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從性別職業隔離到性別職業位階隔離

—以彩妝師為例

(論文提綱)

  楊瓊樺(南華社會所研究生)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因為人生理特徵的不同,致使其擁有的特質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模式(Bradley1989)。從早期的部落社會開始,經過農業社會直到現代複雜的工業社會,性別一直是社會分工的基礎。幾乎在所有的文化、社會中,男性和女性都從事著不同的工作和擔負著不同的任務(劉秀娟,1996Reskin1994)。

McGrew1981)指出:性別勞動分工被建構在所有的人類社會。在部落社會裡,男性因體型和其它特徵而必須擔負較需體力和長距離的狩獵行為,而女性則是從事離家較近和方便處理家務的採集活動。由於採集提供了大部分的生存食物(約佔60﹪-80﹪),狩獵則只貢獻了20﹪-30﹪(Bradley1989;劉秀娟,1996),因而在這狩獵和採集的部落中,女性的表現是較為突出的。然而,如同往後的社會一樣,女性需面臨到生育以繁衍族群生命的命運。女性因生理特徵而被賦於養育子女的責任,這限定了女性的家庭責任和經濟活動的範圍(Rosaldo1974Bradley1989)。雖然原始的社會中 ,男性和女性擔負著不同的工作,但基本上男女兩性仍是相近平等。其理由很簡單,因生存的食物多來至採集而非狩獵,男性無法控制食物來源和分配食物,也就是其無法擁有支配的權力。

到了利用耕作以獲取食物的農業社會出現,兩性間的不平等逐漸地加深。當一個群體開始出現土地所有權的觀念,並且透過耕作來增加食物時,表示社會已產生了某些的變遷。土地變成財產,可以擁有,可以讓渡,使得繼承權和血統變得更加的重要,隨之而來的是父權體系這社會組織,強調男性的地位和權威,同時男性對女性的控制和支配也逐漸建立(劉秀娟,1996)。如同一些馬克思主義者所言,私有財產是一切不平等的開始。另外,CoontzHenderson1986)也曾說過,不平等的性別勞動分工,通常伴隨著定居社會的發展而出現(Bradley1989)。在這講求父權的農業社會,女性是附屬於男性之下的,女性的地位亦明顯的降低。「男主外,女主內」即是這個社會最佳的生活寫照,女性的工作通常被限定於家務工作,如煮飯、清理和照顧小孩,且女性的社會地位是由丈夫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的。

工業化之初,雖有女性投入勞動市場,然而其被視為是暫時的和廉價的勞動力,加上傳統的社會價值觀,認為女性仍需具有溫柔、順從和操持家物等特質,約束了女性的工作範圍。一直到二次大戰其間,因為戰爭的因素造成勞動力的嚴重短缺,雇主才開始僱用女性勞動力去填補空缺, 雖然在戰爭結束之後大部分的女性即被解僱,但此經驗已對女性造成影響(Bradley1989Reskin Padavic1994Hayghe1998):女性開始接觸到職場的勞動生產,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也開始提高。雖然已有全面性的接觸,然而因性別的意識型態、社會文化與組織結構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女性在勞動市場的參與上依然只能集中在某些特定的職業中。也就是,男性和女性勞動者分別集中於不同的職業,形成所謂的「性別職業隔離」(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by sex)現象,即職業被類型化為男性主導的職業(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和女性主導的職業(fe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

0年代之後,性別職業隔離現象稍有突破,男性開始進入女性的職業,例如:護士、圖書館員與小學教師等(Coventry1999)。而在1970年後有大量的女性投入勞動市場,除了使得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擴大外,女性從事的職業類型也有所不同,因而造成性別職業隔離產生了小變化(Coventry1999)。有些促成某些原為男性主導之職業女性化,使得男性勞動者退出該職業,有些則促使男性進入女性化職業。職業隔離現象緩慢地縮小,根據資料顯示, 1970年到1980年,隔離指數已從67.6﹪下降至59.8﹪,到1990年更下降至53﹪(Jacobs1989)。

雖然性別職業隔離指數逐漸下降,但性別職業隔離不僅是看女性如何進入傳統上男性的工作領域,還必須看男性如何進入女性的職業。過去相關研究多將焦點圍繞在女性勞動者身上,探討在資本主義及父權體制的性別化分工和性別職業隔離中,女性如何居於次等地位;本文則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探討男性如何進入傳統上屬於女性的職業,如何影響女性化職業的聲望和評價,以及是否分割該職業的等級,並佔居高位。我們將彩妝業為例,透過蒐集彩妝的歷史資料,以及對彩妝師深入訪談兩種方法,完成以下研究目的:

1)男性何以會進入彩妝職業?是由於個人特質、職業特質或其他因素使男性選擇彩妝業。

2)在彩妝環境中,男性的工作處境和工作經驗為何?性別是否會影響其工作的內容和工作型態?

3)最後,探討男彩妝的存在對女性主導的彩妝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衝擊?男性從事女性主導的彩妝業對於性別職業隔離的意義?

 

二、文獻檢討

(一)、性別職業隔離的意義

性別職業隔離是指在勞動市場中,男性和女性雇員被分配、集中到不同的職業,擔任不同性質的工作(Gross1968Birkelund1992Watts1998),也就是各職業中從業者的性別分布呈現失衡的狀態,且進入和昇遷管道被大部分性別比例的人口所壟斷。性別職業隔離現象被社會大眾普遍的視之為當然,基於這種「預期性的社會化」結果,使得男性和女性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且不易逾越這固有的性別界線,同時也造成職業成就和薪資等的差異(蔡淑鈴,1987)。雖然在1970年以後,女性大量的投入勞動市場使得性別職業隔離現象稍有緩和,但職業隔離現象仍然普遍存在(Jacobs1989ReskinRoos1990Coventry1999)。例如,Reskin(1993)的研究即指出,從1910年到1970年,職業的隔離指標只從69﹪降到67.6﹪。

兩性勞動力所組成的不同職業中,不僅隱含著職業的被預期性和職業的性別標籤化(sex labeling),即職業被分為:男性主導的職業(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女性主導的職業(fe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與中性職業(neutral-dominated occupations);另一方面,也隱含著勞動市場的性別不平等。通常男性主導的職業(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會受到較多的青睞,享有較高的薪資給付、評價和社會地位的認可;相反的,女性為主的職業(fe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則受到不同的待遇-貶低(devalue),認為女性勞動力是較低技術性、低薪資等,且視女性為職業的產業後備軍。如同Piore1975)提出的雙元勞動市場理論(Dual Labor Market Theory),基本假設是勞動市場是由兩個互相不流動的部門所組成,一個是主要部門(經濟、核心部門),另一個是次要部門(邊陲部門)(蔡淑鈴,1987;嚴祥鸞,1996Anker1997)。主要經濟部門的工作特質是:高薪、良好的工作環境、良好的昇遷機會和昇遷制度、健全的利益提供和工作訓練,及穩定的就業;反之,次要部門所提供的是低薪、惡劣的工作環境、有限的昇遷機會和不穩定的就業等。男性勞動者多分配、集中到主要的經濟部門,享有一切良好的工作條件,而女性則多在家庭角色的束縛和父權的意識型態運作下,成為次要部門主要勞動力的來源,也就是勞動市場的邊緣位置,薪水低、工作利益少、昇遷機會低和高轉業率的職業。這就是職業中的性別隔離現象。

性別職業隔離通常可分為:水平隔離(horizontal segregation)和垂直隔離(vertical segregation)(劉梅君,1999;陳月娥,2001Anker1997)。水平職業隔離就是如同上述的是指男女兩性分別從事不同的職業,且職業中的性別比例分布不均;而垂直隔離則是指,在同一職業中職位分配失調現象和流動呈現性別差異現象,也就是,男女兩性雖然從事同一職業,但是女性通常處於低職位、低薪資與較少昇遷機會。

(二)、解釋性別職業隔離的理論

性別職業隔離(sex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產生的原因相當的複雜,常見的解釋包含:新古典的人力資本理論(human capital theory)、統計性歧視(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和性別理論(gender theory)(蔡淑鈴,1987;陳月娥,2001;劉梅君,1999;嚴祥鸞,1996Olson1990Anker1997)。

1、人力資本理論(human capital theory)

人力資本理論基本假設是勞動市場是理性且是完全競爭的,因此男性和女性勞動者從事不同的職業,主要是因女性相較於男性擁有較低的生產力和累積較少的人力資本,如教育、工作訓練和工作經驗等(Anker1997)。解釋女性可能因結婚、生育因素及家務角色與照顧小孩,而無法進入勞動市場或者產生職業不連續現象,這些都是女性比男性累積較少人力資本的原因。另外,女性的品味(taste)因素,為了方便照顧小孩和處理家務,女性較喜歡從事女性化的職業與時間較彈性的工作,所以女性會選擇較易進入和離開的低技術性職業,這些職業通常是低薪、昇遷機會少與工作較不穩定。依據人力資源理論對女性勞動力的解釋,認為女性是因喜好(preference)和品味(taste)而選擇職業,所以性別職業隔離是女性自願選擇的結果(蔡淑鈴,1987)。

然而,隨著女性勞動力的大量投入和普遍教育程度的提高,及家務工作的分擔(科技:各種家電的出現)和扥育制度的出現,使得原先影響女性選擇職業的原因似乎變得不再那麼必然。另外,蔡淑鈴(1987)也提到,個人的品味並非是個不變的變項,許多研究顯示品味和性別角色的社會化相關連。因此使用人力資本理論是無法完全解釋性別職業隔離的現象,且其著重於勞動力供給面的分析,而忽略了其它的因素。

2、統計性歧視(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

從勞動力的需求面來看,雇主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雇主的偏好、品味和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影響著雇主的決定,認定某些團體適合某些職業。由於習俗、信仰和性別偏見,男性被認為是強壯和理性的,故其潛在的生產力大於女性,所以雇主選擇時是男性優先於女性(嚴祥鸞,1996)。除了雇主主觀的偏好選擇外,另一個影響雇主決定的因素是統計性歧視(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其發生在聘僱的過程中(吳柳嬌,1999Phelps1972Olson1990)。雇主在聘選員工時,主要是依據個人的教育成就和工作經驗,但是這樣無法真正了解「實質的生產力」,還需以團體的數據資料(group data[1]做為評估。如Phelps1972)談到,當男性和女性勞動者有著相似的教育成就和工作經驗,雇主會根據團體的數據資料「理性地」(rationally)判定女性的實質生產力是較劣低於男性的(Paulette Olson1990)。所以在聘僱的過程中,雇主看似「客觀」、「理性」的抉擇行為,導致男、女性從事不同的職業,進而造成性別職業隔離(occupational sex segregation)。

3、性別理論(gender theory)

gender(性別)有別於生物特性的性(sex),性別(gender)強調的是互動過程中社會建構的產物。隨著每個人生理特性的不同-男或女,而有一套與之相對應的行為模式,這套行為模式就是社會化的產物,也是男女兩性本身具有的特質,是一種「人為的特質」,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社會角色的扮演。

性別特質為男性和女性的行為範本,標示著男性應具有的特質,如理性、獨立、冒險、有野心和權威等特質,而女性化的特質,如柔弱、情緒化、依賴和照顧等。不但如此,性別刻板印象也影響男性(女性)該扮演什麼角色和該做什麼工作。Anker1997)就指出,性別特質影響了男性與女性對職業的選擇,如女性具有照顧人的特質,所以會選擇和女性特質相近的職業,如護士。由此可知,性別角色與特質,不僅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模式,也影響著個人對職業的選擇,造成職業被性別標籤化,進而延伸為性別職業隔離。

(三)、性別職業隔離程度的變遷

勞動市場的職業隔離程度,在1900年初並沒有太大的改變(Jacobsen1994),從1910年到1970年職業隔離的程度來看,只從69﹪降到67.6﹪,下降不到2﹪(Reskin1993)。然而,1970年由於女性勞動力大量的投入勞動市場,使得性別職業隔離的程度有更明顯下降的趨勢,雖然仍只是緩慢地下降(Jacobs1989Jacobsen1994Greenwood1999Coventry1999;劉梅君,1999)。工業化時期大量的女性投入到勞動市場,甚至是非傳統的性別職業,職業選擇模式已發生改變。有研究者發現隔在男性和女性職業間的界限是有滲透性的(RosenfeldSpenner1992Coventry1999),如此的流動也稍微打破勞動市場的職業標籤化。雖然女性跨越界限進入到傳統非屬於女性的職業,因此可得到較多的薪資、職業聲望和地位,然而由於制度和社會的壓力可能迫使女性離開(RosenfeldSpenner1992)。另外相對地,男性進入屬女性化的職業是更困難的,且從事女性化的工作意味著獲取較少的薪資和較低的社會地位與聲望,及擁有一個不同的男子氣概意象(masculinity image),但是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動亂,如此的流動仍可能會發生(Bradley1993)。

雖然根據資料顯示,水平的性別職業隔離已慢慢在縮小中,但其並不代表職業中的男性和女性是完全平等的。一份討論報告指出,在1970年勞動職場對女性態度和組織結構存在有許多的限制和障礙,雖然近20年來已有相當程度的改善,但其昇遷等仍很困難,表示其內部仍存在著性別的不平等(劉梅君,1999)。根據聯合國的調查,女性擠身管理職務的比例很少超過20﹪,1995年德國的高階主管和董事會會員的女性比例只有1-3﹪,而美國在1996年的調查顯示女性也只有2﹪左右(劉梅君,1999)。另外,有研究討論也提到,職業內部存在著很大的隔離,不管是男性主導的職業或是女性主導的職業,男性傾向集中於較高職位或領取較多的薪資(Jacobsen1994Woodland1995Lazarsky1999)。另外Glass1990)的討論也指出,在職業場域中,除了男性和女性的工作性質不相同外,女性想在職業中掌握權力也是很困難的,而且即時女性進入到男性主導的職業,女性依然獲取較少的利益和向上流動的機會。因此,男性和女性在選擇職業時可能會進入到相同的職業中,但是當男女兩性在同一組織或職業中時,其卻可能從事著不同的工作與擔任不同的職位。也就是說,女性在職業中的勞動機會仍然是持續受到限制的,即使有工作機會,往往也是低薪資、低地位與較少昇遷的機會;相反地,男性不管是在男性主導的職業或女性主導的職業仍享有優勢。

另一方面,當工作者的性別改變時,可能會改變職業原先的本質,甚至造成另一個新的隔離出現。Bradley19931999)即提出性別職業隔離量變到質變的三個階段,第一是仍佔少數的infiltration(潛入、滲透)階段,第二是人數比例漸多的invasion(侵入)階段,最後則是職業被重新定義的takeover(接管、接收)階段。總而言之,男女間存在的不平等,除非男子氣概和女性特質的意識型態和相關論述的灌輸變弱、變淡,改變兩性刻板的性別認同,否則大多數的男性仍會選擇男性支配的職業,即便是進入到女性化的職業,仍會豎立起職業內部的界線和隔離,以展現男性的權威(Bradley1993William1993)。

(四)、彩妝的歷史發展及其性別組成

談台灣彩妝的歷史就必須從台灣的化妝品工業和演進談起,因為彩妝是從基本化妝品的使用後,慢慢衍生出彩妝的。由於19世紀歐美女性使用化妝品益形普遍,使得許多化妝品的工廠因應而生,到了20世紀,隨著化學工業的改良,化妝品的種類不斷的推陳出新,化妝的技術和色彩的使用也與時並進。

0年代,國外女性使用保養品與化妝品的情形已相當的普遍,化妝色彩更是豐富多變。然而,六0年代的台灣化妝品產業並不是很興盛,在當時的經濟條件、生活型態與社會風氣下,化妝品被視為是一種奢侈品,女性使用化妝品的機會也不多,而且過去台灣社會認為化妝就等於壞女人,因此化妝品並沒有被大量的使用,較普遍被使用的只是一些保養品。

1957年,原本在日本資生堂擔任高級主管的李進枝先生自日本返台,在台灣(台北)成立資生堂第一個海外據點,也成為台灣第一家首具規模的化妝品公司。1964年,在美國頗負盛名的蜜思佛陀也引進台灣市場,1968年到1970年間,日本的奇士美、佳麗寶與國產自製的美爽爽也相繼的進入台灣市場。70年代,由於台灣經濟發展、國民所得的成長與女性就業的成長造成生活型態的轉變,化妝品市場相對的也快速的成長。而且隨著女性勞動參與的提高,女性也慢慢意識到「化妝是一種禮貌」、「化妝會讓自己變得更美」與「化妝會增加信心」等,而適度的打扮自己,此時化妝已經相當的普遍,不只變化多,且色彩豐富。同時,化妝品公司也逐漸移轉化妝的社會意涵,化妝變成是一種禮貌、專業精神的必需品,且伴隨著美國電影和大眾文化的輸入與各種的化妝品廣告的傳輸,召喚著女性要使用化妝品來美化自己臉部的線條。

0年代末期全球性經貿國際化與自由化,更加速了經濟繁榮,政府也開放化妝品進口,及降低關稅,促使其更加的蓬勃發展。根據DATA MONITOR的調查,從19937月至19946月,我國化妝品市場的成長率約在兩成左右,其中以彩妝成長25﹪最為突出,據業者指出,近年來台灣地區化妝品成長迅速的就是彩妝品(周映湘,1995),顯示國人消費化妝品的習慣逐漸在改變中,愈來愈重視彩妝的部分。

彩妝業早期多於百貨公司或百貨行設櫃,近幾年更大量的進入大型購物中心成立開架式的行銷,有些並成立專賣店。不論產品的銷售管道為何,多數配有彩妝師。早期的彩妝師絕大部分為女性,晚近則男性彩妝師的能見度愈來愈高。什麼樣的原因使得男性彩妝師愈來愈多?男彩妝的存在對女性主導的彩妝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衝擊?我們將從前述之性別職業隔離(包含水平隔離和垂直隔離)理論,來探討男性從事女性主導的彩妝業對於性別職業隔離的意義?

 

三、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一)、研究方法

我們原先的想法是透過職業工會取得彩妝的基本資料(包括基本名冊和性別組成),以瞭解彩妝業的現況;然後透過深入訪談的方式,瞭解男、女彩妝師的工作內容、性別角色期望、以及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的差異。但是經過詢問之後得知,登記者進限於工會會員,且這些登記對象都是「自營作業」的小門市店,且都是以販賣「護膚保養品」為主,並非彩妝師。工會的人員告知,百貨公司或其它促銷場合出現的美容師、彩妝師都是隸屬於化妝品公司的。隱此我們將從化妝品公司著手,選擇台灣銷售業績較好的幾家化妝品公司,取得性別組成資料,並設定訪問名單。

 

表一、1995年台灣地區百貨公司化妝品業績排行榜

                                                   單位:新台幣萬元

品牌名稱

84年業績

成長率

84年排名

83年排名

資生堂

154,693

14

1

1

蘭蔻

63,738

16.1

2

2

佳麗寶

55,136

24

3

6

蜜思佛陀

54,948

2.

4

5

克莉絲汀.迪奧

54,232

12

5

4

雅詩蘭黛

54,003

33.7

6

7

倩碧

49,549

48

7

9

雅噸

46,282

-6.9

8

3

香奈兒

43,288

20

9

8

資料來源:華銀月刊(1996),541

 

初步設計訪談大綱如下:

<問卷一:對象男性彩妝師>

一、動機

1)何以會進入彩妝業,是怎麼樣的因緣際會?

a、 做過哪些方面的考量?

b、    聘僱過程有何限制?

二、本身工作經驗

1)請男彩妝師描述一下自己的工作場所、工作內容與工作型態。還有和同事間相處的情況。

2)是否會因自己是男性而被投以特殊的眼光?

3)顧客對男彩妝師的接受程度如何?

4)在服務過程中,是否因自己的性別而有什麼優勢或障礙?

5)在彩妝這個職場中,是否因自己的性別而有什麼優勢或障礙?

三、對個人的影響

1)家人或朋友對你從事彩妝業有何看法?

2)從事彩妝業對自己的生活有何影響或改變?

四、對彩妝業的評價

1)對自己而言,彩妝業是個怎麼樣的工作?(具有的意義或特質是什麼?)

2)從事彩妝工作這些日子以來,對這個工作滿意和不滿意的地方?

3)同事們對彩妝這個職業的看法?

4)是否有換工作/考慮轉行的念頭?

n          假如「沒有」,是什麼原因讓你繼續做下去?

n          假如「有」,原因為何?且打算往哪方面發展(換什麼職業)?

5)你認為彩妝業由男性或由女性來做,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6)你認為在彩妝的領域裡,為何男性從業員會如此少?

五、個人基本資料

訪談日期                 

1)姓名              

2)年齡                 

3)居住地         

4)聯絡地址                                                 

5)聯絡電話                                                 

6)教育程度

國小以下 國小 高中職 專科 大學 研究所

7)就學其間是否是就讀美容相關科系

                                                               

8)每月的薪資是多少?

    15000-20000 20000-25000 25000-30000 30000-35000

    35000以上

<問卷二:對象女性彩妝師>

一、動機

1)何以會進入彩妝業,是怎麼樣的因緣際會?

a、做過哪些方面的考量?

b、聘僱過程有何限制?

二、本身工作經驗

1)請女性彩妝師描述一下自己的工作場所、工作內容與工作型態。還有和同事間相處的情況。

2)在本身的工作環境中,是否有男性的同事(男彩妝師)?

n          「有」,你對男性彩妝師的看法為何?

n          「沒有」,你對男性從事彩妝職業有何看法?

2)在服務過程中,是否因自己的性別而有什麼優勢或障礙?

3)在彩妝這個職場中,是否因自己的性別而有什麼優勢或障礙?

三、對個人的影響

1)家人或朋友對你從事彩妝業有何看法?

2)從事彩妝業對自己的生活有何影響或改變?

四、對彩妝業的評價

1)對自己而言,彩妝業是個怎麼樣的工作?(具有的意義或特質是什麼?)

2)從事彩妝工作這些日子以來,對這個工作滿意和不滿意的地方?

3)同事們對彩妝這個職業的看法?

4)是否有換工作/考慮轉行的念頭?

n          假如「沒有」,是什麼原因讓你繼續做下去?

n          假如「有」,原因為何?且打算往哪方面發展(換什麼職業)?

5)你認為彩妝業由男性或由女性來做,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6)你認為在彩妝的領域裡,為何男性從業員會如此少?

五、個人基本資料

訪談日期                 

1)姓名              

2)年齡                 

3)居住地         

4)聯絡地址                                                 

5)聯絡電話                                                 

6)教育程度

國小以下 國小 高中職 專科 大學 研究所

7)就學其間是否是就讀美容相關科系

                                                               

8)每月的薪資是多少?

    15000-20000 20000-25000 25000-30000 30000-35000

35000以上

 

<問卷三:對象-顧客>

一、本身的經驗

1)當你購買遇到的是男性彩妝師時,你的反應為何?(看法與感覺)

2)在服務過程中,你覺得男彩妝師和女性彩妝師是否有何不同?

3)你對男性從事彩妝的看法為何?

二、對彩妝業的印象

1)你對彩妝職業的印象為何?

2)你認為彩妝業由男性或由女性來做,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3)你認為在彩妝的領域裡,為何男性從業員比較少?

三、個人基本資料

訪談日期                 

1)姓名              

2)年齡                 

3)居住地         

4)聯絡地址                                                 

5)聯絡電話                                                 

6)教育程度

國小以下 國小 高中職 專科 大學 研究所

 

(二)進行步驟

首先從彩妝業的歷史演變與發展和職業的性別組成,了解在女性特質的彩妝業中,已有愈來愈多的男性勞動者加入,其間的隔離程度並非如往。加上對彩妝師進行深入訪談男、女彩妝師何以會選擇進入彩妝業?其進入的動力是什麼?還有他們進入彩妝業後的工作處境和經驗。另外根據受訪者的基本資料,歸結出一些基本的特徵,看其平均年齡和教育程度為何,以描繪出這些男彩妝師基本的輪廓。接著討論男性進入彩妝職業對職業本身的影響。當原屬於女性特質的職業有愈來愈多的男性加入之後,是否使原有的工作內容產生改變?及對職業造成什麼影響?最後,藉由對彩妝業的探討說明,職業的水平隔離現象已有縮減,但隱藏在背後的是男性和女性並沒有真正的達到平等。

 

四、預期結果

希望藉由對彩妝業的研究,企圖說明社會所建構的性別職業隔離現象並非是必然、完全不可逆的,那種職場上因結構因素所造成的隔離現象正在減弱當中,也就是所謂水平的職業隔離程度已慢慢在縮小。但是,那種隱含在同一職業中,比較內部深層的垂直隔離卻仍可能是存在的。且職業因不同性別的人進入可能改變其原有的工作內容、型態與改變職業的評價。

參考文獻

嚴祥鸞

1996  台灣勞動市場性別分工的解析,1951-1995,勞資關係論叢,5,頁147-176

嚴祥鸞

1997  工作場所形別文化的形塑,福利社會,49,頁12-17

劉梅君

1999  「性別與勞動」,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頁255-297,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淑鈴

1987  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就: 性別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1,61-91。 

吳柳嬌

1999  工作中的性別差異,國教之友,51(1),頁36-40。

陳月娥

2001        勞動市場職業性別隔離決定性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周映湘

        1995  中華民國化妝品產業概況,生技/醫藥產業透析,頁25-31

盧淑華

        1996  化妝品業,華銀月刊,541,頁30-33

Hayghe, H. V

1998  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Family Economics and Nutrition Review, 11(4), p55-56.

Susan A. Basow

1996  劉秀娟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

Charles, Maria

1992         Cross-National Variation in Occupational Sex Segreg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7, p 483-502

Olson, Paulette

1990  The Persistence of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 Critique of Its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4(1), p 161-171.

Reskin, B and I. Padavic

1994  Women and Men at Work. Thousand Oak: Pine Forge Press.

Harriet Bradley

1989  Men’s workWomen’s work. Polity Press.

Birkelund, Gunn Elisabeth

1992  Stratification and segregation, Acta Sociologica,35(1), p 47-62.

Reskin, Barbara

1993  Sex segregation in the workplac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 p 241-270.

Anker, Richard

1997  Theories of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by sex: an overview,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36(3), p 315-339. 

Watts, Martin

1998  Occupational gender segregation: Index measurement and econometric modeling, Demography, 35(4), p 489-496.

Coventry, Barbara Thomas

1999  Do Men Leave Feminizing Occupations,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6(1), p 47-71.

Glass, Jennifer

1990  The Impact of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on Working Conditions, Social Forces, 68(3), p779-797.

Jacobs, Jerry A

1989  Long-Term Trends in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by Sex,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5(1), p160-174.

Stephen Woodland

1995  Gender Segregation and Social Change: Men and Women in Changing Labour Markets,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33(4), p692-694.

Jacobsen, Joyce P

1994  Sex segregation at work: Trends and predictions,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1(2), p153-168.

Adriana Mata Greenwood

1999  Gender and jobs: Sex segregation of occupations in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38(3), p341-344.

Lazarsky, Mary G. H.

1999  Men’s Work ,Women’ Work : A Sociological History of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ur in Employment, Labor Studies Journal, p69-70.

Rosenfeld, Rachel A.; Spenner, Kenneth I

1992  Occupational Sex Segregation and Women's Early Career Job Shifts, Work and Occupations, 19(4)p 424-452.

Harriet Bradley

1999  Do Men Leave Feminizing Occupations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6(1), p 47-51.

Harriet Bradley

1993  Across the Great DivideThe Entry of Into ”Women’s Job”

William, C.L.

1993  Doing Women’s Work: Men in Traditional Occupations, 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

 


[1]團體的數據資料(group data):指的是一些和生產力相關的變項。資料顯示女性相較於男性通常有較高的離職率、礦工紀錄和高轉業率,且生產力比男性低(Paulette Olson1990)。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