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網路遨遊

 

謝智琦(南華大學應社系二年級)

有一陣子我著迷於網路世界,開始有一點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在電腦桌前一坐動輒數小時,那時的我常常有被媽媽叫去睡覺後,又爬起來收信的情況,其實並沒有什麼緊急的信件,收信的行為卻成為一種習慣。經過調查,花在網路上愈長時間的人,和家人溝通的時間就愈少,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圈也會變小,網路是種社會科技,應該要強化、豐富人與人間的溝通,但上網時間愈長的人,可能會以品質較差的社交關係,來取代現實生活中較好的社交關係,因此卻愈孤單、沮喪。

在網路的國度中永遠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事。我正在某個地方的某台電腦前讓誰閱讀,而誰在不知何處靜靜閱讀我,透過符號的傳遞,我們開始溝通,許多人坐在網路前,面對未知的你我他,開始期待生活可以有所改變,不同於電玩的虛擬世界,網路是真實的存在,當然有真情,不過也有欺瞞。經由電腦網路媒介的人際關係,就像是隔著面具地互動,藉由一個代號(id),使用者可以暫時隱匿真實世界所有的一切,前陣子有個新聞,一個胖女生在網路中宣稱自己身材好,許多男性為之瘋狂,對於那位女生來說,在真實生活裡受到許多挫折與嘲笑,網路成為她的防衛機制,一旦有人信以為真,謊言便會持續下去,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為網路族,透過冷冷的文字傳輸,我漸漸開始有厭煩感,明明每天都在接觸人群,有很多人傾聽,網路世界的無限可能叫我感到迷亂,但我也驚覺到網路的不真實感,遇到不投機的網友,便敷衍帶過草草結束話題;遇到談的來的網友,會開始想像他的真實生活,也會害怕是否被騙,網路所建立的關係很脆弱,人們都表現得太快太多,並把對方理想化,充滿許多不切實際的想像,使得網路上發展的關係變得有點危險,你在網路上逐漸喜歡的人,可能會無緣無故地失蹤。

有部描寫網路愛情的電影「電子情書」,我看過很多遍,它的故事是描寫在職場上相互較勁、互看不順眼的男女主角,在網路中卻是無話不談,網路世界中容易讓人自我揭露,而自我揭露是建立親密關係的要素。在網路中,只要把注意力放在措辭、表達情感上,而不用注意到外表、衣著打扮上。不過,在網路中只能使用注意力來表達,像在討論區中回應訊息,支持、同意看法,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凝望、微笑,則派不上用場。

在現實環境中,有些人深受缺乏自信心、生活無聊,或人際關係不好等問題所困擾,對這些人來說,單調的現實生活很難比得過網路世界,為什麼網路中可以如此吸引人,因為可以使別人認識或注意到我,而這些人又是我們不認識,很可能被我們理想化的人。網路中不需要具名,也沒有視覺、聽覺的線索能知道誰是誰,因此我們不用承擔後果,才會產生各種角色扮演、欺騙與虛實的現象,即使我們沒有在網路中完全匿名,空間的距離都讓人不受拘束、不易被人察覺,也較不受超我控制。然而,網路終究只是現實的模範,是社會關係的補充,而非代替,原本用來克服現實環境限制,拓展個人人際關係範圍的網路世界,一旦取代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將使得個人失去學習適應的機會,這就是佛洛依德所說,是本我享樂原則的高度發揚,拒絕了超我背後社會壓力的制約。這種情況下的自我也無須根據現實原則來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緊張關係,因而形塑出扭曲的人格認同。[1]網路的隱匿,讓我們可以放心地探索人格中一些連自己都驚訝的面向,體會真實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在網路中我們所呈現的自我這兩者的差異。

自我認同之所以在網路逐漸普及之後會成為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網路化名所提供的彈性,容許個人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來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個人一方面藉著網路的隔離,隱匿部份或全部真實世界的身分,利用自選的代號與暱稱,在網路上重新塑造一個或多個自我,並在其間切換、摸索、與試探,而這些自我也都或多或少與其真實世界的身分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自我認同必須在與他人的關係中逐漸建立,網路也使得人們可以跨越地域與生理上的限制,與網路空間中的其他人共同投入這個探索自我認同的遊戲,進而在幻想的交互感應之下,強化這個過程的效果,與對個人心理的影響。

網路的某些因素,鬆動了平常人們對語言攻擊的限制,如果我們在網路中為了一些小過錯生氣,並用一些在現實生活中很少用的語言表達憤怒,我們是在發洩怒氣,避免將氣發在別處,心理分析學家認為,我們都有攻擊的衝動,偶爾發發脾氣對我們有好處。如果這些衝動沒有發洩而累積起來,最後我們可能將這些怒氣出在自己所愛的人身上,也許,網路提供給我們一個安全的遊樂場,宣洩我們的情緒。以這種方式使用網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比較快樂、比較友善,心理也會比較健康。



[1] 黃厚銘(1998http://cindy.cis.nctu.edu.tw/MUD/99/papers/huang1.txt/2002/05/17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