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網路經濟報告摘要

劉燕青 南華社研所 

Webonomics:一個新名詞背後的無限商機》一書中,主要是以企業行銷的定位去討論網路中的新商機,加上網路經濟的範圍十分的大,只要是傳統經濟所討論的主題,都可以就資訊經濟的角度重新定義討論,所以我就我較有興趣的部份,以翟老師《網路文化》中的〈資訊時代市場關係與工作觀念變遷之研究〉一文為討論的主軸。報告將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為〈資訊時代市場關係與工作觀念變遷之研究〉一文的重點導讀,第二部份為資訊經濟的討論。

 

第一部份﹕

一、傳統資本主義下的市場運作及社會階層的權力不平等

 

二、資訊經濟下的數位資本主義

(一)虛擬經濟與市場運作

1、市場概念的形成演變

2、市場經濟

3、知識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差異(D的對立)

4、網路媒體革命對社會生活型態的改變

 

(二)數位時代的市場運作

1、新經濟的特徵﹕

(1)   全球化

(2)   無形的

(3)   交互連結

2、數位新經濟對傳統經濟所帶來的衝擊

 

(三)現代工作觀念的轉變

1、傳統「工作」的意義

2、資本主義下自由勞動的發展

3、工作觀念影響生活的各層面

 

(四)電傳勞動與遠距工作

1、資訊經濟下的勞動模式

2、電傳勞動

3、傳統勞動與資訊勞動的比較

 

 

(五)代理人與資訊時代的生產模式

1、代理人的資訊革命

2、代理人系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六)工作是否可能消失?–對資訊經濟的思考

 

第二部份﹕

一、經濟結構上的對立演變

(一) 生產導向:資方vs勞方

(二) 行銷導向:消費者vs廠商

(三) 資訊導向:傳播者vs收訊者

 

、傳統經濟vs資訊經濟

(一) 知識經濟:

傳統經濟的生產要素是勞動與資本,它假設在資本固定的情況下,其勞動的邊際產力是遞減的。但這個觀念到了近幾年卻有所轉變,知識取代了勞動與資本成為了新的生產要素,更重要的是,不同於前面的有形資產,它是無形的。由於網路的出現,它加速了知識傳遞的速度,而知識透過傳遞、儲存與分享成為一個重要的無形資產,此時企業可以藉著知識資本的累積使邊際產力遞增成為可能。

 

(二) 完全競爭市場的成立:

經濟學所謂的完全競爭市場它假設市場中的資訊是完全的,且該市場沒有進入障礙,也就是說市場中沒有任何人是資訊的落後者,同時想進入市場者隨時可以進入,但這畢竟是一個完美的理想境界。而真正主導著經濟學之廠商理論的應該是寡占市場的模型,它假設市場中資訊不對稱,並且存在著有效的進入障礙。

現在隨著資訊科技的力量逐漸強大,資訊不完全之情形逐漸改善,潛在之競爭者亦因此得以降低其進入市場之成本,經濟學家無疑的又往完美的「完全競爭市場」邁進了一大步。

 

(三) 企業組織的改變:

資訊科技之偉大不在於其背後之強大的科技,而是他徹底改變了人們「對話」的方式。資訊科技進入市場的結果是:市場比企業更聰明。企業與顧客之對話必須更人性化,此時管理者必須下放更多的權利給予員工,使員工能夠站在自己的位置與顧客做更人性化的對話。

 

南華出版所  郭宣靆 

許華茲在《Webonomics:一個新名詞背後的無限商機》【註1】中談到網路經濟學的九大原則:(一)網站訪客的經驗品質遠比到訪的人數重要;(二)顧客上網不稀奇,要讓網友衷心喜愛才可以;(三)向網站揭露自身資料的消費者必須獲得回饋;(四)網路消費者只愛資訊豐富的產品;(五)自助式服務是讓顧客最感自在的服務方式;(六)有價貨幣能讓你創造自己的財富體系;(七)深受信賴的品牌字號再網路上益形重要;(八)在網路的全球市場空間中,小兵也能立大功;(九)保持靈活機敏的要則,隨市場脈動調整步伐。不過上述這些法則似乎應用在「網路行銷」會更貼切。

   相對於新興的「網路經濟學」,傳統經濟學簡直就像是「工業經濟學」的學問,其假定的前提是:「世界的資源有限,而人的慾望無窮」,因此必須透過某些合理的手段來達到供需的平衡與市場的調節;然而,在網路時代,這些假設受到強烈的質疑,例如「資訊的資源無限,而人的慾望需求卻不足」,信用卡的數字轉換,取代了貨幣的實際流通,或是改以虛擬貨幣,取代了部份的貨幣交易。更妙的是,傳統經濟學所認定的邊際效應:「為了避免邊際遞減的效應產生,必須以最少的投入達到最大的成效之臨界值」,也隨著總量(Q)的無限大與總成本(TC=FC+VC)不成比例的降低,加上網路是「加值不加價」的特性,顛覆了整個傳統的經濟學觀點。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和丹尼爾貝爾談到「後工業」或「後資本主義」社會時,也都不約而同的談到了這種以「知識」、「資訊」為首要的影響與變革因子以及對整個經濟社會層面所造成的衝擊,儼然一場「革命」的發生。我們無法、也無能預測未來的所有可能性,但顯然地,這將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型態,如同丹尼爾貝爾所言【註2】:

資訊經濟學(economics of information)在特徵上就不同於商品經濟學(economics of goods),而由新資訊網路所產生的社會關係(從一種藉著電腦終端機形成研究團體的互動溝通,以致由全國電視網路所創造的較大的文化融合),並不同於工業社會中老舊的社會關係或工作關係。假使這種社會能發展出來,我們就有個前所未見的社會結構基礎。

也就是說,網路經濟是一種社會結構上的改變所連帶發生的改變,從這個角度來看,許華茲的九項網路經濟原則,似乎預示著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與思考方向的開展:誰能掌握網路特性,誰就能創造最高價值,這個邏輯,也成了非關經濟的網路經濟邏輯。

1:許華茲(Evan I. Schwartz)著,呂錦珍、洪毓瑛譯。《Webonomics:一個新名詞背後的無限商機》(Nine Essential Principles for Growing Your Business on the World Wide Web)。台北:天下,1999。

2:丹尼爾貝爾原著,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桂冠,1989,頁14。

 

南華社研所  陳俞霖

網路經濟與全球化發展是一體兩面的,Giddens以社會學者的觀點指出,全球化最重要的影響除了經濟外,更重要的是資訊化革命。全球化使世界變得相互依賴,也因為多方連繫使得這個世界存在著多元性。例如911事件後,各國彼此的通訊或連繫。如果用社會學的定義來看,資訊化個命帶動了我們社會的基本系統,和組織單位發生改變,空間、距離和時間都發生了改變,亦使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結構發生基本變革和衝擊。

不可否認,資訊革命帶動了數位經濟,然而數位經濟與網路經濟嚴格區分的話,兩者又分屬不同的議題,其中所涉及的層面十分廣泛,包含數位經濟、知識經濟、電子商務、純粹.com公司等。在這些主題之下,亦含括了許多值得我們深思探索的新興議題。上述主題涵蓋面由鉅觀到微觀粗略可依序排列為:

?          數位時代:數位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工業時代人們許多習以為常的觀念,因應資訊科技所釋放出的力量,將社會解構到最基本的成分,回歸到個人與資訊直接的關係。

?          數位資本主義:可探討由傳統資本主義過渡到數位資本主義的內在質變之過程。

?          數位經濟:主要是以資訊革命後帶動的數位化風潮,資訊的分享、流通與創新,所引發全面性的新型態經濟發展。

?          知識經濟:以電子通訊、網路資訊以及生化科技技術為主。

?          電子商務:探討各產業及公司面對資訊網路化風潮,在其組織內、外以及廠商,彼此進行溝通及決策等等流程的變革。

?          純粹.com公司:附屬於電子商務的一環,以Yahoo、AOL、Amazon、ebay等網路公司為首,將網路功能發揮極致,不需透過中介或中盤商,直接與消費者進行第一時間的線上交易,當然其中亦衍生出電子商務本身硬體架構、信任機制的建立、消費者心理機制等相關問題。

因為目前許多網路經濟仍處於混沌不明的情況,因此當我們要探討某個議題時,就必須將其概念和所涵蓋的討論範圍釐清。因應目前的數位世界,其實是眾人集體潛意識與習慣的大集合。然而歷史上每每經歷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發展初期皆會出現渾沌不明的階段。隨著網路漸進入成熟期,現在的我們更應該更深層思考數位科技對人類文明的影響。J. Krishnamurti(1895-1986)曾經說過:「知識是要去創造學習的,而不是去累積的,因為當一個人開始累積知識,思考就會開始委縮和限制」

數位時代資訊的傳遞都以網路化傳遞為主,不論上述哪個層面來看,都脫離不了網際網路。談到經濟、利益交換及交易過程,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信任機制」。雖然目前駭客猖獗,無論鉅觀公司、國家,或微觀的個人,對於網路一直存在著不信任的問題。目前仍未有一套完整的機制能夠取代傳統面對面身份與實物作為驗明正身,可負責任的依據準則。我們以拍賣為主業的ebay.com為例。由於線上拍賣本來就會有履約的問題,且因為法律在網路尚未具有完全的效力,因此ebay.com公司利用「評等」的制度,在公司營業的領域中建立原始的信任共生系統。這樣的想法很類似於《透明社會》一書中提到的「相互透明」的觀念。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讓買賣雙方在交易後,為對方打分數,累積大量分數後即可建立個人信任評等。只要以後有糾紛或欺騙事件出現,就會在騙方記上一筆不名譽的紀錄。以後任何買方只要上網查詢,即可獲得單一網民的暱稱,及此暱稱的所有評價,作為要不要相信對方,進行交易的基礎考慮。ebay.com建立的信任評等制度,雖然短期內看似不能增加網路安全,但實施一久,反而會成為網民的信任度鑑定機構,甚至變成ebay.com招攬新客戶的動力,因為在眾多網站中,只有ebay.com才能讓人了解交易對象的誠信度高低。然而這樣的想法,翟本瑞(2001:179-181)《網路文化》一書中提到代理人模式的概念,電腦與網際網路透過人工智慧與代理人軟體,將每個ID信用度,及每個人的偏好建立起基本個人資料,,藉此尋求個人的「品味空間」,不但讓使用者能夠在網路上以最快速的時間,得到最有效的資訊,亦是將人性的需求與滿足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楊智。

David Brin,蕭美惠譯(1999)。《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資訊自由》,台北:先覺。

 

南華社研所  陳怡安

《第三波》作者Toffler認為人類的肢體已經步入第三波的資訊社會,但心態卻仍停留在第二波的工業社會。人類的心態如何儘快地過渡到第三波資訊社會,是處於目前資訊社會的我們所面臨的大問題。面對社會處於高速率變化的趨勢,相當多的企業組織必須配合這瞬息萬變的環境,才能避免被淘汰之命運。

在新科技急速轉移的情況,對傳統社會與經濟結構,將會帶來明顯的衝擊。電腦科技的突起,第三波資訊社會與經濟基礎架構已經產明顯地動搖。在個人消費意識抬頭的第三波社會,資訊配合消費是必然的趨勢。唯有藉由資訊科技的功能,了解當前之消費動向,因應配合每一個消費者的要求,才能在資訊社會中的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

網路科技的急速進步與高普及程度,讓網際網路漸漸成為新的傳播媒體。網際網路提供了新的消費場域,數位經濟改變了供給者與需求者間的角色關係。不再拘泥於過去供給者至需求者的單一流向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消費者絕對掌握消費的優勢,打破了原先傳統經濟模式的供需平衡,同時也因為替代性商品的增加,讓消費者掌握了絕對的選擇權。經由網路,人們可以享受購物之樂趣,透過連線,消費者可以在虛擬商店中購物。這新興媒介的型態,已改寫過去傳統的交易模式。

電子商務改寫了企業的競爭經營生態,以Amazon為例,Amazon已成為目前線上購物(電子商務)成功的典範。總裁Bezos表示Amazon.com的目標是協助人們尋找和發現任何想買的東西,而且不只限於銷售自己的商品,該公司不斷找尋其合作的夥伴。Amazon.com的成功之處在於其創造了一個方便的網友購物經驗、有效率的後勤作業流程,和良好的客戶服務,並且真正將服務落實到「個人化」。網路書店的附加功能與價值相當多,有別於傳統之書店服務項目。電子商務發展雖然非常蓬勃,但仍有瓶頸需要突破,在網路消費社群中,人們應有「自我規範」之認知,因為唯有消費者彼此間『誠信、信任』關係的建立,才能夠擁有更加健全的電子商務交易環境,才能減少網路上詐欺、欺騙及犯罪等事件的發生。

 

南華社研所  劉恆佳

近二十年來的臺灣食品經濟,您或許聽過台糖、黑松沙士、愛知味等傳統產業輝煌的歷史,但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企業選擇另闢一條出路,便是現代經濟市場的必然趨勢,例如多角化的經營方式。以目前科技的快速進步及資訊爆炸的時代,傳統的多元化的經營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人生活的需求。網際網路開啟了現實生活以外的視野,讓現代的年輕人更有想像的空間與享受資訊的樂趣,其延伸空間是前人無法想像的。由於網路具有多面向的特質,包括隱密性、便利性、普遍性、自由性等優勢,只要有電腦隨時可以上網逛逛,網路使用者依各人喜好自由選擇網站搜尋資料,網路可說是相當具個人化的媒介工具。而網路經濟的來臨,更突顯出傳統經濟市場,正快速的轉變中。例如統一超商,已由傳統的便利商店轉型兼具相關商業網路流通站,像觀光旅遊資訊的文宣資料與網路商業結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資源。調查中更發現,目前的網路商店,完全以純網路經營型態想招攬到一名顧客上門消費比傳統經營模式加上網路傳銷方式,所須的成本更加昂貴。(摘錄於翟本瑞老師---虛擬經濟與市場運作)。使我思考到幾個面向,日常生活中所需之物品,若價值匪淺,消費者並不願意冒險,例如汽車買賣、房地產買賣、珠寶首飾等相關物品。另外,網路商店必須建立起自的知名度,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生存。

我覺得網路商店應具備下面幾個特質,方能成功。

1.      打響知名度,建立領導品牌。

2.      主動提供消費者多元化的資訊。

3.      回饋消費者。

4.      提供個別化服務。

5.      多角化的經營策略。

 

南華教社所 陳俊升

回首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軌跡,每個階段的挺進,都代表者人類社會及經濟型態的轉變。在電子商務資訊網網頁中的一篇報導中描述到:「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是藉著器械的發明與使用,帶領人類戰勝動物,走出蠻荒;第二次革命則是動力機器的發展,使得人類進入大量生產與自動化的時代;而Joel Peterson口中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是利用網際網路通訊提供全球化的服務,使得各國間的技術與經濟差距拉近。」【註一】上文中所談到的網際網路正是扭轉人類經濟走向的重要關鍵。

視窗九五的推出敲開了網路經濟的大門,WWW架構的啟用則加速了網路經濟的發展,於是整個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經濟場域正以排山倒海之磅礡氣勢席捲舊經濟社會的所有經濟行為模式,同時也挑戰、顛覆了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及預測。於是乎在網路經濟呼之欲出的時代,有人樂觀的為網路經濟的未來莫名的興奮著,也有人悲觀的認為只是曇花一現,好景不常,這樣的情景全都深刻的寫在那斯達克指數的漲跌變化之中,

除了在Webonomics一書中中談到網路經濟學的九大原則之外, Robert Rubin從另一個觀點「 新經濟型態也要遵守舊規則 」的檢視,更道出了網路經濟的發展有其限制,想在網路上大顯身手的企業而言,光是購置先進的網路設備的相關軟硬體、設計絢爛奪目的網頁是不足的,尚必須配合現實社會體系的運作如通貨網路、行銷體系、如何選找伙伴、經理人的選擇、供應商、投資者等才能在市場上獨占鼇頭。

網路經濟除了在商業行為上產生衝擊外,也在人們的思維模式產生影響。網路經濟在實質上是以知識資本為其基底,是故「學習」,而且是不斷的學習(終身學習)是累積此中資本的必備條件,當然只求資本的累積而不懂運用是無用的,所以「創造力」的有無及程度是轉換知識資本重要能力,據此,我們也可推論,智慧財產權觀念伴隨而至的被重視是有多麼的令人感到迫切需要;另外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甚或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在網路經濟的發展架構下將被前所未有的整合在一起,這種由「點「」經「線」再到「面」的乃至於「結構性」的綿密關係,是一種基於「互信」、「互賴」且「互重」的聯帶方式,就Durkheim社會演化觀點而言,它既不屬於「機械」也不屬於「有機」聯帶,可以說是一種界於中間的全新社會型態。

 

【註一】「第三次工業革命—電訊與網際網路所扮演的角色」,電子商務資訊網,3/23/2001<http://www.e21times.com/ei/fortune.asp?rtid=3927&sid=39>.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