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談網際網路中的性別革命 

袁薏晴(南華大學教社所)

 

Donna Haraway曾說過一句名言:「We are all cyborg」。主要是提出科技(尤其包括網路和虛擬實境)能使人們從以生物性別為基礎的身體中解放出來,重新定義自己的身分,甚至重塑自己的身體[1]。在這樣的一個泯滅人與動物、人與機器、人與自然、非自然、一切空間界線中,我們也泯滅了束縛人類已久的性別分野。也許有許多的女性主義者經常被問到,在這樣的激進抗爭中,究竟他們所抗爭者為何物?而究竟要達到什麼樣的願景才能罷手?難道在人類的社會中,不再有男性/女性這樣的性別區分,才算對的、好的嗎?

一、女性意識的覺醒-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對女性而言,平等是切身的需要不是理論。也許自1960年代以來的第二波婦運至今,已有許多的口號、許多為女性爭取權力、抱不平的聲音、論點產生。

在當時的美國婦女運動第二波所訂定的最深遠和最重要的目標是,尊重並領會所有的女性-無論其婚姻狀況、膚色、性取向、職業或年齡[2]

這個目標並不容易達成,但是只要女性開始互相率真的談話,我們就可以發現有更多的恐懼、問題和渴望。我們會發現彼此都是可愛有趣,而且能夠建立感情強烈的友誼。就目前社會來說,許多當代女性處於不同的時空之中,其行為與楷模也大不相同。在這世界上有一股凝聚的力量正在興起、女性的力量在重生。

我們可以看到,到處都有積極、獨立、能幹、冒險、作業取向和同時關心家庭內外成就的女性。今天的年長女性更有智慧、善於表達和幹練;今天的年輕女性預期他的選擇不會因為性別而受限。但是,我們別忘了,對於所有各不同流派的女性主義者來說、或是對於所有的女性而言,我們要抗爭的是強加在我們兩性上的性分類與性認同,因此超越現有的社會關係,或改變現有的社會關係的層面,不是去壓抑或禁止各種的性別差異,而是進一步讓人類真正的面對自己的性別,我們可以試著不再去強調一份差異的存在,甚至可以泯滅性別的意識,藉此改變原有的意義脈絡、建構社會認同的意義以使各種性差異都成為同等機會的社會選擇。在海蒂的女性坦言報告書中,提到[3]

回歸人類本質及精神-這和『女權』有關,沒錯-但更深一層的意義是人性的尊嚴,重新探討心靈的定義。

因此,這是一場關乎人類心靈探究的積極革命。重點並不在於,未來的圖像是什麼,而在於人類最可貴的特質是心靈有能力成長,因為這樣無止境的成長,使人類、使兩性之間都企求一份更美好的未來,也許未來未必美好。不過,這就是人類的天職。我們都擔心,女性主義者一再強調的是,性別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另一方面有強調著每個人都可能擁有選擇自己性向的能力,所以,並沒有絕對的兩性性別價值存在。也許我們不免質疑當女性主義者以激烈的言論談論著-父權社會底下的女性,是依照男性眼中的理想女性所造成的社會建構中的產物。而這樣的討論,是不是反而鞏固了原有的社會建構,並持續男權社會為了宰制所建構的虛假意識般的性別差異模式?

但是,當我們以客觀的角度來看時,我們就不免發現-女性主義者也不過只是一群有如當初革命烈士般想爭取自己權力的抗爭者罷了!事實上,在差異中經常存在著不平等的因素,有時我們卻難以覺察導致不平等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就是地位與權力不平等。而存在於兩性之間諸如此類的不平等意識,又是由來已久的事實。有些人預期和假設,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將會受到其他追求獨立和擁有成功所須之技能的人照顧。女性可能因為沒有練習的機會,或者自認女性應當受到男性保護和引導,所以害怕獨立。雖然大多數現代女性都在挑戰上述的假設,但是它仍是文化中優勢性別意識型態的一部份。

事實上,傳統社會鼓勵女性依循暫時性不平等關係的模式。男人,或者說支配者,一直被看成地位較為優越或能力較強。這種男尊女卑的模式顯然不適用於兩個成人之間。因為這種差別待遇產生了各種潛藏的期待以及要求,使的男人疲於應付。女性本應公開抨擊男性的支配優勢及特權地位,這種抨擊最終將對兩性都有好處。但是,女性往往因為長期受壓抑,怯於率先展開關係的調整[4]

傳統女性專以奉獻自己,服務他人為人生目標。他們被灌輸一種感覺;女性可以動用一切稟賦去為別人服務,但不能為己。女性還養成一個觀念,認為他們生來就要為他人的意願、慾望、需要服務。女人應以別人為重,行動應受別人指引。男性雖然也在乎別人的評價,也不免受人影響而改變自己,但是跟女生比較起來有顯著的不同。在特定的社會和歷史時期中,適用於女性/女孩、男性/男孩各有一套不同的性別認同角色。由於這些行為大多與生理差異無關,所以我們以「社會性別」(gender)來代表經由學習所界定的男性和女性。因為品評男人的標準(包括男性的自我評價)在於他們是否達到了社會文化對他們的期望,而品評女性的標準則迥異於此。區分大多數女性和男性之成年生活的重要變項之一就是權力的差異。而社會化和團體之間的權力差異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社會化描述我們如何學習文化所預期的行為。權力差異肯定社會化差異地必要性,因此使他繼續存在,而且因為差別學習的結果而被強化。這樣的循環可能被打破嗎?

 

 

二、不平等的兩性價值觀-

西蒙.波娃曾說:「一個人並非生來就是女性,而是逐漸成為女性」。而我們絕對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性別是社會化的產物。象徵互動及自由主義學派學者主義性主張性行為是社會建構的,強調社會性而非生物性,那麼改變行為及促進兩性平等才有意義,也才有可能()[5]。女性和男性所代表的意義在各文化中都不相同,這一點在文化人類學的資料中有豐富的例證。

根據Margaret Mead(1949/1968)考證了新幾內亞的各部落中所認可之女性行為的驚人差異。其中一個極端是Mundugamor族的女性,他們獨斷、精力旺盛、厭惡生育和撫養孩子。根據Mead的說法,他們都是可怕的母親。Kola族的女性則大不相同,他們「既刻薄又嘮叨」,經常在丈夫身上施巫術。至於Arapesh族的女性則充滿母性、合作而且不具攻擊性、和同族的男性很像[6]

有許多針對現代機構-學校、家庭、大眾媒體、經濟等等-所做的精心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社會實務都依照性別而分化。他們對女性和男性的預期不同,而且遵從或違反這些預期都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由性別所組織的不只是社會生活,還包括個人的經驗,性別會影響個人的動機、信念、預期和社會行為。

男性意識型態設法將我們培養成被動的人,尤其在公共的場合。例如,如果我們發表意見,可能會被視為想要主導現況,或想要主導在場的男人[7]

女性的迷思,不但存在於整個社會建構中,還深植於女性的性別意識中。有時女性不免相信這男性品質是自己膜拜的對象。因此許多女性發展出一種強烈渴求,認定自己在這世界中非要有一個男人作為依靠,以獲致安全感及希望的寄託。這種對男性特殊能力的迷信則與他們迎合男性弱點這項事實比肩而存。在我們的社會中太習慣給予兩性不同的性別角色標準,對於男性或女性都有不同的價值、動機和行為模式的刻板印象。我們常將女性的性別角色設定在生養小孩上,女孩常被鼓勵要扮演情感性的角色(expressive role),包括要仁慈、有愛心及能敏銳的覺察他人的需求。這些心理特質是為了使女孩可以成為一位稱職的太太和母親的角色-可以維持家庭的運作和養育子女。相反的,男孩則被鼓勵要扮演工具性的角色(instrumental role),要成為傳統的丈夫和父親,因為男性的責任是為了維持家庭的生計,並要保護家庭免受到傷害。所以,男孩被要求要成為具有支配力、果斷、獨立及愛競爭的人(D.R.shaffer1995[8]

因此,我們的文化對女性的最大傷害就是,我們對女性忍受和因應壓力之能力的預期相互矛盾。一方面,我們知道:女性很脆弱、需要保護、容易沮喪或受到驚嚇、無法應付緊急事件、擔憂許多事情、經常看醫生,而且有精神崩潰的傾向。另一方面,我們也預期:女性知道如何「料理」他們的孩子、伴侶或長輩所遭遇的問題;照顧生病和不安的人;扶助和安慰他人;處理日常生活的壓力,而且不至於崩潰-換句話說,女性在處理個人危機時比男性更堅強。歷來我們對於女性存在著差異極大的雙重標準,可想而知,加諸於女性身上的束縛與壓力是如此的沉重。在中國傳統的禮教觀、中國婦女倫理觀中:儒家三綱五常「尤其是夫為妻綱」,宋明理學「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男女授受不親」。像這樣的拘禁,這樣的規範,對於女性真正的自我將造成何等的傷害。而有關自我之發展的心理分析理論,一般認為女性比起男性「其自我之架構較不堅密」、或「其自我之界線較不明確」。佛洛依德本人也語帶貶抑地說過,女人的超我(super-ego)發展程度比較低。流行理論的這些看法可能正反應一項事實:現在所適用的所謂自我或超我發展等術語,並不適用於女性身上(珍.貝克.密勒,1991[9]。存在於女性的迷思之中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女性被鼓勵趣奉獻自己、幫助別人。也許我們可以說這樣的特質是一種女性特有的美德,可是我們平心而論,這樣的說法對於女性公平嗎?女性的宿命中難道就非得是這樣一個處處委曲求全、為了照顧別人而存在的悲劇角色嗎?如果我們一昧質疑女性主義者過於激進,為什麼我們不平心而論聽聽他們的聲音、想想它們的訴求呢?

共同經驗的意識指向個人改變和目標達成,同時也指向相互交戰的改變和政治組織。在父權生活中的現代生活使女性孤立於核心家庭或在城市的公寓裡獨居,也使女性相信:他們為了男性而彼此競爭。女性運動給予女性一條突破獨立的路,而且鼓勵我們看穿神話,並且認清個人力量及更同目標。有些女人試圖為自己創造其他的角色,以滿足自尊。這樣做,就觸犯了主流的價值體系。在主流體系中女人是沒有價值的;你如果想另闢蹊徑,一定有什麼地方不對勁。然而,女人敢逾越規矩,就表示他創造了內心的指導原則,就算不十分完美,也是支持他的力量。也許男權社會不許女生照男生模式發展,因此忽略了一項事實:女性的發展模式雖和男性不同,但他們也一直在網前進。女性發展有一項基本特色,即他們發展並維持維持關係,在人際關係脈絡網中求自我發展,並藉維護人關係來肯定自我。而當女性了解了自己心理特質地起源及功用後,就能對他們重新評價。女性必須團結合作才有進展。從人際關係中強化自我、提高自主意識、取得實現自決的權力。我想,目前應該是一個女性真正擁有權力的時代了,而女人的權力就是-「自由的靈魂、破除禁忌」。我們要打破的是-文化中居主導地位的性別意識型態、象徵以性別為基礎的終生文化區隔。我相信對女性而言,她們企求的是一種相對權力的落實。

而究竟我們要如何來勾繪一個兼顧兩性互惠發展的社會組織?如何實行?兩性如何擺脫加諸身上的性別拘禁?女性如何跳脫長久以來被貶損的地位、邁向自主?所謂一個兩性平權的社會又是如何?女性不願、也不需要用權力去控制別人、抹煞別人,但是我們應如何去爭取女性需要的權力,藉以改變婦女的地位?如何避免受女性特質影響而怯於行動,又如何善用女性特質來增進女性的實力呢?

這不只是將女性帶入男性舊有角色的問題,也是要將女性帶出女性之舊有角色的問題[10]

Ncw Woman,1987

衝突對女性而言,素來被貼以「禁忌」地封條。社會期望女性扮演典型的妥協者、週旋者、配合者、和撫慰者。然而,如果女性要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衝突絕對是必要的。至今我們的社會制度一就是基於父權體制的層級架構所建立的,可是父權體制的本身,卻無可避免地避免步入衰亡,就像父權體制所規範的性別禁忌,早已遭到社會的揚棄。我們現在正處於歷史的轉累點上,對我們來說 ,眼前最大的挑戰,便是建立一個更符合人性的新社會,承先啟後,延續舊傳統的美好價值觀,諸如:仁慈、關懷、合作、平等、正義等等,並將這些美德在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中切實遵行,無論是在社會中的公/私領域之中,都應機機追求更人性化、更尊重個別差異關係。事實上,兩性關係的真諦、不在於征服人或被征服、而在於無盡的奉獻自己、已發現更深層的、豐富的自我。這是一個兩性新舞台,我們必須在在兩性關係中建立自我。

目前雖然我們意識到這樣的社會結構性的長久危機,不過,卻仍需努力於整個大環境體制面的總體變更。可是,對於女性來說,這樣長久的壓抑,以到了零界的一刻,想解脫這樣的束縛,是刻不容緩的行動。而整體制度面的更動是需要大家的努力與時間的耐力戰,因為在這樣積習已久的父權體制中,想要對既得利益者要求釋權,無非是要已經生活於天堂的人墜入地獄一樣的艱難。我想,也許人類必先「征服」自然或者等待科技文明發展到某種程度,才有可能真正改變我們這個社會結構內含地危機。而隨這資訊時代的來臨,我們似乎看見了這樣的曙光,在虛擬空間中,我們似乎看到了解放與轉機。而且這樣的轉變是以非常驚人的速度在進行的。

 

三、網路新型態社會帶來性別省思-

根據一項Media Metrix的新調查顯示:今年第一季網路上的女性比例比去年上昇了5%到達50.4%,這是第一次網路人口裡女性多於男性。分析師Anne Rickert說:事實上網路上的女性人數自1996年開始就逐漸而穩定的成長[11]。女性上網人口比例增加代表著網路的聲音能夠真實的反應社會現況,網路上的文化及價值才會多元。以往大部分由男性所主導的網際網路生態,必然會受到女性上網人數驚人的成長數目的衝擊,也將帶來網路文化通盤的變革,相對形成於現實社會更自由的空間。如果性別的差異與造成現今社會上性別意識的不平等,是由後天社會環境所灌輸的意識型態,那是否人們就可以透網路社會中的種種特性,包括去中心、高效率、匿名互動,兩性在其中將呈現出何種文化內容去重新為我們的性別角色定位,重新去發展我們對兩性差異的看法。

網路空間是個新的「人性領域」,人們可以重塑一個或多個全新的自我,也尤其去中心化與匿名性的特色,我們可以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性別、全新的角色,為這個角色帶來詮釋。因此,當我們談「資訊革命?性別革命?」時,我們發現到下列的改變:

    人類自主權的落實:因為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生活於網上的網民們,事實上,我們可以依照自己內心所欲求的方向在行動,網上的規範與約束力是較現實生活為小的。因此,當網民們在網路空間中行動時,較能依照自己的意願和喜好。網路是個開放而且自由的空間,任何人只要連上網後,伴隨著網路社會的種種特性、加上匿名性的掩護,就有如是帶上面具的化身。我們可以選擇真實的呈現自我,我們也可以揭露另一個束縛已久的隱藏自我。或是我們可以扮演多重的身分、創造多種不同的自我。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擁有對自身的價值重新定位的一個權力,我們可以不在拘禁於上帝賜於我們的軀體中,我們不在因為外表、環境的限制而受綑綁,這是一個我們開始可以發現與創造自我的時代,這是第一次人類真真正正自主權的回歸,進而擺脫性別的枷鎖,我們可以透過這樣解放的過程中來發現我們的欲求與性向。

    與人建立親密溝通與人際需求:人是社群動物,況且對於女性來說,許多的溝通經驗都在於可以與人建立一種親密的團體感情,有許多研究也指出,女性傾向與人建立親密的團體感情,因此網上的溝通經驗對於兩性來說都達到了較現實中更為放鬆與緊密的疏發管道。有許多的網友們都表示透過這樣的通訊環境,人變得更容易於自我的表露,

[你的阿不拉] 大家借由網路網路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動心人] 我在網上只是覺得可以找到一個匿名的地方

[Junanam] 網路可以讓我紓發一些社會上不敢說的幻想.....[12]

也因為這樣的溝通經驗,通常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更加速的情感的升溫。透過這樣的方式,女性更易形成強大的情感聯繫。靠著不同喜好的情感聯繫,網路空間中構築了許多的虛擬社群。對於許多女性來說,目前有許女性主義者嘗試創造一個屬於她們自己的定意與擁有美好遠景的線上社群,就國內而言,較為著名的則有女權主義上路新聞網(Womenet)與女性主義BBS站等..相關網站。這些女性主義網站是挑戰傳統支配階級的溝通形式,打破單向式的上對下的傳播型態,每個人在網站上都有很開闊的雙向發言空間,可以重塑文化透過多元的評論論述。在網路世界中,女性通常藉由創造和溝通她們自身的意見來對抗男性在創造知識上的優勢,女性提高她們的線上聲音,和他人分享她們的聲音和喜好,當線上這些女性的集結,也許是一種自我隔離的型式,不過這都是為了達到現實社會的改變與建立一個更平等的兩性價值觀為遠大目的的。

    自我需求的滿足Maslow需求層次論中所包括的生理需求、安全感的需求、愛與隸屬的需求、自尊與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都可以透過網路空間加速達成。人本心理學雖然不否認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無可奈何地被限制在某種生命現實中(包括性別、體質及所生長的環境),但是他們更重視個人如果要持續不斷的成長,就必須堅守自己的抉擇與獨立自主的權力。[13]從基層的生理需求中,雖然網路空間從基層的口慾的補充食物的點送、到性慾的滿足,到情感的傳遞、人際的溝通、到科技掌握與權力階層的劃分,都將透過網路空間一一實現,人類可以在網路中交朋友、學習、尋找資料、揪受教育、玩樂休閒,網路空間彷彿是一個新開拓的國度,而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切所須也可以在網路空間中完成,因此,我們可以開始不必再談網路上癮,因為網路不過是現實生活中多個視窗中的一個,而且是最好的那一個。人類的自我需求,透過這樣的空間來滿足,也因為這樣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了這樣的領域。電影「駭客任務」的情節也許不是空想,人類不過是照著科幻小說的角度來寫歷史。如果一切的需求都將透過網路達成,要生活在其中更不是一件難事,而人類性別的泯滅與改變早以產生。

    自我探究與重塑:線上的生活,將逐漸帶領我們發現真實的自我;甚至形成自我分裂,進入後現代的過程中,人們的多重人格已經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了。最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過程,對於一直以來受到生活在壓抑的性別觀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正視自我需求的機會,與更了解自我的管道。

我知道他們是「我的」心理怪物,存在於外在的現實之外。它們和以前一樣有力,可是那是我賦予的[14]

從大學時代的BBS到研究所時代網頁的進步、網站的林立,在網路上游走的這一些日子以來的我,在虛擬社群中活動的我真的找尋到了一種情感上的認同,我發現在聊天室的我可以越來越自在和人透過文字交流,網路朋友從一開始的不認識,到之後在相見時的那份驚喜感,原本對我來說只是個排遣生活無聊時的去處,卻能帶給我無窮的樂趣。也許一開始的我,並不懂得說謊,我用真實的身分在玩網路,但是,當我逐漸熟悉環境時,我喜歡扮演另一個自己、或是說喜歡掰些不實的身分和他人交流,當我這樣做時,我發現自己正沉溺於這種角色互換的樂趣中,甚至我無法使自己停止「我也可以當個別人」這樣的想法,我熱衷於似乎是玩弄他人的一種情緒中,這真的是一個從未發現的自己!在玩天堂時,我還跳脫不出社會對於我所架構的女性形象,當我想當個女生時,我跳脫不了「女生應該是溫柔、可人」的價值觀,可是當我試著想發洩一下時,我似乎也見到了自己內心的魔鬼,因為我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去打鬥、去砍人,被人討厭又如何?至少我覺得自己疏發了。我們常將網路比喻為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推力與拉力,對於我來說,他似乎釋放了我,從我身上卸下了一種枷鎖,是那種我一直深信不疑的現實建構形象!我們不可避免的是人會將現實的我帶入網路空間中,但似乎有一種更神奇了力量,在催促著我們正視自己的需求。

曾經有一位網友這樣對我說過:

[浪漫的黑管] 因為不是實體 黑暗面滋長

[浪漫的黑管] 沒有後果

[浪漫的黑管] 不須負責

[浪漫的黑管] 我墮落了[15]

我想也許這也並不一定是一種墮落的過程,有時黑暗面也不過是我們隱藏人格的一部份罷了!它是早就存在的事實。透過網路我們發現自己、塑造自己。而對於許多女性來說這更是一大的解放,現實生活中加諸於她們身上太多的束覆,使她們逐漸看不清真實的慾念,真實的自我因為層層的規範而遺忘了,透過網路空間這樣的機會女性開始漸漸正視自己內心的渴望、與那受包裝的軀體,他們開始醒悟要怎麼樣才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與找尋喪失的自我。甚至許多的女性集結與討論,再加上,線上的出版革命,使的關於女性不平等的意念傳播更為迅速與容易,讀者甚至也都升格為出版者,可以自由在網上發表意見,這對於傳統中女性的聲音是較不受重視的歧見,有了疏發管道。使女性的力量更團結、加速喚起女性的自覺。

    角色扮演:由於網路上匿名性的特性,身為女性的人可以在虛擬社區中扮演一個威武勇猛、樂於助人的男性;身為男性的人,也可以不在需要刻意去刮腿毛、穿裙子而才能扮演一個女人,它可以藉由匿名性的特性,去當個他心目中的女人。因而女性在其中是否可以滿足現實生活中的不順遂,透過各種角色的扮演,透過虛擬社區的角色互動中,是否重新給予女性新的定位與詮釋。在這樣多樣化的扮演過程中,我們學習到另一性的行為模式,這樣的過程並不是一種再製現實生活的兩性觀,而是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了解到深為另一性,我們在現實中所無法感受到的觀點,當我們是著想當另一性時,我們必須學著以他們的表現方式行動,也因為這樣我們發現另一性的困擾與優點。在雪莉.特克的《虛擬化身》一書中,有需多關於這樣的討論,她曾表示:

作為女性,想以自己有事為由,推掉另一個人想與你談話的要求並不簡單。但作為「泥巴」上的男性人物,這樣做似乎很自然,沒有人因而指斥我[16]

虛擬變性由於能讓人體驗到身為另一性,或根本拋棄性別的束覆,從而讓人可以對「性別塑造人們對我們得期望」的觀念有所省思[17]

這不但使兩性重新思考到原本是對你有所助益的一些事物,當你化身成另一性時卻變成了對你有害。例如:在網路上,常常有許多無聊的男子會覺得去騷擾女性這樣的舉動覺得非常的有趣,可是當有一天他是著自己扮演這樣受騷擾的女性時,多少都會令他感受到不愉快的滋味。而當有越來越多的人是著嘗試一另一性的姿態呈現時,不但促進了我們對於兩性的了解,也帶來了真實行為的改變。雪莉.特克也曾經訪問了一些有這樣經驗的網民們:

賈瑞特認為以女性身分玩「泥巴」,比較容易與人合作而且與人幫助;凱斯所以喜歡以女性身分玩「泥巴」則是因為他覺得那使他比較容易展現侵略性,比較容易與人對抗。……..。對凱斯而言,如果作為一個男人而武斷傲慢,你就是個「渾蛋」。但如過你作為一個五段的女人,別人會說你是「現代的女性」說你「言行合一」。而柔依認為,「泥巴」使她達到一種心理狀態,讓她在婚姻生活中更趕為自己說話[18]

也許有許多人是原本內心中就傾向另一性的角色,所以剛好藉由網路這樣的空間達到自我的解放。但是,對於那些只是抱持好奇心來玩角色扮演的網民來說,或許剛開始模仿階段是照著現實兩性價值觀來型塑這樣的角色,不過,逐漸我們可以漸漸體驗到許多另一性的不合理的約束,引發同理心,女性也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成長,獲得一份女性尊嚴的價值。兩性在這樣的過程相互尊重與體諒的立場將逐漸成型。

    情慾自主:解放女性內心的真實意念,真正打破傳統束縛。在克立歐.歐德薩《虛擬性愛》中,曾說過:

性也是人格的一個部分,我們的許多需求、慾望和癖好是由早期的經驗所造成的[19]

但是,對於兩性來說必然會由性興奮和高潮中獲得快感。女性和男性在性滿足經驗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是相同的。不過,兩性在學習性行為的社會脈洛中就有非常大的差異,這差異導致兩性對性的不同態度。在我們的文化中,女性的性行為比男性更常被社會利用。因此,男性總是將性當成正向目標;但女性卻認為他有正反兩面,女性對於性的愛恨交加感受通常使他們無法充分享受它。對於許多的女孩子來說,性仍然是他們用來留住男朋友的方法,一個女孩子從事性行為無非是為了滿足男朋友、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需求。何春蕤曾說過:「其實,對不同的、新奇的女體的高度『性』趣和個人的操守無關,而且和我們組織社會,規劃角色,分配權力和資源的方式有關。這個社會規劃把男人放在主動的、佔有地、征服的位置上-也就是『賺』的位置上;把女人放在被動的、被掠奪地、被掌管地-也就是『賠』的位置上;然後再在男人女人中間建立起冗長複雜的討價還價過程(又名求偶過程)。」[20]。因此,在重建女性的性劇本的重要第一步,就是理解男性與女性的性慾在心俚語生理層面的歷程。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驅散有關男性/女性本質地古老神話,致力於消除區分性別的地位、權力和角色預期之間任意訂定的差別。

而網路正好提供了這樣的一個空間,在網路空間中因為束縛力小、對於兩性的規範並不如現實生活中的強烈,因此,人們的這樣欲求藉著網際網路正是一個最佳的抒發管道。虛擬性愛和真實性愛的感覺一模一樣,但是在其他方面又有所不同。虛擬關係中浮現的感覺、激情和折磨是依據真實生活中培養出來的正本做為原動力,但是這些原動力在虛擬空間中卻被更清楚地顯現出來。這些原動力在真實生活中細緻到一般人甚至察覺不到。只有在網路空間中,我們壓抑在內心最深處、許多極苦及極純美秘密情感才得已被揭示出來(Odzer1998[21]。許多的女性藉由網路空間開始正視到自己這樣的欲求,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性對於女性來說,在這樣的時代中已經打破傳統男性專利品的角色,女性在網路空間中第一次真真正正享有性慾自主權的解放。而有關「性解放」的議題訴來也是女性主義者們討論的重要對象之一,按照麥金農的觀點,社會上的人被劃分為兩群:操人者和被操者(fuckers and fucfees)。當然,在他看來,這一劃分並不是天然合理的或是由自然秩序造成的;並非一群人長了男性生殖器,也並非女人要生育,這一劃分就是不可避免地,就是女人不可逃避的命運。這種性別認同的規範是社會強加給人們的,而不是由兩性生理的差異自然形成的。總之,他對性非常看重,他有一句被人廣泛應用的名言:性在女權主義中的地位就像勞動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22]。而如今談網路空間的性解放運動,對於女性主義者來說更跨大了討論的空間,這樣對於多元女性論述的發展也是一大進步。藉由網路,女性開始省思自己的身體、面對自己的渴望、由一個被動的受控者翻轉為操控自己情慾需求的操控者。

 

四、不問明天會如何?要問我們對於明天作了什麼?

藉由網際網路的種種特性,兩性社會也將逐漸發展出一個更為公平與互惠的文化,況且由於科技的發展,未來的下一代也許其意識與觀念,都是藉由網路成型,所以未來人類的價值觀與社會都將進行一個大轉變與重塑,我們也許不要去問究竟我們的未來會是如何?也許我們現在就可以朝著塑造一個更美到與平等的空間邁進。如果裹足不前於擔憂人類未來將由科技所宰製,不如起而思考人類真正的欲求。Nokia手機廣告的一句廣告詞中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一場網路空間的戰役即將開打,如果我們不再希望重複生活在這種偏頗與不合理的性別差異觀在這片舊體制的土地上時,我們就必須堅持女性可以平等的代表虛擬空間(Cyberspace)所發展出的新秩序、規範、法律都可以獲得足夠的重視。



[1]引自Barbara J.Duncan著,Cyberfeminism,Zines,n’Grrls:Identity and Technology:Cyberfeminism in online”GRRL ZINES”,http://www.students.uiuc.edu/~b-duncan/zines.html P3~p4

[2] 出自Bermice Lott著,危芷芬、陳瑞雲譯(1996),《女性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P.617

[3] 引自雪兒.海蒂(Shere Hite)著,林淑貞譯(1994),《海蒂女性坦言報告》,台北:張老師。P.1051

[4] 引自珍.貝克.密勒著,鄭至慧等譯(1991),《女性心新理學》。台北:婦女新知。P.29

[5] 出自兩性文化&社會P.64

[6]出自Bermice Lott著,危芷芬、陳瑞雲譯(1996),《女性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P.3

[7]引自雪兒.海蒂(Shere Hite)著,林淑貞譯(1994),《海蒂女性坦言報告》,台北:張老師。P.1043

[8] D.R.Shaffer著,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

[9]引自珍.貝克.密勒著,鄭至慧等譯(1991),《女性心新理學》。台北:婦女新知。P.84

[10]出自Bermice Lott著,危芷芬、陳瑞雲譯(1996),《女性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P.2

 

[11]出自奇摩新聞-資傳網(http://news.kimo.com.tw/2000/08/11/technology/zdnet/528588.html)。

 

[12] 引自36日開設「女生的房間」為名的聊天室,問及-網路空間的看法時?網友們的回答。不過,為了尊重網友的權力,化名已稍作更改。

[13] 引自《馬斯洛》P.30

[14]克麗歐˙歐德薩  著;張玉芬  譯(1998),《虛擬性愛》,台北:新新聞文化。

[15]這是2001二月27日,我在奇摩成人聊天室開設以「來談談網路文化」為名的房間中,所摘錄的談話內容

[16]雪莉˙特克  著;譚天,吳佳真  譯(1998),《虛擬化身-網路時代的身分認同》,台北:

  遠流。P.294~295。

 

[17]雪莉˙特克  著;譚天,吳佳真  譯(1998),《虛擬化身-網路時代的身分認同》,台北:

   遠流。P.298

 

[18]雪莉˙特克  著;譚天,吳佳真  譯(1998),《虛擬化身-網路時代的身分認同》,台北:

   遠流。P.308~311。

 

[19]克麗歐˙歐德薩  著;張玉芬  譯(1998),《虛擬性愛》,台北:新新聞文化。

 

[20] 引自何春蕤《豪爽女人》

[21]克麗歐˙歐德薩  著;張玉芬  譯(1998),《虛擬性愛》,台北:新新聞文化。

[22]引自中國女性的性與愛P.269,正確書目會再補上。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