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從溝通到兩性溝通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歐貞延

 

溝通英文是communication,這個字源自於拉丁文的communicare,表示公開、公眾、讓大家都知道的意思;此外,亦含有傳播、傳達、通訊、聯絡、磋商、對話、談判的意思。中文的「溝通」一詞則造的妙,溝是水溝的「溝」,而通則是通暢、疏通的「通」。「溝通」就好比「通溝」--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管道」不通暢了,有了民怨,要溝通;公司與職員之間有了「鴻溝」,造成「勞資糾紛」,要溝通;父母與子女之間有了「代溝」,出現了所謂叛逆的子女,鴨霸的父母,要溝通;連自己,想不開,好像腦袋的溝給堵住了,要好好思前想後一番,也是溝通;「溝通」就是「通溝」,把不通的管道打通,讓「死水」成為「活水」,彼此能對流、能了解、能交通、能產生共識[1]。因此,溝通是人際互動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透過各種語言性與非語言性的溝通,人們建立起不同的人際關係。

 

人際溝通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礎。林欽榮將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定義成[2]:個人將其意念傳給他人,並欲尋求共同瞭解,期其能採取相同行動之過程;在本質上,人際溝通就是一種意見交流,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過程;其包含的概念如人際溝通為兩人之間的互動、是有一定過程的、具有社會性的、是有策略性質的、具有目標性的。彭懷真亦指出溝通的基本特徵有五[3]:一、溝通是對有意義符號的交換;二、溝通是一個過程,包含來源、訊息和收訊者;三、溝通需要有媒介;四、溝通是交互作用的(interaction),溝通雙方是交流的(transactional);五、溝通可以滿足我們的各種需求,如社交、表達、自尊、安全等各種需求。透過溝通,人們的意見得以傳達、思想得以交流、情感得以凝聚。林欽榮指出[4]:人際溝通實具有許多功能,包括滿足個人的心理需求、適應社會性生活、協助個人取得應有的資訊、協同完成集體目標等。此外,溝通又可分為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語言溝通指的是利用文字或語言作為溝通的工具;非語言溝通指的是肢體動作如身體的姿勢、面部表情、身體距離、手勢、音調的抑揚頓挫等所傳達出來的溝通。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通常是並用的。溝通是人際關係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透過溝通,人們的意見得以傳達、思想得以交流、情感得以凝聚。

 

社會語言學家黛伯拉˙泰南(Deborah Tannen,Ph. D.)形容兩性的溝通像是在跨文化的溝通,她認為男性與女性自幼生長在不同文化本質的薰陶,在對話的情況如同跨文化的溝通;以對談話的情況作紀錄觀察,找出男性、女性在語言上使用的特性,並解釋其語言表現的符號意義,才能顯現男性與女性在對話中所建構的差異;泰南分析男性的對話方式採公共性談話,像報告式、主題式的談話,不主動,其目的在提供資訊、展示自己的才能;女性的對話方式採私下談話,以尋求親密關係,像情感式、人際關係式的談話,主動談話,其目的在促進彼此的親近關係,重視支持、肯定與和諧[5]。泰南對兩性溝通風格的主張如下表[6]

 

Tannen對兩性溝通風格的主張

女性

男性

私下場合談話數量較多

公開場合談話數量較多

喜歡諮詢與討論

不喜歡諮詢及尋求幫助

給予說話者讚美及意見

多命令語氣及主動提供資訊

好談論人際關係的細節

好談論自己的英雄故事及政治人物

對話中重疊的現象較多

對話中重疊的現象較少

視衝突為和諧關係的威脅

以較直接的態度來處理衝突

 

泰南形容兩性的溝通像是在跨文化的溝通,因此在溝通風格上大異其趣。泰南在《You Just Dont Understand》(YJDU,中譯:男女親密對話)中指出:兩性對話中引起摩擦和衝突,來自於男性與女性自小生長於不同的文化,亦發展成不同的對話風格,因此兩性的對話就像是跨文化的溝通[7]。兩性因為不同的溝通風格,理解事情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會產生摩擦 ,避免摩擦的方式,就是去了解不同別溝通風格的差異,並聽出其語言之外的弦外之音,給予對方所需要的。

 

彭懷真指出[8]:女性在語言表達的能力上是很強的,但是在面對男人和面對一群人講話時,通常較缺乏自信,這乃是性別社會化的結果與女性較重視和諧的人際互動使然,在非語言溝通方面,女性較能有效傳達和接收手勢、動作和身體姿勢方面的訊息;男性由於被寄望陽剛、勇敢,因此在言談間表現出來的就是硬硬的、不易妥協、欠缺修飾包裝的言語,而且,男性在行為語言的表達與接收上較女性為弱,但其對空間的熟悉度和掌握力就比較強,且其會有明顯的攻擊慾望。因此,兩性的溝通方式不只在口語表達上有差異,而且兩性的行為語言亦有相當大的不同。大多數的研究發現,男、女性之間的溝通風格確實存在相當大差異,綜合各家學者的觀點,男女溝通風格的差異主要有[9]:在人們的觀念中,把女性談話風格等同於軟弱型談話風格,其主要特點有:一是多用試探性的修飾詞,如"這種"、"我猜測"、"也許"等詞,這既表現出說話者缺乏權威或確信,有時也會減弱談話中的非友好性;二是多用反意疑問句:這說明女性對自己所說的話沒有完全把握,或期望引起對方反應;三是多提軟性要求:女性在提出要求時不是簡單說出要求,而是用更多的詞使要求軟化;四是多用禮貌詞語:這表現出女性替對方考慮的特點;五是多用表達不確信含義的詞:如"雖然……,但是……"等;六是傾向於用強調詞,以增加說話的力量,如"真的"、"非常"、"確實"等;七是傾向在談話的沈默間歇主動用一些詞來打破沈默的詞,如"好的"、"你知道"、"噢"等。

       

此外,華萊斯(Patricia Wallace)亦指出[10]一般而言,女性比較會強調語言在維繫團體凝聚與合作中,所扮演的社會情感角色;男性說話時則比較傾向採取任務導向的思維;而且不只兩性的談話方式略有不同,大家也會視談話的情境與談話對象調整說話方式。兩性的溝通方式不只在口語表達上有差異,而且兩性的行為語言亦有相當大的不同。從身體位置和姿勢看,Pearson(1985)等人認爲身體位置和姿勢攜帶有人際關係的資訊;男性更多的是採用放鬆姿勢,而女性更多是比較拘束的姿勢;McCroskey(1986)等注意到男性更多是雙腳分開站或坐;雙手放於身體兩側,而女性更多把兩手交叉抱於胸前;女性喜歡和另一位女性坐得很近,而男性和另一位男性距離較遠,離一位女性倒有可能更近;與男性相比,女性的動作和手勢會更多[11]

 

語言學者蘇珊•賀琳(Susan Herring)的研究指出,言說的根本性差異常常可以反映出性別不同。某些男性的網路使用者崇尚競爭與批評,喜歡以專家自居,不容尊嚴受損,常對與自己意見相左者唇槍舌戰,造成網路戰火(flaming)綿延。女性的網路使用者則比較欣賞意見交流,即使意見有異,仍然希望在避免衝突的情形之下,以謙和的態度與對方溝通[12]

 

溝通是人際關係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而兩性之間的溝通風格又顯現出如此大的差異,因此,理解不同性別的溝通風格,是促進彼此了解,增進和諧、避免衝突的重要方式。



[1] 劉墉、劉軒(1997),《創造雙贏的溝通》,台北:水雲齋文化。

[2]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3] 彭懷真(1996),《十全十美兩性溝通》,台北:平氏出版有限公司。

[4]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5] Deborah Tannen, Ph. D.(1992),《男女親密對話》,吳幸宜(譯),台北:遠流。

[6] 柯建志、莊淳惠(2001〈線上兩性溝通風格研究〉,《資訊社會研究》1:121-146。

[7] 柯建志、莊淳惠(2001)〈線上兩性溝通風格研究〉,《資訊社會研究》1:121-146。

[8] 彭懷真(1996),《十全十美兩性溝通》,台北:平氏出版有限公司。

[9] 嚴文華,〈性別對組織溝通的影響〉,(http://www.jdedu.sh.cn/jxxy/xlrx/xjdt/file/2003031307.htm),2002/09/23。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上海,《心理科學》,2001,第五期。

[10] Patricia Wallace2001),《網路心理講義》,陳美靜(譯),台北:天下遠見,頁234-261。

[11] 嚴文華,〈性別對組織溝通的影響〉,(http://www.jdedu.sh.cn/jxxy/xlrx/xjdt/file/2003031307.htm),2002/09/23。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上海,《心理科學》,2001,第五期。

[12] 網路的性別、性別的網路〉,(http://ad.nccu.edu.tw/wisconsin/gender/feminet1.htm),2002/09/05。

首頁