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軟未來學校課程探究看十二年國教

田雅綸、劉易冠

前言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面臨著資訊科技爆炸、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等種種的挑戰。面對著高度的競爭壓力、快速的社會變遷、日新又新的科技發展、令人目不暇給的資訊媒體,身為教育工作育者,必須重新審慎思考,運用舊有的知識,教導現在的孩子,面對與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妥適性如何?教育該如何調整腳步,以適應甚至帶領著未來社會的發展?教育,除了勇敢面對與處理當前的教育問題,如:少子化、霸凌、中輟生、多元文化教育、促進社會階級流動等議題以外,更應保有其高度與視野,擘畫未來教育的遠景。

    現今的學校教育制度,乃是工業時代下的產物,課程標準化、學習內容制式化、智育升學導向、文聘學歷掛帥,在此等學校教育的體制下,除去文化社會資本富足的家庭,將導致了許多跟不上標準步伐的孩子們學習失敗、信心低落,失去學習本有的樂趣及熱忱,無法解脫;而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面對日漸僵化教育體制,目睹多數擁有茫然失措眼神的孩子,深陷無能為力的泥沼,故政府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希冀以免試升學管道拯救被學得無助感壓得喘不過氣的孩子,卻引發家長與教師的恐慌,然而親、師及生三者構築的教育鐵三角該如何落實十二年國教的藍圖,對於投身教育界的我們來說,微軟對未來學校的經營模式實可供借鏡。

    教育,應該可以有些不一樣,更貼近資訊科技的進步社會、讓孩子能有更主動學習、發展多元潛能的學習環境,更能讓孩子們有能力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與變化。於是乎,未來學校教育的可能藍圖映入眼簾。期盼不僅僅只是探究未來學校的理念與發展,更希冀藉由檢視微軟未來學校實際的實施成效與務實的課程教學,提供落實十二年國教後的國高中學校一個前瞻性與實踐可能性之參考。

壹、未來學校的概念與趨勢

一、未來學校的定義

    在描繪未來學校的可能藍圖前,須先就未來學校的概念予以聚焦與具體化,以掌握其核心價值與理念,如此,才得以探討後續未來學校的相關議題。

    前教育部部長林清江曾提出教育三大目的:保存文化、傳承文化與創新文化(鄭英耀,2008)。未來學校的教育目的不僅僅只是保存文化與傳承文化,更須強調創新文化的精神,以開拓教育的新思維與新視野。

    Chaves( n.d.)認為,「未來學校」是一個我們目前沒有,但此刻迫切需要的學校,是一個,在知識經濟時代,可以教育我們孩子、以及教育我們的學校。「未來學校」是全新的,不全然因為科技,而是由全新的教育視野、全新的學習認知與各種創新的互動教學,構成它的基石。湯志民(2008)也為未來學校做了一個精簡的定義未來學校是比現在更進步、更理想、也會更符合社會變遷需要的教育場所。因此,未來學校不是特定某個學校的名稱,而是一個理想的教育實踐(吳耀明,2010)。在未來學校中,科技是必要的,但不能代表全部,真正的關鍵仍在於人。

    綜合上述看法,並參酌教育學大師吳清山及林天佑(2008)所闡釋之未來學校意涵,研究者將未來學校的概念定義為:未來學校並非特定的學校名稱,而是一個理想創新的教育實踐,是一個比現在更進步、更理想、更符合社會變遷需求的教育場所;希冀藉由構築網路系統架構、佐以創新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期能支持學生自我學習、發現問題並建立解決現實生活問題能力的一種學校學習環境,符應後現代教育思潮主張讓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的主張,亦能切合十二年國教的期望,藉由活絡的教學,讓人才找到各自的定位,進而煥發多元人才的價值,而網路的建置及資訊的閱讀力是活絡教學的源頭。

二、 未來學校的新思維

    綜觀國內探討未來學校可能發展趨勢與新思維之相關文獻,吳耀明(2010)認為未來學校理想教育的發展趨勢:以學生為主體的PBL教學、同儕教練促進專業成長、重「學力」甚於「學歷」、多元評量取代紙筆測驗、打破學習藩籬的流動教育、「數位化」學習的普及、喚起未來意識的課程設計、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組織及全球教育的思維。莊淇銘、鄭育欣和陳文家(2008)對於未來教育的新思考則為知識管理取代學習、學生主體取代教師主體、未來觀取代守成、能力取代學歷、開創取代收斂、多元評量取代單一評量及人師取代教師匠。

    湯志民(2008)想像中的未來學校則是學校會持續存在,形式趨向多樣化;無圍牆社區學校會越來越多;教學課程研究會與企業有更多緊密的結合;橫向策略聯盟的合作關係;創新經營與追求優質化;機器人加入行政及教學的服務;全面以科技來輔助教學;課程教材的議題與環境資源的開發運用。鄭英耀(2008)認為未來學校的實施願景為:學生快樂學習、教師創意教學、創新學習環境、拓展本土文化、結合社區生活、培養學生鄉土意識、人文關懷素養、善用資訊科技工具、改善教學模式、與國際接軌、提升台灣國際知名度等。

     從綜合吳耀明(2010),莊淇銘、鄭育欣和陳文家(2008)、湯志民(2008)以及鄭英耀(2008)對未來學校的新思維與發展趨勢之看法可知,未來學校的輪廓不只是科技創新,更是全新的教育視野,各家觀點也有其相同與相異之處。在此,研究者綜合上述學者觀點,茲述未來學校的新思維如下:

() 以學生為主體的PBL(專題導向學習)教學

    當前台灣中學教育多為教師本位的教學,不易建立學生自主學習。未來學校的思維,則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參採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的課程設計,協助學生組成專案研究小組,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蒐集資料、團隊合作、獨立思考、溝通表達與分享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讓學生充分具備知識資訊時代所應有之能力。

() 知識管理取代學習

    在資訊發達的網路時代與知識社會裡,學校不再是學生唯一的學習場所,教師也不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來源。在這資訊發達甚至氾濫的知識社會裡,未來學校應以知識管理逐漸取代工業社會中的學習觀念。莊淇銘、鄭育欣和陳文家(2008)在「知識管理」的學習觀中,提出「知識生命週期」,從知識的選擇到知識的維護,這些階段包括:知識的選擇力、知識的吸收力、知識的運用力、知識的萃取力及知識的創新力等。而工業社會的「學習」觀念,只是「知識管理」中「知識吸收力」的一小部份,顯然跟不上知識社會的潮流。未來學校教育應重視學生如何選擇與利用資訊,運用知識管理,讓學生們可以在資訊的一片汪洋中,去蕪存菁,建構出自我的知識與思維體系。

() 未來觀的課程設計

    芬蘭教授Revola認為,未來的教師應具備分析未來的能力(莊淇銘、鄭育欣和陳文家,2008)。畢竟,教師若用過去的知識,教導現在的學生,面對未來的社會,可能會讓學生的學習與未來脫節。是以,教師應具備未來觀,並導入課程設計中,使學生的學習能與未來生活做真實的聯結。

() 多元評量取代紙筆測驗

    要培養高層次的能力,新的教學評量方式有其必要,因為傳統教學評量過度信賴客觀與量化,考題因此偏重封閉式,而此使得教學流於機械記憶與低認知層次的練習,無法呼應教育改革的訴求(吳耀明,2010)。是以,未來學校宜運用多元評量來測量學生多元的智能與思維,協助學生發展其優勢智能,拓展高層次的認知學習能力。

() 終身學習

    在這日新月異、社會變遷快速的世界,人們必須要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以適應社會變遷的腳步。而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發達與全球化的浪潮,使學習者擁有豐沛的學習資源,傳統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也須面臨挑戰。因此,未來學校宜擴展疆界,運用資訊通訊科技形成一套體系,成為協助學生終身學習的單位。

() ICT(資訊通訊科技)輔助傳統教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暨台灣未來學校國際顧問團委員Chaves( n.d.)認為,科技不是多新或多厲害,才能叫做科技,科技來自於讓生活過得更容易、更愉快。科技在「未來學校」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然而科技本身並不代表全部,在未來,學校無須炫麗的建築,需要的是完善的資訊基礎架構。運用資訊通訊科技,未來學校可以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種種限制,輔助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增進教學之成效。

() 公民意識的培養本土意識與全球教育的思維

    在一個資訊通訊科技的社會裡,學生可以輕易地取得任何資訊,獲取知識,那麼未來學校的教師該扮演著何種角色?莊淇銘、鄭育欣和陳文家(2008)提出,未來教師只是從旁輔導未來學生的學習疑惑,糾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方法,協助學生溝通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公民社會所需的態度與理念。在未來的課程教學與輔導中,建立學生公民意識的規範、培養對於全球與世界的關心與關懷,進而對社區或地球村的任一角落,付諸社會關懷之行動,使學生不僅擁有資訊科技的能力,更具備公民意識與人文的素養。著重於此,在未來,科技可協助人心更緊密,而非更疏離;在未來,科技可以成為協助學生打開國際視野與全球思維的一扇窗,學校運用姊妹校等橫向策略聯盟的合作關係,可以提供學生國際交流的機會,增強外語的實用能力。

貳、微軟未來學校的緣起

一、微軟未來學校概念的緣起

「未來學校」概念的名稱原始於1 9 9 0 年紐約市的一所公立中學,該校由美國蘋果電腦公司以及Starkist 基金會資助創立,由原曼哈頓商業女子學校(Manhattan Trade Girls School for Girls) 所在地轉型而來,是一所以推動中等學校教育改革為目的的公立學校(吳清山、林天祐,2008)。

然而,當前廣泛受到重視與討論的「未來學校」概念, 則是美國微軟公司與各國政府合作推動的創新學習環境概念,而非創立一所新學校。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2 0 0 0 年時就指出,網路的發達將大幅改變學校的學習型態, 不限時間、不限空間的創新學習方式將成為學校學習的主流。這種概念在微軟2 0 0 3 年推出的「全球夥伴學習計畫」之下,逐步展開(陳建東,2010)。

二、微軟未來學校願景的落實與發展

宋東(2006)、陳建東(2010)及湯志民(2008)指出,美國微軟公司後來將「未來學校」的概念發揚光大,與各國政府合作推動「未來學校」。於20039月,微軟推出一個全球性新方案「全球夥伴學習計畫」 (Partners in Learning, PIL)。首先,微軟在美國費城西區,灰暗、老舊的貧民區裡,著手打造一所全新的未來高中,提供當地新的契機。在2006年正式招生,成為全美第一所未來學校。創校第一年該校170個學生中有98.8%是拉非裔,85%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費城教育局長保羅.瓦拉(Paul Vallas)表示,「西費城一直是市政府忽視的地方,像是被放棄了!」又表示「要建構未來學校的典範,我們需要讓這種學校、教學對這麼大一批低收入、少數族裔學生有效,才是真正有效的模式,也才有參考價值。」為此,當地政府支出建校經費,微軟提供軟體資源,讓這所全新建造的未來學校於20069月正式運轉。就在興建第一所未來學校的同時,微軟也同步與世界各國進行未來學校的合作計畫,如:英國、愛爾蘭、新加坡、智利、墨西哥、俄國、香港12個國家,其中也包含台灣。台北市立中崙高中即成為全球第一所微軟簽訂的未來學校。

三、微軟未來學校的理念

     因應全球化資訊科技時代,未來學校教師經由資訊傳播通訊科技(I C T),改變教學模式與學生評量方式,每位學生使用筆記型電腦與平板電腦,直接連線上課並與老師對話與討論,社區與教室建置無線網路,上課不再侷限於教室內,只要是任何一個學習的場所都是教室,讓孩子的學習得以是處處學習、無界學習。學校與社區合作發展適合學生的課程,讓學生的學習能延伸至社區,甚至連結到全世界。除此之外,學生更能主動探索知識及產生樂趣,培養運用科技,自我學習、發現問題,以及建立解決問題能力。藉由鄉土實察以落實本土教育,並能與國際接軌及不斷增能以適應未來在國際競爭的能力。

参、微軟未來學校的實踐成效評估

一、微軟未來學校在台灣

() 微軟未來學校在台灣發展的軌跡

    20056月,台北市中崙高中被台灣微軟挑中成為推動「未來學校」概念的全球第一所學校。20072月,台灣微軟高層、教育部官員,以及台北市郝龍斌,共同在台北市宣布中崙高中是全球「未來學校」概念的標竿學校,「未來學校」的概念在台灣地區迅速發展。之後,高雄市的博愛國小、左營國小、大義國中、前鎮國中,以及三信家商相繼加入「未來學校」計畫(陳建東,2010)。爾後,台北市立和平高中、麗山高中、陽明高中等陸續加入未來學校行列。200910月底,微軟在台灣的未來學校再增三所,來自台南府城的勝利國小、海東國小與大同國小,加入成為「全球夥伴學習計畫」的一員。目前,新竹市、彰化縣、宜蘭縣相繼與微軟洽談未來學校合作事宜,以遴選合適學校推動「全球夥伴學習計畫」(PIL),未來學校的理念與願景正悄悄地在台灣各地展開推動。

()微軟未來學校在台灣的實施可能性評估

    微軟未來學校自2005年開始在台灣推動發展數年後,陳建東(2010)即針對台北市中崙高中、麗山高中;高雄市大義國中、前鎮國中、左營國小與博愛國小等六所推展未來學校理念之中小學進行實施可能性之評估。

    研究發現,受訪的未來學校校長與教師們普遍認為,未來學校不僅是一種理念,更具有實踐的可行性,但不全然是硬體的教學設備,更是以課程教學為核心。例如:藉由「主題教學」,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強調在地性,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由學生的問題延伸到教學主題的設計;更藉由對外拓展國際交流的機會,延伸師生學習的觸角,以培養全球化宏觀的視野。這種以教學為重、科技為輔的教育型態,運用創新及創意的教學方式,突破了傳統制式僵化的學習模式。當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方法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也就能更加活潑多元,學生的學習型態調整,孩子快樂有意義的學習將不再是個夢想。

    然而,推動未來學校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仍然會遭遇到重重阻力。阻力主要來自於人力上的不足,尤其對小學校而言,每位教師幾乎都身兼數職,在時間及工作上的壓力下,教師們擔心增加教學工作負擔所產生的排斥感是首先須化解的第一道阻力。其次是升學主義的盛行,家長們憂心未來學校的教學理念與模式會影響孩子們的升學率,如何化解家長對未來學校推動理念與實務的質疑並突破傳統教科書教學的窠臼是第二道阻力。所幸,受訪學校在推動微軟未來學校後,學校升學率多能有效提昇,加上學校教師願意主動投入參與,阻力多能順利化為助力。

二、微軟未來學校在美國費城

() 美國費城未來學校創校的嶄新啟程

    2003年,美國費城學區教育局長Paul Vallas以及學校改革委員會主席James Nevels尋求微軟的贊助支持,在灰暗老舊的美國費城貧民區裡,斥資六千二百萬美元,共同著手打造一所環境雅緻友善、科技領先的未來高中,並承諾將會教育所有學生,讓科技帶學生們至嶄新的高度視野,使這所學校成為教育改革創新的典範。費城教育局長Paul Vallas更表示:「要建構未來學校的典範,我們需要讓這種學校、教學對這麼大一批低收入、少數族裔學生有效,才是真正有效的模式,也才有參考價值。」期許豪情,溢於言表。

    此外,未來學校期許能讓每位學生都有一台筆記型電腦或者平板電腦;學習的課程將能生動活潑、科際整合與學生興趣導向的模式;教師與社區將會共同合作發展一系列與社區相關的課程,讓學習不僅僅只是在教室內,更能延伸至社區、湧至世界。

    20069月,這所全美第一所未來學校正式運轉,達官顯要們紛紛於剪綵之時出席參與,期待教育新世紀黎明的來臨。創校第一年,該校170位學生中有98.8%是拉非裔,85%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全由抽籤方式入學,抽中得以入學的學生家長們興高采烈地開心入學,期待接下來的嶄新高中生活(宋東,2006Mezzacappa,2010,Spring)

() 美國費城未來學校經營的荊棘坎坷路

    當費城未來學校邁入第四個年頭,第一批畢業生畢業之後,Manzo(2009, September) Mezzacappa (2010, Spring)等學者們即針對費城未來學校的經營成效進行探究。研究結果發現,創校過程,篳路藍縷,面對許多挫折、混亂與挑戰,所幸,最終能找出平衡點,並做出了些不凡的成果。未來學校經營初始所面對的挑戰可大略分為領導危機與轉機、學生文化與紀律、課程挑戰等部分,茲述如下:

1.領導危機與轉機

    在未來學校正式營運後不久,當初致力推動未來學校理念的費城教育局長Paul Vallas與學校改革委員會主席James Nevels相繼去職。此外,未來學校創校前兩年,校長更迭頻繁,為各種原因相繼離職,使得學校營運不穩,混亂無章,面臨領導危機。

    直至第四任校長Rosalind Chivi於未來學校創校第三年上任,實施鐵腕整頓校風,如:著重學生紀律;對遲到或違反校規的學生們不假辭色;更令六十幾位問題學生轉學,比例高達全校總學生數一成,終使混亂的校園宣告平息,得以開啟有效教學的校園文化氛圍,令教師較能專注於教學工作。在此同時,未來學校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導向式教學與提供許多體驗、反思與探究學習機會的理念方能漸漸落實。然而,此等鐵腕策略也使得部分年輕教師內心感到矛盾衝突,認為與當初未來學校所宣揚教育所有學生、拒絕只擷取頂尖學生的教育理念不符。

2.學生文化與紀律

    在這所身處美國費城西區,被貧窮所圍繞的未來學校裡,學生幾乎都是非裔美國人、80%的學生具有減免午餐的資格,而且多數的學生僅有五年級以下的閱讀能力。顯然,未來學校教育設計理念與學生學習準備度之間存有很大的落差,這使得現實的挑戰遠比預期更艱鉅,例如:每件事物皆是線上學習,對學生來說皆是嶄新的經驗,有些學生得以順利成長,有些孩子卻顯得不知所措。此外,科技本身也造成了班級經營的困難與問題,因為教師必須耗費大量心力去管理學生課堂玩遊戲、收發電子郵件與使用MSN等,而非投注精神於激發學生學習,備為可惜。

3.課程挑戰

    未來學校創校第一年,由於缺乏系統課程加上部分科技設備未完全到位,如:老師能在線上追蹤個別學生進步情形的虛擬教學助理(Virtual Teaching Assistant)未實現,使得雖有部分科技輔助,但教師難以量化學生的學習成效而。

    創校第二年,學校教師設計一個有不同層級的科際整合專題系統,讓學生們得以根據自身程度,用自己的步調去學習進步。雖然許多教師以此為榮,但該系統卻仍難與費城學區的標準化測驗做連結,學生學習成效難以量化仍是問題。

    未來學校走到第三年,在學區政府的施壓下,開始使用與其他社區高中相同的傳統核心課程,並根據核心課程訂定標準化測驗。這種將學區核心課程與州標準測驗融入合併到未來學校的專題取向與科際整合學習課程,稱之為Curriculum 2010。然而,未來學校初次參與州標準測驗成績並不理想,11年級的學生成績並不比其他市區綜合高中學生好,僅四分之一學生達閱讀精通標準,更僅有百分之七的學生達數學精通表準。未來學校教師表示,核心課程與未來學校的教育觀點並不一致,將兩套系統整合其實不易。數學科技教師Thomas Gaffey更強烈地表示,對九年級學生來說,教核心課程的科學符號,其實使用科技軟體與否並不重要,而未來學校為了適應核心課程的教學系統,反而正在扼殺創新的精神。整個都市學區學生也正在傳統核心課程中苦嚐學習失敗的苦果,45%的輟學率即是一個警訊,但要在傳統體制中闖出一條改革新路確實不容易。

 () 美國費城未來學校的成果與收穫

    儘管未來學校創校初始,充滿荊棘與混亂,教職員卻沒有放棄追求初始目標,修正調整過後,未來學校的學生們仍做了些不凡之事。如:學生們應用數學斜率原理協助當地組織為無家可歸的人設計建造房子裡的樓梯;一群學生創造學院資源中心;有學生因看見原學校自閉症學生遭同儕戲弄與冷漠對待,而開發All in Together,讓同學們學習做自閉症同儕的良師益友;還有進行鱷魚、濕地、社會的性別角色、青少年懷孕與幫派暴力等研究計畫,讓學生們從做中學裡創造高品質、多樣化的多媒體專案計畫與學習機會,而非僅僅只是呆坐在黑板前的教室聽課學習。

    除此之外,費城教育廳長Arlene Ackerman也提出費城高中的未來願景與策略計劃,稱作Imagine 2014,其理念與未來學校的願景一致。其願景訴求彈性的課程計畫、更多的專案與科際整合學習、更貼近真實世界的課程探究、增加教師團隊合作的機會、跨學科領域方面有更佳的科技整合,令微軟與未來學校當局為之振奮。在此同時,未來學校的改革措施也悄悄地影響著傳統校園,如:就學校教師的背景與需求給予科技訓練、將維基百科與部落格引入課堂教學、創造專案導引與數位書籍、每個班級擁有自身的網站、學生們得以線上管理自己的作業等等。

    總而言之,雖然未來學校有其缺點,創校之初也遭遇坎坷崎嶇的困難阻礙,但在校長、師生的努力下,確確實實也營造了一個不同於傳統學校,提供學生們更多主動學習機會的創新校園氛圍。

肆、台灣未來學校國中課程教學之初探性研究

    研究者於2010年年初,針對一位參與微軟未來學校計畫之國中二年級導師進行訪談,以求瞭解未來學校在台灣國中校園的教學實務策略與做法。在此,將其特色課程介紹如下:

一、TLC課程(科技學習社群課程,亦稱為E化行動課程)

1.課程時間:每週五第七、第八節社團課時間。

2.參加方式:在一年級下學期開學前,由學生自由報名或由導師推薦。進入該社

            團前,會有簡單的分科考試,依學生擅長的學科做分組。

3.學習內容:在TLC教室內上課,小組的桌上都有一台電腦,可以用資訊科技上

            課,做獨立研究、小組討論、實地訪察、成果發表等。PBL(專題

            導向學習)課程即為TLC課程的其中一個模式。

4.實例:班上有5名學生參加該課程,之前曾做過學校附近廟宇歷史的訪察,如:

       城隍廟和舊城。

二、K12數位學習課程(結合教育局)

1.對象:包含老師和學生的學習,皆採自願方式學習。

2.學習內容:一個禮拜會挑一或二個晚上的時間,留在學校的電腦教室上K12            位學習課程,也有他校學生會共同連線。

3.實例:全班學生幾乎都自願參加,只有12位學生因為家裡覺得不方便而沒        有參加。就觀察,學生大都很喜歡這樣的課程、覺得很有趣。他們這陣子上課的主題是「志工」,老師會先播放一段影片給大家看;也會讓同學進入聊天室分享討論學習的心得和內容,因為尚有其他學校的學生會一起共同討論且老師也在聊天室上,所有的留言紀錄都會保留下來,所以學生們的發言都是有意義的,不會變成純聊天;還會蒐集志工的工作內容、訪談志工的工作;其中一個星期六會和志工面對面見面,爾後並著手擔任志工。

三、CC教室連結:國際教育(結合英國文化協會)

1.對象:校內英文程度較佳的學生。參與此課程的學生數不多,大約10個人。

2.實例:班上剛好有一位同學有參與CC教室連結,該生的英語程度佳,有參加TLC課程且對該活動課程也相當有興趣,所以參加了CC教室連結課程。有時候會利用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和姊妹校的外籍學生對談討論。此外,本週三剛好有韓國學生要來本校,CC教室連結的學生會迎接招待他們,向他們介紹本校社團、帶他們去上一些課程,如:做面具等。還會帶著他們去看一些較為民俗的社團表演。之前還去過台北做成果發表,曾和外籍學生一起畫心智圖等。

四、其他:

1.外師協同教學:一年級的英語課程,與鄰近美國學校的英語外籍教師共同做協    同教學。作法為一年級每週有一節英文課是由本校英語教師與外籍教師共同教學,外籍教師會搭配肢體動作和使用國一簡易的語句,放慢發音引導學生。然而,因為是全英語教學,對於能聽的懂得學生會感到興致盎然。對於較聽不懂的學生,反應則是普通,但慢慢會有進步。

2.平板電腦:平板電腦有設在走廊上,也有放置於設備組供老師借用。該導師認          為,平板電腦相當實用,比如和學生聊天聊到一半需要用到電腦查東西時,就可以馬上使用平板電腦查到所需資訊。

3.電子白板:新大樓目前班班皆有電子白板。

伍、微軟未來學校對十二年國教的啟發

    十二年國教即將自103年正式上路,首當其衝的是目前就讀國中二年級的莘莘學子們。面對即將邁入的教育新時代與新挑戰,台灣十二年國教政策為教育現場的教師、學生與家長們擘劃了「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成就每個孩子」與「厚植國家競爭力」等三大願景架構,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優質銜接等五大理念,期待能藉由達成培養現代公民素養、引導多元適性發展、確保學生學力品質、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均衡城鄉教育發展與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等六大目標,使十二年國教的願景理念得以彰顯(教育部,2012)

    雖然十二年國教政策的願景、理念與目標相當迷人美好,也確實為此提出了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方向,包括:建置十二年一貫的課程體系、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實施國中補救教學、推動有效教學、提升教育品質、落實國中小學生輟學預防與復學輔導、提高國中學生畢業要求等。然而,令人迷惑的是,該如何逐步地改革創新,才能順利地推動達成這些改革目標、理念與願景?該如何突破極可能遭遇到的困難與阻礙,如:假如面對似美國費城未來學校情景,班上有一群僅有國小數學與閱讀程度但同時也有資質良好的高中學生,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與「補救教學」?十二年國教後,更為細膩的教育現場實務改革典範似乎尚未出現,各級學校、教師、學生與家長似乎皆在各自摸索中匍匐前進。未來的願景雖然看似美好,但如何到達仍是需共同努力面對的問題。

    未來學校的推展過程與實務策略或許可以是個參考解答。其發展理念與十二年國教所期許之理想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期許能教導所有的學生;教學方式強調改革創新;強調無界學習、處處學習;利用專題導向學習,讓學生能夠化被動為主動,自主、合作地點燃學習熱情,使學習變得活潑、有趣、與生活息息相關,同時破除過往僵化的教學模式。

    當面對學校班級內為數眾多跟不上傳統標準步伐、成天呆坐在教室內鴨子聽雷、學業消化吸收不良、浪費寶貴青春歲月的學習弱勢學生們,或當面對班級學業成績優異、因課程過於簡單而上課感到無趣的學生們,與其好高鶩遠地追求升學率,持續用填鴨式教學傳授知識,或許該停一停、緩一緩,鬆動傳統升學主義的桎梏,協助眾多學習弱勢與資賦優異的孩子們找尋生命的出口,除了追求基本學業與分數外,也能嘗試運用未來學校的理念為孩子們的學習揮灑出無限寬廣的空間,進而培養未來關鍵之競爭能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從美國費城未來學校的創校經營經驗中,安頓好學生學習紀律與塑造專注於學習的校園氛圍是一切有效教學與改革創新的基礎,更需優先於任何的改革措施,否則一切只會淪為空談與泡影。

    學校的學習應連結個人、社區與全球。未來學校亦相當重視在地連結與全球視野。如:運用資訊科技,未來學校的學生們得以重新探訪回顧母校過往的風華、挫折與蛻變,藉由深度認識自己的學校,產生了濃烈的認同感、使命感與尊榮感;運用資訊科技,孩子們也可以更深入探訪瞭解學校周遭的廟宇、古蹟,藉由與社區耆老的訪談過程中,將社區歷史的厚度深植於每個學子的心中,做為自身向上發展的根基。運用資訊科技,更可做遠距學習與視訊交流,讓孩子們擴展國際視野,使外語及社會學習更有意義實用感,知識的學習得以連結全球。雖然未來學校的推展過程中仍有不完美之處,但相信其理念與推展經驗對於十二年國教的教育現場實務革新仍有可參考之處。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宋東(2006)。微軟揮灑「未來學校」藍圖。天下雜誌2006教育特刊。檢索自

    http://ad.cw.com.tw/cw/2006kids/content05.asp

吳清山、林天佑(2008)。未來學校。教育研究月刊170138

吳耀明(2010)。未來學校理想教育發展趨勢:以焦點訪談分析為例之建構。臺中

    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4(2)1-21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開啟孩子的無限可能。台北:教育部。

陳建東(2010)台灣地區推動微軟未來學校實施可行性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 

    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莊淇銘、鄭育欣和陳文家(2008)。教育經營與未來學校。教育研究月刊,165

    29-39

湯志民(2008)。未來學校的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6513-21

鄭英耀(2008)。未來學校在高雄。教育研究月刊1655-12

二、英文部分:

Chaves, E. ( n.d.)。要打造「未來學校」,先創新教育思維。Microsoft, Eudcation。檢索自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education/pil/visit/Eduardo_Chaves.aspx

Manzo, K. K. (2009, September). School sees better days in the future.

    Education Week, 29(5), 18-20.

Mezzacappa, D. (2010, Spring). High school 2.0: Can Philadelphia's School

of the Future live up to its name? Education Next, 10(2), 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