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之特色,為針對環境作人文學術研究。此為新興而逐漸廣受重視的學術區塊,「環境藝術」研究,是介於學術層面與社會實踐層面之間的一個開創性研究領域。
一、本所規劃課程架構之理念本所應對學術和社會發展趨勢,根據「以建築文化和景觀文化為基礎,發展環境研究之人文和藝術向度;孕育具有文化藝術內涵之環境相關研究者和工作者」之教育核心宗旨與目標,以「空間研究方法」、「藝術思想」、「建築文化」、「景觀文化」的研究課程為基礎、通過「論文專題研究」進行學習與研究的統合。培養學生具有紮實的「建築文化」與「景觀文化」的知識和研究功力,在「藝術思想」課程的指導下進而形成具有人文和藝術向度的環境觀念、通過「論文專題研究」的碩士論文研究訓練,達成「環境藝術研究」之能力,使學生在未來的研究與工作中具有核心競爭力。「藝術思想」、「建築文化」、「景觀文化」為本所課程三大領域,構成本所碩士班課程架構的主軸。
同時,「環境藝術」研究是介於學術層面與社會實踐層面之間的一個開創性研究領域。在學術層面,「環境藝術」積極探討並吸取美學、哲學、文學、宗教學、藝術史學等領域中的理論論述。它一方面可以彌補傳統上美學哲學等人文學術對環境文化方面議題不夠重視的缺失,另一方面可以有系統地由這些人文學術中吸取豐富資源,以開拓並建立對環境文化的批判或規劃之理論基礎。
在實踐層面,「環境藝術」藉由理論與知識基礎的建立,試圖影響(influence)、告知(inform)、或指導(instruct)景觀、建築、都市等相關學門的理論方向,以提昇人造環境的人文素質及藝術內涵,並促進整體環境之和諧均衡性的發展。學術層面與實踐層面之課程並重,為本所研究班課程架構之特色。
另一方面,本所以「環境」與「藝術」跨領域的研究方法,所觸及到的地景、社區、生態之相關社會地域性、歷史文化議題作深入的探討,致力于場所文化內涵及傳統聚落空間的深入研究,並落實在本土環境生態、社區營造、公共藝術、環境規劃、文化資產保存等實踐上的探討與理論革新。我們希望經過本所的訓練,同學日後研究與規劃的成果,能成為真實的在地文化產物,有其實質生活與深刻文化體驗之基礎。藉由對臺灣豐碩的環境文化資源之研究與闡述,本所之研究亦試圖幫助臺灣建立起具有自主性的環境文化理論及思維,最終並期待能由此發展出我們在實質環境上的獨特文化風格。
歸納起來、本所課程架構設置的理念為:
(一)使本所學生具有?實的建築、景觀專業知識,人文和藝術向度的環境觀念,形成多元文化視野以及整合性專業的「環境藝術」之研究能力。
(二)現有專業知識困境之反省與社會發展之議題結合,學術層面與實踐層面之課程並重。
(三)既有空間之本土化探討。
二、本所規劃課程架構和內容
本所課程架構由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核心課程三部份,「空間與環境研究方法」、「藝術思想」、「建築文化」、「景觀文化」、「論文專題研究」這五大系列課程構成。(見下圖)。
環境藝術研究所課程架構示意圖
核心課程 論文專題研究指導課程
↗ ↑ ↖
專業選修課 藝術思想系列課程 ─建築文化系列課程─ 景觀文化系列課程
↑
專業必修課 空間研究方法課程+環境研究方法論 |
(一)專業必修課: 提供空間研究方法、環境研究方法和論文寫作的課程,為研究所必修的基礎課程。
(二)專業選修課:分「藝術思想」系列、「建築文化」系列、「景觀文化」系列課程。每學年提供8門以上的學術層面課程和實踐層面課程供學生們根據興趣選修。(見下表)
碩士班課程系列與開課科目匯整表
碩士論文專題研究指導課程 |
|
藝術思想系列課程 |
建築文化系列課程 |
景觀文化系列課程 |
學術層面 |
後現代規劃與文化發展理論、空間美學研究、後文化論述、現象學與空間論述、後現代美學、後現代主義的解構主義、台灣堪與學研究、地方知識研究 |
古典環境思維專書、地域主義與設計、聚落與歷史環境研究、地方知識研究、傳統聚落研究、東亞建築文化專題、城市的歷史 |
城鄉景觀保存、傳統園林景觀研究、景觀建築史、價值衝擊與環境影響、歐洲地景思想專題、景觀植物材料與植栽特性、歐洲與俄羅斯園林專論 |
實踐層面 |
建築文化導輪、臺灣堪輿學研究、視覺文化專題、文化與空間專題研究、文化地理學專題、民俗學與城鄉意象 |
都市社會學研究、社區規劃專題、環境規劃理論與實務、社區總體營造專題、都市設計專題、都市發展與構成、都市再生專題、亞洲都市比較研究、中日近代建築研究 |
中國景園建築與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生態教育園區的展示規劃與設計、永續觀光規劃、綠建築與生態規劃、公共藝術專題研究、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都市與景觀設計理論、城鄉建設與生態環境研究 |
(三)核心課程:碩士論文是研究所學生學習和研究的綜合成果。「環境藝術研究專題」課程是本研究所核心課程。研究生一年級下學期開始選擇一個研究方向,接受指導教授一年的研究論文深入嚴格的指導訓練。該核心課程分為人文空間、建築思想、建築環境、都市環境、歷史環境、綠環境等六大研究專題,相應各研究領域專長的專任師資組成研究室進行個別指導。(見下表)本所研究生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至少應修滿30學分,包括專業必修滿6學分,專業選修滿24學分,論文審查合格。
論文專題研究指導核心課程
環境與藝術碩士論文專題研究指導課程 |
研究專題 |
研究室 |
教授 |
研究方向 |
藝術思想系列 |
地域美學研究室 |
魏光莒教授 |
環境與文化研究
環境與行為研究
中西環境美學
中西建築理論與思想 |
跨域文化研究室 |
郭建慧教授 |
性別與空間研究
後殖民文化研究
跨藝術研究
建築與文化研究 |
景觀文化系列 |
綠環境研究室 |
方芷君教授 |
景觀植物學
植栽設計理論
綠地系統規劃
生態教育園規劃設計與管理 |
建築文化系列 |
建築環境研究室 |
李江教授 |
傳統街區保護再利用
城市規劃與理論
建築設計與理論 |
都市環境研究室 |
辜率品教授 |
都市構成與設計
歷史城鎮的保護與發展
建築設計與理論 |
歷史環境研究室 |
陳正哲教授 |
建築及都市史論
文化景觀保存規劃
原生技術實務
都市與鄉村再生
產業遺產及社區文化資產營造 |
本所的「環境藝術研究專題」課程架構內容,簡單歸納、就是以「空間研究方法」及「環境研究方法論」為基礎、分為「藝術思想」、「建築文化」、「景觀文化」等三大系列課程,構成課程架構的主軸。
以「空間研究方法」與「環境研究方法論」系列課程提供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基礎,以「建築文化」、「景觀文化」、「藝術思想」系列課程為本所學生提供紮實的有關建築文化與景觀文化的專業知識和研究功底,以及具有人文和藝術向度的環境觀念。通過「環境藝術研究專題」的碩士論文研究訓練,達成學生具有多元文化視野以及深入的整合性專業的研究「環境藝術」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