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小樹之歌》的主題意涵與敘事風格

連美惠

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生

ymps010@yahoo.com.tw

 

摘要

    佛瑞斯特.卡特的《少年小樹之歌》自出版以來受到書評界和讀者一致的好評,更被拍成膾炙人口的電影──小樹的故事。研究者選擇《少年小樹之歌》作為研究文本,透過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討書中的主題意涵及敘事風格,希望從中發現作者透過文本所要呈現的真正教育為何。

    研究結果發現印地安式的教育注重順應自然、觀察自然,人和自然能和諧共存。白人的教育則因優越感作祟,常破壞自然,以統治者的角色自居。《少年小樹之歌》彷彿才是我們所冀求的真正教育。

壹、     前言

《少年小樹之歌》(The Education  of  Little  Tree)的作者佛瑞斯特.卡特(Forrest  Carter)擁有八分之一的印地安血統,一生擁有許多重要的著作,包括膾炙人口的小說《惡漢約瑟.威爾斯》。而《少年小樹之歌》自從出版以來便受到書評界和讀者的矚目,並獲得一致的好評。在美國更榮獲1990年第一屆美國圖書銷售協會年度最佳圖書獎。在台銷售超過600,000冊。此外,更被拍成膾炙人口的電影──小樹的故事。《少年小樹之歌》傳達了很多耐人尋味的道理,所以研究者選擇本書作為研究對象,試圖探究書中的主題意涵、敘事風格。

貳、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

特點

小樹兒

父母雙亡,五歲。每個星期要學五個單字,並運用在會話裡。

爺爺

威爾斯

半個查拉幾族人,有一半蘇格蘭血統,但想法是純印地安式的。頭戴一頂大黑帽,身材十分高大。討厭政客、山地白人,對動物、植物、天氣或是關於山裡頭的一些事情非常了解。很會釀造威士忌,行為舉止重視禮貌,十分堅持己見。養很多隻獵犬。很喜歡拿動物的回和人類的行為做比較。覺得執法者都不關心人民生計、逃避責任,是一群權勢怪物。認為政治販子必須為一切歷史上的殺戮負責。

奶奶

邦妮蜜蜂

查拉幾族人,著長裙,總是走在爺爺身後。識字能力佳,每周末會讀一些經典給小樹和爺爺聽。溫柔感性,有著銀色的長髮辮,愛喝咖啡,總是邊做事邊唱歌。會做鹿皮靴子,會利用自然物調配藥方來治療各種病痛,或泡花草茶、風味獨特的麵包炸餅。喜歡好聞的味道,會自己做肥皂。典型的印地安婦女。有智慧。對人體貼。角色如同媽媽,喜歡吃橘子

柳樹約翰

查拉幾族人,長長的白髮辮,年紀比爺爺大,身材高大,頭戴一頂平邊帽,八十多歲。將小樹從孤兒院中解救的人。

松樹比利

長得面目清秀,身材高大,穿著一雙亮黃色的高筒靴子,白色的襪邊滾在靴口上、穿白襯衫搭一件黑色短外套,頭上戴著一頂小帽,手上拎著一個長手提箱,喜歡抽紅鷹牌鼻煙。喜歡吃西瓜。會演奏提琴,明智。

魏恩先生

會修理鐘錶,馱著貨物到處叫賣的小販,留著一把長長的白鬍子,身穿黑外套,頭戴一頂黑的圓形無邊小帽,外套口袋總會放些好東西,大部分的時候是放蘋果。會教小樹怎麼看時間和算算數。為人節儉,只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記憶力和聽力不好。是猶太人

詹肯斯

長得又高又胖,穿著一套鬆垮的工作服,長長的白鬍子,腦袋禿得連一根頭髮也沒有,活像一顆油亮光滑的松樹枝幹上的凸瘤。

    以上人物的命名,傾向於使用植物加人名。主要教導小樹或和小樹互動的人,除了奶奶是女生以外,清一色都是男生,而且出場的形象都會戴一頂帽子。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小樹才五歲,還需要做角色的認同,所以幾乎都以男生的角色出現為主。再加上當地的山居生活大部分查拉幾族的婦女都很少外出,女生主要都擔任處理家務的工作。所以如果有外地人出現時,才會有女生的角色。

參、     《少年小樹之歌》主題意涵

    作品、作者和讀者間是會互相影響的,作者藉著作品將想法、意圖傳達給讀者,讀者透過閱讀作品與作者溝通和交流。所謂主題就是作者作品中主要想傳達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期待讀者看完作品後,能從其中獲得啟發或成長。《少年小樹之歌》是描寫美國三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內容描寫美國東部查拉幾族(Cherokee)一位印第安少年小樹,在爺爺奶奶的山間木屋中長大的故事。主角「小樹」因父母雙亡,所以就投靠以釀酒為生的爺爺,和時常啟發他的奶奶,他們為了他付出偉大又富有尊嚴的愛,以樂天知命又無為的態度去崇尚、擁抱大自然,遵守著大自然的法則。爺爺以淳樸的山野性格,教導小樹觀察萬物的變幻、依附自然生存的生活法則——如何去懂得樹的靈魂、風的言語和鳥的歌唱,並且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步伐與山中的聲響融為一體。爺爺和奶奶用智慧去等待小樹的腳步,因為了愛與教育,這些使小樹的心靈對大自然和人世的瞭解,漸漸的成熟,給了他成長的自信與勇氣。

    本書是一本自傳體的小說,以「第一身敘述者」、「全知全能」的觀點來寫作。(《少年小說研究》,P.80)書中想傳達的主題有下列幾點:

一、                揭示印地安人的生活哲學

    在印地安人的心目中,土地是神聖自然的一部分,與空氣、河川一樣,不是屬於人類的。從《少年小樹之歌》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印地安人如何尊敬自然、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生活。

()順應大自然的規則

祖孫倆在山上看到老鷹俯身抓鵪鶉,小樹親眼看見老鷹攫獲獵物,心中不免難過,爺爺就告訴他:

別傷心,小樹兒,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則。老鷹把跑得慢的鵪鶉抓走,跑得慢的鵪鶉就沒有機會生下和牠一樣跑不快的鵪鶉核子了。老鷹也抓田鼠,這樣就不會有太多的鵪鶉蛋被田鼠偷吃。老鷹依賴大自然的規則生存,牠是在幫助鵪鶉。」 (《少年小樹之歌》,P.23

爺爺說明大自然規則,就是你只能拿你需要的東西,就好像獵鹿時,一定要抓瘦弱而且跑不快的鹿,這樣強壯的鹿才能繁衍強壯的後代,人們才有更好的鹿肉可吃。

    在爺爺眼中,人類應該在有需要時才拿取適量的所需,而非總是貪取過多自己應得的東西,才不會發生戰爭。所以原住民平常和獵物和平生活在一起,在需要時,才捕捉牠們,而且只捕捉較弱小的。只要不去破壞自然,它會供給你一切生活所需。

    再者,大自然會有他大掃除的方式,他會用強風將乾枯的枝條、一切脆弱不適合生存的東西,全清除乾淨,讓新生命有生存的空間。換句話說,也就是生命的終結是一件自然的事,有死亡才有新生。

()精神心靈較肉體心靈重要

奶奶說人類的身體裡有兩種心靈,其中一種和肉體的生存有關。我們利用這種肉體心靈尋找遮風避雨的地方,還有填飽肚子的糧食。我們依靠這個肉體心靈尋找伴侶、繁衍後代。另外一種心靈,就是精神的心靈。光使用肉體的心靈思考,行為會變得貪婪卑賤。肉體心靈完全佔據身體時就是「活死人──看見女人,只想到骯髒的事;任何人在他們眼裡只剩缺點;看見一棵樹,只想到原木和財富;不知道美是什麼」:當軀體死亡時,肉體心靈也跟著死亡,但精神心靈卻是永遠存在的。精神心靈是可以鍛鍊的,那就是體察內心的事物,並試著去了解別人,就會使精神心靈茁壯。

()從嘗試中學習

    小樹的爺爺教育小樹的方式是「做中學」。所以任何事情都會讓小樹親自動手去做,再從旁協助指導。如:耕田時,留一些田地讓小樹犁田和練習控制騾子老山姆的行進方向。再如小樹像基督教徒買牛這件事,爺爺也沒多說什麼,一直到最後牛死了,爺爺才對他說:

如果我不讓你買那頭牛,你會一直惦記著說牠應該屬於你。要是我答應你買那頭牛,你又會怪我沒看清楚才會讓你買到一頭快死的牛。你必須從這件中學的一點教訓。(《少年小樹之歌》,P.128

爺爺讓小樹嘗試自己做決定,結果小樹買到了一頭染病快死的牛,平白失去了五毛錢,也從中學到了教訓。

    人生的遭遇可以促使個人自我成長,從失敗中記取教訓,學到做人處事的方法。

()對自我負責

    在〈小樹兒〉中,描寫小樹因父母親過世,要跟隨爺爺奶奶回山上住,回去的路上,小樹因為體力不支,愈走愈慢,奶奶提醒爺爺要放慢腳步,但是爺爺卻說:「在認輸的時候,最好先確定自己有沒有盡了全力。」(《少年小樹之歌》,P.13)從這句話中可以明白爺爺希望小樹做任何事情都能盡力。爺爺告小樹,只要能自己早起就帶他上山,還告訴他:「一個男子漢早晨是自動自發起床的。」(《少年小樹之歌》,P. 18)並且隔天早上還故意把牆撞得乒乓作響,提高和奶奶說話的聲調,還發出一大堆噪音,目的就是要提醒小樹自己起床了。

()謙虛的重要

    爺爺教小樹設置捕捉火雞的陷阱,可是陷阱的出口並沒有關上,然而火雞還是一再誤入陷阱,小樹問爺爺為什麼火雞不肯低下頭逃出來?爺爺認為,「老火雞就像某種人類,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多,就對周圍的事物不屑一顧了,頭抬得老高,結果什麼也沒有學到。」(《少年小樹之歌》,P.24)而這也是現代的人的通病,總覺得自己學這樣就已經很夠了,自滿的結果便是停止再學習,可是怎麼也沒想過知識是永遠都學不完的,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東西都是需要透過累積才能有所得。

()重視自我價值

   文章中不管是對人或動物都強調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如:爺爺說毛德雖然沒有一點嗅覺,但他的視力和體力卻十分敏銳,讓他覺得自己還有用,有自己的價值,不是壞東西。又如魏恩先生說的,價值感最好要堅守住,不要輕易改變。學會把自己的價值感放在誠實、節儉、努力工作、愛護同胞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

()講求禮貌

    爺爺教小樹,如果有人跟你說話,你就必須專心聽他說些什麼,並且給予他適度的尊重。(《少年小樹之歌》,P.54)但實際上別人並不覺得印第安人有禮貌,也未給予印地安人相對的尊重與禮貌。

()愛的真諦

    爺爺跟奶奶說:「我『親』你,邦妮蜜蜂!」或是奶奶常常會問:「你親我嗎,威爾斯?」(《少年小樹之歌》,P.24感覺上「我親你」的意思好像是我要親吻你。然而事實上,爺爺和奶奶對「親」這個字有不同的解釋,他們認為是了解和愛的意思。也就是說,瞭解一個人的程度會受彼此相處時間的長短而有所不同,而且因為瞭解所以才會產生愛。小樹的爺爺奶奶是一對感情很好的夫妻,身為現代的我,對於他們的愛情感到非常敬佩。

()樂於分享

      奶奶說,當你發現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她分享給任何你遇見的人。這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自由散播開來。(《少年小樹之歌》,P.87

奶奶教導小樹和別人分享美好事物的重要,希望美好的事物讓世界更好。

    文章中有一個小女孩的爸爸是佃農,沒有自己的土地,家裡很窮。天氣很冷時,也光著腳沒鞋穿。佃農的收入很少,小樹和小女孩一起分享棒棒糖,而且小樹的奶奶還替小女孩做了一雙漂亮的鹿皮便鞋。可見印地安人很樂於助人與分享,很富有悲天憫人的胸懷。

()瞭解自己種族的歷史

    小樹的祖父母要求小樹要知道族人的歷史,並告訴他:「如果你不知道過去,你就不會擁有未來。如果你不了解妳的族人過去的遭遇,你也不會知道他們將何去何從。

(《少年小樹之歌》,P.6

小樹的祖父母希望小樹能認識過去印地安人的歷史與文化,能掌握住印地安人的特有精神,並做好文化的傳承。

二、                白人對印地安人或黑人存有偏見或種族歧視

    書中提到過去,白人的軍隊來到查拉幾族的土地上,要查拉幾族人在一張紙上簽字,好讓新來的白人殖民者知道哪一塊土地是他們可以開墾的,而且他們保證絕不會奪取查拉幾族人的土地。但查拉幾族人簽字後,來了更多帶槍的白人士兵。那些軍人說紙上的內容改了,查拉幾族人為了國家,必須放棄他們的山谷、家園和高山,而且必須遷移到太陽落下的地方,那兒政府為他們準備好了土地──白人不要的貧脊土地。所以後來政府的軍隊佔據了查拉幾族的土地和家園,用武力包圍了山谷,將查拉幾族人集中起來,準備用馬車和騾子運往新的土地。但查拉幾人沒有坐上騾車,他們用自己的腳走路。當他們經過白人的村莊時,白人列隊在道路兩旁觀看,嘲笑查拉幾人放著騾車不用,偏要用走路的行為很愚蠢。這種遷徙的過程中,有很多人死亡。查拉幾人揹著自己的親人繼續走,所以這條路被稱為「淚之途」。

    有些善於山中求生的人逃到山谷深處躲藏起來繼續生存下去。查拉幾人並不熱衷土地和利益的爭奪,反而熱愛高山所給予人類的自由。所以查拉幾族人痛恨政府,覺得政府是怪獸。有些人加入了反抗軍陣營,抵抗侵略者,但都沒有成功過。而現在山地卻被牧師還有教堂裡其他的白人佔據著,那些牧師和教會的執事掌握了宗教上的生殺大權。他們以為可以決定哪些人會下地獄、哪些人不會,但查拉幾人對上教堂卻嗤之以鼻,只好在祈禱時戴著帽子,當做是無聲的抗議。。

    目前居住在山區的農民都很貧窮,只能靠狹小的空地耕種,耕地的土壤貧脊長不出好作物,穀物的收成有限。山居農民唯一能從這些稀少穀物中獲利的方法,就是用它們來釀造威士忌,但執政者並不了解還要向他們課徵酒稅。連小樹一家人閱讀時點煤油燈,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可見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白人有多大的差異。執政者的開墾和建設對山上的原住民沒有幫助,反而可能破壞原來優美的生態環境。兩相對照之下,可以發現原住民從不用獵犬來獵取動物,平時和獵物和平相處。而山地白人卻是以獵狗來追捕獵物,而且對獵物會趕盡殺絕,不留活口。一般白人對有色人種都存在著一種自我的優越感,認為印地安文化是低級的文化。由以下可見

1政客和每一個人握手打招呼,但是除了小樹和爺爺之外,因為他們祖孫倆看起來像是印地安人,而印地安人是絕不投票的,所以他們對政客沒用。

2小女孩的父親嫌惡印地安人,所以不肯讓小女孩接受奶奶為女孩縫製的小鹿皮靴。甚至還說:「我們不接受任何人的憐憫,尤其是不信基督得野蠻人。」(《少年小樹之歌》,P.141)由此可見,佃農雖然貧窮,但內心仍窮得有志氣,而且他們的言語中透露出瞧不起印地安人,覺得印地安人是野蠻人、很懶惰又不工作。

3一座老舊的屋子裡,住著一個獨腳的男人、一個老黑人、一個虛弱的女人和兩個孩子。他們所擁有的田地是一片良田,最後被一個政客掠奪了。政客還宣稱這是一場叛變。

4人們遇見印地安人時,總喜歡問候「近日如何?」所以印地安人也會問候別人過得「如何」但人們總是拿印地安人的禮貌行為作為笑柄。

5教堂裡的牧師,在傳教的過程中曾經說非力士人(以色列人的仇人)和法利賽人(古猶太人中的一派)一樣都很低賤。這句話不僅顯現出牧師心胸狹隘,更顯示有種族歧視。

6收容小樹的牧師告訴他「我們這兒沒有印地安人,或是混血兒。而且你的父母並未經過合法的婚姻程序,所以你是本院收容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私生子。」(《少年小樹之歌》,P.259)並引聖經說私生子是不會得到拯救的。可以看出教會要對所有的人寬厚都是假的、表象的,暗地裡還是瞧不起印地安人和私生子。

7上課時,一位胖老師舉起一張圖片問大家說:有沒有人知道這些鹿在做甚麼。結果,有一位小男孩答對了。那小男孩認為鹿群不喜歡水,所以急著過那條河。但小樹一看就知道那群鹿是在交配。所以馬上就舉手,和那胖老師說那群鹿是在交配。胖老師認為小樹頭腦都只是裝一些污穢骯髒的事情,所以很生氣,馬上跑過去抓住小樹的脖子,用力地搖晃,並吼說「你這個小雜種!」(《少年小樹之歌》,P.267)從這段話就可以知道那位胖老師歧視小樹,無法接受他的解讀,老師歧視私生子。胖老師彷彿是小樹奶奶定義中的「活死人」,腦袋中只想到骯髒的事。

7牧師覺得邪惡是小樹的本性,說他不懂得懺悔,並用木棍打小樹的背,直到木棍打斷。還拿出另一支新木棍直到把他打倒在地,說小樹是「惡魔總冥頑不化!」(《少年小樹之歌》,P.268)牧師顯現了對小樹先入為主的觀念,竟覺得他天性邪惡,甚至罰他一星期不能吃晚餐、上學及離開寢室。牧師也是奶奶口中的活死人,眼裡只看到別人的缺點。

肆、     敘事風格

一、                質樸的幽默

()爺爺對喬治•華盛頓向釀酒人徵收酒稅的自我解釋

    祖孫倆走路到鎮上的途中,他們搭乘了一位教授的便車。爺爺問教授對喬治•華盛頓徵收酒稅的事情了解多少,教授一臉錯愕表示不太清楚酒稅這件事。爺爺又追問教授知不知道華盛頓將軍頭上的疤是在戰爭中被來福槍打中的,教授又再次表明不知道任何有關喬治•華盛頓的事。最後,爺爺告訴小樹,他猜想華盛頓會徵收酒稅是因為華盛頓在案爭食頭部被擊傷的緣故。從中可以看出小樹的爺爺對喬治•華盛頓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政治界的好人,是不容動搖的,因此會自行替喬治•華盛頓的行為做一番看似合理的解釋,實則透露出一種質樸的幽默。

()爺爺對兩對男女問路的回答

    祖孫倆在回山上的途中,遇到有人問路。爺爺先舉帽行禮,引起對方不悅,對方問他是聾了嗎?爺爺竟認真的回覆:「不,女士,托您的福,今天我的耳朵和身體狀況都還不錯,謝謝您的關心!不知道您可否安好?」(《少年小樹之歌》,P. 54)那位女士聽了更加生氣。後來,爺爺又回答:「……首先讓我告訴您,您的方向錯了!您現在是往東走,而實際上您該向西。但也不是正西,大約是往正西再偏那麼一點點,差不多就是那邊那道山脊的方向……,往那兒走您就可以到達查塔諾加了。」(《少年小樹之歌》,P. 54)那位女士又吼問該走哪條路,沒想到爺爺說:「嗯……我想只要往西走都行,女士,當然,您記住往西再偏一點就更沒問題了。」(《少年小樹之歌》,P. 55)從上面可以看出小樹的爺爺有意不告訴那些人正確的路在哪,而且以自己禮貌的行為來回應對方問路時的無禮行為。文中在在顯現出作者賦予小樹爺爺這個主角行為言語上給讀者的幽默感。

二、                動物、人物的命名,傾向於使用動物或植物加人名

    文中的動物都以「動物+人名」的方式命名,如:「老鷹泰砍」、「山豹帕可」、「小蜜蜂提比」、「狐狸史利克」、「騾子老山姆」。

    文中的人物多以「動物或植物+人名」、「人名+動物」的方式命名,如:「浣熊傑克」、「松樹比利」、「柳樹約翰」、「邦妮蜜蜂」、「布朗老鷹」。

    總之,不管動物或人物的命名都以「動物或植物+人名」的方式,讓人與自然融合為一體,命名方式充滿童趣。

三、擅長譬喻、擬人化修辭

  文章中使用的措辭和文句有高超的技巧,文辭運用適切優美。其中描寫大自然景物,更用了很多新穎獨特的譬喻及擬人化修辭,如:「生命的汁液在樹幹裡流動,樹木膨脹得就像是待產的婦人」;「黑夜的殘影在朝陽的大舉進攻下,一步一步地向山谷退去」;「星光騎在漣漪和水花上,在小溪裡跳躍」;「山脊上那些光禿禿的樹,它們僵硬地伸出削瘦的枝幹,向天空抗議季節變換的無情」;「山中的雨,就像是一個即將臨盆、疼得用手緊緊勒住床單的媽媽,臉上流下的興奮淚水」;「季末的最後一點豔陽,慵懶地拖著它的裙襬,緩緩走下舞台」等等。

  這種訴諸人類情感及想像的譬喻、擬人化修辭法,使本來只有物理性質的東西具有人情,使本來沒有生氣的東西有了生氣,不僅精確而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意象,也創造了一個親切、生動的世界,增加文章的情趣。

三、                伏筆與高潮

    《少年小樹之歌》小說的伏筆出現在觀看天狼星以傳達對山林及家人的思念,透過天狼星,小數看到了許多以前和家人互動的熟悉影像。但是對柳樹約翰傳來的影像卻愈來愈模糊,因為有些事情佔據了柳樹約翰的心,使得柳樹約翰就要瘋了。這裡埋下了以後解救小樹的人就是柳樹約翰的伏筆。小說的高潮在〈告別山林〉中政客的出現,藉著小樹的教育問題讓故事出現了一個大轉折,小樹不得不離開祖父母的身邊到孤兒院去。因為爺爺奶奶年紀大,又沒受過教育,尤其奶奶是個印第安人,爺爺也有一半的印地安血統,再加上爺爺曾因釀造威士忌被關的不良紀錄,所以有人檢舉小樹未受到妥善的照顧。接著,小就進入孤兒院,和牧師、院童韋爾伯的接觸,我們可以發現孤兒院中對弱勢者的欺凌。直到胖老師的出現,整個故事發展到高潮,因為一張圖片的回答而遭到牧師的責打、不適切的管教。   

伍、     結語

    美國是個種族的大熔爐,長久以來就存在著種族的問題。白種人在美洲,向來以文明人自居,視原住民為文化落後者、野蠻人,對他們存有輕蔑之意。白種人對美洲的殖民,初期對印地安人的侵略與屠殺,並沒有罪惡感。《少年小樹之歌》呈現印地安文化的心靈層次,透過印地安人遵循大自然的法則,只拿取需要的東西,不貪取、不破壞的方式,所以能和環境和諧共存。相較於白人,他們狂妄愚昧,企圖支配環境,把狩獵當作遊戲,肆意的破壞自然。在查拉幾族的眼中,政府是吞噬他們的怪獸,宗教是假借仁慈的名義,實際上卻蔑視弱勢的人。主角小樹在山林中成長,他不但學習算數、認字和閱讀,在人格上更獲得了充分的陶冶,他會愛人、尊重人,比起受過高等教育的「政客」或「白人」,小樹的山林教育更接近於真正的教育。《少年小樹之歌》的主題意涵就是在於揭示印地安人的教養態度及生活哲學,同時希望藉此讓讀者可以更加瞭解印地安文化,尊重各種族間文化的差異,並消彌種族歧視。第二個主題意涵是環境生態的保育觀念,希望能達成小樹心目中理想的烏托邦,讓人與自然能和平共存,進而體會大自然之美。

 

參考書目

西雅圖酋長等著;李毓昭譯(2004)。西雅圖酋長的智慧。台中市:晨星

佛瑞斯特.卡特(Forrest  Carter)原著;姚宏昌譯(1992)。少年小樹之歌。台北市:小知堂

張清榮(2002)。少年小說研究。台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