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論文集()

(20023月出版,本書由復文出版社總經銷)

 

蘇峰山 南華大學教社所

 

南華教育社會學研究所自成立以來,一直努力希望能對國內教育社會學界的教學與研究有更多的貢獻。自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成立,我們積極參與學會的活動,也欣見在學會的推動下,陸續有教育社會學論壇定期舉行,以及「教育社會學研究」學刊的創辦,擴展研究領域並吸引更多學者投入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此外,我們也創立了「教育社會研究」學刊,拓展學界朋友發表與交流的園地。然而在這樣的進展中,學界朋友也一直感到教育社會學理論方面的研究、著作與引介卻是相對不足的。這種情形不只影響相關研究的進展,也困擾許多從事教育社會學教學工作的朋友,因為缺少中文參考資料使用。有鑑於此,我們決定舉行定期教育社會學理論工作坊,邀請對此課題有興趣的朋友參與研究討論,並且讓對此領域有興趣的研究生可以有進一步接觸這方面知識的機會。二○○一年三月,我們舉辦了「意識、權力與教育」研討會,不同於一般研討會成為只是提供論文發表的園地,我們更重視會場上的對話與交流。讓發表者有充份的時間呈現其論點,也要參與會議者可以充份與發表者溝通對話。我們選擇五位對教育社會學理有深刻影響或啟發的學者,做為研討的主題,他們分別是葛蘭西、伯恩斯坦、艾波、布爾迪厄與傅柯。這些學者不見得在教育社會學領域都有大量作品行世,然而他們某些觀念與理論建構對教育社會學研究卻多所啟發,也讓我們對意識、權力與教育的關係有更深刻的認識。

受限於時間與人力等因素,我們深知一次研討工作坊所能完成的工作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在會議結束後,大家已有共識要更為深入且全面發展相關的主題,並且能夠持續往這方面努力。二○○二年的「意識、權力與教育」的主題是教育社會學經典導讀,我們認為對學科經典的熟悉與了解對研究工作的開展,與理論反省都有其重要性。因此我們選擇六本重要的教育社會學著作做為本次會議研討的主題,分別是涂爾幹的《道德教育》、布爾迪厄的《教育、社會與文化中的再製》、伯恩斯坦的《教育學、象徵控制與認同》、波克維茲的《教育改革的政治社會學》、艾波的《教育與權力》,以及傅柯的《規訓與懲罰》。基本上,我們盡量依第一次討論的學者,選擇相對應的代表作品,但也不受原先框架的限制介紹其他重要的作品。涂爾幹是近代社會學的奠基者,然而他對教育學的關心與研究,視之為教育社會學的開創者,亦是當之無愧。我們選擇《道德教育》做為此次導讀的主要作品。波克維茲在當代美國教育社會學的發展有其重要地位,我們選擇的《教育改革的政治社會學》為其最新的代表作,亦是可提供反省台灣近十年來教育改革的參照架構。至於其他四本著作,毫無疑義是表現這四位學者理論思想的重要作品。

在第二屆「意識、權力與社會」研討工作坊召開前夕,我們將這些論文集結出版。如上所言,這只是貢獻大家棉薄之力於教育社會學理論的引介與研究工作。我們將努力維持這份工作的持續進行,以此為基礎邀請更多學界的朋友來參與,開展更豐富多樣的教育社會學理論研究。

 

 

目錄

 

 

                                  蘇峰山    i

 

葛蘭西:國家權力與文化霸權                  黃庭康  1

語言、權力與文化再生產-伯恩斯坦符碼理論

之研究                                王瑞賢  35

個人的/政治的:艾波的權力、知識與教育            卯靜儒  77

象徵暴力與文化再製-布爾迪厄之反思                         蘇峰山 117

閱讀傅柯與傅柯式閱讀                              翟本瑞 147

涂爾幹:《道德教育》導讀                      何明修 189

布爾迪厄:《教育、社會與文化中的再製》導讀   蘇峰山      205

伯恩斯坦:《教育學、象徵控制與認同》導讀      王瑞賢 219

波克維茲:《教育改革的政治社會學》導讀       卯靜儒 231

艾波:《教育與權力》導讀                     黃庭康 245

傅柯:《規訓與懲罰》導讀                     翟本瑞 257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