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lfred Schutz論生活世界結構中的知識現象

 

                                          陳迪暉清華大學碩士

                                                                  南開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A] .知識庫(stock of knowledge)與情境關係之根源與結構

1.知識庫與情境

a.知識庫的基本要素受情境限制

知識庫的建立雖然和不同情境相扣,但是是主體行動經驗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類型化(types)知識。雖然知識庫的形成導源於個人對情境、空間及時間等的主觀經驗,但這種知識是有其限制的,因為個人面對的情境是多變的,如此不易建立一套有系統,類型化的生活知識,而且我們的經驗是有限的,不可能面對無限的情境。所以生活的知識庫應該是以一種類型的方式存在,能夠在不同個案中被應用(case to case),甚至到每一個所遭遇的情境與經驗中,這樣知識才不會因情境的不同而受到限制。同一知識應用在不同情境中並不能保證無誤,重點在於如何把不同類型及相關聯的知識應用到對應的情境中。

b.生活世界的主觀經驗結構是知識庫的第二基本要素

個人主觀經驗是個人自己明白的,但卻是社會安排的,有其社會面向,是社會化的結果。與個人主觀經驗對應的是「我們關係」(we-relation),我們的關係是由於我們和具有親蜜關係的人面對面接觸所形成的個人主觀知識,它雖然是個人知識庫中的知識,但由於太過特殊,必須隨著與面對的人的接觸調整自己的知識,無法形成一固定類型化的知識,因此不適宜,也不能用來理解其他情境中的人或事。

c.知識庫的例行要素:技術(skills)、有用的知識(useful knowledge)、祕方的知識(knowledge of recipes)

(1)技術:最確定性的知識,具有高度大眾認同的客觀性,少令人質疑的。

(2)有用的知識:可以被用來解決人們無法解決或質疑的事,但並不能保證

                  具有絕對的客觀性,也不能完全取得大家的完全信賴或同

                  意,但仍具有某種程度的確定性。

(3)祕方的知識:在相同情境中,行動者會把之前經驗對此情境的方法叫喚

              出來使用,變成是一種應對相同情境的方法,雖然具有可變

                  性,但也可以有一定的標準。當與先前所面對的情境預期不

                  同時,人們可能會創造新的對應方式或引用不同的類型化知

                  識來替代。

d.知識庫的個人傳記特性(biographical character)

知識庫隨著每個人的經驗、文化領域與成長歷史的不同而有變異,具有高度的私人成份在內,是高度主觀性的。但要聲明的是,知識庫雖具有高度私人成份在內,但並不是行動者單獨自己創造出來的,而是受個人所處的經驗狀況或生命史,由社會化決定。私人知識庫並不能成為生活世界的一部份,因太過於變異,不適合科學研究。

e.情境的決定

情境是部份的強加,部份的可能在人身上,而每一個情境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有其特殊的私人主觀經驗類型,和個人接合在一起且是先決的,人們能夠在一情境中行動,必須先決定情境,個人主觀知識已在其中運作,必須得到私人知識庫中知識的幫助,但遇到我們慣例(habitual)知識無法應付時,我們會不斷對手邊的知識庫進行修飾。

f.控制情境(master the situation)

人們面對一個情境產生的行動,一方面是情境強加(impose)於人的;部份是來自個人生命傳記經驗(biographically)的接合。例如砍材這各動作,在砍材的情境中,人們可能以慣行的動作來砍材,但當出現問題時,無法順利砍下時,新的情境問題便產生,我們則必須思考問題的因素並產出與過去慣行無關的行動,行動後的行為則又存入了我們的知識庫當中以應付未來相似的情境。

2. 知識的取得

a.  知識取得的條件

一個人知識的取得主要是他在結構意義中現今(current)經驗慢慢沉澱累積的(sedimentation)類型和相關。由情境與個人傳記所得的經驗接合,慢嫚沉澱累積,使個人知識庫得以發展。但從情境中建構出的經驗條件只是知識取得的間接條件,因為主觀經驗結構也是日常生活知識取得的條件。但生活世界的安排進入不同有限意義結構領域中是經驗沉積的因素而非條件。

b. 知識庫結構是透過知識取得的形式

生活世界的知識庫是個人生活世界主觀經驗沉積結果,當此一知識庫結構包含不同類要素,也可以從中取得知識,而且知識取得是和人們在意義結構中所有行動經驗相互結合而沉積下來的,使知識沉積到足以對許多情境有用的類型知識。

c. 關於知識取得的連續性

由於情境有不同的限制,主觀知識的限制變成是生活世界知識庫的基本要素。在慣常的情境中,這種經驗無問題,也不需產生新的知識,但是面對一個新奇(novelty)的世界強加在情境中時,經驗可能成了問題而不足以應付,新的決定方式形成後,將又取得知識。由於生活世界的多樣領域以及知識庫意義類型的有限,使知識的取得得以在每次面對新奇情境後得以持續下去。

d. 對於知識庫的中斷(interruption)

所謂中斷是指從一個真實領域的意義結構到另一領域時的有限性。也就是說既有知識庫中的類型化知識無法在不同領域具有有效性。例如我夢見一個人偷了我非常貴重的東西,但無法追他,清早醒後雖然我能跑,但已沒有這個偷的問題存在了。這種斷裂(gaps)是可以在別的真實領域結構關係中被規則解釋的。這種經驗流動(flow of experience)的中斷不是強加(imposed)就是動機性(motivated)。這種強加和動機中斷的不同不是與有限意義結構的真實領域相關聯的限制,而是在相同真實領域中發生的。

另一種經驗或知識庫中斷的性質是一個問題被另一新問題所覆蓋(overlaid)

。當我們的行動是一個新目的時,行動程序即可能中斷,但原始目標並未完全消失,仍然會進行修改並關聯到新脈胳的行動,但結果是無法預料的,但可以形成一個特殊的新經驗。

另一種是暫時的(temporary)中斷。這是一種時間性的中斷,亦即一個確定的行動必須對應到適宜(right)的時間,所以人們需要中斷行動直到適宜的時機來到。例如孩童傷心時必須停止玩要;或者依季節運行等待農耕。但經驗變動(flux)的中斷並不就是被直接強加的,他們也能是動機性的,因我可以決定或中斷工作,但動機卻也是被世界結構要素所決定強加在情境中的。而在暫時性中斷中,原始主題仍被保留,使該主題能關聯到結構中。暫時性中斷被相關的結構置於其上(superimposed),決定了個人在情境或活動中的利益,是一種持續及中斷經驗的系統性接合(articulated),變成慣行知識。

3. 知識庫的結構

a.  關於情境基本要素的知識和知識庫中的慣常(habitual)知識

知識庫中存在基本要素(basic elements)和慣常知識兩個領域。基本要素並不是特殊經驗的沉澱累積結果,這個知識是可以自動的分派到每一經驗當中,但會因個人的不同而有差異,但這知識仍是多面廣泛的(universal);而慣常知識是多樣的,是關乎實踐知識的知識處方,是經驗沉澱累積的結果。例如語言的學習,雖然語言有一固定意義,但每個人面對特殊經驗時有不同的呈現手法,變成慣常知識。但知識的基本要素要比慣常知識好,是知識庫中的特殊結構,因為可以分派到不同的狀況中。

b. 知識要素的熟悉性(familiarity)

熟悉性的特徵不同於個別性(heterogeneous)。每個人的知識庫中存在著可以應付各種不同情境的精通性知識,例如知道蛋如何煮;樹葉掉了明年仍會長綠,但當每個人面臨當下情境,並知道如何做情境對自己才是有利(interest)時,情境對人們的真實性與應用知識的方式就有不同,慣常知識可能就出現了。但當對象或事件的出現相似於我們先前遇過的經驗;在知識庫中可以被解釋的;抓住對象或事件和過去相似的特徵經驗;或是在我們的知識庫中能以型態的方式出現,就可以被看成是從一個所呈現的對象經驗中從取得的主觀知識中去運用熟悉性的決定(determination of familiarity),每一個解釋的合法性建立在情境相似熟悉的充份程度上。

人們可以從情境中學到祕方,同時也將這些祕方應用在其中,或是當祕方被證實無效或不適當時取代選擇其它祕方。大體而言,只要祕方能運作,人們就會去使用它,並企圖將新的情境決定為熟悉的。

熟悉性和類型化(familiarity and typicality)是相互關聯在一起的,然而必須是行動經驗或多或少具有熟悉性與相似性才有可能建立知識庫中的類型化知識。類型化知識可以用到相同對象或人,雖然某些經驗面向不盡相同,但仍有一些共同性使類型化知識得以運作。例如我們在街上看到一隻狗狗無法確認其品種時,根據我們知識庫中的類型化知識,對於該狗身體、動作、大小的觀察,我們便可知道是狗而不是一隻貓、狐等動物,這就是我們知識庫中已存在了「狗」的類型化知識的沉澱累積,但我們對新的經驗卻無法指明狗的品種,而會將其視為「混種」。但只要了解之後,又會變成新的類型知識並進入知識庫當。所以類型化知識得以被使用,其重點在於匿名性(anonymous),也就是非面對面的的關係。

c. 知識要素的決定

如果我們要求我們如何決定,我們可以參考熟悉性或類似的程度,當沒有絕對的熟悉性時,也就沒有絕對的決定,也就是說高度熟悉的經驗能提供較不驚訝。每一經驗對象有一內部視域(horizon),也有其外部視域,但只有外部視域能夠把對對象的解釋從一對象到另一對象並互相結合,外部視提供空間、時間及因素,使對象的類型出現看來好像。人們決定事物的程度沒有絕對的定義基礎,可以建立的是知識要素中的不同經驗程度所決定的,雖然熟悉性是一個主觀的定義方法,但情境的相似熟悉性對我們而言,也是有社會成份的決定程度,因為生活世界是相互主觀的(intersubjective)。熟悉程度的建構是和類型情境的主觀支配相關的,透過主觀的解釋,但決定的程度就須和客觀可能性相關聯,而這兩者都須仰賴知識的取得開始,也就是情境知識的取得,當人們決定時是情境強加和動機的交互作用,並影響知識取得的持續或中斷。總之,人們對每一對象經驗的決定依賴知識庫中的類型知識組。例如我們看到狗狗我決定牠是狗,其經驗的熟悉性不致使我們改裝手邊知識庫中的類型知識,但當這知識不足以應付時,就必須進行修改。

d. 知識要素間的相容性(compatibility)

所建構的類型知識必須相容於現有貯存的科學知識,或是能證實此一貯藏入知識庫中的知識之不正確或不適當,如果證實不正確或互相矛盾,那就會出現問題,而衝突的來源在於從不同情境的取得知識間並進入生活世界的知識庫中。不過話說回來,雖然知識要素起源於不同真實的領域且沒有相互關聯的規則,但這些知識要素間有相同知識類型的先前指示(prior indication)的相關規則,不過並不是總要相關,而只和事件經驗相關就好。同一個相同知識要素在另一個有問題的經驗中會進入解釋的競爭狀態,但這並不真正矛盾狀態。

e.  知識要素的可靠性(credibility)

要素的可靠性在確定的知覺中是最重要的面向(dimension),而熟悉性、決定性和知識要素間的矛盾是知識庫結構中的基本面向。許多知識庫中的要素是從或多或少無解釋經驗中沉澱累積的,其可靠性立基在明確的經驗與環境所給而能留下在經驗之流中的不矛盾。所有可靠性的差異是知識要素的沉積無法被帶入更進一步相似的經驗中,知識要素的可靠性是如熟悉性相關的,一旦進入新的情境,利益覆蓋本來利益時,解釋會被中斷,知識的可靠性就變成較低程度一致性,假如考慮個人價值並和其他知識要素關聯而建立的決定,知識庫就是較高的可靠要素,所以我們可說知識要素的可靠性在於充份的類型知識的規則安排水準。

f. 關於負面(negative)知識的結構

雖然知識庫領域有程序化,但在知識取得的規則上卻不曾終止完成,因為不曾終止完成,則知識進入知識庫可能合併成為熟悉性。負面知識和歷史相關在於知識要素應合併進入知識庫,但其解釋必須中斷在它充份被決定和熟悉之前,問題就不能解決,對於經驗必須同時有內外視域才能在規則上無限制的參考解釋,但解釋本身基本上仍是受限的。在多樣情境中稍早的解釋變成有問題的在於新解釋產生,而最初的解釋證實了新的解釋,但若兩者矛盾則可能被取消,知識要素的效度(validity)就在新舊間的關係。例如我最初知道魚魚住在水中,但並不是所有住在水中的都是魚,鯨魚是哺乳動物稍後被建立起來,最初知識要素中的可靠性消失,被鯨魚所覆蓋了最初的知識庫。在生活中不僅存在證成知識庫中知識的正面知識,也存在如鯨魚這個例子能改變最初知識要素類型的負面知識,使我們必須更新解釋,但卻幫我們重新安裝手邊的知識庫類型。

確定結果的解釋觸及更進一步解釋的可能,在知識庫中的意外限制是被生活世界情境知識取得所決定的,每一個情境中知識的取得是個人傳記接合的,不過我們可以說,雖然每個人的個人傳記不同,但情境仍強加(impose)在每個主體上,形成個人關於生活世界的一套知識,而又因情境而證實。

前面提到負面(negative)知識是指當我們在一情境中手邊的知識庫無法去應付,且對當前情境的解釋又背離了我們熟悉的知識庫中的類型知識,新的決定必須產生,可能重新安裝手邊知識庫變成新的類型知識,這種狀態為知識庫的裂口(gaps)。相反的,正面(positive)決定是類型化知識可以證實有規可循的情境經驗。

知識要素的安排本身有其核心意義(meaning-cores),根據熟悉性、決定性及可靠性程度,一個人的自然態度面對相關情境時會有動機把知識要素或知識庫中知識要素的領域和另一個熟悉性、決定性和可靠性作比較,產生特殊的裂口並影響一個人知識庫的發展結構,但這種裂口(gaps),卻是和主觀結構相關聯的最佳過程。

負面(negative)知識是有潛力的知識,負面知識前面提過,之所以說有潛力是因為當我們面臨一個新事物,手邊知識庫中的類型知識無法安裝它時,會重新取代或重安裝手邊知識庫使知識庫的類型知識不斷發展增加,而變成一種可及(attainable)的知識。

g. 明白的輪廓(the contours of the obvious)

知識要素發展的先決條件是生活世界情境的限制和生活世界主觀經驗(個人生活傳記)所給予的並互相接合,接合又是透過某種兩者間的矛盾性,使知識要素成為類型集合來解釋經驗事物。那麼知識庫如何對生活世界進行描述呢?首先個人以生命傳記對客觀世界進行解釋,安裝知識庫的類型知識,以應用解釋到熟悉性的經驗事物。

[B].關聯性(relevance)

1. 知識和關聯性

所有經驗和行動是相關於結構的,影響了或多或少人們所對應的解釋,但為了能夠反映主觀意義,必須和什麼相關聯?就carneades的例子來看只有參照實踐活動的領域和知識關聯;但就Robin來說,卻關聯到所有形式的思考、判斷和知覺,是根據Husserl的概念。

2. 主題關聯

a.  力量注意(forced attentiveness)

有四種主要型式的主題關聯強加,一是非熟悉本身引出注意力圍繞了熟悉性;二是一個人遇到新主題從一個有限意義結構的真實領域到另一;三是改變相同真實領域中的意識緊張而無動機地去改變它;最後則是注意力可以是社會力量的。

主題關聯的強加,是起於一個主題強加的改變,結果打破了人們對它的自動性期望,新的主題侵入了一些事件明顯和非熟悉的形式,主題改變的入侵也當成是意識緊張和確定知識或生活經驗型態面的改變結果,是和熟悉的背景相對比的。

b. 自願性談論(voluntary advertence)

主題的強加和個人的動機是相互運作的,情境主題的意義是關切行動者如何決定社會世界中什麼面向對他們是優先的,是重要的。例如一個人進入一個房間,房間中的經驗有部份是他無法用類型知識來解釋的,此時個人可能會把動機(motivated)加入,變成是行動者之所以從事對應行為的理由,但也能自願地被新主題所強加,而主題間的改變與發展也是人們理想類型的自然發展,這種主題的發展之所以可能在於個人是否自願的、有動機的去接受新的主題,並去反應問題情境做行為選擇,才能修正或擴大手邊的知識庫。

c. 假設性關聯(hypothetical relevance)

一個假設性關聯是被事件強加的,它是過去的因此已經證明了真實的相關性或非相關性,它可以扮演解釋一般行動的角色,而且是動機確定的處理模式,但對於事件的判斷,每個人間並不須有相同的主觀影響,因為依靠的是知識庫中的類型集合。

3. 解釋性相關(interpretational relevance)

a.  在主題與知識要素間的習慣一致(routine coincidence)

有兩種解釋相關的規則,一種是與知識庫要素習慣一致的,是充份熟悉與確定性而能支配情境;另一種則是不一致,問題必須被解決與解釋。習慣一致(routine coincidence),解釋是靠沉澱累積的類型知識自動的,但不一致時,就必須有動機去決定如何處置,又可能使知識要素重新安裝或沉澱累積。

b. 問題的解釋

一個問題的產生在於行動經驗無法配合手邊知識庫中的類型化知識,或者是主題(theme)和知識要素無法習慣一致(routine coincidence),造成無法控制情境,而且並不是所有經驗的沉積在知識庫中都是相關的,但只有類型的決定和事件能相容。也只有手邊的類型知識能解釋問題情境,解釋問題的結構的關聯是被規則相容性所決定的,所以動機性的解釋行動並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受情境指示(prescribed)和知識庫中現今的解釋規則影響的。

4. 動機相關(motivational relevance)

a.  行動計劃(the project of action)

意義和動機(meaning and motivies)必須區分開來,意義所指的是行動者決定生活世界中什麼面向對他而言是重要的,動機則是行動者之所以從事某一行為的理由。動機的一種類型脈胳是「企圖的」(in-order-to)動機,是指行動者進行某些行動以企圖產生某些未來出現事物的理由,只有在行動發生時,才能明白顯現,是行動者深層意識和意識的持續面向,因為不確定的結果,太過變異而無法被研究和掌握。

b. 自然態度的個人傳記條件

動機的另一種類型是「原因的」(because)動機,和企圖的動機一樣,也具有行動者的意義理由,但原因的動機是指某些行動「已經」發生,而可以回溯檢查那些引起行動者「已經」行動的因素,因為不同於企圖的動機,行動是已經發生的了,所以行動者的動機可以讓我們接近取得。

5. 關係結構的互賴

類型化的歷史根源乃是在一群人的思想與行動中,問題的最初和起源的客觀解決方式,大部份仍仰賴於個人的主觀相關知覺之上。問題需要解釋,結果可能是增加新的知識要素或改變手上的知識要素。關係結構,證明了在問題或非問題經驗中知識要素建構的有效應用,也決定了關乎知識庫結構和地方(place)關聯的沉澱累積,關係結構是一步步(step by step)運作的,關係結構又可分為主題關聯,是解釋結構和經驗原始建構決定間的聯結;二是動機關聯,是主題結構和解釋形態間成為經驗問題的聯結;三是解釋關聯,是主題結構和動機決定解釋方向的聯結;另一種動機關聯則是解釋結構和主題造成結論或斷裂解釋過程的聯結。

[C] .類型(typicality)

1. 知識庫、關聯及類型

類型是存在於整體文化中的行動祕方(recipes),當人們社會化時,習得這些祕方和對應典型情境的典型行動,後來將這些已學到的祕方,選取對他們適用者應用至情境中,在任何既定情境中,行動係藉由較早經驗所組成的類型所決定。當一問題情境無法經手邊既有的知識庫幫助下克服及對付時,經由經驗的新決定在情境下正確的解決問題,於是一個新的類型產生,再安裝到手邊知識庫中。

2. 類型和語言

語言是一個經驗代表的系統,支撐在主觀經驗沉積的理想化(idealizations)和匿名化(anonymizations)之中。在一般人的自然態度中,類型和語言是糾纏的,所以語言可被當成是在社會類型相關的典型經驗沉積的解釋。個人的社會化和語言包含在主觀知識庫類型集中。

3. 非典型(the atypical)

假如一個主題侵入我們的經驗,和我們已沉積普及的主觀知識庫類型不相等,不能用手邊知識庫充份支配情境,行動就成了非典型的。非典型的決定可以是和已經設立的類型一致,也可以不一致的。

4. 類型和預言(typicality and prediction)

知識庫中的類型和以此為基礎的理念化使得從現在到未來的經驗流動仍可以預測並處理,每一個當前的情境或未來的視域是自動地填入典型相關的內容當中,行動也可以定位朝向未來,使典型的行動建立成為可能。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