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的軟體邏輯

黃厚銘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電子書的問世,延長了書籍的壽命。就像音樂CD常註明的:「這個儲存媒介可以提供幾近永恆的保存期限。」從最粗淺的層面來看,電子書似乎為知識的保存與流通開創出更美好的未來。但正如麥克魯漢所說的,人們總是習慣從後視鏡的觀點來理解新傳播媒介的特性。只要我們稍稍把視線移向前方,將會發現就如同汽車不是無馬馬車一樣,電子書也已經不再是書本了,它的功能也不只有延伸實體書籍的知識保存能力而已。差別的關鍵在於,電子書所採用的資料呈現形式是軟體的形式,而其遵循的邏輯也是軟體的邏輯,並非實體書籍的邏輯。

早期我看過一些只是把文章分目錄儲存的電子書,例如有關醫療保健的電子書,將各類資訊依病症分門別類地放進不同層級的目錄與次目錄。但大部分的電子書並不僅只把簡單的文字檔歸類儲存而已。這是因為如果電子書只是現有書籍、文件的電子化,卻又不能像實體書籍那樣地在上面畫線註記,也無法隨處閱讀的話,那麼扣除儲存上的優勢,從便利性來看電子書是佔不到任何上風的。若還要進一步發揮其優勢,就得充分利用電腦最擅長的資料搜尋與連結功能,把既有的書籍轉化為多向文本。例如大英百科光碟版就是利用多向文本的方式來進行資料連結。我甚至還看過一本以多向文本方式呈現的探討多向文本特性的電子書。幾年前網路上也曾流傳一本經過多向文本化的維根斯坦著作,但旋即因涉及現實社會的版權因素而消失。此外,許多電子書也經常利用電腦多媒體的資料呈現方式。隨著電子書的呈現方式越來越多元、活潑,除了部份電子書仍採用既有的全球資訊網(WWW)瀏覽器以外,大部分電子書出版商常會研發專屬的使用者界面。像是給兒童玩的Living Books,或是葛羅里(Grolier)百科,以及大多數的字典光碟版,諸如牛津字典等,都是這樣的例子。

然而,這卻因而引發了軟體相容性的問題。譬如說,一本(片)為視窗作業系統(Windows)發展的電子書,很可能無法在麥金塔電腦上執行。即使是採用網景通訊家瀏覽器為使用者界面的大英百科光碟版,也因底層搜尋引擎軟體的差異,而有視窗版與麥金塔版之分。最新的千禧年版大英百科還已經不再發行供麥金塔電腦執行的版本了。更有甚者,有許多電子書會因電腦作業系統的改版而失去部份或全部的功能。我手邊有一片收錄布拉姆斯德文安魂曲及其解說的光碟,就已經無法在現今的作業系統上執行了。所幸它儲存音樂檔的格式與一般音樂光碟的格式相通,因此雖失去解說功能,至少還能聆賞裡面的音樂。

由此可見,儘管電子書在儲存媒介的特性上確實能夠長久保存文件,但隨著文件的電子化到多媒體化的發展,若未採用基本的共通格式,極可能反而縮短文件的壽命,乃至於降低資訊的流通性,使得資訊的生命被囚禁在軟體中。類似地,前一陣子國外有篇評論指出,對抗微軟壟斷的最大力量不在於反托拉斯法,而是共通的檔案格式。一旦其他應用軟體也能處理微軟的檔案格式,那麼對其辦公室應用軟體(MS Office)的依賴度必然會降低。否則,就如同保存在光碟裡的過時電腦軟體一樣,即使電子書裡的資料保存得正確無誤,卻已無法從中擷取任何有用的資訊。然而根據外電報導,微軟正與美國幾家大出版社合作,準備推出僅能使用微軟閱讀軟體的電子書。幾年前,我的一位好友曾大聲疾呼,強調模擬器的重要性。經由模擬早期蘋果二號電腦或是各種電玩的模擬器軟體中介,我們得以在現今的電腦上執行以前的應用軟體,也只有如此才可能為過去的電腦應用建立歷史、乃至於博物館。顯然地,就和那些應用軟體的命運一樣,軟體相容性正是電子書是否能夠傳之久遠的關鍵所在。這卻是實體書籍所沒有的問題。

隨之,電子書也已經採取了與實體書籍截然不同的發展邏輯。過去的實體書籍,尤其是大部頭的百科全書,根本是不可能年年改版的。購買一套大英百科是一輩子的事,甚至傳之子孫也不為過,頂多每年收到出版社郵寄來的勘誤或是新增條目而已。但電子書即使在文字沒有任何更動的情況下,也可能因為操作軟體界面的改進或操作平台的更新而改版。因此和軟體一樣經常年年改版,消費者也總是是抵擋不住新增功能的誘惑,有了大英百科99年版,今年又想要再買千禧年版。這一點我們只要想想每次微軟辦公室套裝軟體的更新便能夠了解。號稱對美國資訊政策最有影響力的女性戴森(Dyson)還擺明要將她的實體書籍當作軟體來發行,書名就是簡單而奇怪的《版本2.0》(大塊文化版)。台灣的中譯本上市未久,原書就已經小幅更新為《版本2.1》,讓人在買與不買之間著實猶豫不已。同理,書籍軟體化也會引發類似軟體改版的爭議。和許多人對微軟視窗作業系統更新策略所抱持的正反態度一樣,電子書的改版成本相當低廉,是否可能使作者對定稿抱持著較輕忽的態度?抑或利用電子書隨時更新的特性,根據讀者的回應來修正原來的主張,其實是有助於傳遞更正確、圓熟的思想呢?

此外,國內的城邦集團曾一度準備推出電子書店,後來又臨時喊停。閱讀習慣所隱含的市場不成熟應是其中原因。但低廉的再複製成本與簡便的傳散能力,恐怕才是對電子書市場的最大威脅。這也和軟體銷售所面臨的盜版問題一樣,相對地,盜印對印刷精美的實體書籍反而威脅沒有那麼大。如果不考慮商業利益,書籍文本的電子化,尤其是採用最簡單的文字格式,對知識的保存與流通,乃至於藉搜尋、比對來產生新知識,都有很大助益。就我所知,有些學者就是把史料輸入電腦,再利用資料庫的搜尋功能來交叉比對,進一步重建某個地方的歷史。這即是充分發揮電子文件的優點。然而電子書的軟體化,卻也可能是業者藉壟斷資料呈現方式、或年年改版來創造收益的商機所在。

令人惋惜的是,網路上公益性質的古騰堡計畫(Gutenberg Project)仍只能在版權與商業勢力的夾縫中推動書籍電子化,多向文本創始人布許(Bush)、尼爾森(Nelson)、乃至於全球資訊網之父柏納李(Berners-Lee)等人對資訊共享與知識彙整的理想也尚未實現。在商業利益主導下,現今電子書的發展趨勢偏重的似乎只是無限商機,而非資訊或知識的保存、流通、與彙整。

 

 

【參考書目】

 

中文實體書籍:

數位麥克魯漢    保羅.李文森著  宋偉航譯        貓頭鷹

一千零一網      提姆.柏納李著  張介英等譯      台灣商務

多向文本        鄭明萱著                                揚智文化

電子書: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 CD-R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CD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Grolier Multimedia Encyclopedia         Grolier Interactive

Brahms:A German Requiem                 Warner New Media

Monarch Notes on CD-ROM                 Bureau Development, Inc.

American Heritage Talking Dictionary            Softkey

Microsoft Bookshelf                             Microsoft

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              Random House, Inc.

網站:

Project Gutenberg                               http://www.gutenberg.net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