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概述網際網路中『網路語言』次文化

 

陳惠玲 南華大學社會所

 

 

想像一種語言便意味著想像一種生活形式 

--(Wittgenstein,尚志英譯,1995:10)。

 

 

「偶阿媚ㄉ阿麵粉那個,每次看到偶都怪"ㄉ,醬下去不素辦法>>>>>」。現在的中學生國文作文,幾乎每一班都會出現幾篇類似這樣的網路聊天式語法用字,看得老師啼笑皆非。有的老師猜對了會心一笑,有人則氣得大呼語文淪喪[1]

 

北市芳和國中牛家瑛等多名國文老師說,學生作文或日記內容,很習慣用口語化或諧音字,國台語音夾雜,甚至直接用注音符號或電腦化符號,「粉」是「很」,「偶」是「我」,「醬」為「這樣」的連音字,在字右上角加「"」表示重複字。老師看久了,也習慣了,但有的老師會糾正同學,有的老師順其自然。文藻技術學院副教授施忠賢分析指出,受到網路聊天的影響,學生的作文越來越「密碼化」,使用特殊用字用法,也成了族群區隔的象徵。資訊發達,使口語化表達形式大量滲透進入文字,文字既有的格式和結構都被打破,變成零散、片段,多只求表達一個想法或感受,或類似電視節目「鐵獅玉玲瓏」式的無厘頭突發奇想對話,傳統的文字學習和訓練正不斷弱化中。

 

這幾年大學聯招閱卷國文老師都感慨考生的作文能力愈來愈差,九十學年度大學聯招國文老師昨天試閱之後表示,也許是網路普及化的後遺症,不少考生寫作文居然把閱卷老師也當成網路另一端的聊天對象,文句語氣充滿即興味,但整體文章卻結構鬆散,欠缺作文基本嚴謹度,影響評價和分數。英文作文大部份得分也在十分以下[2]

 

為了蒐集e世代的用語台灣CNET科技網站[3]最近就舉辦了「常用實用網路e文學」票選活動依據「標點符號篇」、「網路用語篇」、「英文縮寫篇」、以及「數字」等四大類型選出各大類的人氣排行榜[4]

 

在「標點符號」部分,如「@_@|||」(代表已經頭昏眼花,快要不行了)、「\(^0^)/」(代表舉手歡呼的小臉)、「p(^0^)q」(代表雙手握拳,加油努力之意);在「網路用語」方面,如「安安」(代表問候語)、「巴豆妖」(代表肚子餓)、「賣溝莊孝維」(就是叫別人別再裝瘋賣傻);一般常見的「英文縮寫」則包括「G.TO豬頭、「3Q謝謝;而「數字」的部份一般人比較熟悉例如「886」或「881是再見的意思、「5376是「我生氣了」

 

電腦網路的廣泛應用,已使網路成為一種媒介綜合體,就其特色而言,具備了可接近性高、容量大、守門程度低、互動性高等特質,可讓不同的參與者在不同的空間、時間下進行資訊的傳遞,漸漸發展成生活的中介方式,並形成一個互動的場域(劉駿州,1997)。由於互動場域的形成,Cyberspace 的概念也日漸受到重視,Cartwright(1994)便認為Cyberspace是人們用來溝通、參與及工作的管道,以及分享虛擬經驗(Virtual - Reality Experience) 之處;所以Cyberspace 不僅是透過電腦中介的溝通,而是溝通所發生的情境,故此空間不單純只是資料儲存傳送之處,而是一個具有社會互動成份的概念化空間,人們在這發展及累積新的人際關係。

 

我們也發現一種新的文化正在發展,Cyberculture的概念正是描述這樣的現象,從媒介文化的觀點,媒介作為一種文化形式,不僅與外界文化互動,本身亦有特定之文化運作邏輯(Carey,1989、 Kellner,1995),因此網路本身即可視為一種文化的形式,其文化的內涵可以從三方面理解:一是網路經驗,關心網路參與者的認知及評估;二是語言符號系統,不僅是網路參與者互動溝通的基礎,關係著互動溝通的方式;最後則是互動倫理規範,在新媒介的運作機制下,原有的社會互動也會受到衝擊(劉駿州,1997)。因此經由電腦網路所架構出的世界已具備社會的意涵。而網路語言表達方式除了可以讓網友藉以娛樂打發時間,亦可提供方便的視覺與聽覺線索,讓網路中互動的雙方更了解使用該網路者的語言與非語言線索(如網路表情等),讓有相同喜好的人更容易找到彼此,有共通的互動倫理規範,進而讓有相同想法的人得以繼續深入瞭解對方。

 

網路語言呈現出許多迥異於書面和口說語言的結構性差異,包括不同詞彙的使用,新詞彙的出現速度與廣度,情態詞、言談標記、代詞、問句等各種結構型態的使用等。另外,網路溝通的普及化,也可能導致網路語言特質影響書面獲口語語言結構,以致於網路上的特殊用法亦逐漸延伸到真實世界的語言使用中。語言在這個虛擬世界裡所呈現的特色,正足以為語言結構與語用因素的互動,提供最佳的詮釋。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網路語言具有一些特色:一、生動風趣、簡潔省事、人情味濃、個性化強等;二、網路語言室語言多樣化的體現,是一種特殊的群體用語,它能滿足網友們交際的需求。

 

就社會互動的觀點,語言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社會互動運用;人們藉由語言傳遞思想、情感及欲望,語言不單是人類自主且有意識的行為,也是與文化有關的社會行為;語言的使用同時也是一動態且具彈性的過程,人們會因時、因地、因人而改變其語言的行為,故語言不僅是建立在情境脈絡(Context)之上,同時也是一種情境脈絡的反映,亦即人們會在共享的前題下,依據所處的社會情境進行製碼的工作(encode),而從語言呈現的樣態可以看出所處社會情境的圖像,所以語言與社會情境兩者是一種相互為用的關係(盧諭緯,1998)。

 

一個主修文學的人,乍看BBS文章,不自覺地會抱著輕蔑態度。一個語文老師面對POST上毫無道理的假借字、狀聲詞,刻意扭曲的文法、畸形符號,想做的也只是挑錯字、順句子。這些看似文章的東西,不僅讓人讀起來吃力,也破壞了文字特有的意義與美感。Wittgenstein的名言:「我的語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所以當我們想要了解BBS上的社群時,就必須融入到他們的世界中。真實的溝通情境中,每個人的發音、聲調、口頭禪、語法習慣都不盡相同,這些談話訊號產生的交叉作用,恰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談話風格(宋如瑜,1997)。當我們討論溝通工具時,所想到的是語言、文字。然而在網路上工具所包含的意思就更廣了,第一項工具是要熟悉該系統操作方式,玩起來才能得心應手。第二項是要會打字,速度不能太慢,最好中英文皆可。第三項是要清楚網路上通用的符號,才不會鴨子聽雷。檢視這些符號,不僅能幫助我們認識網路語言,也讓人了解網友的幽默感,和其驚人的聯想力。

 

在盧諭緯(1998)的研究中,將網路語言現象及特點分為幾類,簡單整理如下:

 

﹝一﹞      請你唸出來

 

在網路中參與者可以發表議論性文字,類似報紙等印刷媒介的形式,但另一方面,卻也發現類似口語的表達,亦即我們在網路上不僅閱讀,同時更是在說話。

 

(1)          另類書寫:網路中往往是淡化了中文字的形、義部分,而強化語音部分。當語音被強化到一定程度後,書寫的部分是又會隨之穩定,形成網路上的特有詞彙。例如葛格、美媚、3Q3Q等,這些詞彙在網路中都已成為固定的詞彙,意指男生、女生、謝謝,這些話語多半有親近的意味。隨者參與者本身的喜好、習慣以及發話的目的發展出不同的寫法,充分表現出個人化的特質。很少人會針對文字寫法的正確性加以質疑,所以在這樣另類書寫的背後,除了顯示人們共享的某種語言規則外,似乎也隱含著參與者視網路為一個可顛覆語言的實驗場域。

 

(2)          長話短說透過語音的近似性進行變化,使原本較長或較複雜的詞彙變的較簡單。在網路中,最明顯的例子為〝就降子〞,其原義是〝就這樣子〞,仍是以口語為重的表達方式;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英語的使用上,如 〝u r 〞為 〝you are〞的縮簡。

 

(3)          符碼轉換此種轉換的使用模式會影響人際間團體的價值及規範,即符碼轉換的模式可以指出說話者如何看待他們自己與社會文化價值間的關係。目前網路溝通方式雖然並不能聽到聲音,但是透過讀出文字的方式,可發現存在著符碼轉換的情形。例如:你的協姐是隨(你的學姊是誰)、這電影不太好看(這個電影不太好看)、這口年(這人很可憐)。以上這些句子就字面意義來理解是相當令人疑惑的,但試著唸出來,似乎還是無法完全了解其意,因為這種表達方式不光牽涉到文字書寫的改變,同時也產生了語音的轉換,轉換是根據閩南語為基礎的國語,即俗稱的〝台灣國語〞為原則。這些轉換的字眼,並不是一定要用這樣的寫法,也可以用其他同音字來取代,所以說話者可以依自己高興選擇用字,沒有所謂標準寫法的規定。

 

從以上的例子,發現參與者除了必須了解網路溝通以唸出來的特色外,同時還必須具備一些閩南語的背景才能理解其意,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指出,在一個雙語或多語的社會中,人們在溝通時,在不同的時候,會採用不同語言形式,一方面將符碼轉換視為一種影響人際關係的策略,人們較不會對陌生人或初識者採用符碼轉換的方式。從台灣國語式的談話,似乎也反映真實生活中所謂本土化潮流在網路中的再製。

 

﹝二﹞  有話好好說

 

語言是一種個人自主且具有意識的行為,此外,語言往往也是進行社會規範、溝通的一種手段,所以個人也可以透過語言來減低可能產生的誤會,反而有助於良好關係的維繫,同時經過互動後的語言使用邏輯,往往也暗示了對話者應循的方向。但是在網路中因為缺乏說話時的語調、頻率、高低等線索,因此參與者發展出另外一套語言策略,包括利用拼字上的改變表達語氣、標點符號及表情符號(Emoticon or Smileys)的使用等。

 

(1)          嘆詠之聲:語氣詞的主要功能便在於要表達出講話的「口氣」,當說話口氣較好、或較輕鬆時,人們在心理上較不會產生排斥感,同時也可以藉由語言較非正式的風格,淡化彼此間可能的差異與陌生感,特別是在網路這樣一個對他人不確定程度較高的情境中,有助營造較友善的溝通氣氛。比如說:啦、唷、囉、吧、嗎、哈哈、呵呵、嗚嗚等,事實上去掉這些詞彙並不影響其基本句義。例如:ㄟ你是哪位ㄚ?、嗚嗚嗚我的東西不見了,希望有看到的朋友要記的告訴我ㄛ!

 

(2)          笑不笑有關係在一般的語言變項之外,CMC中所謂的視覺符號--情緒性符號(Emoticon)或是微笑臉譜(Smileys)是另一個相當值得注意的現象,透過鍵盤上既有的標點及其它符號或字母所構成。這不僅呈現發話者本身的態度,同時也是發話者希望他人態度的再現,並且促使對訊息意義的了解,亦即強化文本的效果大於所謂的文字替代性。這些符號根據功能作者將其分為四類:

 

 

符號表情分類表[5]

 

動作表情類

聲音語氣類

心理狀態類

個人形象類

)  表微微一笑

O   表示尖叫

>_< 慘不忍睹或很難過

-8 掛著蝴蝶結

p 表吐舌頭頑皮的笑

->  嘿嘿

(  心情不好

&:-) 有一頭捲髮

*^_^*  臉紅了

-V  發出高喊聲

^____^  笑的非常開心

<)= 留著小鬍子

-) ~~~  流口水

{   表不高興

@__@   嘆為觀止

-# 裝著牙齒矯正器

 

 

語言之所以能夠充當社會交際工具,正式因為語意由社會規定,因而能為社會所有成員理解,使語言具備交際的功能。社會每一個成員都必須以約定俗成的語意為規範,約定俗成的語意對社會每一個成員都有約束力(程祥徵,199563)。

 

符號互動論者強調,人們互動是一連串不斷的對話,包括人們對他人意圖之觀察、詮釋和反應,同時也學習對事物賦予意義,當大家都在學習以相同的方式詮釋符號,可以使得溝通更為順暢,也就幫助彼此能有更好的互動,並有機會發展出更進一步的關係。這些情緒性或笑臉符號,並不是平日人們曾經驗過的,故一開始接觸之初,須先經過觀察這樣符號的意義及其他人的習慣,進而能針對文本進行進一步的詮釋,以及作出適當的回應。

 

由上述總總網路溝通的情境特質來看,至少可分如下三點特色[6]

 

首先,網路縮短了真世界中的空間距離,使相距於千百里外的網友得以進行近似面對面一般的交談;每一個發出的訊息,都能得到立即的回應。這種溝通的共時性也就縮短了網友間的人際關係距離,許多人在真實社會中與周遭的人關係疏離,但卻樂於和網路上初勢的陌生人建立親密關係,互吐心曲。

 

其次,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交談時網友看不見彼此真實的形象,因此許多社會因素,如性別、年齡、教育、職業、族群、政經地位等,均無從判別,社會距離也因此無從考量,而每個人的真實身份也就得以安全地隱藏。因此,真實世界中人際互動所必須依循的常規,例如「合作原則」、「禮貌原則」等,也就不再具有相同的重要意義。解除了這些社會束縛,網路溝通中呈現出較為自由、直接、甚至大膽的表達方式,可以說是顛覆了真實世界中傳統溝通互動的模式。

 

第三,由於溝通訊號由鍵盤輸入,訊息的傳遞與呈現均相對較慢於語音訊號;而網路客觀條件又允許多位網友同時鍵入訊息,相際呈現於螢幕之上,因此在言談結構、話輪轉換規則上,均與現實世界中的現象呈現明顯差異。在這個虛擬的自由空間裡新的秩序如何建構、如何呈現,都關係著溝通是否能順暢進行。

 

在一個團體中彼此要能夠溝通往往對於說話者的行為都要繩之以規範。例如在教堂不可大聲喧嘩。事實上在網路上,新手和老手在說話的行為上,與其對於團體所形成的規範認識程度之差別,而會會造成使用語言的差異,如老手教會注意遣詞用字,以模糊不清的「疑似」、「可能」、「好像」來代替肯定的語氣詞,以防誤蹈法網,而新手則較缺乏此種敏感度;又如當一人說〝你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與加上〝:)〞的符號,變成〝你這樣得說法是不對的:)〞的句子後,就可以讓人明瞭說話者是基於善意,而不是一種指責,則後續行為也就會以較理性的態度處理。人們在網路中透過符號的互動,將自己的活動與他人配合在一起,培養出某些共有意識;所以CMC固然沒有一般所習知的溝通線索,但參與者仍透過對彼此意圖的不斷詮釋與反應,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 。

 

網路的文本的特性,反應在言說內容上,呈現的是一種簡短、多斷言而少推論的宣示,單則長篇的論述較少,多則串連成上下文或許會發展一個討論脈絡,但也會受到發言者所設定的框架影響[7]。事實上,一種語言,只要仍在為人類的交際溝通服務,就是活的、變化的語言,那就必然會隨時進行新陳代謝。任何社會,只要它不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社會,只要他還在不斷的進展,舊必然會經常出現新的詞語。更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更新,才能推動語言的發展(宋如瑜,1997)。

 

 

參考文獻

宋如瑜(1997)。〈另類溝通:BBS校園次文化〉,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程祥徵(1995)。《語言與溝通》,澳門:澳門基金會出版。

劉駿州(1997)。〈電子資訊網路使用與生活品質之關聯性研究〉,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盧諭緯1998)。〈說文解字:初探網路語言現象及其社會意義〉,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Carey, J.W.(1989)。Communication as 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Unwin Hyman。

Kellner, D.(1995)。Media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 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and the Postmoden , New York, Routledge

 

 



[1] 附上一段當前網路的流行話語:「安安,親愛的YKLM584520,什麼?我是^(oo)^!喔,

.☉!真是自古帥哥多KIMO!」

許多人看到這段文字一定是一頭霧水。不要懷疑你的能力,這就是現在最流行的網路語言,不僅非e世代的人看不懂,不上網的也都「看攏無」。因此,前面那段看似天書的「譯文」謎底如下:「你好,親愛的幼齒辣妹,我發誓我愛你。什麼?我是豬頭!喔,我眼睛快突出來了!真是自古帥哥多寂寞啊!」

[2] 教育新聞資料庫(時間不明)。〈考生寫作文 像上網聊天〉,http://www.knowmall.com.tw/news/show.asp?repno=914&page=12001/10/26)。

[3] 該網站網址為:http://taiwan.cnet.com。

[4] 陳芸芸(2000/10)。〈網路e語言  表情達意超現代〉,http://www.libertytimes.com.tw/today1004/today-i1.htm2000/10/26)。

[5] 摘自盧諭緯1998)。〈說文解字:初探網路語言現象及其社會意義〉,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6] 李櫻(時間不祥)。〈網路溝通與語言結構的互動〉,http://english.nccu.edu.tw/publication/conf2/forum_sakura.htm2001/10/26)。

[7] 方念萱、蘇彥豪(1996)。〈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的言語為例〉,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