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從隔代教養看學童生活  

劉恆佳 南華大學社會所

一、        現況

隨著經濟型態的變遷,台灣地區雙薪家庭、單親家庭或失怙家庭日益增多,孩子的教養大多數落在祖父母身上,形成社會嚴重的隱憂。尤其台灣近幾年連續發生重大災變,例如:前年發生的921地震造成人民無數傷亡,使得中下階層的家庭生活更加惡化.年輕人都往大城市謀生,導致人口嚴重外流,剩下老弱婦孺在鄉里。今年暑假又發生桃芝颱風的天災又再次打擊人民的生活,加上全球性的經濟衰退,無疑是雪上加霜。上述這些狀況更促使隔代教養的普遍性,尤其是經濟謀生不易之處,如偏遠地區、山區、海邊及原住民地區等等。這是一個頗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值得我們省思。

二、        教養背景

         個案本身的父母有以下幾種類型:父母健全因經濟的考量到外地工作,將子女交付父母照顧,一段時間才回家看孩子。父母親其中一方去世,為了家裡的開銷和孩子的生活費,只好將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親照料。父母親離異,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每三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造成子女的生活不正常,只好將孩子交給父母親照顧,母親本身年紀過輕根本無法照顧孩子亦將孩子交給父母照顧。另外一種是現在社會普遍存在的亂象,有些未婚生子者會將孩子交給父母照顧,但少數者選擇逃避責任將他放棄,無形中增加了許多社會成本的負擔,上述這些情況都是形成隔代教養的因素所在。

三、影響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這個道理每個做父母都知道,可是面臨多重角色的抉擇時,似乎忘了它的存在,孩子從出生到成年,每個階段的成長都很重要,都須要父母的積極關注。在此先探討隔代教養對學童階段的影響,小學階段是指六歲至十二歲的兒童而言,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學業與人際關係的發展正處於基礎建立時期,實際上來說非常重要,通常祖父母對於學童生活起居的照顧較能掌控,若祖父母與父母親之間產生不一致的教養方式,極易發生學童無所適從的現象。另外一方面,學業的指導及心靈的溝通與輔導則較難為之,以作者本身所任教的學校就有類似情形,該學童因父母到外地工作大約數月才回家一趟,所以該名學童由祖母照顧。面對功課上的問題,因祖母年幼失學,對於功課上的問題無法給予指導造成學童課業落後、面對學校的同學則有退縮畏懼的現象產生,由於缺乏安全感,生活自理能力顯有遲緩的情形發生。這是一般隔代教養的通病,面對國小課程的日異更新,學童的心智跟著不斷發展,祖父母本身如果沒有跟著自我進修調整步伐,所影響的層面不僅僅是孩童本身的發展,更大的危機是潛藏在社會中往後的影響。

三、        補救方法

         社會型態的轉變往往不是個人力量所能掌控的,隔代教養儼然成為現代社會的趨勢,加上經濟持續不景氣,失業率攀升,大多數的人如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往往迫使放棄對子女的照顧,而以經濟為優先考量,依作者淺見,補救方法可從兩方面著手,一者從祖父母著手,另一方面則從學童本身下手。

在祖父母方面,可以藉著親職活動學習社會不斷的教育祖父母,進而推動學習型家庭,透過學習的課程,以擴大社會資源參與使祖父母能持續學習,將隔代家庭教養由負向轉為正向。另外在學校則可以藉由小團體輔導、小團體遊戲、團體活動、個案訪談、導師輔導及戶外活動等方式來輔導小朋友。小團體輔導面對的不是單一個人,可以降低學童的心防,對於打開學童的心靈,有很大幫助;小團體遊戲可以讓學童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與他人接觸以及相處;團體活動則可以增加和別人的互動及合作;個案訪談則是可針對學童的特殊情況需求,給予幫助;導師輔導則是直接對學校生活做最迅速的反應;戶外活動則可以讓學童敞開心胸.以多項管道下手,才能避免顧此失彼。

四結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社會型態的轉變,隔代教養是不可避免的情形,對學童而言,隔代教養並非只有負面的評價,例如祖父母豐富的生活經驗,但如何取得平衡點則是這整個社會所須負起的責任,因為兒童是這個社會未來的主人。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