婦女忙於工作之故,在教養子女之專門知識未必精通內行,所以開始尋求專業訓練的幼稚園教師,在此情況下,幼稚園在無形中就形成家庭教育的延伸與補充,如此,不僅可以補助職業婦女對子女教育的不足,且可使幼兒得到更專業化的保育與教育。

三、經濟自由化,使得家長有經濟能力將子女送到幼稚園接受教育

由於台灣經濟產業結構的改變,使得經濟成長逐年增加,家庭所需物質生活較不虞匱乏。(李建興,1991)對此種現象認為,就消極而言這種經濟富裕的結果產生了福利社會,改變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及父母對於子女的期待,更影響了父母教育子女的目的與內容。就積極而言,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教育環境與資源提昇了教育品質。由此可見,經濟條件充裕,一般家長較有能力將子女送入專業的幼稚園就讀,促使幼稚園日益蓬勃發展。

四、社會變遷所產生的社會問題,促使人們重視幼兒教育

(楊銀興,1987)認為,今日社會變遷與都市化生活同時而來的社會問題有犯罪、分居、離婚、家庭破碎等問題,然而這些事件的受害者往往是兒童,而這些兒童也往往成為問題兒童,為了保護這些無辜的兒童能得到正常生活與健全發展。必須積極提倡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進而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與發展。

 

社會變遷因長期或短期受到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內外在的衝擊,導致社會不斷地在變遷,而在這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也影響到幼兒教育的發展,例如,家庭結構的改變、教育程度的提昇以及就業機會的增加,致使許多婦女紛紛投入就業市場等問題,都因社會的變遷而影響幼兒教育的發展。所以,未來的幼兒教育的在制定政策與制度上都應該順應社會變遷的實際需要,促使幼兒教育能適應社會變遷得以健全的發展。

 

伍、我國幼兒教育的現況問題

    幼兒教育受到社會變遷的影響而日漸彰顯問題,例如,過去大家庭分工合作的功能已被小家庭的出現而日漸消失,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突破,促使婦女們紛紛投入職業市場,在這樣的社會結構的改變,許多家長將幼兒的托育的問題都交給坊間的托兒或教育機構來解決。

如此情況下,幼教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幼教兒教育的品質監督與管理則有賴政府的力量,但反觀幼兒教育長年不被政府重視,以致幼教機構的管理、幼教資源的分配、幼教師資權利與義務及幼教課程與教學都逐漸浮現許多弊病,從(簡楚瑛、廖鳳瑞、林佩蓉,1996;)的研究,其將當前幼教的問題可歸納為六大類:

一、幼教師資問題:包括不合格教師充斥,師生比例偏低,在職進修不符需求,師資培育課程之不實際或不合理。

二、行政法規問題:包括法令不合時宜、不合理或未能因地制宜,無專責機構及人員、人力不足執法不力,未立案幼稚園充斥。

三、課程與教學問題:包括教師依賴坊間教材、課程智識化,才藝教學、教學軍事化、評鑑與輔導制度不健全。

四、教保合一問題:指幼教師資培育獨立問題。

五、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包括幼教總經費偏低,公私立幼稚園資源分配不均。

五、其他問題:包括幼教教師待遇福利偏低、流動率大,私立幼兒園環境設備不足,私立以利益為導向。

 

 

 

林惠雅(1999p.199)研究針對目前幼教問題提出三類:一、有關幼稚園之一般概況問題包括:設置性質、成立年數、幼兒人數、班級數、每班平均幼兒數、專任教師數、助理教師數、師生比例、園舍建築、園地大小及經費來源等。二、幼兒課程與活動實施之現況問題包括幼稚園之教育目標、對課程標準的認識、幼稚園課程之取材、課程領域實施現況。三、師資現況問題包括園長、教師之性別、年齡、學歷、從事幼教時間、待遇等。

 

  洪福財(1998p.69)也將幼教問題歸結為六大類:一、幼教理念的問題;二、法規研修的問題;三、師資培育問題;四、課程教學的問題;五、行政輔導的問題;六、資源分配的問題。林朝鳳(1984p.191)也指出我國幼兒教育的缺失有:制度、師資、教學環境、課程與教學等問題。

另外,林育瑋(1987p.23)針對當前我國幼兒教育重要問題提出幾點:一、制度問題方面包括:園所設置、行政隸屬、法令規定與執行、管理與輔導、經費;二、學習環境方面包括:建築及設備、保健設備;三、師資方面包括:師資養成、在職進修;四、課程與教學方面包括:課程教材、教學等諸多問題。

   

     

綜合上述幼兒教育問題的文獻資料,可以發現幼兒教育早已存在諸多弊病,例如,師資人才缺乏、學園環境不良、教學品質低落、公私立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不僅暴露幼兒教育品質已受到嚴重的質疑。而我們能再繼續相信下一代還能享受到完善的教育品質嗎?然而,對於這些種種的問題政府至今仍然無法建立一套有效的解決方案,於是我們不僅懷疑這是政府無能,使得這樣的問題一直持續下去,犧牲的不僅是我們的下一代,也犧牲掉國家未來的生命力。而這正突顯出幼兒體制改革之迫切性。因此,唯有透過幼兒教育革新,重新檢視幼兒教育系統的缺失、落實公平分配教育資源、改善幼兒學習環境、提昇教學品質等,將幼兒教育視為未來國力的培養,如此,台灣才有能力面對新世紀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