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樓上樓下,網上網下

 

翟本瑞-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假設有一個傭人住在房子樓下,富有的主人位在樓上。他們都有[ ]….她們的遊戲很容易就變成「頑皮齷齪的」,亦即帶有性的意味:她們在玩「父親和母親」的遊戲,彼此互相窺視其大小便或更衣的動作,並互相刺激彼此的生殖器。那傭人的女兒也許會扮演誘惑者的角色,因為她雖然才只五六歲,卻可能對於性的事情已頗有所知。這些遊戲的動作雖然為時甚短暫,但已足以使這兩個女孩產生性的興奮,而於遊戲停止之後,保留若干年手淫的行為。她們的經驗雖相同,但其最後結果則彼此迥異。傭人的女兒也許會持續其手淫的行為,直到開始來經的時候為止,屆時停止手淫亳無困難。幾年之後,她會找到一個情人,也許生下一個孩子。….也許她的一生沒有….榮華富貴或飛黃騰達,然而無論如何,絕不會由於未成熟的性活動而受到傷害,她不但沒有患精神官能症,反而能舒服地過活。至於那位主人的女兒,則完全不同。當她尚為孩提時,內心便已有罪惡感;不久之後,她即竭力擺脫手淫的滿足,也許經過一番掙扎,但是內心仍然有鬱悶的感覺。及至年紀稍大成為少女,而略知性交一事時,乃不禁恐怖地逃避,而忌諱不談,也不願意有所明瞭。….無法遏止的手淫衝動….既不敢也不願告訴別人。當她作熟長大後,有男人追求她,要娶她為妻時,精神官能症遂告發作,而使她反對結婚,無法享受人生的快樂。假如我們可由分析而了解此精神官能症的發生經過,便可看到這位受良好教育的、聰明的、充滿理想主義的女孩,曾完全壓抑她的性慾望;然而這些慾望卻在潛意識內,附著於她在幼時和玩伴所共有的若干齷齪的經驗上。

這兩個女孩子雖然有相同的經驗,但卻有不同的結局,….傭人的女兒….性的活動無論她在幼年或年長時,都非常自然而無害。主人的女兒由於受良好的教育,乃採取了其教育所應有的標準….遂使她的性的要求互相衝突。[1]

 

在討論精神官能症起因時,佛洛依德引用赫貝爾(Hebel)劇中人物涅斯羅(Nestroy)滑稽話,以「樓上和樓下」為例,說明原慾的潛抑過程。佛洛依德在《性學三論》中建構出一套關於「心-性」發展的階段理論,並依潛抑及阻抗所產生的固著關係,發展出一套精神能量學說。無論是在《夢的解析》中的動力學模型(水槽理論)或是晚期以大廳比喻所建立出的拓樸學模型,或是將精神能量分配關係以經濟學加以說明,都將原慾發展的系譜,予以系統性說明,建立出關於心理症的理論分析架構。從而,佛洛依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中針對人類文化發展與精神性疾病間的關係,提出了關於人類文明發展的精神分析式解釋。

人是唯一能夠得到精神疾病的動物,在佛洛依德看來,在發展出高度文明的同時,相當程度的壓抑與阻抗,是人類心靈必然面對的客題;人類成長過程中,兒童所面對的是本我衝動與已經發展完備的成人價值間的衝突。社會化理論中,單單從幼兒主觀與客觀地接受既有成人建立的價值,看不出兒童心中的固著與潛抑作用。佛洛依德指出,即使是最開放的社會,成人世界對兒童的要求與限制,其作用力比起任何共產集權世界對成人的壓抑,都還要大上許多。社會化過程本身就是潛抑與精神疾病重要的成因,也是固著與遮蔽性記憶的來源。

樓上/樓下的差異,不在地理空間上的差異,而在文化區位,以及心理場域上的分殊。不同背景的人們,受到文化價值、階級品味、社會規範以及實際發展程序的影響,在心理上打著不同的戰役,建立出不同的人格與認同模式。

一樣米吃百樣人,相同文化條件並不意味就具有類似社會表現,更不要說是心理狀態了。精神分析解釋了為何處於類似條件與情境中的不同人,會存在這麼大的差異,也說明了每個人獨特性之所本。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雖然對許多問題都提出精闢的見解,相當程度中,當代世界的思維與文明發展,是受到馬克斯、佛洛依德、尼采等人的思想所左右,他們是當代社會思想論述模式的奠基者,也就是傅柯所說的「作者」。當然,諸如佛洛依德等思想家的許多具體意見與理論架構,早經無數學者挑戰而加以改寫,他們在教科書中所佔的比率也愈來愈低。但是,當代思潮論述是依他們的視野而開展,是他們決定了當代思想的基本調性。

佛洛依德對「樓上/樓下」的討論當然存在許多問題。樓上的價值與道德是以十八世紀後半期到十九世紀的維多莉亞時代布爾喬亞意識型態為主,並不能代表所有社會。樓下的價值是依放任而不予太多拘束為主,是由中下階級在口說傳統中的直率性格所導引。然而,今日都市化程度日高,核心家庭漸為家戶組成,子女教養大多在正式學校體制中完成,如何才能區分「樓上/樓下」呢?

固然,不同背景家庭因著所得、品味、教育上的差異,會產生諸多差異,在關於性的態度與行為取向上也有所不同,但是,其間差異不像佛洛依德基於十九世紀後期所建構出的「樓上/樓下」有著那麼大的差異。直到佛洛依德將一位男性患者帶到諸多醫生眼前,歇斯底里症向來都被認定是女性才會得到的疾病;實則,理由在於傳統社會中對女性壓抑過度,因而在心性的發展程度中,許多布爾喬亞婦女轉而「逃到病中」。貴族婦女、下層階級婦女不會得到精神性疾性,因為精神性疾病主要是在布爾喬亞意識型態下,對婦女的壓抑所造成的心靈防衛機轉所致。

然而,在當代社會中,誰又算是布爾喬亞階級呢?主流社會價值又對那些人產生強烈的壓抑作用,造成成長過程中的潛抑與固著?相對於近代西歐布爾喬亞意識型態所產生的特殊社會經濟條件,當代多元文化條件下,社會價值本身已有相當程度的轉變。定於一尊的主流文化雖然仍扮演主導文化市場發展的時尚趨勢,然而,個人價值逐漸抬頭,尊重多元文化價值也逐漸成為大家追求的價值。

如果不同文化的主流價值有所不同,各個文化的房屋設計當然也就有所不同,「樓上/樓下」關係自然也就不必與當代西歐布爾喬亞價值相符,而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空間以及價值論述。場域不同,長出來的東西自然也就大不相同;由於有著不同的「正常」標準,因此不同文化的成員即使連精神失常,都應該失常地粉(very)[2]不一樣。

大環境當然有所不同,然而,改變當代文化情境最重要的,恐怕要算是青少年文化的掘起。傳統社會中,兒童並不被承認為一個獨立的類型,不同傳統的繪畫中,兒童都被畫成縮小版的成人,無論在言行舉止,都依成人價值要求。雖然,不同文化給予兒童進入成人世界一個嚴肅又端莊的成年禮,以示成長歷程中邁入另一個世界,然而,參與成年禮之前的兒童,言談、行誼舉止、價值等要項,仍然是以成人為標準。青少年如何才能成為社會中的獨立一類,被客觀承認而尊重其獨特文化特性呢?

一直要到十八世紀,西歐社會(尤其是荷蘭)才首次將「兒童」發展成一個獨立的範疇。從繪畫史考察,中世紀繪畫的中心是街道(street),在荷蘭才發展出家內(domestic)父、母與子女的構圖關係,這代表著自我觀念的建立,也代表著新的兒童觀開始形成。[3]於是,兒童被建構成一個不同於成人的獨特存在,要用不同態度來面對他們。

兒童語言、兒童文學、兒童故事、兒童穿著、兒童學習模式….,如果沒有這種新的兒童觀的形成,教養方式與心靈開展程序將會大不相同,在此基礎之上所建構出的社會文化價值當然也會全然不同。盧梭的《愛彌兒》以及佛洛依德的《性學三論》可說將此一兒童觀具體應用到教育學以及精神醫學領域中。此後,關於學習方式,以及性慾開展,兒童都與成人屬於不同範疇。承認兒童的幼稚、尊重兒童的成長、保護兒童不致過早接觸到成人世界、杜絕成人對兒童心性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這都是當代重要的價值觀,然而,這些都是近兩百年從西歐才逐漸發展到不同文化,並造成各不同社會重大變遷的歷史發展。只有在這種獨特的「兒童觀」被社會普遍接受之後,所謂的「代溝」才會呈現在家庭與社會之中。

事實上,上述「樓上/樓下」的關係,正就是在布爾喬亞意識型態發展過程中,隨著新的兒童觀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固著模式。

* * * *

隨著戰後嬰兒出生潮的衰退,家戶結構改變,核心家庭成為主流,父母親與未成年子女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尤其是在中產階級家中更為明顯。兒童社會化及價值學習主要並非從其父母習得,而是由同儕間彼此影響所致。兒童私密世界與面對成人的界時的態度大不相同,兒童在大人面前所呈現的是一套,但在同儕之間則又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來。

「在人生舞台中,我常常扮演不同角色!」不但是成人世界,每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扮演不同角色,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也逐漸習得察顏觀色,戴上不同的面具來。兒童喜歡上學,並不是因為熱愛課業,而是因為到了學校,下課時間可以與同儕分享密秘,更可逃離父母的價值系統。青少年在家庭、學校之外,真正開展其人格學習與文化影響。

現代少女,可以進學校受教育,因此也可以定期離開拘束的家庭價值,在同儕間享受自在的體驗。這與「養在深閨人未識」或是佛洛依德的「樓上」有所不同,自然逃脫了原有布爾喬亞道德約束的限制。自由交友、自由戀愛、身體自主權,這些都不是「樓上」主人女兒所能享有的權利。於是,樓上的場域邏輯自然也就因而有所轉變。雖然,精神失常或是心理症的病歷有增無減,然而,其成因肯定與佛洛依德對「樓上/樓下」的分析有所不同。

一般說來,傳統社會中的少女,可以有兩種不同的類型:其一是乖乖牌,不敢反抗父母權威;另一則是挑戰權威,並以權威價值取向的對立面當作認同對象。前者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成為中上階層的標準模範。後者由於叛逆,所以受到批評,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以挑戰既有權威價值為自我品味選擇。實則,青少年一點也不叛逆,他們是選擇另一套規範而馴服接受。

飆車少年酷不酷?穿拖鞋、染髮、騎乘改裝後的機車,穿梭在車陣中,享受馳聘的快感;但是,那個飆車少年膽敢騎Vesper去飆?被人笑都笑死了,但是,這不更叛逆嗎?當前少女流行細肩帶、低腰牛仔褲、內衣褲微露,重要的是要能展現那小蠻腰;當每個少女都如此穿著時,這就是規範,就是權威,那裡算得上叛逆?誰又敢不順從?

所謂叛逆,是指青少年次文化與其父母價值相牴觸。當代青少年文化敢於大聲說出自己的需求,敢於公開化自己的慾望,也敢於主動呈現出自己。當代的兒童觀所逐漸開展出的論述風格,促成了叛逆文化的常態化。

然而,乖乖牌怎麼辦?她們不敢違抗父母權威價值,也無法具體呈顯真實的自我,常常要戴著不同面具。就對青少年次文化的渴望而言,乖乖牌與挑戰權威者沒有兩樣,差別只在於敢不敢採取行動,以及採取行動後在家庭與社會中互動關係如何改變。樓上/樓下的區分雖然沒有那麼嚴格,然而作用關係依舊存在。

然而,網際網路的出現,帶來了不同的媒介表達,也開展出一套新的反抗論述模式。

 

這是一個青少年爭取政治權利與社會權利,終止經濟剝削,反對文化歧視,實現青少年性解放、性別解放、個性解放的網站。

一些假冒為善的教育人士、政客、民間團體,近年來也開始表現出對青少年權益的關心,他們提出的訴求卻只是開明專制的、局部改良的、小腳放大的,根本沒有面對年齡壓迫的核心,只是想以懷柔策略來減緩青少年的反抗能量,想用小恩小惠來收買青少年人心。

在這個網站我們要提出自己的訴求,批判這些詐騙青少年的壓迫幫兇。

青少年要全面解放![4]

 

上引文是宣稱為建立台灣新銳文化所設立的「國際邊緣」網站中,青少年解放陣線網頁中的主張。網頁資訊提供青少年反抗時的參考資訊,而這是主流價值不會主動呈現的論點。

網路上什麼都有,人們很容易在網上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議題,也總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傾聽自己苦澀的成表。連上線,心就隨著網路通達到神會之處,網路提供安全、隱密、方便而又快速的溝通方式,激起人們無窮潛在慾念,也吹皺了那池春水。人們在真實世界中本來就戴著幾頂不同的面具,上了網之後,各種化身不斷出現,人們可以更自在地將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呈顯出來,展現出潛意識中的多重人格。

乖乖牌上網後,會留連在那些網站?這些網站是否正呈顯出網友的心理症狀固著點?連線活動能否舒解現實世界的不滿?抑或線上活動實現了網友的夢想?總之,乖乖牌在網路上可能很不乖,但如果無時無刻都必須很乖,她可能真的會落得像佛洛依德樓上主人女兒的下場。

可以肯定的是,住在樓上的女孩,即使每天足不出戶,只要連上了線,她就不再只能接受樓上女孩的命運。這個時候,樓上樓下就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妳到底是否還在線上?



[1]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葉頌壽譯,1985,台北:志文出版社,334-6

[2] 連社研所助理俊平給我的信中都用「粉棒粉棒!」,再不改用的話,恐怕快成為活著的出土文物了。

[3] P.Aries,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History of Family Life, 1960, N.Y.: Vintage Books

[4] 〈青少年解放陣線〉,( http://intermargins.ncu.edu.tw/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right.htm), 2001/10/12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