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霸權的政治、經濟邏輯-若干反省與提問

 

陳迪暉 南開技術學院通識中心講師

 

一、政治革命與經濟革命間關係

 

  1、考茨基:無產階級的政治或經濟革命不能對立,是不可分的,經濟鬥爭 需政治權利,兩者的統一是出發點,但為了政治權利,經濟鬥爭仍是基礎的。

  2、盧森堡:政治與經濟鬥爭是統一性,但一開始兩者是歧異的。

  3、馬克思:政治革命與經濟革命間的斷裂過程。

 

二、革命(工人)階級的一致性,或分裂性

 

  1、盧森堡:工人是分裂的,並不是資本主義下的人為產物,而是永遠的事實,必須通過革命才能組織成統一體。

  2、考茨基:無產階級的形成統一性是既成事實,但後來不同階級工人對立,重要 在於工人的組織功能,但不能以一種聯盟的方式來完成。

  3、鮑威爾:革命階級可以透過知識力量來取得一致性。

  4、伯恩斯坦:透過政黨(政治領域)的力量來取得革命階級的一致性。

  5、索列爾:以政治,特別是民族主義來取得革命階級的一致性。

  6、經濟蕭條的結束,工會經濟鬥爭使工人的統一性受到考驗,分裂性不只存在於生產關係中,也開始存在於政治領域中。

 

三、            革命的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

 

  1、考茨基:無產階級化和貧窮化,社會主義必然到來,是可以在經驗上觀察到的事實。

  2、拉布里奧拉:不應排除革命的偶然性。

  3、伯恩斯坦相信歷史不是單純客觀過程,政治、意志及倫理的自主性在其中也產生作用。

  4、俄國社會民主黨的文化霸權概念,假定歷史的偶然性。

  5、盧森堡:必然的規律沒有像預期那樣產生作用。

 

四、政治受經濟影響或具有自主性

1、馬克思:政治受到經濟的影響,是機械式的上下層關係。

   2、正統派(考茨基)相信經濟的決定性,修正主義(伯恩斯坦)相信政治的相對自主 性。

   3、黑格爾學派和法蘭克福學派相信政治、文化的相對自主性。

 

從整個社會發展的系譜學來看,正統馬克思主義逐漸失去其理論支配性,開始愈來愈多人相信(1)政治革命的重要性,政治不只是透過經濟革命的機制;(2)革命階級間的分裂性;(3)革命的歷史情境偶然性;以及(4)政治的相對自主性,導致文化霸權觀念的形成。

 

而文化霸權的觀念可以說是對這四點及對傳統馬克思的反動,特別是在階級的特定性反動上,因一個階級逐漸把它的意志強加在社會中其他階級身上,形成一個假象的總體,其實是一種宰制、統治合法化的力量。

 

五、文化霸權:辛苦推出的新政治邏輯

 

文化霸權必須和革命階級、政治意識自主性一起來談,文化霸權的概念打破了經濟革命的一元論以及矛盾、不確定的二元論,並打破以上層建築的方式來解讀意識型態(Gramsci)。文化霸權的任務可以透過各種階級來完成,是各階級間的共同任務,不具有必然階級性質,但如果某一階級不能實現它的作用,其任務自然地就由另一階級所取代,某一階級的勝利,並不能只從經濟基礎得到保證,同時也取決於進行文化霸權領導的能力。

文化霸權的作用在於消除不同階級間或一階級內部的利益緊張或對抗分裂,取代了階級關係。沒有文化霸權的實現,利益將集中在某一階級上,造成不同階級間的對抗,使民主無法實踐。因此,文化霸權並不是要靠單一的階級利益來達成,刻意地去強調某一階級的歷史利益將會導致社會威權的形成,特別是在工人階級處境隨著經濟的逐漸穩定後。但是文化霸權所強調的階級聯命性的民主政治,其階級內部的利益衝突對民主政治會不會造成破壞?又要如何取得平衡?排除掉特定階級的利益,人民的行動一致性如何達成?一致性的利益又是什麼?當人民與主事者的利益不同時,文化霸權如何達成?又當一階級不能實現它的作用,文化霸權讓另一階級實現時,那階級的不一致是不是就會產生問題,成為某一階級利益的保護?

 

對於文化霸權,葛西表現了文化意識型態及集體利益的重要性,這些是維繫群體的重要成份,不再只是上層建築,不能只存在著封閉的階級屬性。但是不同的階級接管了國家,常造成文化霸權的間斷與不連續性,所以文化霸權的理想應該是民主多元化,不能有根深蒂固的階級觀念,而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的集體意志,但這是不是會忽略所謂「集體意志」外的其他意志?是不是真正代表無產階級以外其他階級的利益而形成社會大於個人的宰制?

 

六、超越社會的肯定性:對抗性和文化霸權

 

新的社會中對象的接合不能再是馬克思式的圍繞著某一經濟利益下的工人階級,社會和政治的接合超越了經濟上的接合,而以歷史性集團、集體意志、群眾、人民部門產生新的橫跨特定經濟、階級性的接合。例如阿圖塞就企圖打破馬克思與黑格爾的統一性、本質論觀念,企圖以上下層建築的相對自主性的多元決定來取代一元決定,但阿圖塞的「經濟為最後決定因」觀念使他產生和自己的矛盾;相對的,興達斯和希爾斯特就更肯定了經濟、政治和文化對接合性的作用。

 

但是,每一種被建構起來的整體,其內部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內部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環節,建構起來的整體變成要以外在的制度或結構為基礎,也就是不同的環節部份地被更改過產生必要性的一些整體的固定意義,但是外部整體性又必須以內部的環節和兩者間的緊張為基礎才能形成社會實踐,因此所謂的整體固定或一致性絕對不是庸俗的一致性外衣。

 

任何被建構出來的整體都打算阻止差異,不同整體間企圖蓋過對方,社會實踐就是接合過程,而社會接合是否一致,是在言說中建構起來的。文化霸權的遊戲在於接合,除了接合不同的言說、群體外,一個整體內部必定存在著分散的主體性言說,要如何接合主體性間的分散呢?是以馬克思式的工人利益普遍性的經濟手段,或者是政治實踐,不管是一元或多元的方式,這種接合可能嗎?

 

不同整體的對抗阻礙了文化霸權的接合實踐,對抗並不是對立,而是存在的互相排斥,因此必須以言語的討論來解決對抗,以達成文化霸權的接合實踐,但一個整體內部主體間的對抗、整體與內部主體間的對抗又存在著什麼關係呢?解決的方式是由內至外或者是由外至內呢?

 

文化霸權的實踐就是破壞差異,分解每一立場的特殊性,這時對抗或差異就不是透明、完整存在的了。不過差異間也彼此地互相對抗著。差異對抗的形式和該社會結構有關,一個社會愈穩定,差異點就愈多,其對抗也就較難成功,因不同的差異互相對抗著,例如先進工業社會;反之在不穩定的社會中,差異性較少,其目標是一致的,但差異性就減少了,例如第三世界國家。

 

文化霸權得以實踐是以社會的內部差異、對抗、社會變動與不一致性為前提,並企圖改變這個前提,雖然不同的差異對抗對象反對文化霸權對他們的收編,但吊詭的是他們還是必須透過文霸權的實踐方式來取得自主性,所以自主權和文化霸權並不是對立的,也只有通過文化霸權的實踐,這個總體,差異才能更明顯表現開來。

 

七、文化霸權和基進的民主

 

文化霸權的實踐,使得對立分化的界線愈來愈含糊,這時多元與差異性在文化霸權下成為民主革命的訴求,因為文化霸權的實踐不斷地在建構同質性的接合發展,以維持國家的鞏固性。

 

民主的革命能動性就在於社會內部的多元差異性,但是多元差異性又容易造成文化霸權政治的形成。新的對抗是抵抗文化霸權實踐下的生活、官僚及媒體造成社會同質化。由於社會中的多元差異,使得社會的對抗不是二元化,造成文化霸權的實踐困境。但是多元差異性又是民主的門檻。問題是多元差異的複雜多是民主革新的門檻;又是文化霸權實踐的基礎,那麼其中的衝突與危機應如何解決?又新的多元對抗性從文化霸權的同質化中增多起來,造成文化霸權的危機,但文化霸權的實踐又需建立在這種多元對抗性上,這是不是落入了套套邏輯的陷阱當中?

 

自由和平等往往是互相矛盾的,自由主義的捍衛個人自由,反對國家界入,這創造了文化霸權的性質,但這種赤裸裸的利益分歧與對抗將難以表現出文化霸權所展現出的平等外表。

 

文化霸權所建立的整體性、同質性及肯定性似乎和左派強調基進民主的否定性、多元化、差異性產生矛盾嗎?事實上不然,左派企圖在民主建立文化霸權是為了防止權利的個人主義並是在許多否定中建立起肯定性的,肯定只有透過否定才能存在。只有在一種封閉體系上的假設,多元和同質才是矛盾的,一旦放棄了這種假設,就不是矛盾的,但是極端地反對多元,以達到文化霸權的統一性,就將是極端主義,而不是平等的理想,所以文化霸權的統一性和基進民主的多元性只能達到最大限度的接合,而不是完全的接合,是平衡點的尋求。

 

八、全觀性問題

 

  1、如何避免文化霸權實踐所造成的社會同質性,以維持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多元性?或在兩者間取得正確的位置?

  2、 避色文化霸權實踐所造成的社會同質性,以維持民主社會的多元性同時,如何防止極端的個人主義並達成共識和common good

  3、 李登輝所提出的「生命共同體」,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文化霸權的策略嗎?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