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由娘娘腔的社會鄙視中看男女角色期待的差異  

劉燕青   南華大學社會所  

 

       有許多人都很排斥娘娘腔的人,甚至戴著有色的眼鏡以不屑的態度去評定娘娘腔,其實娘娘腔並不是所謂的心理變態,只是個人對其性別角色的表現反映。而其中對於兩性角色的評定與應有的行為表現,又受到社會中文化的影響極大,每個社會對於男女特質的認定多有不同,甚至於有相互衝突的時候,可見男女的角色表現並非常態不變的。

       性別角色亦可稱為兩性角色,是社會文化所建構的兩性區別,來自社會對兩性的鼓勵、期待與教導,經由社會文化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性別角色是一套社會期許男女應有行為的標準,同時性別角色也決定了我們男女日常的許多行為,「男女有別」是社會所期待的規範。

       對於娘娘腔而言,性別角色是最另其為難的,而我們外人也會以概括判定其就是性別角色錯亂,事實上不然。我們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說﹕娘娘腔只是個人行為表現,但就性別角色而言,他並沒有否認自己男性的角色,這也是社會上大部分娘娘腔的個人看法﹔另一類型,則為否定了自己的男性角色,認為自己為女性角色,變性、變妝癖者皆屬此種。

性別認同(sex identity)係指一個人對自己生理上性別的自然認知,在心理上認知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是指個人對自我所規屬性別的自我知覺。孩子了解到自己是男的或女的,以及性別的概念,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發展才能形成。大致上來說,孩童在兩歲左右開始體會到自己是男的或是女的,這是一種性別標籤(sex label)。性別角色的發展有三個必然經歷的階段﹕第一是性別認同﹔第二是性別分化﹔第三是親長仿同。

許多娘娘腔的「男子漢」在性別認同的過程中,通常是因為在親長仿同的階段,處在絕對多數的女性中成長(ex﹕家中姐妹較多),或者他從小由媽媽帶,對於女性有一崇拜的心理,成長過程中自然較傾向女性性格。此外,我們發現到有娘娘腔舉止的,通常是家中的小兒子,至於長男有此傾向的比例少了許多,由此也可看出我們中國一般的觀念,常會要求長子能稱起全家的責任,對其成長過程較會注重、要求平日表現,迫使其在很早的時候就成為男人性格(早熟)。

社會上所存在對於性別角色的看法,經常是性別的刻板印象。何謂刻板印象﹖它係指概括化的特徵,以語言標誌的方式賦予男與女,常常會發生以偏改蓋全,或是過度類化,或是先入為主的成見。基本上,在一個男女角色分化比較清楚的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愈強烈。

在人類社會裡,幾乎都建構有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e),成為社會期待兩性行為的特殊模式。傳統上社會對於男女行為特質的期待,例如,男性是積極、主動、冒險、獨立、理性、有野心、有競爭性,並且有自信心﹔相對於女性擁有被動、消極、畏縮、依賴、情感、無野心、無競爭性、更無自信心特質,表現出溫柔體貼、善解人意、溫和、溫馴、多話、多愁善感,且非常情緒化的。由此不難發現這是男人主導的社會,充分顯示出男人優越的現象。

由於東方(中國)社會通常為男性主導,女性多為處於被動、次階級的地位,所以當女孩模仿男性行為、穿著時,一般人只會認為女孩子不符合性別角色期許,由次階級追求主導權,而當男孩子有女性的行為舉止時,則會認為其男性放棄較「尊貴」的社會地位,不學好等負面評價,且男性仍是社會意見的主要發言者,所以一般社會上對於娘娘腔的指責聲音也較大。男孩比女孩承受更多的壓力去從事適合性別的行為,父母親對於兒子玩女性化的玩具或遊戲擔心的程度,遠超過對女兒玩男性化玩具或遊戲。男孩比女孩更早學習到適合性別角色的行為,男孩做出女性化行為所承受到的壓力,遠大於女孩子做出男性化的行為。男人婆的行為被社會視為一種「帥」勁,娘娘腔的行為卻會被視為是一種變態與病態的行為。

男人與女人行為模式的差異,主要在於文化的差異(cultural distinction)。文化規範下的性別要求,在不同的社會自然有不同的期待,而且男女角色的性向(gender),對於所謂的男性與女性特質也有非常明顯的不同,而娘娘腔的出現,不過是凸顯了中國社會中對男女特質認定的不同吧了。

在一印第安–洽部里(the Tchambuli)部落對男女角色的表現就與中國有很大的差異﹕洽部里族代表著一個男女角色互調的特質,是一個由女人管理的標準社會。這個部落的人相信兩性之間的氣質是不同,然而其所規範的男女角色氣質卻與大多數社會傳統兩性角色不同。這個部落位居湖邊,部落的女人黎明就出發去捕魚,近午時回航,以便與其他部落進行交易,女人掌握了經濟。而男人則徘徊於女人圈,希望能獲得女人的讚美、邀請或贈禮。男人儘量裝扮自己、輕聲細語,表現出嬌弱的儀態,並以鬥嘴、鬧彆扭、矯飾等,來表示情緒的起伏。此外,他們更是研究藝術,花時間計畫儀式典禮。這種方式在中國是只有女孩才會有的舉止。女人對於男人有相當的容忍,以及遵重的態度,但似乎也把男人當作小男孩對待,甚至不是很重視男人。

次文化差異(subcultural distinction)也是造成性別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傳統的男性角色,認為男人一定要有一份正當的工作、結婚、生育兩個孩子、努力工作、受人敬重,並使家人過寬裕舒適的生活﹔而女人必須奉獻一生給丈夫、小孩與家庭。在美國,「男主外,女主內」的理想,只適用於中產階級而已,勞工階級的妻子比中產階級的妻子,更強烈地相信這個典型的婦女角色,而且較可能外出工作,以貼補家用﹔在這裡,美國勞工階級的女性便表現出所謂的男性特質。在日本社會的家庭主婦都希望丈夫能很晚才回家,因為她們認為晚回家的丈夫,是代表事業忙碌、有前途的,假如丈夫守本分按時下班回,會被妻子瞧不起,認為不爭氣,結果丈夫常常下了班,卻不敢回家,反而在外面鬼混,直到十一、二點才回家﹔如果今天日本丈夫一下班就回家的話,就會被人在背後取笑,認為其個性不夠大方,像女人扭扭捏捏,也就是所謂的娘娘腔了。其實,這種現象也是受到日本經濟發展次文化因素的影響。就中國而言,如果今天男人是靠女人吃飯,或專賺女人的錢(ex﹕美髮師、美容師、男性護士),在一般人眼中,不免都會認定其有娘娘腔的傾向。

       有許多人都很排斥娘娘腔的人,甚至戴著有色的眼鏡以不屑的態度去評定娘娘腔,其實娘娘腔並不是所謂的心理變態,只是個人對其性別角色的表現反映。而其中對於兩性角色的評定與應有的行為表現,又受到社會中文化的影響極大,每個社會對於男女特質的認定多有不同,甚至於有相互衝突的時候,可見男女的角色表現並非常態不變的﹔我們應該抱持著更開闊的心胸,去接納不同價值認定的觀念,畢竟文化是有大多層面的表現,尊重別人才能要求別人的尊重。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