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機會!風險乎?風險!機會乎?

-----網路的機會與風險

 

邱振中、 郭宣靆(南華大學出版所研究生)

 

 

前言:網路給了我們什麼?

 

一萬年前,人類發明了農業,欣起了第一波生活型態的改變;而在漫長的演進後,於近三百年前由農業進入了工業革命,人類於是又經歷了第二波改變的洗禮;直到科技所帶動的網路發展,又將人類的歷史掀起了第三波高潮。然而這次的衝擊是影響最廣且最迅速的,不僅「帶來了新的家庭型態,改變了工作、感情和生活的方式,新經濟、新政治衝突,除此之外,還有不同的意識型態。」【註1】

   

自從紙張的發明,使得知識得以方便儲存在書本載體上,而在千餘年後印刷術發明,使得知識得以廣為流傳,二十世紀發明影印機,加上工業化加速出版作業,知識擴散更加快速。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後,知識俯拾皆是,人們一反被動接收知識的角色,成為主動擷取的知識掠食者。在漸漸由工業經濟時代轉型為知識經濟時代在資訊社會中,網路是充要條件,但在某些意義層面上,便利與快速使它已慢慢轉化成為了必要條件。網際網路超越了許多實體社會的藩籬,衍出五花八門的機會使人們感到新鮮並躍躍欲試,然而風險也相附而生。

 

在社會活動中,機會與風險是一體兩面,凡機會越大,風險也相對提升;也因此在商業的領域中,皆以固定成本創造出最大機會以及最小風險為主旨。資訊社會中的網路世界有別於實體社會,有些邏輯與規範得重新加以定位,因此,風險與機會更加模糊且難以捉摸。

 

    那斯達克(Nasdaq)在近兩年之間的變化可以了解大多數人對網路機會的印象----.com公司是個賺錢最快的行業,也是賠本最快的方法。網路公司的大起大落,讓投資者對網路公司熱忱先踩剎車,卻未對網路死心蹋地,準備待機而起。

 

    未來代理人軟體之功能將遠遠超乎今日所具備,更加貼心且便利;這種進步的代理人軟體可以解除資訊焦慮,提供更便利的網路搜尋,而其帶來的機會也衍生不盡。然而當我們倚靠代理軟體時,可是有人懂得動態偏好比對(dynamic preference matching)所涉及的複雜運算,當中可能會有偏袒的設計?使用者必須自問,我用的代理軟體是否不偏不倚,是否有失公正,或者只是加重某一點?可是你分辦得出來嗎?誰真正在控制這些軟體,是使用者、設計者或餵它資訊者?誰知道分已所用的代理軟體是不是已經「被策反」,變成了雙面諜?【註2】

 

代理軟體也許是機會與危機相附依存的典型例子,如同實際生活上,誰也無法確定證券經紀人是否只提示我們與他們有互利關係的股票?在第二波與第三波衝擊中,有相同的一點,由於社會結構與分工趨於複雜,我們似乎得透過他人(經紀人或代理軟體)來處理日常生活。機會可由中介制度或代理軟體得到更大的掌握,風險則因此減至最低;現代的生活中,企業資訊管理系統軟體幫助我們得到更多的獲利,防火牆與防毒軟體減低了網路衝浪時的風險,如此切中現代人對資訊依存時最希望得到的安全環境。

 

網路造就的機會不盡然只是商業方面的獲利,亦有教育、社會互動、休閒娛樂等方面,而風險依附在其中。所以認識網路機會與風險,是現代人必修的課題。

 

網路機會與網路風險的探討

 

 

機會

風險

使得學習更加便利且無地區性與時效性,知識傳遞更多、更快速,創造更多擷取資訊的機會。

 

學習的自由程度大幅提升。

 

身份的隱匿有助於更多元的意見出現

 

無所不談,無所不學,有助於各方面知識的討論,即使是冷僻偏門的知識也無所謂。(以文學為例)

 

多媒體的學習環境(互動)、提供多元的學習管道(線上電子書、電子報)

資訊不見得是正確的,而且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篩選有用的資訊。

 

缺乏指導者,上網可能會迷在網海當中,失去了學習的目的。(正確性的問題)

 

無組織;換句話說,線上學習者的組織能力必須很強。

 

人際關係疏離、責任感薄弱

 

選擇性高,無法專注。(注意力)

 

打破地區、時效與經濟,實現天涯若比鄰的機會。

 

因為匿名效應,可以打破禁忌。

 

提供另類的交友情境。(虛擬性愛)

不了解對方的身分,容易受騙。

 

無法更進一步了解對方(缺乏非語言的溝通)

 

容易上癮而忽略了現實的人際關係。(以現今網咖現象為例)

 

提供多元的休閒旅遊資訊

 

能與世界各地網路使用做交流(線上遊戲)

 

軟體取得容易(免費下載軟體)

 

提供高水準的聲光效果娛樂

 

網路色情氾濫

 

盜版猖獗(以MP3為例)

 

多偏向靜態活動,長時間使用網路者身體易產生不適

經濟、投

無時效與即時性,創造了無限的商機。(網路書店)

 

B2B、B2C創造網路公司投資與發展機會

網路熱潮消退後對網路公司造成致命的經營風險與周轉困境

 

大者恆大,有壟斷之嫌

 

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

 

提供客制化服務,更貼近消費者

 

網路消費比實際上便宜且便利

 

理財方便且資訊豐富

數位化的個人財金資料有被入侵、竊用之虞

 

創造知識、資訊產業的就業機會

 

可以隨時隨地掌握資訊

 

工作地點與時間限制大幅縮小

 

工作內容多元化

 

組織虛擬化可以降低人事成本

造成傳統勞工失業,製造社會問題

 

工作上缺乏人際關係的交流活動,某種程度上會造成情勢誤判

 

使得全民直接民主又更向前踏進一步

 

不切實際且易導致決策癱瘓

 

網路在法律上有規範之困難,使得灰色地帶更加擴大

激發潛能

 

更多元自由的環境

 

個人自主性提升

 

虛擬身份提供個人不同面向的發展機會

 

提供社群發展的機會(除去彊界的限制,提供任何社群存在的可能性)

 

文本的建構有助於知識的累積(新聞群組或社群團體對話題的討論)

 

人格發展易產生偏差、認知差異

 

傳統的社會身份消失,在網路上會產生秩序混亂

 

網路規範受到挑戰

 

數位落差與世代落差

 

網路犯罪

 

網路資料(網頁)無法永久存留與讀取,使用資料的引用與剽竊界線模糊,造成查證困難。(智慧財產權)

 

 

 

結語:網路社會安身立命---機會與風檢的平衡點

 

網路的風險幾乎是伴隨著網路的機會而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高估了「資訊」的效用與功能,彷彿「資訊萬能」就代表了未來發展的一切願景。儘管我們質疑網路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與風險,卻無法阻擋由科技發展所引爆的第三波革命。

 

從不久的未來史來看現在的網路發展,就好比我們現在看當初電話的發明一樣,只是現代生活中的一個日常工具。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波》的書中就提到未來科技的發展除了電子業和電腦業之外,還包括了外太空與海洋的深度探險以及遺傳基因工程的突破性研究。當然,免不了也有反科技的「盧德客」(Luddites)存在。

 

當我們再一次省視網路的機會與風險時,仍免不了沿襲用現有或舊有的模式來思考,而忽略了影響層面更深、總體環境更大的「科技性社會結構」。活在第三波社會的人們,已經很習慣資訊轟炸下的「彈片文化」,「他們不像第二波的人把一切資料都套入標準的架構中,他們懂得把搜集到的片斷資料組織成自己的模式。」【註3】

 

也就是說,是否未來網路的風險與機會誠如我們所想像推測?是否以後的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已能安然建立在我們所謂的「資訊爆炸」當中?社會擁有自已的記憶功能,我們當前必須注意的,即是切勿在資訊網海中迷失社會記憶,畢竟我們不可能也沒有本錢重頭開始!

 

機會!風險乎?

 

風險!機會乎?

 

在此我們欲以第三波中一段發人省思的內容做為結語:

 

不管未來的進展如何,人類文化再也不可能重回第二波時代天真、單純、樂觀的進步主義了。

過去數十年,人們被迫重新探討自然、進化和進步的觀念。然而這些觀念是建立在一些更為基本的觀念上:我們對時間、空間、事務、因果所做的假設。第三波打破了這些維繫第二波文明的假設。【註4】

 

 

 

1:Alvin Toffler著,黃明堅譯(1994)。《第三波》(The Third Wave),時報出版台北,頁10

2: John Seely Brown & Paul Duguid (2001)著,顧淑馨譯。資訊革命了什麼?》(The Social Life of Information,先覺,台北,頁51。

3:同註1,頁157。

 

網路機會與網路風險課前心得

 

劉恆佳

 

網路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世界,對現今的e世代而言,沒有電腦就像沒有雙腳那樣的不便,網路不僅僅提供人們多元化的服務需求,更製造了許多創業與就業的機會,隨時上網找尋自己所需的資訊,既快速又便利。大體說來網路帶給人們生活上利多於弊,雖然網路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的風險,面對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網路不知不覺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拒絕亦無法抗拒它的到來。既然無法改變逐漸轉型的社會生活,身處e世代的我們應該勇於嘗試新的事務與挑戰,才能在新的全球化浪潮下不被淹沒。網路的機會與風險,大致略分以下幾點

***網路機會

1.企業成本下降、因而提高個人產能、增加工作效率。

2.可以為自己爭取到最有利的競爭點。

3.藉由線上學習、網路教學的方式,讓無法利用正常上課時間進修的人有學習的機會。

4.拓展人際網路、增加交友的機會。

5.資訊的快速交流。

***網路風險

1.對消費者而言,網路電子商務交易過程易發生風險。

2.人際網路之外,人們相對的產生疏離感及孤獨感。

3.一但全球定位系統(GPS)運用在IT產品上,人們可能處於長期被監控的恐懼心理中(摘錄於翟本瑞老師網路的結構性風險初探)。

4.資本家在創業過程中,容易缺乏理性分析,導致所謂「本夢比」的現象發生,造成經濟泡沫化。

 

相關網站:

Taiwan.CNET.com - 企業應用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press/story/0,2000040336,20035931,00.htm〔 庫 存頁面

 PR自己來-活動快訊

http://www.pronline.com.tw/ViewSchedule.asp?9429〔 庫存頁面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半月刊

http://www.stag.gov.tw/news/n-356.htm〔 庫存頁面
給台灣一個網路機會,給你自己一個網路公民權 ...
: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000720.htm〔 庫存頁面

智邦生活館/知識網/社會文化/南方電子報

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south/sbdate_37.shtml〔 庫存頁面
-------------------------------------------------------------------------------------------------------------------------

陳俞霖

 

機會與風險,這並非決然二分的兩個觀念,相反的,兩者間反而是一體兩面的呈現。之所以稱之為機會,就是因為這樣的觀念想法與實際經驗上是尚未有人去嘗試過的,故稱之為機會;既然這是一條全新的路,創新者必然必須自行承擔嘗試錯誤的風險,為的也就是希望能夠搶得先機,獲取最大的利益。在網路環境中,當前所有發展的一切社會性行為,都屬於草創階段,因此人人都仍在摸索中。也因此,網路就像蠻荒時期的比喻經常的出現。不可否認的,網路社會有其特殊性,使得人們的行為模式產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但是,依據目前種種研究中顯示,當前對於資訊社會過於樂觀的人們常犯的的毛病就是,將資訊的功能過於膨脹,而忽略了要將資訊網路發揮到極限,必須仰賴多少傳統社會資源的支持才能夠達成。而因為新興領域帶來太多的驚奇,因此往往讓人們遺忘了默默支持的社會機能。相信人人都會樂見未來社會能夠走向更加便利、人性化的世界,然而我們不得不偶而停下腳步回頭看,在邁向美好未來世界的途中,考慮我們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是否會喪失了人性最珍貴的本質?這都是在《資訊革命了什麼》一書中,所希望闡述的議題。

 

網路的風險與面貌,當前證引起許多學者及專家高度興趣,雖然急欲描繪或建構初一完整的形貌與理論,但是由於發展歷史過短,無法針對其作出真正有脈絡的分析與探討。但是,在當前情況下,人性的本質並未產生前所未有的斷裂,因此雖然有許多的理論並不適用於網路現況,我仍然相信,社會脈絡所具有的連續性與一體性。這並非斷言,未來會和當前模式相差不多,相反的,我認為未來20年內,所產生的變化腳步必會急速變遷,既然稱之為變遷,換句話說,也就是必然在一定的社會基礎下所做的改變。因此,或許我們應該憂心網路社會所引發的一連串問題,但是我們卻不應過於悲觀的認為當前所有的一切補救或解決方法是無用的。人是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而網路社會也一樣會因應著人們改變而改變。所以,當我們把思考放眼到全人類的福祉時,網路與傳統社會價值規範,無非都是希望人們能夠有更理想的生活環境與品質,因此,究竟網路是優是劣,相信人們在未來必然會給予一個評價與評定。甚至,兩者彼此相互共存與相輔相成,在不可知的未來中亦是可能發生的。每種選擇與決定有一定有好有壞,端視我們認為當前何種更適合於當前環境,讓其缺點減低到最小程度為主。

 

科技要適應社會的需要,而非一昧的要求社會適應科技的需求。如同當年貝爾電話策略的推廣,對目前新科技(如網際網路的發展)不斷在社會上橫衝直撞的情況,實在頗具啟發性。「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在眾人標榜這句話所帶來的深層意含時,正也說明出這一點。一個成功的設計,不但能夠運用的社會資源,而且也會促成資源產生變化。在《資訊革命了什麼》文中針對代理軟體、行動辦公室、資訊與知識之差異、企業組織內部實務經驗與知識管理等主題,提出了顛覆當前流行的觀點,認為資訊革命對社會的改造,絕非如同樂觀主義,或當前許多傾向於未來學學者的看法,反到將一這波的變革,提昇至人性本質的層面,利用更精闢的論點與例子來反駁一些時尚的看法,並提出自己的見解。相信這對於當前的資訊社會的反思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與分析方式。

 

其中提到關於「知識」在資訊社會中之所以處於關鍵地位的因素,是在於知識必須依附於個人之上,因此更可以人管理階層更加正視個體的重要性,讓其注意力與重心重新回到人的身上。因為在多的資訊,若沒有透過個體的認同與消化,將無法產生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所以文中也提出了「從做中學」的看法。我認為這樣的論點正可以提醒我注意到資訊以外的東西,並說明為何在當前資訊爆炸的時代中,雖然資訊眾多,但以當前情況來看,並沒有立即的提昇網民的知識水平,反倒令許多人迷失的一大片網海之中。如何有系統的讓個體能夠習得有效的資訊,並消化成知識,而非將學習當作單純資訊的吸收,就以為能夠有所成長。作者在書中亦提及學習與認同相互影響的重要,也讓我聯想到網路中的認同作用。雖然我們一再強調網路產生了重新型塑認同的可能性,然而若從作者的觀點來看,人是身陷在社會當中,不管多麼想逃脫其束縛,社會的陰影卻無所不在。語言就行一個典型社會產物的例子。在上述這些種種課題中,都將是未來一波資訊教育與社會革命中更需注目的焦點。

--------------------------------------------------------------------------------------------------------------------------

陳怡安 

在《資訊革命了什麼?》一書中,作者提到從許多電腦被視為能夠取代人類或仲介的領域的觀察,最後都證實了人類的因素是無法被去除的。作者也用了好幾個例子說明社會工作環境的重要性,他們解釋在家中獨立作業,或者是沒有固定的辦公室空間,何以會造成問題。在家辦公,邊緣化最厲害的是成本。在辦公室中的支援社會系統,才是最重要的輔助系統,相當重要的社會網絡。

作者提到過度依賴資訊會形成六D觀點(6-D vision),而所謂的六D則是去大量化(demassification)、去集中化(decentralization)、去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去專門化(despecialization)、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去集體化(disaggregation)。作者認為,六D觀點提供了很有力的觀察角度,然而六D現象是否真正應驗還是值得商榷和討論。

 

資訊時代的新科技發展,帶給人們變革的未來。新科技改變了大眾傳播媒體、傳統公司、組織、教育型態等等。作者指出,資訊科技的改變力量有其極限,人類社會的其他資源和因素,對新觀念和新科技的應用以及最終的成敗,是會發揮重大的影響力。所以人們必須重新思考資訊時代帶給我們的種種承諾與諸多問題,才能展望未來的正確方向。

-------------------------------------------------------------------------------------------------------------------------

郭宣靆

 

(課堂討論整理)

 

    風險的定義有三:機率所造成的風險、不確定性的風險、內在問題的矛盾性。而網路所衍生的風險有很大部分是透過科技本身的內在矛盾,其中包括技術的不成熟、使用介面複雜、設計不人性化、超越現實世界的運作法則等等。

    網路提供的大多是未經洗鍊篩選的資訊而非知識,因此,在接收這些資訊的同時,必須要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差別。

    網路所帶來的工作、組織變革是朝向零碎化發展,「勞心多、勞力少」是未來工作的特性。

    網路所產生的許多爭議只是過渡時期的道德倫理爭議,當社會結構產生根本性的改變之後,原本具有問題性的爭論將逐漸消失。

    網路法律的制定困難,加上跨國犯罪組織的氾濫,在未來,將間接促成國際之間的合作;而網路免費的觀念也將逐漸調整,國家機器屆時也可能介入網路空間,並滲透其現實社會的影響力到網路社會當中。

    由於資訊是不對等的,加上網路空間的討論往往缺乏成熟而有責任的自律,目前仍很難賦予網路一個具有「公共空間」的定位。

    網路色情對於未成年者的負面影響較大,對於成年人而言,網路提供的反而是一個機會而非風險。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