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一萬兆的創意  

翟本瑞(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兒子剛上小學,每天很高興地到學校去,第一個禮拜的週五下午問我:

「爸爸,一億乘一億等於多少?」

「哦,這是個很大數目的乘法ㄟ,你知道等於多少嗎?」

兒子歪著頭想了一下,手口並用振振有辭,一會告訴我:「等於一萬兆。

我嚇了一跳,原先以為他是好玩,隨口問的,沒想到煞有其事地回答,一時間也不知道對錯,先問他,「你怎麼算的?

「一億是八個零呀,八加八等於十六,一兆是十二個零,還剩四個零,那就是一萬呀,所以是一萬兆!」

天呀,什麼時候,兒子的數學觀念變得這麼清楚的?要能回答一億乘一億需要多少相關的觀念?傍晚,接他姐姐放學時,在車上他問「姐姐,一百二十除三等於多少?」

「等於四十。」姐姐回答。

我好奇地問:「阿弟,對不對呀?」

「對呀,就是四十。」

「你怎麼算的呢?」

「十二除三等於四呀,後面再加個零就對了呀!」一付很有自信的樣子。

對於小孩的數學,我一向不擔心,因為他們從小觀念就蠻清楚的。兩年前,弟弟對數字相當有興趣,一加一等於二、二加二等於四、四加四等於八、八加八等於十六、十六加十六等於三十二….自己有興趣推算下去,我們也就由著他隨興所至,加加減減一番。想起大約三十年前,一天看電視時,廣告中敘說著「精工表每秒震動頻率都精確地達到一萬六千三百八十四次」,這時,小弟回過頭來問我:「哥,你知道這個數字一六三八四代表著什麼意義?」

        「不知道耶!」

        「這是二的十四次方!」

天呀!七、八歲的小孩,告訴當時國中的我,「這是二的十四次方!」嚇了我一大跳。國中階段,學校舉辦過四次數學競試,我拿了三次全年級第一,以及因為粗心而得到的一次全年級第三。在同年齡的朋友中,我的數學算是相當好的,印象中從小到大,同學中沒有什麼人的數學會讓我感到「很強」,但是,遇到這種情況,仍然嚇了一大跳。我知道這是對的,雖然,當時並不見得知道為什麼石英震動頻率會以二的乘冪方式呈現,但小弟對數字的敏感,從小就可以見出。

 

成長環境中見過許多聰明小孩,數學成績也很不錯,但是,這些小孩後來並不是每個對數學都仍然存有興趣。台灣學生常常出數學天才,各種數學計算與考試,所向披靡,硬是把歐美同年齡小孩給比了下去。年輕時讀王安石的(傷仲永)與韓愈的〈馬說〉,慨嘆天才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在世俗價值下,白白浪費了大多數兒童潛能,讓教育僅流於填鴨之舉。在填鴨式教育下,興趣往往被扼殺,有能力但沒興趣的人彼彼皆是,台灣學生長大後對數學還有興趣的人也就不多見了。一位小時的玩伴,數學一向成績平平,高二時轉讀社會組,大學讀的是歷史系;畢業後到美國留學,第一學期讀大眾傳播,第二學期轉讀中國上古史,第二年時直攻數學博士,還拿到獎學金,擔任助教。我問他,這麼多年都沒讀數學了,怎麼可能直攻數學博士?他回答:「那要感謝中華民國教育部數學教育辦得太好了,即使以社會組的數學,就足夠在美國攻讀數學博士了!

這位朋友數學成績一向平平,但是,讀什麼書都很認真,沒有什麼大起落。這引起了我的注意,沒錯,台灣學生數學成績都很好、計算能力也很強,相形之下,美國學生平均素質就差了許多;不過,美國學生如果對數學有興趣,讀到博士階段,則在觀念與創造力上,又有許多地方是台灣學生所不及的。在我看來,我們通稱的「數學」,其實包含幾種不同的觀念:珠算、心算、計算、邏輯、推理、創造力等,都是廣義的「數學」的一部份,但是,它們卻對應不同的心靈能力。

會珠算的人,數學不一定好;心算好的人,邏輯不一定強;計算速度快的人,推理能力不一定很強;具備推理能力的人,不一定有創造力。就好比許多小時具有絕對音感的人,不見得能夠成為音樂家,最後只能以調音師為業。數學是觀念、是創造力、也是面對問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人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可能常常要問,我們希望子弟具備的是什麼樣的數學能力?

高中進入個明星學校,見到各樣的人才,也看到為各樣為升學奮鬥的努力。有位同學,一心想進入醫學院,但是數學太差,所以,他花了許多時間,把各式各樣數學題目計算過程背下來。天呀,他花了可能是一般人十倍的時間來「讀」數學,所有題目只要是他曾經背過的,分數就很高,但是,如果數字改動,或是計算過程有所轉折,他也就「莫宰羊」了。我生平第一次發現數學有這種學法,簡直不敢想像學數學的痛苦;其實,數學是無法教的,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別人教我數學,在自己沒有想通前一定不會做,所有過程一定要自己走過,想清楚後才有效。

我也常問自己,一個人為什麼要學數學?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加上大學一年,一般高等知識份子讀了十三年數學,如果只是為了上超級市場時可以算得比較清楚,那代價未免太大了。數學應該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思維與推理能力上,否則每個人讀三年數學,會用計算機也就足夠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計算了。然而,十幾年的數學教育到頭來對許多人也僅止於四則運算,簡單的加減乘除罷了,即使計算速度很快,但所能發揮的功效仍然有限。就長遠而言,學數學要能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解決態度上,才是真正的學習。

研究所階段曾經擔任一對兄弟的數理家教,哥哥以全校第一名畢業,小一歲的弟弟,成績本來就很好,當然也就有些壓力了。連續幾個禮拜我都覺得不太對勁,所以與家長談談,孩子是他們的,要達到什麼樣的學習成效要看家長。我告訴家長弟弟最近有點不正常,雖然每次考試都是全校第一名,但當我問他數學時,他因為怕錯,所以都不敢自己想,每次都只要我告訴他答案。家長也表示,的確,他們感受到小兒子的壓力,也希望他不必太在意成績以及是否第一名畢業。

家父在高中教書,從小宿舍區的朋友都是老師的小孩,一般人認為老師注意教育,所以小孩的功課與成績一定比別人好;然而,在我的朋友中,我也見到許多人因為家中給了太多壓力,以致於潛意識中抗拒讀書的例子。教育方式沒有對錯,但不同對象應針對個別狀況加以調整,才是因才施教的精神。我告訴家長往後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是傳統的教法,他仍可維持第一名,甚至以全校第一名畢業,但是未來無法保証他對數學仍然會有興趣;第二種教法是專注在思考過程與觀念,調整過程中,下次月考時成績一定掉下來,但應該仍在前十名,一段時間後成績會恢復,雖然不一定能以全校第一名畢業,但未來對數學與自然應該會保持相當程度的興趣與能力。一般家長關心子女教育,但只看成績與名次,孩子畢竟是他們的,家庭學習情境也是由家長所主導,外人必須尊重。這對家長觀念相當開通,不希望孩子有太大壓力,所以希望採用後者。果然,弟弟的成績一下掉了下來,但是,沒多久,很快就又回復到全校第一,扮隨著自信,他仍然以全校第一名畢業。多年後,雖然他們兩人都沒有就讀理工科系,然而,他們的數理觀念仍然相當清晰,這應該要感謝他們開明的父母,不以成績與名次做為學習的標的,給了他們能力發揮的自然空間,沒有扼殺他們的創造力。

這些成長的經驗,讓我對子女的數學教育特別重視。然而,我也時時提醒自己千萬不可揠苗助長,在剛開始發芽時就扼殺掉他們的創造力。對姐姐而言,我在每天送她去幼稚園的車上,和她玩數字遊戲,花了一年多才讓她把九九乘法記下來;至於弟弟,九九乘法玩了兩年多,還沒背下三分之一。其實,這根本沒什麼關係,等他用到時自然就會了,何況九九乘法只是技巧,而不是觀念,強迫背下來反而可能造成他們對數學的畏懼,不再主動思考相關問題。所以,幾年來,我也只和弟弟玩簡單的加法與減法遊戲,乘法與除法大概是姐姐與他聊天、玩遊戲時自己學的。他問我就告訴他,不問也就不和他談,只有他感興趣的、想知道的才和他談,反正興趣不及的,說了也沒用,有了壓力說不定還有反效果。

不知不覺中,許多觀念無形中就建立了。我們夫妻不很在意他早點學晚點學,他問我們時,我們常常反問他,要他告訴我們,聽聽他的思考方式,畢竟,數學不是答案對不對的事,推理與觀念正確,即使答案很荒謬,在數學思考上就很有價值;他媽媽常裝作不知,要他教她,可能的話稍微引導他,而就在遊戲中,我們相信有些能力已經逐漸培養出來了。

弟弟喜歡天文學,抱著一本天文學的書常常要我講有興趣的那幾頁,反覆又反覆,紅巨星、木衛六、氣體巨星….等詞彙常掛在嘴裡;其實,重點不在資料記得多少而在他有興趣,因為有興趣,就會讓不同觀念在心理發酵,種下了這些種子,有一天就會發芽、成長。種子是沒有對錯的,也不能打上成績等第,與樹木相較種子微不足道,但是,不種的話未來就很難發芽,更不要說成長卓壯了;對兒童而言,潛能比實力重要,創意比作法重要。計算對不對不重要,成績高低也不是那麼重要,,我們只希望孩子的觀念清晰、對生活感興趣,讓學習成為充實自己生命的享受,讓數學溶入到生活與生命之中。

「爸爸,無限減一等於多少?」

「哦,你告訴我等於多少好嗎?」

「還是無限呀!那無限減無限等於多少呢?」

多年沒有想過這些觀念問題,一時還不知道怎麼回答:「你知道嗎?」

「我不知道耶!」

「那我們把問題記下來,過兩天去問叔叔好嗎?」

無限減無限各種可能都有,沒有辦法給一個答案!」叔叔告訴我們。雖然看不到,但是,每個幼小心靈中都充滿著一萬兆的創意!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