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技術在未來所扮演的角色科技權力

 

黃瓊儀南華大學教社所研究生

科技權力

科技技術在現今這個社會,可說是扮演著非常吃重的角色,尤其是在因著科技而被建構出來,因而得以存在的網路空間中,它的重要性更是無可取代。從個人進入網際網路開始,許多的個人不停的在虛擬空間中相遇、產生互動,直到漸漸的發展形成網際網路中的社會,在這個虛擬社會中,科技權力扮演著極為吃重的角色。那些擁有專門技術和知識的菁英們,可以透過他們使用和發展這些越來越精密工具的能力,來取得他們在虛擬空間中的權力。科技權力允許這些虛擬菁英們來支配控制那些無法追趕上快速發展的科技腳步的個體;容許這些擁有科技技術能力的虛擬菁英們來支配這個虛擬空間。科技權力(technopower),在Tim Jordon的書中是如此定義的:[1]

科技權力是科技使用者在一個無生命、反社會「物」(thing)之技術操作,與依照活的、社會「價值」的技術操控之間,所感受到的持續性擺動。科技權力對虛擬生活而言特別重要,因為網際空間只因其科技而存在。

也就是說,在網際網路中的虛擬空間中,科技的擁有將會為其擁有者帶來許多的便利,更加擴大其擁有者的行動空間與自由,相較之下,那些缺少科技技術的上網者在網際網路中所能做的事與其行動的範圍也就少的可憐了。想想看,一個擁有撰寫網頁技術的上網者,在網路上他可以隨心所欲的依著自己的喜好來設計撰寫自己的網頁,也就是建構自己在虛擬空間中的一個家,把自己想與其他人分享的各種事物放到網頁上來,進而將自己的所屬文化、意識形態等觀念想法透過網路傳遞出去。但是,一個只知道如何連上網路,其它技術皆不知的上網著,他就只能像個孤兒般的在各個網站中瀏覽,除此之外,他無法利用技術將他所想要表現出來的事物表達出來,他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中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家。這就是擁有技術權力與否之間的差異,而這只是差異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罷了。

提到了科技權力,與其相伴而來的科技權力螺旋也就不可忽視。什麼是所謂的科技權力螺旋(technopower spiral)呢?因為「網際空間資訊量太過龐大,以至於資訊對每個使用者而言都變的無窮無盡。這樣的無止盡創造出在網際空間發現重要資訊的抽象慾望或渴望。這樣的慾望讓網際空間使用者資訊超載,因為他們尋找無止盡的虛擬資訊量。然後引介設計來控制資訊流的新科技工具,以便管理這樣的資訊超載。但是這只是導致一種新的資訊超載形式,與對新科技工具的新渴望。雖然每個新技術都被當成工具來使用,但是新技術卻是依價值而創,而且科技權力也是如此。網際空間之中存在一個科技權力螺旋。[2]

當我們對於無窮無盡的網路資訊感到無法掌握,甚至產生資訊焦慮的情形時,我們會期待有新的網路技術來幫助我們加強對資訊的掌握與管理。但是,這些新的網路技術是跟隨不上網際網路中資訊成長的腳步的,於是我們就在使用新的網路技術工具與等待更新的技術之間循環著,大家都陷入了這樣一個科技權力的漩渦之中,並且愈陷愈深。而我們永遠也無法擺脫掉這些存在於電腦螢幕、鍵盤、各種應用程式之間的科技權力,除非有一天我們能夠徹底的離開網路。但是隨著我們對科技的依賴越來越加深,也就越來越不可能離開這些帶給我們便利、和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科技技術了。

筆者之前提到,科技權力在以科技技術為其組成要素的網路空間尤為重要,下面一個關於網路強暴的經典案例,將有助於我們了解科技權力在網際網路的虛擬空間中的重要性。

網路強暴

在雪莉特克《虛擬化身》這本書中提到一個發生在泥巴中的真實案例:[3]

一九九二年三月,一個自稱為朋果先生(Mr.Bungle)的人物在「黏巴達」起居室中出現。他「是個油嘴滑舌、臉長的像比斯奎克(Bisquick)的小丑,穿著雜色、滑稽可笑的服裝,繫著一條用檞寄生枝葉與毒草編成的帶子,帶釦上刻著幾個字:『吻我這下面,賤貨!』」。創造一個幽靈喬扮另一玩家所扮的人物,是「泥巴」的一種程式設計技倆,通常這種技倆被稱為是創造一個巫毒娃娃(voodoo doll)。這個「娃娃」可以占有其它喬扮的人物,使得這些人物必須聽命於這個娃娃。朋果先生就用這種巫毒娃娃迫使起居室中的人物一一與他進行性行為。………最後,朋果被「泥巴」的一個大師制住,大師將他從系統中消除。

這個真實的案例引起眾多網友的關心與討論,大部分的討論都是集中在諸如:網路強暴到底算不算是強暴?之類的問題上。在我們的認知裡面,對於「強暴」這個行為的定義是建立在可處碰的肉體上的,也就是說,在這個泥巴中的經典網路強暴事件發生之前,大家壓根兒都沒想到在網路中竟然也會發生此類的事件。也因著這個事件,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心靈強暴、文字強暴等在虛擬空間中發生的非肉體性的暴力是否是強暴之外,更深入一層的發現,在這個網路強暴案例的背後,是一個利用科技權力去侵犯他人而被一個更強而有利的科技權力所制裁的事件。

朋果先生仗著自己擁有創造巫毒娃娃的技術而到處去侵犯別人,利用程式設計的技術來操控其他泥巴玩家的角色,讓那些被他所侵犯的玩家們,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化身,自己苦心經營、投注心力的角色被朋果先生恣意的玩弄,而這些玩家們面對這樣的情形,卻只能坐在自己的電腦螢幕前乾焦急、傷心、憤怒,但是束手無策。朋果先生將科技權力濫用在他人身上,控制他人的角色,對於他人的心靈造成傷害,並且打亂了「泥巴」中原來存在的秩序。

不理會當事人的感覺,利用科技技術來達到壓迫他人,使他們去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這是科技權力在此一網路強暴事件中的一種呈現,是一種屬於個人的科技權力的呈現。

筆者的同學曾經在某一著名入口網站的聊天室中,遭到某一名網友不斷的騷擾。該名網友不停的以呼叫、傳悄悄話的方式來騷擾筆者的同學,除此之外,並使筆者同學的整個螢幕視窗佈滿了該網友所留的訊息,筆者同學完全無法從事電腦上的作業,在不堪其擾的狀況下,只好離線關機,並不再使用這個被騷擾的ID

離線、關機、讓這個ID消失,是目前大部分人處理此種類型事件所使用的方式。而這一招用在現行的網際網路中也確實有效,因為網路所具有「既連結又隔離」的這個特性,使得人們有機會可以逃離那些無謂的糾纏。但是,若有一天,當網際網路和我們的現實生活達到了密不可分,甚至合而為一時,是否就是那些科技技術較為厲害的人為所欲為的時候呢?

回到上述關於網路強暴的例子當中,朋果先生最後被一個技術更高明的巫師[4]給制服了,而制服他的是一把利用更複雜的程式碼所製造出來的槍。如此一層一層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還比一山高。在「泥巴」這樣的虛擬空間中,不論是控制別人角色的巫毒娃娃、拘禁朋果先生的槍,以及刑罰的執行,都是特別形式的軟體碼。也就是說,在「泥巴」中的是以技術為基礎而形成的控制力量,因為泥巴中的每項事物皆與科技技術脫不了關係。泥巴的創造者靠著技術建立了泥巴,每一位泥巴的玩家們都是透過技術才能夠參與泥巴中的各種活動等等,總之,泥巴中的一切一切,都和技術有關。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當中,科技技術這類型的東西是冷冰冰的,是客觀中立的,它就像是一件物品般的被人們所擁有,並且是可以自由流動的。可是,從網路強暴這個例子裡我們發現,科技技術並非真的是客觀中立,它其實是包含著我們的價值觀在其中的,因為不論是泥巴的設計者或者是其他許許多多的泥巴玩家們,很難在設計或者是在參與其中的活動時不加入一些自己的價值觀和一些個人想法在當中,於是這些科技技術所產生的權力,也變得不中立而具有設計者和玩家們所賦予的價值觀。

最後,為了討論如何處置朋果先生而在虛擬法庭中所進行的虛擬審判,根本就是現實社會於網際網路中、於虛擬社群中的再製。為了維護並徹底實踐網際網路所標榜的「平等」與「言論自由」,於是,「黏巴達」中的玩家們齊聚一堂,依著自己所持的立場態度進行辯論,而他們對於此事件的認知與辯論的立場、觀點,皆是來自於現實生活中每位玩家其自身所接受的教育、所居住的地區之風土民情、所位處之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所建構出來的。這場聚會等於是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價值觀,在「黏巴達」網站中為了處置朋果先生的暴力行為而開設的虛擬法庭中進行著激烈的辯論和角力,這個冗長且複雜的辯論會議最後並沒有做出決議。不管是否有做出任何的決議,或者是做出了何種決議,都不是我們在此所要討論的重點。

重點在於,在泥巴這類的虛擬空間中,標榜著自由與平等,但是卻是處處的不自由與不平等。若是玩家的技術等級達不到一定的水準,那麼他所扮演的角色在行動上、在設計自己的所屬空間上,便無法達到隨心所欲、自由馳騁的境界,反而處處受限於科技技術的層面。而玩家們所擁有的科技技術從何而來呢?是與生俱來的嗎?不是,是依據其在現實世界中所能接觸到的、所能擁有的學習資源而來的。雖然在網路的虛擬空間如泥巴中,可以重新建構一個線上角色,消除既有的階層要素,但是,離線身分地位較高者在虛擬空間中仍處在較有利的位置上。並且科技技術在泥巴中並非是自由流動的,有些區域,如巫師們的聊天室就不是每位玩家皆可自由進出的;有些指令密碼,玩家也是要到某個層級才能夠知曉。因此,科技權力在泥巴或者是BBS站中都被限制住了,只由某些地位的網友們所擁有,既有層級與權限之分,何來的平等之說呢?

在虛擬空間中擁有科技權力的壞份子,如朋果先生等,不管當事人的感受,使被害者遭受到心靈上的創傷;而擁有科技權力的正義使者,如泥巴中的巫師等,是否真能中立客觀的維護虛擬空間中的秩序,而不帶入任何個人的價值觀在其中?在虛擬空間握有科技權力的人是否可以為所欲為呢?從網路強暴的例子上,我們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但是若有一天,想為所欲為的人是科技技術最高明的那個人,那誰能治的了他呢?因此,科技權力在網際網路的空間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此種權力的擁有卻和現實世界中的身分地位、身處的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

網路強暴的案例,讓我們明白在虛擬空間中科技權力的重要。下面一個真實的案例,就發生在台灣:[5]

作者  Peorth (喵文理)                                      看板  CyberSociety

標題  [網路案例]盜用他人撥接帳號 科技公司職員與客戶遭訴

時間  Sun Feb 11 21:50:55 2001

───────────────────────────────────────

原文出自明日報

http://www.ttimes.com.tw/2001/01/29/social_insight/200101290198.html

盜用他人撥接帳號 科技公司職員與客戶遭訴

明日報 記者:李建興│2001/01/29. 16:23│台中 報導

任職於科技公司的男子王淼駿平時兼職賣電腦,利用幫客戶維修電腦之便,私下記錄吳姓客戶的網路撥接帳號,再於販賣電腦給陳鳳蓮時,作為測試用,但測試成功後並

未予以刪除,陳鳳蓮擅自使用撥接上網,經吳姓客戶報警偵辦,檢察官偵結,依詐欺

罪嫌對兩人提起公訴。

起訴書指出,前任職於電腦科技公司的王淼駿(26歲)兼職販賣電腦,卻利用擔任電腦維修工作之便,私下記錄吳姓客戶的上網撥接帳號密碼,作為測試新電腦用。

被告王淼駿於89年4月販售電腦給陳鳳蓮時,為測試新電腦是否可上網,設定吳姓客戶

的撥接帳號進行測試,測試後未予刪除即將之儲存於陳的電腦中,陳日後就依此帳號

撥接上網,使吳姓客戶未使用該撥接帳號還要負擔撥接費用逾萬元。

王淼駿在庭訊時對犯行坦承不諱,陳鳳蓮則否認犯行,辯稱以為該帳號由王所申請,

因她與王原本即熟識,王在電腦測試成功後未刪除帳號和密碼是默許她使用這個帳號

,所以她未變更撥接設定,也未徵詢這個帳號的真實申請者就持續使用。

不過,檢察官調查後認為陳使用這個帳號上網勢必由他人付費,陳欲使用非自己申請帳號上網前理應詢問王帳號是由誰所申請、是否同意其使用,豈有未加詢問即長期持

續使用之理,偵結後,依詐欺罪嫌將兩人提起公訴。

科技權力不只是出現在虛擬空間中,它也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當然,科技權力有其光明的一面,但是,其黑暗面一旦展現,卻是我們吃不消、禁不起的。上述案例只要是電腦與網際網路的使用者,都有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或者是週遭親朋好友的身上。有時因為我們自身對於電腦或網際網路方面的科技技術僅在於使用操作的層面上,對於更深入的技術實在是一知半解,或者是完全的未知。在此種狀況之下,我們將我們的信任給予這方面的專家或技術較高明的人,讓他們對於我們在電腦的使用與網際網路的進出上,擁有著較大的掌控力量。

因為與電腦、網際網路等相關的技術,是非常專業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輕易擁有的,於是在這種技術是很重要的,但是卻非人人皆有的情況之下,給予那些科技技術者一個絕大的控制權。當我們臣服於科技權力之下,空前的依賴著這些科技權力菁英時,我們不知道他們回報給我們的是什麼?是一個越來越便利的生活;或者是害怕被侵犯的恐懼,不論是在虛擬空間的線上生活或者是真實的離線生活?這樣的疑慮會隨著虛擬與真實之間界線的模糊化而越來越大。而這些網際網路中的菁英和電腦技術專家們,將會隨著網際網路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不斷的攀升下,而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菁英,並且支配著其他人。

未來戰爭與軟體使用

在今年[6]四月初,美國海軍一架偵察機在海南島附近與中國軍機發生撞機事件,美國偵察機被迫降於海南島,機上人員也遭到中國方面的留置。此一事件在中美雙方長時間的交涉談判後,中方終於將機組人員歸還美國,整個撞機事件至此也應該宣告落幕。真實世界中的紛爭已經結束,但是網路上的戰爭卻依然不休。

美中撞機衝突事件或許暫時結束,但大陸網路上激進民族主義言論的散播卻剛開始。紐約時報昨日表示,由於上網者皆受過良好教育,他們從一手的英文報導中知道美國並沒有向中共「道歉」,抨擊政府刻意掩蓋事實。華盛頓郵報則報導說,中國大陸狂熱民族主義者鼓勵電腦族利用鍵盤攻擊美國的網站以洩憤。自從空中撞機意外四月一日發生以來,美國至少有九個政府及企業網站遭駭客攻擊。大部分網站只是單純破壞,一個政府網站被改成政治訊息。[7]

美中撞機事件發生後,導致雙方電腦駭客攻擊行動升溫,不只是美國政府及企業的網站遭到大陸駭客入侵,「網絡安全組信息安全專家表示,在「中」美軍機相撞事件發生後﹐美國駭客對大陸網站進行攻擊,據有關統計﹐目前雙方每天發生四十到五十件駭客攻擊事件﹐而撞機前僅一到二件。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則警告﹐大陸駭客將在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七日對美國網站發動大規模反擊戰。」[8]

網民們在真實世界中所遭遇到不愉快的經驗,或者是一些他們所不能夠接受的事件結果,於是選擇在虛擬的空間中,利用他們所熟知的技術,在他們所熟悉的空間領域中來進行情緒上的宣洩與報復。這意味著,真實世界中發生的事件,將會對於虛擬空間中的秩序產生極大的影響。如果,人們在真實世界中的一些不滿、受挫折、被壓抑等等的負面情緒,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在其中的虛擬空間裡得到發洩,避免這些情緒在真實世界中崩潰所帶來的重大傷害。但是,事情是沒有如我們想像般的單純的,因為現實世界和虛擬空間並非是兩條永遠不會相交的平行線,真實與虛擬是互相在侵入對方的,當線上購物取代我們使用傳統的方式購買物品時,我們要擔心交易的安全性;為了便利與提高行政效率而將人民的資料製成資料庫時,我們要擔心個人資料是否會外洩;當我們的日常生活依賴網際網路越多,駭客們的侵略與破壞行為對我們的影響也就越大。而電影「網路上身」(The Net)中女主角身分盡失的情節將不再是虛擬的電影情節,它極有可能就真實的發生在不久的未來。

科技所帶來的權力不僅僅只對網際網路中的虛擬空間產生影響,甚至在真實世界中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上述所談到駭客入侵行為的僅是從個人的觀點來探討科技技術對於現實與虛擬的影響,當個人握有此類型的科技權力時是如此,那麼如果掌握或使用此種科技權力的是一群人、是一個集團或者是一個國家時又是如何呢?

最早以前的侵略行為,是依賴人數的多寡來決定勝負的。兩軍對戰時,雙方人馬排排站,你砍我一刀、我給你一槍的,在這種早期衝鋒陷陣的肉搏戰中,哪一方的人多,其勝算就大。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許多用於戰爭的器械的發明,取代了人數多寡在戰爭中所佔的絕對優勢,誰的船艦體積大,裝載的炮火多,持久性強,誰在這個時期的戰爭中就佔了優勢。到了近代的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一役,若按照體積大便是贏家的規則來看,日軍勢必敗無疑。但是到了最後卻是日軍大敗清軍,因為日軍的艦艇雖小,但卻性能優異、操控靈敏,而反觀清軍的艦艇雖大,但卻大而無當、笨重遲緩。從此以後,各式軍火性能上的優異與否和進步科技下的相關產物成了現代戰爭優勝劣敗所依賴的根據。

另外,「俄羅斯總參謀學院科學研究部主任史利普契安可( V. Slipchenko)認為戰爭世代可分為:第一代是沒有槍砲的步兵與砲兵;第二世代則是擁有無膛線槍砲(smooth-bore firearms)的步兵與砲兵;第三世代是擁有小型來福槍與有口徑砲(tube artillery);第四世代是擁有自動武器、坦克、軍用航空器、訊號裝備及強而有力的運輸武器的新方法;第五世代是核子武器;第六世代則是藉由先進的數據處理過程(data-processing)及指管通情系統、精明武器、電子武器、防空武器、太空偵察及武器,摧毀分開的目標而消除敵人所造成的軍事與政治威脅。」[9]

基本上,從發生於一九九零年的波斯灣戰爭開始,我們已經進入了史利普契安可所分類的戰爭世代中的第六代。在波斯灣戰爭中,美軍運用初級的電腦病毒戰﹙技﹚術,成功地攻擊了伊拉克的指揮中心,這是世界上首次用電腦病毒武器進行作戰的戰例,從而揭開了病毒武器投入實戰的序幕。

美國軍方與聯軍在此次的行動中,達到了下列的成果[10]:

100小時完成收復科威特(Dessert Storm)任務

損失比(伊拉克 / 聯軍)

人員:被俘80000 / 481

戰車:4000 / 4

大砲:1865 / 1

飛機:103 / 44

直昇機:7 / 17

船艦:103 / 44

裝甲運兵車:1856 / 9

聯軍能有如此輝煌的成績,主要是因為聯軍在正式的地面作戰展開之前,便利用擾亂通訊等方式,讓海珊以及伊拉克軍隊的將領們無法指揮他們的部隊,此種作戰方式將會成為主流,成為未來戰爭的主要模式,此種作戰方式就是資訊時代的戰爭方式,也就是所謂的資訊戰。

資訊戰的內容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從指管作戰C2WCommand and Control Warfare﹚、戰場情報、高能通訊、智慧武器到資訊炸彈﹙Infobobmb;電腦病毒﹚等等,都算是資訊戰的範圍之內。而此處筆者所要探討的是以網際網路中科技技術的部分為主。

其實,早在一九八零年代,「當電腦革命席捲全球時,英國和美國的情報單位就開始尋求遠距作戰的方法,特別是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以及英國的政府通訊中心(GCHQ,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Headquarters)、秘密情報勤務部(SIS,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開始實驗各種可以注入敵人電腦系統的新型電腦臭蟲和病毒。當時的首要目標是蘇俄,事實上他們也成功的將病毒植入蘇俄軍方和工業用的電腦系統,當戰爭爆發時,這些病毒就會發揮功效。[11]

當初研發時的首要假想敵是蘇俄,沒想到竟然是用在伊拉克的身上。波灣戰爭中,資訊技術和資訊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不只破壞了海珊的通信能力,削弱了伊拉克的軍力,並且靠著電腦、數據庫和衛星以及作戰系統的一體化,才能保證數千架飛機既不互相擋道,又不互相碰撞,同時又能高速通過『112個不同的空中加油線、660個限航區、312個導彈交戰空域、78條攻擊走廊、92個空中戰鬥巡邏點以及36個訓練區』,還能使之與6個獨立國家不斷變換的民航線路非常精確地協調起來。[12]

在波灣戰爭中,聯軍的情報人員發現,海珊的指揮管制系統所使用的電腦大部分是向西方國家購買的,因此,聯軍們最早所打的如意算盤是在一批運送至伊拉克的電腦硬體中植入電腦病毒,一但這批電腦在海珊的指揮管制系統中開始運作時,潛藏在其中的電腦病毒將會破壞每一台與這批電腦有所接觸的其它電腦,最後,癱瘓掉海珊整個的作戰指揮管制系統。科學家們斷言:未來戰爭破壞力最大的已不再是核武攻擊,在電腦已經成為軍事指揮、武器控制和國家經濟中樞的情況下,『電腦病毒攻擊』將更直接、更危險。可以預見,隨著微電腦技術在軍事領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攻擊性的電腦病毒武器將迅速投入戰場。電腦病毒武器將是資訊戰的殺手。[13]

雖然波灣戰爭在這個部分陰錯陽差的沒有成功,但是它卻以勾勒出未來戰爭的大概型態。如果未來的戰爭型態是如此,也應該是如此,因為各國皆以此方向為發展目標,那麼有一些看法是值得我們來討論的。

在波灣戰爭中,依拉克的指揮管制系統所使用的電腦大部分是向西方國家所購買的,而這一點成為聯軍鎖定攻擊的致命所在,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是卻提供了大家一個反省檢討的機會。

我們目前所使用的軟體程式,大部分都是來自於美國,其中又以微軟公司的視窗軟體之市場佔有率為最。由於使用的人數實在是太多,市場實在是太龐大,常常引起許多技術較為高明的網友們的挑戰,除了測驗自己的能力高低之外,也是向微軟公司獨占市場的心態表示抗議。

於是在每個有特殊意義的日子來臨前夕,傳播媒體不停的反覆播放、各方的親朋好友們也會爭相告知,提醒大家要小心病毒的發作,一但中毒,電腦無法開關機事小,就怕裡頭的一些重要資料也給破壞的無影無蹤了。此種電腦病毒所帶來的災害,不只是個人的使用者感到困擾,更是一些大型企業甚至是國家的夢靨。「過去中共因使用美國微軟系統,常被病毒入侵,解放軍近來開始發展一種WP2000的作業系統,以強化防火牆功能。[14]

這些來自於外界駭客的入侵,對於使用者來說是一大威脅,但是,還有一個更大的威脅是來自於使用的軟體製造商本身。以美國微軟公司的相關應用軟體為例,其軟體程式之原始碼並未對外公開,除了造成市場的壟斷以外,最重要的是使用者在使用其軟體時根本不知道這個軟體是由哪些程式所組成的,而這些軟體中是否已被植入對微軟公司有利的程式在其中,平時對於電腦的一般操作上並不會有任何的影響,一旦微軟公司有需要時,即可利用這些不佔記憶體空間的小程式來達到其目的。

不久之前在全球電腦中肆虐的I Love You情書病毒,在美國聯邦調查局與微軟公司的合作之下,很快的便追查到了製造與散播病毒的元兇。目前已有許多的例子指出,「在微軟Windows NT、Office等著名的電腦程式中,已多次被發現暗植有「後門」功能,知道此「後門」的人,都可輕易且不鑿痕跡地進出他人的電腦系統,而其他未公開原始碼的常用電腦程式,亦可能有此「後門」的功能,故,目前到底有多少電腦系統被經由「後門」入侵,無人能知,而公開原始碼的電腦程式在公眾的監督下,完全無此安全的問題。」[15]

除了微軟之外,我們所依賴用來防範病毒入侵的防毒軟體製造商們,是否真如我們對他們的信賴一般,是為我們解決病毒所帶給大家的威脅,而沒有為了經濟上的利益、市場的佔有率等因素,反過來成為病毒的製造者與散播者呢?

若是如微軟公司、防毒軟體公司此類我們相當倚重的軟體公司,不願意公佈其原始碼,那麼他們手中所掌握的經濟上的利益與支配大眾的權力,將會隨著全球資訊化的提昇而增加,最後,資訊戰將不再是國家與國家間的戰爭,而是消費者與軟體製造商間的戰爭了。也許,根本不會有戰爭,因為全世界都臣服在微軟的霸權之下,網際網路的龍頭也就是真實世界的領導者。科技權力的展現將會隨著全球的資訊化發展腳步而達到其顛峰境界。

小結

當全世界都在讚揚科技技術的美好,為人們帶來了各項的便利與極大的福祉時,千萬別忘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科技技術對於日常生活的各項事物上的確是有著極大的貢獻,但是隨著我們對它的依賴越深,越來越無法離開它,試想,若有一天,所有的科技都離我們而去,人們的生活回到最原始的狀態之下,相信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該如何生活下去吧!於是,漸漸地從我們使用科技技術轉變成為科技技術支配著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而少數能夠控制科技技術的菁英們或國家,將會得到所謂的科技權力,依據目前全世界對於科技使用的渴望,未來科技權力對於人們的影響有可能超過諸多權力形式之上。



[1] Tim Jordon著 江靜之譯,《網際權力》,台北:韋伯文化,2000,頁144。

[2] Tim Jordon著 江靜之譯,《網際權力》,台北:韋伯文化,2000,頁144。

[3] 雪莉特克著 譚天、吳佳真譯,《虛擬化身》,台北:遠流,1998,頁358-359。

[4] 巫師(wizard)是指泥巴(MUD)中負責維持秩序、執行懲罰等功能的角色。

[5] 資料摘錄自台大椰林風情bbs(bbs.ntu.edu.tw),網路社會網路文化板,2001/4/29

[6] 今年是指西元2001年。

[7] 資料來源〈大陸網站 煽動電腦族攻擊美國網站〉奇摩中時電子報(http://news.kimo.com.tw/2001/04/14/international/ctnews/1494438.html)2001/4/14

[8] 資料來源〈中共與美撞機事件引發駭客大戰〉奇摩中時電子報(http://news.kimo.com.tw/2001/04/28/international/cna/1581601.html) 2001/4/28

[9] 莫大華,〈軍事事務革命與資訊戰的探討〉,(http://fhk.edu.tw/~cswang/prma.htm ) 2001/4/19

[10] 資料來源(http://www.ccit.edu.tw/~mtrd/techofficer/notes/shyuhc/tsld005.htm) 2001/4/27

[11] James Adams著 張志誠譯,《下一次世界大戰》,台北:新新聞,1999,頁40。

[12] 資料來源〈資訊戰〉,(http://www.tacocity.com.tw/paul3333/newpage55.htm)2001/4/28

[13] 來自〈漢光演習將首見電腦病毒攻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today0807/today-p8.htm),2001/4/28

[14] 來自〈漢光演習將首見電腦病毒攻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today0807/today-p8.htm),2001/4/28

[15] 翁自得,〈澈底防止微軟等業者持續獨占或寡占電腦程式市場,以確保消費者權益及電腦安全,新政府應儘速立法強制電腦程式公開原始碼〉,(http://www.eroach.net/article/2-2.htm),20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